鹭江潮涌动 沧海放长歌 厦门经济特区基本建设四十周年发展趋势实录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倾涛。
198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准许开设厦门经济特区。一年后,伴随着湖中施工工地上一声工程爆破轰鸣,厦门经济特区基本建设序幕宣布拉下。“商务大厦的大门”此后打开天翻地覆的转变,实践活动着我党领导干部下的自由贸易区杰出壮举,变成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张白纸上的出彩诠释。
40载岁月峥嵘,40载风雨沧桑。以海峡两岸结合为特点,以中国改革开放为驱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完美,厦门经济特区基本建设40年以来充分运用深化改革“实验田”、扩大开放关键对话框和现代化建设标杆功效,以前风高浪急、发展趋势受到限制的海防战地,持续向高质量颜值爆表智能化专业化大城市迈进。
因台而设 探寻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亚欧对望,鼓浪如哥。在中国第一批4个自由贸易区中,深圳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因台而设”。40年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凭着对台区位优势全方位扩展海峡两岸沟通交流协作,以体制机制创新服务项目对台工作中大局意识。
做为第一批到内地项目投资的台商,建霖集团董事长吕理镇1987年赶到内地,在调查了好多个大城市后,最后挑选了深圳。
“厦门离中国台湾非常近,拥有同样的乡味、文化习俗、人文风情。至关重要的是,深圳是自由贸易区,有政策支持。”吕理镇说,刚起步时,企业盖6万平方的工业厂房,只花了18个月的時间。“这在那时候,很不得了。”
借助内地销售市场,再加上本地现行政策、优秀人才的扶持,建霖集团公司上年宣布登录A股。“深圳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投资到达站,也是海峡两岸协作的楷模。”吕理镇说。
40年以来,深圳在两岸三通直航、经贸关系、工作人员来往、文化交往、底层执政党沟通交流等层面持续有“破冰之旅”之举,不断推进海峡两岸沟通交流协作綜合行政体制改革,基本建设海峡两岸新型产业和服务业协作示范园区、海峡两岸国际金融中心、东南方港口物流核心、对台贸易中心等“一区三中心”,厦台电子器件、平板显示器等产品协作长成丰硕成果。
现如今,深圳已变成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最密切的地区,引入了友达、宸鸿等20好几家中国台湾TOP10公司,总计具体应用日资117亿美金,台企工业总产值约占深圳规上工业总值1/4。深圳港口的台湾水果、食品类、酒水、书籍、稻米等出口量位列内地第一,是大陆较大对台贸易港口。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因新冠疫情危害延到岁末出场,海峡两岸社会各界仍然主要表现出很高的激情。做为海峡两岸沟通交流相处最活泼的服务平台,深圳已关键打造出了海峡论坛、工业博览会、文博会、图交易会等50好几个大中型海峡两岸交流学习,成果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