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暖风过,6月蝉鸣起。初夏的绍兴,处处新绿洗眼,沁人心脾。
这几天,绍兴上虞岭南乡龙山村农民梁林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逢人便说今年的春茶卖了好价钱。“茶园还是原来的茶园,收入翻倍都不止。”
同样的好事也发生在上虞驿亭镇二都村。二都村种植了2.2万亩在杨梅,村里依托当地的杨梅酒生产线,在网上销售杨梅酒一炮走红,实现了企业与村民共富路上的“双向奔赴”。
这些让绍兴各地村民腰间钱包鼓鼓,脸上笑容盈盈的变化,都来自于“共富工坊”。
(一)
一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都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裕民以政,富民以坊。2022年11月,浙江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浙江3年要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
绍兴接招破招,以党建联建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突出“扩中”“提低”,一批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破土而出,开花结果,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多赢。漫谈君从绍兴市委组织部获悉,截至目前,绍兴全市已建成“共富工坊”666家,带动就业3.9万余人,人均月增收2800元。
“共富工坊”虽是“小工坊”,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辟出了一条新路径。
对此,绍兴市委书记温暖十分重视,多次前往实地调研考察。
柯桥区平水镇依托菊花产业优势,成立海丰花卉共富工坊。“从大棚到种苗再到技术,都给我们准备好了,菊花也都是统一回收,不愁卖。”平水镇剑灶村村民郑学生现在是位幸福的“菊农”,这份家门口的事业,一年能为家里创收十来万元。5月22日,在海丰花卉共富工坊,温暖为村企产业联建、项目联动、收益联享点赞,指出要抓住优势、找准定位,不断做强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共建共富共享。
5月31日,在诸暨杜黄新村,温暖实地走访“田上杜黄”生活街、和美乡村共富带,对以共富工坊为牵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做法予以肯定。
(二)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共富工坊”在绍兴犹如燎原之火。
2023年初,绍兴在当时全市567家星级工坊中,确定了56家首批三星级“共富工坊”。
诸暨同山镇将“共富工坊”建设嵌入高粱种植、原酒酿制等同山烧产业生产环节,有效缓解了企业高粱原材料不足、酿酒季人手短缺等问题,同时带动山区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每人每年增收2万余元。
越城区陶堰街道则以创建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为契机,积极打造“生态化种植、数字化展示、景区化提升”为一体的“东鉴湖糯稻香”共富工坊。截至目前,工坊种植糯稻1000余亩,累计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120余人,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三)
互联网时代,直播风生水起。绍兴的“共富工坊”也在抢占风口。
在绍兴,越来越多的农民当上了主播,将手机变为“新农具”、直播变为“新农活”、流量变为“新农资”。
诸暨市山下湖镇的新长乐“共富工坊”,积极介入电商直播,形成“以品牌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品牌”的良性循环。目前,该工坊已孵化农民直播间80余间,培养主播200余人,直接带动就业6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致富有奔头,增收有门路。漫谈君从绍兴市商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绍兴全市已累计培育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78个,直播间搬到了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专业市场。
(四)
发展一日千里,创新时不我待。
绍兴的“共富工坊”已经成为帮助群众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打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要想持续放大“共富工坊”的乘法效应,还需不断扩面迭代、创新突破。
聚力精准定位。每个村的地理区位、产业特征各不相同,“共富工坊”在选址和设置上,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任务性,充分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结合起来,让工坊更加科学务实地发挥效能。
突出技术赋能。在努力挖掘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做好相关专业培训,引领农户本领升级,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避免工坊成为“低小散”的加工厂。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节气已入芒种,唯有奋斗,未来可期!绍兴的“共富工坊”,凝聚众智、集聚众力,就能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