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当然,现在通过西史辨伪,已经知道佛教的起源与今日印度几乎没什么关系,而且佛教传入中国是与大月氏人有关,与天竺僧侣也没多大关系。
玄奘法师那时西去,情况有点类似今日出国镀金,回来后变成海龟,——要想出人头地,出国也是一条路啊。这种情况在千年前也是适用的。
敦煌藏经洞中出土了大量文献,其中就有不少关于玄奘西游取经的,迄今为止,发现的玄奘取经壁画多达六处。
“玄奘法师”出生于元始602年,俗家本名陈祎,据说十三岁那年双手插兜,跟着二哥去了洛阳净土寺,然后落发为僧,法号玄奘。
《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取经之时携带着唐太宗赐予的通关文牒。但很少有人知道,玄奘是“偷渡”出去的,并未取得朝廷批准出行的过所。
武德九年(626年),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天竺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便发愿西行求法。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上表请陈,西行求法,却未获唐太宗允准。不过,此举并未拦住心意已决的玄奘。玄奘决定把握机会,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详见《三藏法师传》)。
西天取经归来,在归国入境之时,玄奘识趣地先行上表,请求唐太宗赦免其罪,获得允准,后声名鹊起,世人皆尊称其为"三藏法师”。
198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了6幅壁画,将其命名为《玄奘取经图》。这些壁画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了大约三百多年。
敦煌榆林窟第三窟西壁南侧普贤经变中有一幅玄奘取经图(西夏晚期),白马身上驮着经书,孙悟空跟在玄奘身后,双手合十。
放大一些瞧瞧。这玄奘法师风餐露宿,甚是辛苦,也不知咋回事,光溜溜的脑袋上仿佛长了点斑。
敦煌东千佛洞2窟,南壁西侧的唐僧取经图,也属于西夏晚期。在这幅壁画中,唐僧变得又白又嫩(果然打起了唐僧肉的主意),孙行者已经带上了紧箍咒,——看来是观音来过了。
山西省稷山县有一座始建于唐龙朔二年(元始662年)的青龙寺,寺中大雄宝殿拱眼处也保存着一幅玄奘西天取经图。不过,这幅壁画却是这样的。
如果不说,还以为后面那只毛猴是妖怪呢!壁画中的第三人,即毛发茂盛、酷似猴子的随从——石磐陀。
根据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可知,玄奘取经路过甘肃时,曾得到许多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帮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记载,玄奘途经西域时,收了一个名为石磐陀的胡人为徒。胡人石磐陀,又被称为“胡僧”,谐音“猢狲”,久而久之,便有了“唐僧取经,猢狲帮忙”的传说。
由于石磐陀恰好姓石,传言吴承恩在构思孙悟空来历时,便灵光一闪,从石姓入手描写了他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故事形象。
不过,孙大圣的故事原型可不只一个,他还杂糅了其他两个角色。
第二个角色便是释悟空。释悟空原名车奉朝,其效仿玄奘前往中天竺取经,时间上比玄奘要晚120余年。
根据《悟空入竺记》记载,车奉朝“时年二十有七,方得出家”。
元始751年,车奉朝奉旨跟随张韬光出使罽(ji)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因水土不服患病滞留当地。病愈后,车奉朝云游各国,为求佛法,备涉艰难,捐躯委命,历经四十载,终有所成,于六十岁之际返回大唐,并将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及汉译佛经呈献给朝廷。
第三个角色,是《山海经》中的无支祁。无支祁,亦作“支无祁”、“无支奇”、“无支祈”, 是古代传说中的淮水水怪之名。济南舜井故事里,名曰巫支祁。
吴承恩描写的孙悟空形象,恰好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符:“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
其形状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身白头,金目白牙,脖颈伸出有百尺长,力气大过九头大象。
由于时常兴风作浪,惹怒大禹,被其用大铁链锁住脖颈,镇压于龟山脚下。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戎幕闲谈》记载:
“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汤,闻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刹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鬣,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
“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梨娄氏,乃获准涡水神,名无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颈锁大索,鼻穿金铃……”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前,无支祈的神话传说,尤其是大禹降服无支祈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唐《国史衤甫》、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明《骈雅释》等书中皆有记载。
上述几幅壁画中,陪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仅有孙行者,二师兄和沙僧的形象尚未诞生。
不过,你可别因为这个小觑二师兄,二师兄的原型好歹也是天蓬元帅。
天蓬元帅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唐宋之际,民间就曾经流行《天蓬神咒》,认为诵念此咒可以护身祈福。
天蓬元帅,是道教护法神北极四圣之一(《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原为北斗星宿之一“破军”,故被尊崇为星宿神。后逐渐人格化,成为北极紫微大帝麾下神将,统理北斗及酆都。
《西游记》中的二师兄长得不帅,其故事原型天蓬元帅的相貌,怕是也不帅。
传说中,天蓬元帅貌显三头六臂或四头八臂,均大忿怒像,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赤发、绯衣或黑衣、玄冠、金甲或赤甲、跣足;领神兵三十六万众,上辅玉帝、分司梵境,下临泉渊、整队元皇。
天蓬元帅在中国民间和道教神话中存在较高的地位;凡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役雷神、独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显验。天蓬元帅所传天蓬法广泛存在于道教上清派支派北帝派、神霄派等,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钟、天蓬神尺、天蓬大法等广泛流传,影响较大。
《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的形象:“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元代泰定三年(1325 年),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在永乐宫(又称为“大纯阳万寿宫”)三清殿中创作了一幅壁画“朝元图”,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可谓“众仙朝元,满墙风动”。该图中的天蓬元帅,手持天蓬印,威风凛凛,——就是有点儿“不上相”。
仔细一看,这嘴巴,还真是猪嘴,果然是猪刚鬣啊。
《西游记》原著中,天蓬元帅的实力十分强大,麾下的小小灵官都能与美猴王战个平手。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使铁棒东打西敌,无一神可挡。然而,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却遇到了一位王灵官。王灵官法力高强,本名王恶,是佑圣真君(即真武大帝)的佐使。而真武大帝乃是北极四圣之末,排名在天蓬元帅之后。
王灵官额上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察看善恶,时任天庭太乙雷声应化尊,一见孙悟空在灵霄殿外捣乱,遂急忙上前制止,与其缠斗。结果,二人大战良久,平分秋色。
由此可见,天蓬元帅无论身份、地位,还是本领,皆非同一般。不过,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二师兄就不行了,无论走到哪儿,身上都带着“减益魔法”效果,被弱化至法力十不存一的境界。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镇寺之宝《西游记》壁画(明末清初),此时的二师兄和沙僧已经成功追上了大部队。
而历经多年的美化加工,孙行者也终于从一只其貌鄙陋的臭猴子,逐渐变成了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美猴王”。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可是,我们真的看懂西游记在讲什么吗?
未必。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元始1734-1821年,号悟元子)撰《西游原旨》,共二十四卷一百回,以丹道修炼观点注解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卷帙浩瀚,见解独到,堪称《西游记》传播史上的重要之作。
刘一明认为《西游记》作者是全真教龙门派祖师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记》主旨是在阐释金丹修炼之道。历来注家,除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而外,皆不得要旨。
不过,即便如此,每个眼中都有不一样的西游记,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多姿多彩,岂非也是不错?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