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放是内需潜力释放的重要依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蔓延,逆全球化趋势加剧,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世界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必须处理好国内和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陕西而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长期战略选择,成为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路径。
一、扩大内需的内涵及需要把握的原则
扩大内需,指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以高水平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扩大内需,应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四个有机结合”。
(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扩大内需,应更加重视对接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把抑制的市场需求释放出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与使市场在资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效率越高,有效需求越强。扩大内需,应进一步强化统一市场建议,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通畅,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三)与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国际资源是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要素来源。扩大内需,应继续坚定不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内需潜力释放。
(四)与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实体经济发展得越好,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越强。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作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更好发挥需求升级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牵引作用。
二、陕西省扩大内需潜力分析
陕西省处于追赶超越的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潜力巨大。新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有效结合点。一方面,新市民进入城镇的总量非常乐观。当前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2021年城镇化率为63.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省“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按此计算,城镇人口将增加近200万,城镇化带动的投资和消费潜力共约1300亿元。另一方面,现有城市更新潜力可观。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据统计全省2000年以前城镇老旧小区共计9351个,涉及119.59万户居民,改造提升需求庞大。此外,陕西工业遗存丰富,2017年“一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在陕“156”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业遗产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拥有宝鸡申新纱厂、白水杜康酒业、汉江钢铁厂等普通工业遗产20处,西安东方机械厂、长岭机器厂等“一五”时期的“156”工业遗产25处,大量老厂区、老设施等亟待改造更新。
(二)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一是大宗商品消费有较大空间,汽车千人保有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增长余地,大量“超龄”家电产品更新需求旺盛,5G智能手机、超高清电视等市场潜力巨大。二是新的商品消费领域开拓潜力大,比如传统汽车领域目前有共享汽车、无人驾驶等新的消费,传统住房消费现在有长租公寓、共享民宿等消费,传统食品消费现在瞄准了安全食品特别是安全婴幼儿食品消费,传统信息领域现在有虚拟现实等消费。三是服务业向制造端延伸也带来新的需求潜力,比如京东开展的“反向定制”(C2M),美的、海尔、格力等家电品牌为京东单独开设超过200条生产线,提供1200多万件反向定制的“京品家电”,展现出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迸发的巨大活力。四是数字赋能带动作用大,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仅三成,明显低于全国9.2个百分点,随着电商向城镇和农村下沉、线上医疗和教育等服务消费加速“触网”,据测算未来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每年将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对消费升级将产生巨大的牵引作用。
(三)投资补短板需求旺盛。当前投资补短板需求持续旺盛,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人均基础设施存量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虽然经过多年建设,陕西省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取得明显改善,但综合性交通网络建设进展缓慢,关中城际铁路网进展缓慢,关中内部及关中与陕北陕南通行性不畅。第二,城市道路建设提升空间较大,城市交通路网尚需加密,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显示,西安市城市建成区的路网密度仅为5.8km/km2,在各省(市)中排在2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公里,基本每年雨季各城市均会出现城市内涝现象。第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乡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与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大部分指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前景广阔,随着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投资潜力。
(四)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陕西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航空航天、输配电、汽车、数控机床、石油冶金煤炭重型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结构正在由以资源开采为主,逐步转为向加工制造为主。但是,大量制造业企业依旧处于中低端水平,部分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初加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产业附加值在国际产业链中基本处于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依赖进口,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巨大潜力,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大攻关力度,都将产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测算,数字化升级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物流业成本降低34.2%。同时,2021年陕西省服务业比重45.6%,与全国53.3%及发达地区普遍在7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
三、陕西省扩大内需具有的比较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陕西省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源、区位和文化等比较优势,为扩大内需、建设完整内需体系奠定基础。
一是人才优势。全省有72名两院院士,有1340多家科研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4万多、专业技术人员110多万。有110所高校,而且应用类的工科高校多、名校多,西交大、西工大、电子科大、农林科大等皆是全国知名,在校大学生187万人,每年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5万余人,本科生约17万人,60%左右留在陕西工作。
二是资源优势。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1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1/3,石油保有储量排全国第3位,煤、天然气、水泥灰岩均排第4位。动植物资源多样,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资源丰富,黄河干流、长江第一大支流流经陕西,汉江、丹江提供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的水量。
三是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向西开放的前沿,国家规划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有6条涉及陕西,“八纵八横”高铁主要通道中有4条穿过陕西,17条国家高速公路在陕交汇或过境,以西安为中心的高速公路、普铁、高铁、空中航线构成了陆上“米”字型和空中放射状交通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要素资源聚集流通的便利性十分显著。
四是文化优势。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就在这里生息繁衍,5000年周秦汉唐,1800年建都史,不可胜数的历史人物,绚烂多彩的汉赋唐诗,“看五千年中国到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拥有4.9万处不可移动文物、700万件馆藏文物,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看到扩大内需巨大潜力和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
一是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偏重问题相对突出,二产增加值占比为46.3%,能源化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4.3%,以非能和清洁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还不强,增加值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不足三成。从区域来看,西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低于全省1.9个百分点。
二是科教资源转化能力不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效还不明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就地转化还需加力。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低于全国12.3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比2020年下降1.44个百分点,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赋能不到位。
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国务院办公厅将陕西省列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的地方通报表扬。同时也要看到,法治化营商环境亟需加强,“一网通办”统筹推进力度还需加大,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还不均衡,市场开放有待进一步拓宽,政府服务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有待提升。
四是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当前陕西省社会分工、社会结构日益复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监管模式、监管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监管缺失与监管过度并存,现代市场监管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不高、覆盖不全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仍然存在。
四、陕西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紧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持续释放总需求,大力促进居民增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供给质量水平,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塑造发展新优势,充分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落实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释放消费潜力。推进城乡消费网络融合健全、消费环境优化提升、消费维权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健康、教育、养老、家政、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若干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健康发展,持续推进限上单位培育扶持。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二)切实增加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能源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等领域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加大投资力度,在先进制造业以及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培育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力抓好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工作,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升基础设施和流通水平,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进宝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城乡高效配送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全力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西康高铁、西延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西十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三)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卫星应用、无人机、新材料、5G、生物育种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实验室技术熟化、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竞争前商品试制。聚焦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加大联合技术攻关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建设清洁能源保障供应基地,研究建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畅通科技与金融的联动通道,不断完善创新生态,实现创新策源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双提升。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体制改革,强化高新区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创新创业区域合作,提升创新创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关中协同创新以布局优化为重点,陕北转型升级以能源革命为引领,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完善“一群四带”城镇化体系(一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四带:沿汉江、沿黄河、沿长城、沿包茂高速城镇带),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县城综合功能,加快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建立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收入。以扩大就业带动增收,强化灵活就业措施,做大做强做多市场主体,放大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功能;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创造更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对于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精细化就业服务;扎实推进高职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壮大数字产业规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集成创新应用,加快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增长点,积极推进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要积极开展“5G+智能制造”“5G+智慧医疗”“5G+智慧教育”“5G+文化旅游”“5G+无人驾驶”等应用示范,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注重发展数字化小微园区,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制造、农产品安全追溯、供应链管理、金融、社会信用等领域的应用。要加快智慧社会建设,率先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七)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内需新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办好”迈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推动内陆港多式联运,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推动在医疗、教育、文旅、金融、种业等特色领域形成首创性改革创新经验,实施功能区产业集聚工程;推动外贸外资优化升级,紧盯前30家外贸龙头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促进,支持西安升级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示范地,建设出口产品转内销展示交易集中区,举办陕西进口商品博览会。
(八)健全政策保障。围绕扩大内需全链条、各环节,完善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要素配置、宏观政策支持等政策保障,有效防范重大风险。强化财税支持扩内需,加大财政公共产品投入力度,健全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健全完善财税体制,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以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为重点,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普惠性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提升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打破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宏观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陕西省信息中心研究员 张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