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又公布了新发现成果,从未见过的国宝文物与世人见面引发震惊和热议,众说纷纭难以一致。三星堆文物是什么朝代在哪里出产?为何又窖藏在三星堆遗址依旧是个迷,要理清这些问题深感才疏学浅又证据不足,只能勉强斗胆试水、抛砖引玉,望能为专家老师们提供参考!
轩辕黄帝是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华夏五帝之一。《列子·黄帝篇》中记载:“黄帝与炎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为前驱,雕、鹏、鹰、鸢为旗帜。”“雕、鹏、鹰、鸢”为不同科属的鹰类猛禽,“旗帜”是古代国家的象征物,把鹰图案装饰在旗帜上,说明鹰是华夏族崇拜的图腾。鹰是鸟中之王,空中霸主,能在天界与人间自由翱翔。在历经数千年的宗教意识中,鹰被蒙上了神祕的色彩,奉为神鸟、天鸟、神鹰。
我们根据神鹰图腾标志去寻找华夏族的活动区域和发展方向。长江下游和环太湖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定居生活,从河姆渡、马家浜、松泽等文化过渡到良渚时期玉器文明时代。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早在7000—53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就考古发现了鹰雕刻图案,说明当时先人对神鹰的崇拜,鹰文化在环太湖地区早已存在!
河姆渡牙雕鹰首明显不是实用器,应是图腾崇拜的神鹰。请注意鹰的眼睛是用两个圆圈表现的,外圈是羽毛。
河姆渡“双鸟负日”纹牙雕 有六个小孔起固定作用,也不是实用品,中间用多个圆圈表示太阳,上部火焰象征光芒,左右各一只神鹰(玄鸟)托着太阳在天空运行。“山海经”中就有神鸟负日的传说,三星堆也出土有青铜神树,上有玄鸟。牙雕鹰首和“双鸟负日”图案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就存在对神鹰的崇拜和神话传说,使用象牙雕刻从思想文化和等级上要远远高于实用的鹰陶制品。
马家浜文化距今七千年至六千年,是河姆渡文化时期。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
崧泽文化鹰首陶壶的鹰眼和河姆渡牙雕鹰首的鹰眼一样,也是用两个圆圈表现的,明显具有传承关系。河姆渡神鹰崇拜文化延续到了崧泽文化时期。
良渚文化上承崧泽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明是玉器文明、玉礼制文明,良渚人创造了彰显权力与信仰的玉钺、玉琮,反映身份、等级和地位的复杂玉头饰,创造了象征王权、神权最高等级的“飞天神徽”。良渚遗址中出土有玉鹰图腾雕塑。
良渚玉神鹰,作展翅飞翔状,眼睛也是用两个圆圈表现的。
良渚玉壁图标,神鹰高高的站立 在神坛之上,说明鹰神崇拜在良渚文明时期具有崇高的地位。良渚玉器中最典型的是玉琮,是重要的礼器之一,特别是上面雕刻的“飞天神徽”精美绝伦,被称之艺术珍品。
良渚玉琮图标一般认为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神人”,下部为“兽面”,合称“神人兽面纹”。神人面部近倒梯形,平直方下巴、大嘴,已趋似于三星堆青铜面具和人像,头戴大型羽冠是至高王权的象征;下部神兽两个大形圆眼,眼睛是用两个圆圈表示的,河姆渡牙雕鹰首、崧泽鹰形陶壶、良渚玉雕鹰中的鹰眼都是用两个圆圈表示的,故认为兽面中的双目为鹰的眼睛,只是将鹰首进行了艺术神化处理,更加具有神圣的感觉。在鹰首的下方有两条腿,在最前端明显是鹰的爪子,保留了写实的特征,让我们想象得到神徽下半部分是艺术化的神鹰,真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是5000年文明的代表!玉琮神徽上部象征王权的神人驾坐在神鹰之上,双手操扶神鹰大眼,控制着前进方向,神鹰双腿呈向上收缩状态,是正在飞翔的神鹰。神人驾坐神鹰遨游天空,巡视天下王土,并与天神相通,君权神授,君王所为代表了上天的旨意。中国古代的皇帝都说自己是真命天子,是上天派遣到人间,掌管天下的第一负责人,拥有绝对的权力。神权和王权一般同时存在,操弄神权是为了不同程度强化王权。良渚玉琮“飞天神徽”上代表王权的神人驾坐神鹰被上天派遣到人间,掌管天下一切,是“天子”的象征。“天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用来指称统治“天下”的历代帝王。据《史记》载,早在五帝时期,黄帝就被尊为“天子”,其后颛顼、尧、舜、禹诸帝以及夏、商、周三代之王也都皆称“天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天子”文化是中国5000年最正统的中华文化!从“天子神徽”可知,良渚是这一文化的发源地!“天子神徽”玉器只有最高的王族才能享有和使用,一般的贵族只能使用简化版神鹰图腾的玉器,上面没有了飞天神人,等级差别非常明显。
常州寺墩玉琮图案已是简化版了,上部人面没有了王冠和身躯,下部神鹰也大为简化,而中间还有凹线相隔成两个部分,不能驾坐神鹰飞天,与良渚神徽相比级别明显要低。这说明寺墩是从属于良渚的氏族或地方部落(方国),良渚才是区域性的国家中心。 良渚文明距今5300—4300年之间,符合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在浙江也存在有关夏前传说和大量禹迹。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依《越绝书》所载,大禹曾两次到过绍兴会稽,第一次是为了治水,并在此计功行赏;第二次是称帝以后巡狩江南时,病死于会稽,被葬在会稽山下。“帝禹东巡狩”,是由西向东巡视,而不是从遥远的北方向南方的浙江巡视,晚年时大禹出巡时的夏都应在距会稽不远的西边,应该是江南一带!良渚时期有成套的玉礼器,沿用了黄帝国家使用的神鹰图腾,有唯一象征天子的“飞天神徽”,是有高度玉器文明的国家中心,早年就有陈剩勇、吕琪昌等专家强调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头。
《山海经.中山经》描述的是九州中部的山系,而《中次三经》应该是浙江杭州湾及沿海山脉。山海经中部第三山系为萯【fù】山山系,起点是敖岸山,终点是和山,共有5座山,440里。杭州湾西部天目山(敖岸山)至宁波山脉正好约合440里。“敖”与“鳌”音近,“鳌”是海中神龟,在浙江台州就有“金鳌山”之称的小山,是取其形似而已。“敖岸山”是靠近海边的山。 《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茜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萯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敖岸山,山南盛产㻬琈玉,山北多产赭石、黄金。神仙熏池居住在这里,这里常发现美玉。杭州西部天目山古称为“浮玉之山”,《山海经.南次二经》中说:“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p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zī)鱼”。这里的“具区”就是广为人知的 太湖 ,苕水应该就是注入太湖的苕溪。苕溪由东苕溪和西苕溪汇流而成,前者发源于 天目山 南麓,后者发源于天目山北麓,南次二经中的苕水应该是西苕溪,相应的,浮玉之山则应该是天目山。而杭州临安天目山出产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黄缘闭壳龟,“敖岸山”之名可能与此关联。
浙江学者卢前早前研究和调查了杭州湾周边的天目山,发现了多种玉石等矿藏。不负多年的努力,卢前父子俩人通过大量工作,至2012年,初步确定了在良渚文明遗址周边约20至100公里范围内,由东至西呈半包围圈分布着软玉、石英玉、透辉石、钙榴石、萤石等宝玉石矿脉,按玉石品种分类,有和田玉(广义)、闪石玉、蛇纹玉、玛瑙、玉髓、水晶、蛋白石和石榴石等品种,符合良渚玉器品种多样的特点。证明天目山(浮玉山)与敖岸山都是“常出美玉”的地方,具有一致的特征。
神仙熏池住在敖岸山,熏池是黄帝麾下的大神之一,是告诉我们敖岸山是由黄帝和国家直接管控的。站在山上向北可以遥望苕溪河和丛林。有一种兽形状像白鹿但长着四只角,名叫夫诸,一出现当地就会发生大洪水。《山海经》作者都知道敖岸山有“夫诸”,说明它在当地出现过,是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见则其邑大水”,说明杭州湾具有都邑性质!
(未完待续)下接“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