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台海局势紧张,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各地专家齐聚一堂,分析事态走向。这些专家认为,倘若台海开战,那么中国必将使用导弹,而导弹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但实际上,这些专家不懂中国。
中国的导弹固然厉害,但解放军还有另一张王牌。这张王牌,才能真正的决定战争走向。
中国的王牌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从有关台海战争的预测聊起。
山雨欲来:台海战争预测
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台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牵动着各国的心弦。而在台海问题上,美国和日本从未放弃过搞事的打算。
近日,美日两国又有大动作。
据《南华早报》报道,美国在近期组织了一次荒谬的“三方会谈”。
美国不但叫来了日本,还喊上了台湾地区的所谓专家们,一同分析台海局势。在美国的预测中,明年是美国大选的关键时期,中国很有可能趁此机会,在台海发动战争。实际上,这又是美国“贼喊捉贼”的阴谋。
一直以来,在台海地区挑事的始终是美国。但美国倒打一把,既坐实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又给自己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借口,可谓是无耻至极。
台湾当局立刻和美国打起了配合,四处渲染危机氛围,紧张兮兮的开始了全面“备战”。既然台海地区有可能开战,那么预测战争走向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这种种预测里,中国导弹被提及的频率极高。
不少人都认为,导弹将成为战局中的制胜关键。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推测,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导弹的非凡实力。
去年8月,解放军举行了一次环岛军事演习。而在这次军事演习中,解放军所发射的多枚导弹精准击中目标,甚至能够跨越台湾全岛。
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一旦开战,台湾全岛都将处于解放军导弹的控制范围内。
曾经,在预设战争情况时,台湾当局提出过“大后方”概念。
台湾当局认为,桃园周边地区将成为战争的核心区域,而东北部与东南部区域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成为战争的“大后方”,保护有生力量。
然而,在见识到导弹的威力后,台湾当局终于意识到,这些所谓的规划,都不过是台湾的一厢情愿。
在绝对的军事实力面前,并没有真正的“大后方”。因为在必要时,解放军可以利用导弹精准打击到台湾全岛的每一个角落。
其实,早在2022年夏天,美国空军专家就曾预测过中国导弹的威力。
这位名叫奥利安娜的专家指出,倘若台海爆发冲突,那么中国一定会发动大规模的导弹攻击,确保本国在台海地区的优势地位。
目前,中国拥有多种型号的高端导弹,如东风21D、东风17与东风26等,实力不容小觑。
只要中国拿出导弹,便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攻防一体圈,既能与台湾地区的兵力正面对垒,又能拦住美国与日本的援兵,让美国航母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战场。
倘若美国想要突破中国的封锁,必须在第一轮交战中摧毁中国沿海的2万个军事目标,而这近乎于天方夜谭。
因此,专家们都认为,要将战争的重心放在防御导弹上。
但实际上,中国的导弹固然厉害,却并不是解放军的最终王牌。中国之所以有底气,全靠工业系统。
制胜关键:中国的工业体系
要知道,现代战争具有高度复杂性,高精尖武器只是战争胜利的要素之一。武器能够帮助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暂时优势,不一定能直接导向胜利。
更重要的是,武器的使用要遵循适度原则。
无论是怎样的战争,都带有破坏性,对于中国而言,战争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倘若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开启了武器火拼,那么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有可能为全人类带来灾难。
因此,性价比也是战争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不仅要赢得战争,还要尽量以最小的成本取得胜利,将消极影响降至最低,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鱼死网破,实际上是下下策。
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优势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在工业化上表现突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拥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回顾中国历史,工业化是贯穿近现代百年的重要议题。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下,中国用最短的时间走完了最长的路,从农业国转变为了工业国,可谓是步步艰难。
这套工业体系,才是中国的制胜关键。
首先,中国是著名的工业原料产地,既能保障本国的需求,又能在战场上对别国进行有力威慑。
中国人口众多,一旦处于战时状态,如何保障普通民众生活便会成为首要问题。但好在中国的资源也同样丰富,这些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基石,能够保障工业生产在战时正常运转,不必受制于人。
只要工业生产不受影响,那么前线供应便是稳定的,后方百姓也能正常生活。倘若处理不好原料短缺问题,就一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欧洲便是最好的例子。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工业原料告急,能源短缺,连最基础的供暖都无法保障,狼狈至极,而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在中国出现。
与此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出口国,把控着诸多国家的工业命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稀土远销世界,影响全球工业。
在战争中,中国大可通过限制原料出口的方式来进行制裁,左右战争进程,做到兵不血刃。
其次,中国工业发展均衡,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最大限度上减少战争成本。
建国之初,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也较为畸形,只有采矿业、加工业和纺织业。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焕然一新,成为了唯一拥有联合国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成了蜕变。
中国工业体系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别,大类共41项,中类207项,小类则有666项。这意味着,中国能在任何一场战争中迅速做出反应,调动全部工业部门,无需临时为战争开辟新部门,增加不必要的损耗。
上世纪时,苏联也是工业大国,但苏联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近乎为零。
美苏冷战期间,不平衡的工业结构成为了苏联的致命伤,导致国内经济崩盘,令苏联在冷战中落了下风。
中国与苏联不同,均衡的工业结构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即便处于战时,中国也能从容不迫的应对。
再加上中国基础工业发达,基础设置完备,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随时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最后,中国工业转型成果显著,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有利于战局发展。
近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多次产业升级,让中国从工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工业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如核电、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将被运用于实践,成为中国在台海战局中的有力后盾。
由此可见,工业体系为中国提供了底气,成为了解放军制胜的关键。而在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中,军工体系是尤为亮眼的一颗明珠。
最终王牌:亮眼的军工成就
如果说新中国以来的整套工业体系是确保战争胜利的基石,那么工业体系中的军工成果,便是助推中国解放军拿下台海的终极王牌。
工业体系能够为台海战争提供宏观上的保障,而军工成果则能一击制敌,精准打击对手,以最直观的方式推动战争进程。
中国的军工体系建设始于1949年,为了在冷战中保障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当即决定,提升军工体系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地位,加快建设脚步。
于是,1950年,中央政府整合全国兵工厂,将这些工厂统一改造为76个新的军工厂。但是,这些军工厂只能生产最基础的轻型武器,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到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下令,全面调整军工布局。那一时间,构建纵深战略防御体系是布局重点。
在三线建设期间,中国的军工厂数量扩充到了297个,同时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战略重点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军工体系的建设开启了“因地制宜”的进程。
比如,中南、西南与西北地区主攻航空,而华东、华南地区则着眼于船舶,剩下的地区负责战略武器的生产。
至此,一套独具规模的中国军工体系逐渐成型,“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中国军工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便是打通军工与民用之间的界线,让部分军工企业投身民用生产。
这一举动看似削弱了部分军工企业,但实际上意韵深远,为中国军工体系的腾飞埋下伏笔。
1978年,中国军工产品的民用产值不到8%,但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便提升到了84%。军工助推民用,为民用部门带来了超过千亿的收益,成为了改革开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民用部门收益增多,便意味着国家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到了这时,中国军工体系才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期。
其实,中国的思路非常明确:先利用军工反哺民用,等赚到钱之后,再以这笔钱投资军工。在军工反哺民用的过程里,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增强,竞争力提升,有了充足的资金,中国的军工建设也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箭双雕。
自2000年开始,中国逐步加大了对军工体系的投入,在往后的14年时间年,国防支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4%,令人惊叹。
在2010年前后,中国各军工集团盈利高速增长,中国在航空与船舶这两个关键军工领域成就斐然,迈入了世界军工强国的行列。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如火如荼发展,空间站建设惊艳全球。除此之外,中国还搭建出了4条完整的飞机产业线。
倘若这4条产业线马力全开,每年至少能多制造200台战斗机。这200台战斗机只要投身战场,便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的船舶制造总量,则跃居世界第一。
美国海军陆战队曾对中国的船舶制造量进行过简单估算,他们惊讶的发现,中国一家船厂的年产量很有可能便超越了美国所有造船厂的产量总和。要知道,中国具备军工资格的造船厂超过300家!
印太地区共有12个国家,中国是毫无疑问的军工第一。中国武器不光能满足自用需求,还能向外出口。
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武器出口国,出口武器不光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利益,也是对中国军工制造能力的一种肯定。
中国的军工体系覆盖了全军种,堪称无懈可击。更令美国感到惶恐的是,世界始终只能估算中国的军工产能,即便是这冰山一角,就足以令美国胆寒。
因此,导弹并非解放军的真正王牌,导弹背后的军工体系,才是中国军队最可怕的地方。
拥有强大的军工体系,意味着中国能够应对战争中的所有情况,包括前线作战、调动补给、后勤接应等。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可在中国军工体系的帮助下,解放军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直到战争胜利。
而军工体系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加强大的工业体系,重重因素叠加,铸就出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