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章 谜与问题
未知为何物?由于感知禁闭,它处于思想视界的边缘。而它的一切奥秘,又发源于自然的墓穴。沿着自然律引线编织,未知即可如此定义——
谜:无解释系统或解决方案的未确认。
问题:有解释系统或解决方案的未确认。
于是,便可追加上已知的定义——
已知:有解释系统或解决方案的已确认。
《企业衍存原理》是基于《物演通论》提出的递弱代偿理论,将有关商业的一切谜转化为问题的纯逻辑解释系统。既然是物演通论,那么它就必须能对一切“物”的“演”给出“通”解性的理论解释。也所以,企业作为一种“人造物”就必然能被物演通论解释,否则“通论”不成立,《企业衍存原理》由此而来。
所以在本文中,有大量《物演通论》的文本引用或延展表述,不自觉继承了该书不讨好读者的本性。实在不是由于笔者的矫揉造作,而是日常语言以及非逻辑的类比和堆砌,都无法表述该商业基本原理的内涵。若日常通俗语言足以精准表述商业之流变,为何我们仍落于迷乱且无法自拔?
大抵有四类读者愿意阅读此文:
a.读懂《物演通论》者但无商业信息量者;
b.未读懂《物演通论》但有商业信息量者;
c.未读懂《物演通论》且无商业信息量者;
d.读懂《物演通论》且有商业信息量者;
对于a读者,由于本文延续并拓展了《物演通论》社会卷的表述,大抵能收获纯粹哲思之喜悦。
对于b读者,如雾中看花却不见其本真,或与c读者同感,或分化为d读者。
对于c读者,大抵感知为歪门邪说、胡说八道乃至瞎七八扯也不为过,不如弃而远之并任笔者庸人自扰。
对于d读者,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章 企业发生学
企业作为一种人造物,毫无疑问隶属于经济系统,所以它的规定性必然来自于经济系统的规定性。而经济系统就是社会存在的滋养系统,则经济系统的规定性就受制于社会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我们要找到企业的自然渊源,就不得不从社会为何而诞生开始,否则我们就不能为企业存在找到最具稳定性、决定性的属性。
第一属性范畴:遗传代偿属性
生命存在是分子物质进一步分化构合的产物,从它诞生一开始已经是高层位性致弱质态了。它刚一诞生,就不得不面临死亡的结局。但是,万物都唯求存在,生命存在不得不以短暂的生存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必须借助于接力传递的方式突破死亡的束缚,让生命艰难地存在下去。
于是,它的增殖效能一定得大于或等于自身弱演变量与环境压力之和,即它的自我复制机能必须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存在制备出一个基本群体存量,这就是社会存在降临的起点。所以,遗传是生命存在度下倾的属性代偿,也就成为了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第一属性范畴。
根据递弱代偿原理,任何代偿都有有功和无功的两面性。遗传代偿属性开创一个无结构的生物群量(例如单细胞的亚结构初级社会),这一点体现了代偿的有功性,有功在维持了生命的存续。
但代偿度终究不能弥补损失的存在度,弱演变量依然作用于生命存在。于是,遗传代偿属性终究是一条守不住的防线,生命存在的内部分化随之发生,是乃变异属性对生物遗传属性的接续代偿。
换成生物学表述,就是生命个体数量逼近环境资源所能支撑的上限,残酷的种内竞争悄然上演,那些具有更高生存能力的变异个体就被自然选择出来。凡不追随者,均成为了淘汰的对象。
变异即分化,分化就是残化,残化了却依然要维持存在,于是残化者在唯求存在的指引下环环相依进而形成结构,由此种下社会存在之胚。于是,变异代偿属性成为了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第二属性范畴。
谈到遗传与变异,这里就有必要切换到进化论话题上延展一番,否则本文的论证序列难以自洽。
纵然,遗传和变异是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不过进化论在生物学层面并不能揭示遗传和变异的深在原因,由此导致进化论的理论破绽——
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所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必然会推导出适者即强者的观念,或者说生物演化是“趋强衍动”的。如今我们却发现,“适者”反而越来越不容易生存,体现为后衍物种的灭绝速率加快,存在时度递短等生物学现象,这与进化论的“趋强衍动”形成悖反格局。相反,在递弱代偿视角下,这就是生物乃至万物演化的“递弱”体现,即“趋弱衍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提出以下定义——
将生物学层面的进化论定义为狭义进化论。
将基于递弱代偿哲学视角层面的进化论定义为广义进化论。
狭义进化论仅成立在生物学层面,第一个定理是遗传和变异,表达在DNA的复制与随机变异。第二个定理是自然选择,表达为自然会选择出与自然生存条件匹配的基因组型。
由于在生物存在之前的理化存在和之后的社会存在,“趋弱衍动”的表达深度全然不同,拿生物学层面的狭义进化论进入不同范畴使用,必然会导致广义逻辑失洽。
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将狭义进化论直接笼罩在社会上,无疑于直接用人性化了的兽性解释社会结构的演动,推导出优势人种、优势种族等一系列观念,乃至被曲解为纳粹的执政思想背景之一,而纳粹在全人类层面搅动了一次让千万人付出惨烈代价的“社会实证”,也没有让雅利安人种成为地球优势人种。
例如社会生物学所犯之错,基于基因的“亲缘选择理论”解释动物群体的利他性社会组合,完全无助于解释人类社会的超亲缘大规模协作如何发生以及运动规律。
又例如,现代商业中的生物学思维是对狭义进化论现象的进一步曲解,各家的解释全然不同,且互不兼容,因为它并非纯逻辑模型,而是创业家在商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艺模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凯文凯利的失控理论(或翻译为“超越控制”更为恰当),该理论是由导致感知禁闭的最小作用原理,造成的对结构衍动或物态跃迁现象的非逻辑武断。
实际上,结构衍动表达为下层结构重叠形成上层结构而不止的运动状态,抽取物态跃迁的片段作感知观审,必然只能抽取出out of control之假象。而拉长尺度,在万物衍动序列上我们只会看到,控制不但不能脱离,反而会愈演愈烈,失控现象实际表征着物态跃迁的发生与高序控制尚未降临之阶段。后续行文中读者可看到,控制的趋强衍动是逻辑上的单向必然。因此,失控理论不成立。
在递弱代偿原理提出后,狭义进化论其实本身也不能成立了。因为我们会发现,像单细胞生物这样的所谓“进化不适者”,依然强存在这个世界中,反倒是后生脊椎动物甚至哺乳动物灭绝速度越来越快。
而且,沿着历史脉络展开,我们还发现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只有从原始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进化序列,却没有发现从高等动物向低等动物演化的方向。这两点悖论,造成狭义进化论的逻辑失洽。这就是引发王东岳猜想万物实际是“趋弱衍动”而非“趋强演化”的达尔文悖论。
不过,笔者发现主流科学思潮对达尔文悖论是视而不见或抗拒讨论的。不如将其定义为狭义进化论,并扔在彼岸思想伊甸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实则在递弱代偿原理中,狭义进化论仅成立在代偿层面,其悖反递弱现象归结于存在度递失的逻辑推论中。一言以蔽之,狭义进化论已被证伪。
广义进化论建立在哲学层面的递弱代偿理论上,万物一系递弱演化,物也从生物变成了万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遂成“万物竞天择,递弱者苟存”。所以,广义进化论现象可由广义进化论直接解释,递弱代偿是该现象的本质。
于是,广义进化论成为了递弱代偿的定理之一。广义进化论也拥有了狭义进化论不具备的跨领域解释和应用的逻辑基础。上文对遗传和变异两重代偿属性的表述,以及下文基于遗传变异属性的演绎,读者若听出生物学的味道,皆源于广义进化论的意境,而非狭义进化论的表述。
回到论证序列中。
遗传属性开创了基本的物种群量,变异属性使得物种分化和残化,催生出社会结构的三大属性(第127章)。
物能代谢属性:遗传增殖属性的表达,必然呈现为一个有赖于身外异己物质以复制自身的特殊耗能过程,由此衍成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物能代谢属性,播下了后来分化为晚级社会的“滋养子系统”的种子,即经济的前身。
信息感应属性:这也是一个有赖于对诸多身外异己物质细加甄别的识辨选择过程,由此衍成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信息感应属性,并播下了晚级社会的“信息子系统”的种子,即文化的前身。
结构控制属性:在物种基本群量逼迫下个体渐次分化残化,这还是一个有赖于彼此顺序依存的体外结构组织过程,由此衍成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结构控制属性,并播下了晚级社会的“调控子系统”的种子,即政治的前身。
至此,生命存在在遗传和变异两重属性的作用下,已不得不残残群聚形成社会结构依存,社会存在的衍存层次就显形于自然——
初级社会:以单细胞生物为主体——即包括亚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以及真核细胞生物在内——的无结构或亚结构群化存态称之为“初级社会”。
中级社会:以真核细胞进一步分化衍运而成的前智人多细胞动物为主体——即由体内多细胞分化构造而致其体外生存性状趋于残化的所有动物,包括旧石器阶段以前的类人猿和直立人在内——的低度结构化群体存态称为“中级社会”。
晚级社会:以智人为主体——即在多细胞生物继续弱化演进,以致于不得不借助于智质分化代偿来接续体质分化代偿的晚近生存形式——的高度结构化群体存态称之为晚级社会。
属性和结构的并行演化律,作为递弱代偿原理的另一定律,也将在此处继续展开。
属性与结构并行演化律:即原存分化后的残存者,愈残则求补整合为结构求存的要求愈高,于是,为了达成结构内部的依存联系,各残体之间的相互感应性能就要求愈完备,伸展为残体的感应属性和可感属性的增益,由此形成属性与结构的并行演化律(第20章)。
于是,社会三大属性必然需要三大结构作为支撑(第153章)。
物能代谢属性对应于滋养子系统,即经济结构。
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建立生物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有关的硬件条件,或者说,它是生命依存于异己物界的刚性媒介,要求具备近捷地或直接地切入自然的特点,因此,它仿佛处于社会系统结构的底层,并表现为平面横向铺展的运动形态。
结构控制属性对应于调控子系统,即政治结构。
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建立社会结构整体上的运转协作和平衡控制,它是异质整合有序化的调理枢纽,要求具备上下贯通和提携统带的功能。因此,它仿佛处于社会系统结构的高层,并表现为垂直纵向联系的运动形态。
信息感应属性对应于信息子系统,即文化结构。
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建立社会成员之间和社会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软件联系,或者说,它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联系的“精神”媒介,要求具备泛化渗透性地深入生命体内调节其行为导向的质素,因此,它必然以不同的形式交流于社会系统的每一个成员或各层结构之中,即表现为全方位弥漫化的运动形态。
该三大子结构是社会的“基础组分”,社会是三大子结构的“上层建筑”,更准确地说,三大社会子系统不过是从“亚结构社会存在”逐步跃迁为“结构化社会系统”的同层位分化产物而已。
这一脉“基础组分”与“上层建筑”的结构重叠演化不如这样演示:原子是质子、电子、中子分化构合的上位结构,分子是原子分化构合的上层结构,生物是分子分化构合的上层结构,生物分化构合为社会亚结构,社会亚结构分化构合为晚级社会上层结构。
《物演通论》只演示了人类个体如何分化构合为晚级社会结构,但人类个体如何分化构合为社会亚结构的中间演历部分着墨不多。这算不得《物演通论》的遗憾,因为它着陆于终极问题,演历细项的展开已是后人的事。
于是,就有一个从人类个体到社会亚结构的演历过程,我们关注滋养子系统这一脉。从人类个体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必然有个体经济小单元-群体经济中单元-跨群体经济大单元-宏观经济利维坦这样逻辑上预定的演历序列。
企业,必然而然就应该在这个逻辑序列之中。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逻辑序列中定义企业?
企业二字其实是源自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翻译,特指工商业时代的现代企业。实际上,作为经济单元的含义来看,小店铺、小商家也能用企业形容之。虽然都是企业,限域获取资源的小型企业和跨域获取资源的大型企业,两类企业的属性和结构必然不可同日而语,用同一的企业概念指征两者,不能凸显其差异。
我们把这些商业单元都叫做企业,其实是由于不可换位之主客体的感应效能不对位造成的。换言之,我们看后衍的商业结构存在,只能全部抽象为同一概念的企业,好比细胞看人体,它认为这是自己发挥能力的平台,或将人体称之为“我所处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对于细胞全然不可感。
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从日常语境出发定义企业,因为这样会直接忽视它内在的属性和结构差异。
基于此,笔者提出企业的定义——
企业:建构在智质性状分化构合上的位相性依存结构。
该定义重点落在三个要点上:
智质性状分化构合:企业必然是人类晚级社会的产物,它形成结构的方式是智质性状分化构合,此概念源自晚级社会的定义,顾不赘述。
位相性:特指“处于某一存在度与代偿度位格上的特定衍存形态”,或者说“位移缔造物相”。与此相伴的概念,叫做位格。位格,就是物质演运在存在度上的具体一位点。笔者用位相这个物演概念,是想要突出企业与企业之间有不同的存在性,即存在度与代偿度的差异。该差异也会在后文演示。
依存结构:既然企业是晚级社会中的一个依存结构,那么广义进化论中的遗传变异属性,以及物能代谢属性、信息感应属性、结构控制属性必然会在该企业结构存在上继续表达,由此造成企业物态的丰化繁化。
以上就是基于递弱代偿寻觅企业自然渊源的论证过程。在递弱代偿中找到了企业的定义,也就找到了理论衔接点,《企业衍存原理》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展开演绎。后文中,我们就沿着企业属性递丰和结构递繁两条脉络展开推导。
由于企业是建构在人类智质性状分化构合层面上的,所以在展开企业属性增益推演前,有必要对智质这个概念做一个补充说明。
智质属性:以智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感应序列。
智质属性的DNA余绪(第160章):
操纵性:人类的一切复杂行为均受智质要素——即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的指导和操纵。
遗传性:智质秉承DNA的遗传宿性,表达在观念结构的后天性意识形态上,智质运动的整个经历无疑是一个把后天经验代代传递的循序进程。
变异性:“逻辑变构”接续“基因变异”,虚存形态致频度必然增高。
重组性:智质属性的“开放交流”态继承了DNA结构重组的自然动势。
适应性:具有与当下适应意义的智质属性才不会被淘汰。
智质性状:以智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一类生存性状,或者说,智质性状就是智质属性实现为具体的求存性状,包括一切工具或人造物。
智质性状是体质性状分化残化导致存在度下降的接续代偿,它必然以体质载体的求存规定为基础发展自身。展现出了两项类体质特征:
工具的位相:智质作为精神本体之存在,从生物自演属性转化为超体质的生物生存性状,必然是体质性状的变态模拟和代偿跃迁,此便是一切“工具”乃至“人造物”的自然物演内涵。
语言的位格:体现了生物体智属性的代偿延伸,以及智质虚存的实体表达和性状再造倾向,不同于工具,语言处于未展开的纯智质虚存属性和实现了的类体质物化性状之间的衔接点上。
除此之外,《物演通论》中对于文化有明确的定义。
文化,就是智质的性状化表达。
这一点,是理解企业属性增益的基础。
基于广义进化论,理解企业必然需要遗传复制这一点难度不大。关键问题是,企业的遗传复制是如何表达的?如果冒然用狭义进化论或生物学思维类比,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会南辕北辙。
由于企业是建构在智质性状层面上的,于是,企业基本群量的实现主要就是以智质属性的“知识”、“逻辑”、“机会”、“数据”等商业可感信息,或实现为产品构型、商品形态、企业实体等智质性状在人群中传播、弥漫、模仿导致的,这是企业遗传代偿的主要实现方式。
A企业与B企业的遗传关系,不以直感上两者间是否具有股权、业务、战略等合作关系作为衡量。
A企业的信息弥漫到市场中,若该信息揭示了某种代偿求存契机,人群中的个体会通过模仿、学习、抄袭、摸索等自发求存行为形成另一企业结构,这才是企业遗传代偿的非直观过程,否则同一行业或者同一产业为何会自动自发地出现大量同质化的企业群量呢?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遗传关系实际在智质的传承接续上。所以,企业间的互相抄袭不仅不会减少,相反只会愈演愈烈。
变异代偿属性也只能在这个智质传导连环上随机发生的,而不会凭空出现。
智质的变异代偿属性增益,如上所述,体现为思想或文化层面上的“逻辑变革”。逻辑变革接续了基因变异的余绪,呈现方式为“突变”,表达为智质活动层面的“创新”。可见,一切晚级社会的创新活动首先是智质属性的突变或逻辑变革在先,智质性状的实体结构变革在后后,而不是相反。这就好比,生理体质性状要发生突变,必然是主导该体质性状的DNA突变在先。
而少数人的变革,导致大部人就会遭殃。因为这“变革”立刻就会通过遗传复制在人群中弥漫传播,凡不追随者即成了淘汰的对象。这导致企业基本群量中的个别企业开始分化,而同层位的分化必将构合成更高层位的结构,由此开启了企业结构衍动的格局。
物能代谢属性增益过程,我们得在整个自然物演尺度上观察。
在高存在度的位格上,原子结构层次展现出氢核聚变或重核聚变的物能释放状态,它存在度高就高在不仅不需要能量和物质,甚至可以对外释放能量和物质。及至分子结构,存在度进一步跌落,结构呈现出化学键能的平衡状态。再到生命结构开始衰减为负值耗能状态,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同步增长,物能代谢成为维持自身结构存在的代偿属性。
在物能演运的这一脉络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以分子存在为分界点,越原始的物质存在越呈现为物能释放属性,越高级的物质存在越依赖于物能代谢属性且日益加剧。
企业的物能代谢属性,需要滋养系统予以结构支撑,该滋养结构便是商业模式。而企业在物演梯度上具有不同的位格,总体分布规律必然是越前衍的企业结构物能代谢要求愈低,越后衍的结构存在物能代谢要求愈高。
所以,企业的商业模式演化必然遵循物能代谢属性一路增益的自然规定,除此无他。
《物演通论》第二卷全篇在论证精神的来源,即沿着电磁感应—理化反应—感性直观—知性判断—理性思维一路增长而来,我们只需要抓住感应属性的核心:感就是“逻辑”,即依存的判别求断过程;应就是“意志”,即依存的追寻占有过程。
那么,在智人的后衍社会存在中,这一脉感应属性增益必然不会中断,生长到企业中表达为企业的信息感应属性,且需要信息系统予以结构支撑,该信息系统展现形态之一就是组织文化。
我们把精神的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即感应属性的总和统称为“意识”,这个定义很重要,后文所讲的意识均在此含义上。于是,个人意识,毫无疑问是企业结构的感应属性增益的起点。
人类个体分化构合为初级企业结构,所面对依存物的信息量激增,感与应的间隙继续拉大,单靠个人意识已不能完成感应求存,于是不同个体的个人意识分化构合成为初级企业结构的感应属性代偿——群体意识。
不同个体的个人意识分化构合出的群体感应属性的总和可称作“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规定性继承了感应属性的自然规定,全在于感应依存对象以达成求存。
群体意识通常导出群体中的个体无法理解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将其表述为“群体无意识”或者“群体无智慧”。同时,人们又会把蚂蚁、鱼群、蜜蜂等中级社会的行为称之为“群体智慧”。
为何会有如此谬论?这里需要补充一个概念叫做不可换位之主客体。
不可换位之主客体:处在后衍位相上的主体,相对于它的前位客体而言已成为不可换位的主体,即后位感应者的感应代偿效能可以覆盖前位存在者,前位感应者的感应代偿效能却不能对等地覆盖后位存在者。
就像你看人体细胞,你尽可以把人体细胞的属性和结构研究透彻,而人体细胞看你甚至不会承认你的存在;就像人对家禽的所作所为,人类了解家禽的所有属性,而家禽绝不会知道人类豢养它们的目的,此便是火鸡理论的深刻演绎;就像腾讯看普通用户,腾讯了解每个人的一切兴趣和行为,而普通用户眼中的腾讯跟其他企业一样只不过是一家盈利企业罢了。
根据不可换位之主客体概念,我们可以做如下表述。
既往社会学视野根基建立“人-社会”的二元对立格局上,致使人们高高在上地小看更高一层后衍社会存在的群体行为,自傲地将不能对等感知的群体对象称之为“乌合之众”。
而在回望前衍存在的群体行为时,其自然学视野又横隔于“人-自然”的旧式对立之上,以致于惊异隶属自然之物的动物昆虫何以能有主宰地球的万物之灵——人类这般的群体协作能力,无知地将其可感的群体对象称之为“群体智慧”。这是不可换位之主客体着陆于人的境遇,也是旧式自然学乃至旧式社会学处理社会问题时的尴尬局面。
“群体无意识”或者“群体无智慧”,其中暗含的深意实则是个体感应效能代偿不足以覆盖后衍群体感应效能的直观无奈。实际上,任何群体意识无非是维护该群体结构存在的求存感应装置,只是在不同的位格上有代偿度高低之分。
蚂蚁社会无论怎样“群体智慧”般地折腾,都不能推导出几何原本和力学定律,也不能造出飞机或火箭,是因为蚂蚁社会无需智质代偿已足以使之稳存。相反,人类群体无论怎样“群体无智慧”般地在科学技术上登峰造极,都逃不开维持自身求存的基本规定。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系列关于群体心理行为的理论,其实都逃不开从众效应的基本规定,因为从众表达的就是融入上层结构以达成求存。旧式社会学中,人们将从众行为贴上为“非理智”、“无主见”、“无个性”等人格化标签,都是出于对结构代偿自然渊源的失察,似乎自我个体的远见能超乎群体。
试想,人群突然朝某一方向集体跑动,必是由于某一因素对群体产生了极具烈度的不利影响,你若标新立异岿然不动,天降厄运在所难免。但若你的标新立异果然发现,让人群突然跑动的因素竟然是某个社会学家在做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恶作剧”,你也不能因此说从众就是盲从或者非理智。
至少在文明化以前的石器时代,这样的群体意识一定有效地维护了人类原始部落在森林或平原上的生存,如丛林或森林中的异响,必然意味着未知动物或未知部落的行动,警惕或远离的收益远远大于静止不动。那个时代的有限资源也绝不允许群体里多养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做“文明化的恶作剧”。
不过,社会学中对从众行为的刻板印象也彰显了对结构层层递弱的深刻抵制,是为人性中的保守倾向表达。须知,递弱并不有益于存在者,对递弱的抵制衍成人性中的保守质素,这同样是出于求存的规定。
在企业结构中,群体意识的有效代偿一面在于维系了早期群体面向较少依存对象时的求存。但遗传属性又使得具备同样智质属性的同位格物种数量激增,使得企业在面对复多依存对象时,又得同时应对同位格增量企业的资源争夺,即求存手段本身又再一次让依存条件复多化,此为群体意识终极无效代偿的体现。
在此般竞争格局中,智质层面“逻辑变革”依然会随机发生。它的发生过程必然是少数个体意识在智质层面随机创新产生了求存功用,然后以群体意识的指向作为最终实现。以人类的逻辑发展水平来看,原初企业的群体意识仍然是以个体意识的知性感应阶段为基础平台耦合,则群体意识的下一层代偿必然由个体意识的理性思维的初步调动为基质。
理性能力的初步调动必然是一个脱离知性表象的逻辑抽象建模过程,逻辑抽象必然是对客体可感属性的”抽取成象”。
愈原始的属性,愈具有普遍性和统领性的优势,由以成为对后衍属性的梳理工具,这样的原始属性便是刚刚从幽在中分化出来的广衍属性(时间与空间)和复多属性,前者成为几何学的来源,后者成为数学的来源,在理性思维中延展为图式思维和数理思维(第102章)。
前神学时期古人的三大追问之一的“时空追问”,便是这两重原始属性在初级理性思维中的彰显。追问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是一件关乎生死的事情(详见东岳学习坊之易经模块)。
数理思维和图式思维在群体意识中的贯彻和增益,可称之为数模意识。
数模意识,即使用数据与模型的意识。当企业竞争格局到了群体意识已不能达成对复多依存对象的感应,数模意识的“抽取属性”以“加工成像”的代偿能力就正式显形。
这几乎是精神感应抽象序列的变态重演,主体的感性直观抽取客体的一部可感属性,在耦合一瞬间就能感受到对象;知性辨析在对象中基于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判别求断;理性在知性辨析整顿的万物系列中进一步抽象建模,朝着理想逻辑的高峰不断挺近。这一感应增益过程与依存条件递繁过程几乎呈现军备竞赛的格局,最终无非是让主体在更趋动荡的衍运中求得安稳而已。
我们将数模意识分为数据意识和模型意识分别探讨。
数据意识,是企业将所有依存物抽象感应为数字并据以行动的行为总和。
数据意识决不是今天互联网公司才独有的感应属性,在工商业化以前就业已成形,最原始且最具奠基性的数据意识就是记账。
早期的自然经济单元形成初期,结绳记事或用象形文字表征依存物的复多属性已显形于群体意识之中。简单的记账方式在经济衍动的过程中逐步变为单式记账,单式记账实际就是现金流量表(当然它不是现代企业制意义上的现金流量格式),它反应了原始商业萌芽初期竞争微薄的“自经自济”格局。
及至1531年,德国商人Johann Gottienb在《简明德国簿记》中公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负债表格式。16世纪,工商业交流频繁的意大利,企业就已经开始编撰资产负债表了。
资产负债表,是资产、负债、权益等概念从现金流量表中分化构合成的新逻辑模型,这毫无疑问就是逻辑变革。
资产、负债、权益三者分化出来成为重要的依存条件,表达了商业竞争烈度开始攀升之格局。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实际就是商业依存结构的数学属性抽象表达,这是企业数据意识显形的明证。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商业革命,股份制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于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能力逐步成为更切近生存的依存条件,而利润表就是经营能力的数学属性抽象表达。后期将现金流量表补上,形成了现代企业的三大财务报表。
于是,我们可以说财务数据是现代企业最基础的感应属性,它不过是原始的复多属性在企业衍存中的数学结构化表达而已,因此也就奠定了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状态的基础解释性和预见性。
观察三大报表的历史诞生顺序,我们竟然看到这样的从原始到高级的属性格律——
现金流量表,反应能否存在。即有现金流就能存在,否则就不能存在。
资产负债表,反应为何存在。即为这一个商业依存结构而存在。
利润表,反应如何存在。即以这样的经营能力继续地存在下去。
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强,对后衍代偿运动具有潜在性的决定作用;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弱,且对前体代偿形态具有遮蔽化的抑制作用。用财务报表感应企业,也必然遵循这一条属性格律。
3、模型意识
模型意识,是企业将所有依存物抽象感应为理论或模型并据此行动的行为总和。
任何商业理论模型,终究只是为了确认自身在时空中的位置,即对自身广延属性(时间与空间)的感应。
例如,“战略”一词暗含着方向的指引,“定位”一词暗含着位置的确认,“营销”一词暗含着对目标的占有,这也是语言学中空间隐喻的体现。空间隐喻现象,本质就是失位存在者在时空中确认自身位置的生存强迫。
模型意识的出现实际衔接了哲科文化的兴盛,它是西方哲科思维在滋养系统的智质性状中的遗传和变异。于是模型意识几乎同时兴盛于数据意识,在工商业时代大放异彩。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将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抽象为“看不见的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创造了人”以及“剩余劳动”解释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熊彼特将经济衍动的原因归结于“企业家将旧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泰勒基于机械论写出《科学管理原理》,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提出目标管理,特劳特基于彼时大热的心理学提出定位理论....模型的逻辑变革至今而不止,且变革频度继续增益。
企业用逻辑模型感应外物已经成了不得不的选择,那些能站在新思想肩膀上的企业,无异于让自身发生了一次变异,从而展现出来了改造世界的力量。例如,实践《科学管理原理》的福特公司业已彪炳历史,践行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的4A广告公司腾空出世且兴盛一时,等等。企业力量的展现越来越依靠逻辑变革,既是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发展的并行脉络,也是企业维持结构存在的求存指向。
感应代偿阶段已进入数模意识的企业中,作为其组分的个体,他的感应代偿不得不被推向理性逻辑的高端——理想逻辑,这便是企业结构对其组分的意志规定和自然选择。
企业组分的个体只能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逐步完成智质代偿,否则就会与结构解体,这便是“知识工作者”现象大规模出现的渊源,即每个人必须调度自己全部的智能储备来完成工作。
而数模意识终究也是一条守不住的防线,不仅在于要求企业所有个体进行极高的智能储备调动是极其困难的,也在于智质性状的类体质特性更具代偿功效:
智质作为“生存性状”之延伸,从生物自演属性转化为超体质的生物生存性状,它必然也是体质性状的变态模拟和代偿跃迁。这就是“工具”以及所有“人造物”在物演序列上的存在位置。一切工具都是体质性状的代偿性延展,此便是智质性状的杰作。
智质属性本身就是一个既可自塑也可塑他的变塑性虚存,以至智质性状也具有同样的质态。
于是,一旦智质性状开始对自身的载体和属性进行代偿延展,便形成正反馈自塑机制。这便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发明后,智质性状变构以指数级加速的根本原因。此后形成的现代IT工具直接成为了人类智质属性的代偿延展,例如:互联网延伸了感性层级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编程语言延伸了知性层级的识辨选择行为;编程程序延伸了理性层级的抽象思维逻辑运动而不止。
于是,智质性状的延伸变构就是成为了后衍代偿的基础。
考虑当今用语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应用智质载体进行代偿,以达成数模意识增益后的智质感应属性,称之为算法意识。
智质载体,体质性状与智质性状的总和。所以,该载体本身也会承载着智质属性。
算法,已然是计算机科学的语境。具体而言,目前确实只有计算机在对人类的智质属性本身进行模拟,因此也只有应用计算机的属性和载体进行智质代偿增益,才能突破企业数模意识的无效代偿,进入更高一层的感应属性。这才是我们日常意义上所说的,互联网公司与非互联网公司的真正区别——在于有没有算法意识。
日常语言中的“互联网公司”与“非互联网公司”,你若不找到其根本的规定性,绝难说清他们的区别。传统制造业人人都用电脑和手机办公,这算是“互联网公司”吗?微商通过小程序做代理培训,这是“非互联网公司”吗?
而后,分化出“古典互联网”、“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等词汇,似乎前者是落后挨打的老古董,后者是变革创新的引领者。这些词汇本质上仍然是模型意识的体现,其中暗含了大量的时空方位隐喻,即寻求自身的广延定位。但这些概念除了用来打趣,终究不能确认是否可以据此模型来定位自身企业。这就是用日常思境处理社会问题的麻烦所在,也是本文的行为风格脱离日常思境的不得不所在。
于是,算法意识必然是更高层位的感应属性代偿,它是数模意识在更高层位的继续贯彻和落实,以耦合依存对象为指归。
初期,算法意识具体体现为企业应用智质性状(硬件、软件、数据埋点、爬虫等智质感应工具)径直地将依存对象数据化或模型化,并交由下位数模意识处理。即,此刻的算法意识仅处理“感”的功能,而不能达成“应”的落实。
例如,具有数据监测能力的公司将用户的多重属性用算法“转译”为图式和数字,运营团队再根据这些属性制定相应的市场运营策略。
后期,算法意识进而延展到“应”的层面,以智质性状辅助甚至直接取代企业耦合依存对象的实现行为。
物流能力在机器的技术代偿下逐步增益,例如,仓储的资源空间配置以及内部效率优化,干线物流的路线与货物收寄的运筹统合,快递外卖最后一公里基于LBS的供需高效匹配等。
我们可以看到,算法意识观照的对象其内部复杂度和外部复多性无以复加,以人脑为感应硬件的数模意识已无法达成此位格的感与应,是为算法意识接续数模意识代偿的自然衍存合理性。
在算法意识层,智质载体不过是延伸了人类的智质属性,这只是一个他塑的过程。若智质载体开始自塑,即实现了对算法意识的超越和突破。
5、AI意识
AI意识,即智质载体塑造自身的智质属性和智质性状,其自身的智质属性与载体结构均进入正反馈自塑机制。此处的AI意识虽然无意包含科幻意境,但在逻辑上是必定实现的感应属性,它的自为属性已拔高至人类的感知中呈现为“自动自发”的感受与体验。
AI意识的成长中,我们明显能观察到,它以个体乃至群体意识的经验作为果蔬小菜,以数模意识的积累为肉蛋配菜,以算法意识的沉淀作为粮食主菜,这些属性都需要对应的实体结构支撑,其胃口极大,是为物能代谢属性的增益体现。
这就好比,占据人类体重不足2%的大脑,却要占据基础代谢的20%一样。基于该逻辑推断,没有足够的数据、模式、算法、资金、人员积累的企业,必然没有足够的物能代谢基础来驯养自己的AI意识。
根据不可换位之主客体概念,这般超脱算法之上的感应属性,已经逐渐具备后衍存在对前体存在感应效能完全覆盖的趋势。
简而言之,AI看人,正如人看鱼一般。不过,无论它如何张牙舞爪,它在未来依然还是要在你刷淘宝时候推荐一件你愿意买单的商品,是为前体存在对后衍存在的奠基性和决定性使然。这个商品贵到离谱,但你仍然新生欢喜并且自愿地支付订单,是为后衍存在对前体存在的遮蔽性和控制性使然。
以上感应属性增益序列已经能涵盖大部分企业的属性状况。根据这样的脉络,我们还能进一步推论,在AI意识之后还有更高一层增益。
超脑意识,以递弱代偿原理推断,其理论极限是以理想逻辑作为基本智质属性质料,辅以理想逻辑建构成的智质载体作为实体结构, 进行自我正反馈代偿衍动。
理想逻辑,即超然于感性直观和知性判断之上的纯粹推理之想,是理性逻辑的最高形态。
逻辑上来讲,这将是自然衍运感应代偿之极致,它也许能感应到自然之源“幽在”的新属性,也许能预测到物演区间临摹未显形的格局,但人类的感应能力完全不能覆盖于它,且支撑它的运转必然是极高的全社会物能功耗,以及结构度最致密的晚级社会实体结构。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它的感应属性高强到与宇宙奇点一样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完全不可感,即成为“幽在”的变态演绎。这竟然是理想逻辑推导出的辩证观照,也是我们的感应代偿效能不足覆盖后衍存在者的缘故所致。
无论它发生在何时,都预定在《物演通论》推论的终极社会形态——大同社会的位格之中。
以上,对企业属性增益做一个总结:
遗传代偿属性增益,万物一系衍生即成赓续。
变异代偿属性增益,物态丰化绵延伪装繁荣。
物能代谢属性增益,耗能日趋磅礴而至危在。
信息感应属性增益,精神逐近弗远则为伪在。
至此,还没有结束,结构控制属性增益与实体结构递繁,我们单独成篇讨论。
属性增益与结构递丰的并行演化律,是递弱代偿的基本定理。于是,企业属性增益的同时,企业结构必将随之衍动。由于递弱代偿脱离了旧式社会学范畴,在展开不同的企业结构表述之前,有必要重新定义和论述一组常用的经济学词汇。
定义:社会存在的滋养子系统,是后衍存在者借由自身属性与结构代偿获取复多依存条件的晚近依存质态,其运动方向是从自然的源头到社会的尽头。
第一句话前文已作表述,重点在后面这句,为何是从自然的源头到社会的尽头?根据物能代谢属性增益原理,前衍物质呈现为结构内能正值丰满的物能释放状态,后衍物质呈现结构内能负值残缺的物能代谢状态,于是物能的运动方向必然是由前衍至后衍,即从自然的源头至社会的尽头,是为熵增定律自能量态向质量结构态的统一贯彻,此为经济的自然渊源。
于是,作为物能代谢的经济行为一开始只能是面对自然的经济取向,这是自然经济的发生根源。而后,晚级社会结构逐渐取代自然成为经济人的生存结构,组分的经济行为必然转向面对社会的经济取向,即是工商业经济乃至后工商业经济的发生根源。所以,即便具体的经济行为似乎是“多向”求存的,但经济在逻辑上的运动方向是单向度的,无论经济结构如何复杂,这个给定的逻辑方向不变。
既然已经提到熵增定律,此处有必要插入有关相关讨论,因为它在生命科学、社会学乃至商业思想中造成了诸多的误谈与失洽。
熵增定律
熵的英文单词Entropy,实际上是克劳修斯的生造词。用能量的单词energy,再结合表达transformation的希腊单词trope,组合而成Entropy,以表述物质或系统状态的变化(S=Q/T)。翻译入中国,根据S是热量与温度的商,加上火字旁,生造出汉字“熵”以对应Entropy。这就是智质属性的DNA重组性余绪之体现,即知识创新或逻辑变革。
实际上,思想史上的生造概念和词语比比皆是,这均是发源于思维经济原则,用一个简单概念或生造词指谓或度量一个复杂的对象更有利于表述和传播,哪怕这样的简化出于非逻辑直证或武断也罢,例如点、矢量、动量、力、势能、摩尔、绝对精神、心灵实体、临场、真值函项等哲科概念。
《物演通论》中同样也有大量的生造词和概念,如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常数等,这不过是既往哲科思境的保守延续,从此意义上看反而不是《物演》之“创新”。
熵增定律,起初解释对象是经典热力学范畴的能量存态,后被拓展到一般物理学领域,表述为:孤立系统自发向最大熵方向演化,即混乱度或无序度增高。此后100多年,该概念被引入到信息论、统计学、生命科学乃至企业管理等范畴中,不断逻辑变构且生生不息。
站在今天的信息量和逻辑模型上,我们不得不有所诘问:孤立系统是什么?经典定义中,孤立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没有能量也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首先,从经验上检索寰宇之内,我们基于归纳法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孤立系统存在,除了宇宙或黑洞是一个可能的孤立系统。
宇宙是否与宇宙之外有物能交换?与至今仍是假设的暗物质或暗能量有什么关系?目前不在我们的可感范围,因为宇宙就是我们的视界边缘,更准确地说是我们的感知禁闭边缘,这就导致宇宙是否是孤立系统暂且成为一个不可证伪乃至无法言谈之问题。同样,这也适用于黑洞。
不过,归纳法只能用于证伪不能用于证明。关于是否存在孤立系统,应该从逻辑上追查。
那么,从逻辑上看,若系统是绝对孤立的,它又缘何会出现在我们的精神感知之中呢?这一设问已提示,孤立系统的经典定义中只考虑了物质和质量的隔绝,而没有考虑信息这个因素。
当我们能指谓一个孤立系统,这意味着孤立系统的某种信息(即可感属性)已被我们的精神(感应属性)所耦合,这意味着经典意义上的孤立系统,其信息可与外界交换。若麦克斯韦妖在该孤立系统登场,由于该系统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则该孤立系统内的熵减就成为逻辑上的可能。
而绝对孤立的系统,你又无法指谓,因为它绝对孤立,断不会有任何属性外溢并成为你的指谓之对象,于是就导出凡可被指谓的系统,至少是能与外界交换信息的相对孤立系统。若此,称之为开放系统,亦无不可。这与物演通论的公理之一“一切存在均是相对存在”相融洽。
在上述孤立系统与麦克斯韦妖的例中,热熵虽然减少,但麦克斯韦妖做判断需要信息量。根据信息论,信息量可以等价换算为信息熵,结果是系统总熵依然在增加(该系统已包含了麦克斯韦妖)。正如《物演》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遗憾,在于它没有把信息增量与熵增量总结为一个具有内在关系的同一过程。
沿着该麦克斯韦妖的思想实验逻辑,我们可以把指代万物的各种“妖”逐步放入这个系统,这些妖们均分承担麦克斯韦妖的判别求断操作,竟然可以得出一个悖反的结论:系统吸纳外物的开放过程中总熵在递增。这与经典热力学的熵增定律相悖,如何解释?
根据爱因斯坦著名公式:E=mc²。物质和能量的分别业已消失,又根据现代宇宙学说的推论,宇宙的爆发和形成,是能量总系统部分衍生为质量物态系统或质量时空系统的过程。熵增定律若要保持自洽,就意味着熵增定理在质量物态世界中依然要予以贯彻,即在开放系统中熵增依然成立。孤立系统的归谬思想实验与上述结论一致。
养猫达人薛定谔指出生命物质的有序化或高序化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或者生命以负熵对抗熵增,这显然是一个误谈。
首先,在逻辑学中,对于能解释的事物称之为A,除此之外不能解释的称之为非A,这是典型的辩证观念使然。作为理性初级阶段的辩证法,是精神面对崭新复杂对象时,不能解释但又不能不有所解释的武断,遵循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要知道,轴心时代的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辩证法提前探讨和追查世界本源,是低信息量格局所致。
将熵增所不能解释的另一面称之为负熵,其实一点不比东方前神学易经文化中的阴-阳说来得更简洁直观。无论如何不愿意,也无论数学公式如何精妙绝伦,“生命以阳对抗阴”与“生命以负熵对抗熵增”其实在表述上是等价的。
薛定谔对于生命存在的解释坠入辩证法,与其说是信息量不足使然,毋宁说是作为研究前衍存在的物理学直接用于生命乃至社会等后衍存在的茫然,否则也不会有生命科学和社会学的独自分科治学。
其次,宇宙演运的结构化过程正是能量态上的熵增在质量态的继续体现:前衍物质呈现为结构内能正值丰满的物能释放状态,后衍物质呈现结构内能负值残缺的物能代谢状态,即结构内能一路单向衰减且日渐加剧,对耗能的需求单调递增。
于是可以得出,负熵现象的本质就是更大的熵增,那么,耗散结构现象不过是变态演绎的熵增,经济衍运现象依然是熵增。由此达成了“热寂倾向”与“递弱存续”的自然统一。自然衍运是单向度的,没有两极来回跳或逆反的可能。
一言以蔽之,此便是递弱代偿自然律。
以上论述,既是《企业衍存原理》中经济概念之自然渊源的补充说明,也是基于递弱代偿原理重整科学重要概念的片段演绎,由于本文课题重点在经济与商业领域,故不再展开。
定义:滋养系统基于智质性状分化构合的弱化衍动存续方式。
现代主流文化中“发展”二字,暗含着越发展越强大的进步论思绪。在递弱代偿中完全相反,越发展反而越弱化。换作科学用语,越发展熵越大。这是企业衍存原理保持自洽的自然推论,即使在直观上这太违反常识。由于基底思绪的转向,过去的经济发展原理思想必然需要重写。
定义:代偿储备的智质性状化表达。
资本并非在工商业时代才横空出世,它的前体存在一直潜隐在人类文明史乃至生命史中。
当生命存在还处于高存在度的单细胞生命时期,它们以周遭环境直接可利用的无机物质以及光源作为物能代谢食料方得温饱。被智人高举的“看淡生死”之卓然品质,单细胞生物完全不需要,因为它们以直接出芽或分裂的方式复制自己,导致生死界限分外模糊,呈现出生死无关紧要乃至不需要生死的安稳存续状态。
这便是高存在度阶段的低分化状态的直接写照,所有单细胞生命都是如此的平等,断不会出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拥有“生产力”的分化格局。
及至动物中级社会,分化格局日渐,典型代表便是的膜翅目社会。
以蜜蜂为例,母蜂的育后能力是最优质的生产资料,它一天排卵上千粒,其全部职能在于族群的传宗接代,以此确立了自己在蜂群中的蜂王地位;而雄峰直接就是飞舞的雄性生殖器,与蜂王交配后便为国殉情;雌性器官发育不全的工蜂,占据了蜂群成员的绝大部分比例,它们承担了整个蜂群的物能代谢和蜂巢调控等诸多维持生存稳态的辛劳工作,既是蜜蜂社会的中流砥柱,又是安居乐业的本分良民。
纵然动物中级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但体质性状分化构合是膜翅目社会结构的求存基础。否则,任何一个膜翅目个体都无法在自然环境下独立求存。
人类晚级社会是从动物中级社会增长出来的。不同于膜翅目社会,人类在体质性状上的差异极小,以致于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跟其他动物别无二致,一切生存资料均源自于自然,每个人所能摄取的生存资料相当且无法长期保存和占有。享自然之天成以及按人分配,是自然经济的典型特征。
试想, 某人类个体能力强大到能夺取他人的水果和肉食,但在那个没有冰箱的时代,食物很快就坏掉无法食用。食物虽然是最首要的生产资料,但无论他如何折腾,都不能成为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倒是生殖资源成为了原始族群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为人数多寡决定了族群获取食物和御外的能力。于是,雌性对生殖资料的天然占有使其天然立于社会结构轴心,这是母系社会的合理性所在。
以上换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式的表述完全等价,雌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勤劳的雄性阶级只拥有“生产力”,而少数雌性阶级通过掌握“生产资料”来剥削雄性阶级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控制,使优质的雄性生殖资源流入雌性阶级手中。不过,由于此为天赋人权,因此被人们武断地体验为“平等有加”,是合自然之理的。
农业时代降临,以体质性状分化构合的原始社会结构发生位移。
根据人类学的基因测序可以判定,现代智人是大约14万年前某一个或某一族女性的后代,而除智人之外的其他直立人均已灭绝。虽然目前关于直立人灭绝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基于递弱代偿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具有说服力的假说。
现代智人是以智质性状分化构合组建的社会结构,这样的智质能力被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称之为“虚拟的故事”,即能以虚存的神、概念、逻辑建构社会组织,其规模和能力必然超乎体质性状建构的原始社会部落。
如此的超乎是如何体现的?
在百万年的进化中,由于局域的自然生存资料有限,导致生活在该区域的部落人数无法大规模增长。在自然选择压力之下,该部落的人口数必有一个上限。
据脑科学中对人类认知加工和记忆的研究,发现人脑有专门认人脸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功能区域。因为脑区的空间寸土寸金,处理人际关系的脑区功能储备,必然与部落生存结构下的人口数达成匹配,而不能无限增长。例如,为了节省空间以代偿其他功能,脑区连淋巴系统都未长入,只能依靠睡眠将细胞代谢产物排出脑区。
根据今天的科学研究,该匹配上限可由著名的邓巴数作出描述。
邓巴数150人定律,是罗宾·邓巴基于猿猴智力和社会网络提出,人类能拥有稳定的社会网络人数大约在150人左右。而根据越原始的结构越具有稳定性、奠基性和决定性,可以判定150人几乎就是原始熟人部落人数上限。实际上,原始部落平均人数在30-80人左右。处理150人社会关系,已经是在大规模协作下的智能储备调动。
建构超乎原始部落150人以上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人脑直接处理社会关系的功能储备告竭,于是人脑不得不转而以工作记忆临场加工的方式处理。工作记忆功能区位于前额叶,这个脑区为人类进行智质活动提供了生理实体结构支撑,是大脑皮层进行理性逻辑思维活动的重要区域,这也是智人前额头骨远远大于直立人的原因。
于是,智人社会得以脱离体质性状的束缚,以智质性状分化构合成超越邓巴数的社会结构,其规模和能力的变构性和可塑性极强,远远超过其他直立人的原始部落,在自然选择中具备了极高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是导致直立人逐渐走向灭亡的原因。
与此同时,大脑变大要求更高的耗能。由于脑细胞的极度残化,导致它只能代谢碳水化合物。在强大的生理逼迫下,智人必须快速找见能规模化补充碳水的食物来源。于是,农业时代接踵而至。
所谓农业时代,就是自然不再给人类提供生存资源,一切生产资料必须自己制备的时代。于是,通过劳动占有生产资料的阶段登上历史舞台,按劳分配就成为了农业时代初期的主要分配方式。
一旦生产资料可以自己制备,未消耗的剩余就成了个人财产,其主要构成就是余粮和土地。男性作为生产资料制备的主力,逐渐成为了剩余财产所有者。为了解决财产传承问题,男性缔造了婚姻制度将女性转化为生殖附庸,以确保后代是自己的血脉。于是,男权社会自然自发地形成,母系社会大权旁落。
而一旦能自制生产资料,就不再受制于自然资源的限制,人口快速暴涨。单位空间人口密度的暴涨,必然使得社会问题频发,于是,人类的智质储备逐渐被调动出来用于处理人伦社会问题,致使社会中的控制系统悄然生发,并沿着农业社会结构一路生长:原始氏族社群结构→氏族联合的部落结构→部落联盟→局域型城邦或王国结构→扩张型封建君主国家结构。控制系统的组分构成也从起初的氏族长老祭祀团,逐渐增长成现代国家政治机构。
任何实存结构都需要物能代谢,控制系统也不例外,政治结构以立法调控的方式进行物能代谢是自然衍存的规定所致。于是,按劳分配逐渐被按权分配所遮蔽。
社会结构的增长致物能代谢需求日增,必然体现为交易频次和交易强度的递增,于是,将生产资料用货币表征更方便于交易或征税。货币,是典型的智质性状化表达,是社会结构内部交易活动的软态建构媒介。
货币表征生产资料,便具有了更高的可塑性和变构性。17世纪,工商业在科学智质属性的加持下,破蛹成蝶为工商业时代。也因此,工商业时代的变构性更高,生存资料以资本的虚存概念以及货币的智质载体体现,与工业时代的高频生产和交易活动更为匹配。
至此,依存条件经由自然资源、生殖资源、生产资源、权力资源层层叠加,在工商业及资本主义时代逐步层累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形态。于是,按资分配走上了历史舞台。
从中级社会演进至晚级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的趋势是,智质虚存逐渐超越体质实存成为主宰的社会变构的根本要素。可以判断,智质代偿主宰资本收益的格局必定渐次扩展。
智质代偿主宰资本收益的格局,从文明初期就已潜隐呈现,只不过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分配方式呈现。
农业时代的轴心时期,智人中懒蚂蚁——思想家将智质储备调动到了极致。东方形成了儒家传统文化,古希腊形成了哲科文化。
前者是对原始动物血亲社会的人格化模拟,接续了前神学时期的天人合一之保守思绪,有效维护了中国农业时代的社会稳态,一度将中国经济产值推向世界强国之列。
后者则消弥于罗马帝国的拓张,及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沉淀300年后猛然开拓出工商业时代,大量的资本财富从“虚存的逻辑模型”中涌现出来,影响至今。如王东岳所言,世界运行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之上,可看作是对上述人类经济历史的凝聚式表述。
所谓思想通道,呈现为知识、逻辑、学说、模型等智质属性形态。如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显著,因而也被赋予知识资本、文化资本的词汇予以描述。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绩显著,源于邓小平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改革纲领,而非“劳动是第一生产力”或“资本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人快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比西方还要西方,才有30年改头换面之发展。
而科学技术是智质性状集约性表达,基础研究是奠定科学技术的智质属性。当技艺层面的智质性状已被全部掌握,下一期的资本收益就取决于智质属性的代偿扩展,即基础理论或基础研究的深入。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明史上的收益分配方式演化路径:动物社会的按需分配→原始血缘氏族的按人分配→农业氏族公社的按劳分配→部落联盟至国家形态演进时的按权分配→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按资分配,以及逻辑上的推断:后科学后资本时代的按智分配。
此处的智并非“智力”之意,因为智人在短短十万年内不可能发生智力上的显著差异。真正的智质差异,在于智质属性以及智质载体的差异。此处的按智分配,根本上来说仅指智质属性,以及展开的智质载状。承载该智质属性的载体,自然是人、人+人造物、人+人、人造物+人造物等各类智质结构实体。由此观之,收益分配的虚存化和伪在化单向递衍趋势可见一斑。
不过,这样的收益分配并不会比按资分配更美好,因为越原始的分配方式越稳定,分布范畴越光,越高级的分配方式越动荡,分布范畴越窄。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贫富悬殊逐渐拉大已是事实,这是智质性状分化的并行旁证。而末期的按智分配,分化格局将无以复加,贫富悬殊更趋极化。
如此收益演化逻辑,不同分配方式必然沿着衍存偏位线分布。更高代偿的分配方式出现,前体分配方式便不再增益甚至走向消亡。于是可以推断,晚级社会的末期,现代狭义上的资本收益必趋零和或负值化。
总之,资本作为智质性状,也必然符合递弱代偿自然律。
未来,此节未免不可以展开成《递弱代偿资本论》做专题讨论。
定义:智质性状高度分化的产物。
所谓商品,作为人造物就是智质属性的性状化表达。于是,商品就会遵循智质性状的铁律,走向延伸体质性状以及分化构合之格局。
如此分化格局必然使得商品发生交换的难度上升,体现并展开为两项产物:
作为智质性状的商品所继承的智质属性,外显为商品之可感属性,消费者的感应属性与商品的可感属性耦合成的现象产物,即是品牌。
商品分化数量增多,于是需要分门别类加以判别求断,如此智质性状的聚合态,即是品类。
由此达成品牌属性递丰与品类结构递繁两项商品演化定理。
传统品牌概念中,可设客体是经济人,主体是企业。由于感应效能不对位,经济人只能对后衍企业结构的品牌可感属性发生耦合,对其基干的非可感属性一无所知,而后衍企业结构感应效能却能覆盖前衍经济人。
换言之,不可换位之主客体间的属性耦合产物就是品牌。所以,品牌营销的全部工作无论如何复多化,无非都可归于属性确认以及属性耦合两项范畴。
随着后衍企业的感应效能逐步提升,其对前衍经济人的属性抽取和耦合,必然比前衍企业更为全面,即可实现对经济人的依存条件从点位、序列、阵列到整体的扩张型确认乃至占有,以致经济人对于愈后衍的企业结构的依赖变得愈为迫切,体现为“心智资源”被该“品牌”持续占据。因此,这将使前衍企业结构的品牌,必然被后衍企业结构的品牌压抑乃至遮蔽,这才是品牌竞争的自然根源。
定义:代偿增量在智质属性中的虚存形态。
商品的高度分化必然导致交换的环节和难度进一步上升。为了降低交换难度,价值成为可感属性从分化客体中增益出来,以便于弱化主体更易与依存客体耦合。反过来说也一样,若主体达成稳存,自然无需价值予以代偿。
因此可以说,价值是晚级社会依存紧张度攀升的属性代偿。对于某主体来说,其所需的价值大小取决于致主体失稳的存在度减量。根据递弱代偿原理,代偿度的增益过程就是存在度下倾的实现过程,由此才把价值等价表述为代偿度增量,不过是以智质属性的虚存形态呈现。
客体价值若让主体代偿实现在存在阈上,即主客结构形成实现稳存,则原本不可或缺的价值,必然被主体体验为“无价值”。该客体从“有价值”到“无价值”的感知递变,便是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之本质,也是递弱代偿之苦乐均衡律的表达——一切心理波动都将被还原在存在阈上的稳定无聊态。
存在度一再流失不可避免,则致主体所需的价值必然扬升,体现为经济价值或商品价值与存在度反比递增。而任一客体都逃不过价值边际效用递减的宰制,以致主体必然将下一期价值代偿放至具有更高价值的新客体,这就是任何商品乃至智质性状都必然短命以及必然迭代的逻辑写照,也以此达成品牌属性递丰与品类结构递繁的并行演绎。
定义:价值的智质性状化表达。
当价值从智质属性中的虚存形态脱胎为实存形态,即成为了智质性状——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媒介,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价值交换的交易成本。随着依存客体的继续分化,主客体在时空中达成构合的难度递增,则货币形态自身必然需要代偿,才得以实现主客体在时空中的艰难构合。
作为智质性状的货币,自身的不断分化已成定局。同时,它就必然继承智质属性的超广延性和超表观性。
其超广延性体现为沿着跨时空的运动舒展态势递变,从文明初期局域使用的贝壳、石头、金属等实质载体,到文明中期跨域使用的票张、纸币等软质载体,至文明后期超域使用的通用凭证、电子货币、区块链等虚质载体形态而不止。
其超表观性体现为沿着智质深化的伪在铺展态势递变,从智质发育初期用以交换源于自然的物质生存资源(如食物、衣服、住房等),到智质发育中期用以交换源于精神的智质生存资源(如知识、资本、财产等),至文明晚期用以交换社会结构中的社会生存资料(如尊重、权力、地位、自我实现等)而不止。
综上,货币的自由度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范畴内全面展开和增益,其递变路径是从精神存在的源头直至社会存在的尽头。
定义:以体智性状分化参与晚级社会滋养系统的基本依存单元。
晚级社会的经济人在物演梯度上,显然是比中级社会的猿人、采猎人、游牧人、农业人更为弱化的自然物。于是,追求存在阈圆满就成为了更为迫切的内在动机。随着存在度跌失,这样的趋利动机愈发强烈,从而呈现出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所言”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理解经济人行为并不在理解”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于追查经济人为何需要利益最大化?这个问题实则暗示,经济人的真正效益在一路递失,使得利益最大化才成为了强烈的生存逼迫并显露于狰狞的人性之中。
那么,经济人的真正效益一路递失是以什么方式达成的呢?下方便做回答。
我们把经济人先安放在某一个位格上,作为企业结构衍动的起始单元。而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后衍结构,就起始于经济人之后。笔者将企业的第一位格称为价值点。
1、价值点:产生经济价值的结构不可分割成部分。
换言之,价值点就是经济人形成这样一个最小可行结构才能产生物能代谢能力以求存,任何分割都使得该结构的物能代谢功能丧失。
基于以上定义,价值点的涵盖范围极广。从自然经济时期的采猎组织群团,到农业经济时期的对偶婚制农耕家庭,及至工商业经济时期的股份制小微型公司,均属各自时期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价值点,且有效地维护了届时的个体求存。
根据第二章中的定义可以得出,价值点对应的感应属性就是群体意识。
于是,价值点作为新的结构代偿,必然会通过遗传代偿大规模复制,这就开创了基本的价值点群量,位于该位格的企业数量也必然是最多的。而变异使得个别价值点开始分化残化,新结构的代偿暗潮汹涌。
2、价值链:结构内部产生价值点之间的交易或协作。
传统经管学中将价值链定义为,企业进行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链条。不过如此具象的表述,并不能呈现出企业的结构层次变化。基于上述价值点的定义重新表述其哲学含义,不仅他洽于经典价值链的含义,而且也具有了更广谱的解释力度,即便于传统经管思境而言,该定义有过分抽象之嫌也罢。
价值链结构初期,价值点以市场随机交易的方式完成彼此依存,价值链作为价值点的上层结构显形;价值链结构后期,价值点以内部协同交易的方式完成彼此依存,价值链作为价值点的上层结构实体化。实体化的价值链,即是价值链企业,它对应的感应属性是数模意识。
价值链是新一轮的残化,残化又得寻求补合,由此缔造了价值链的上层结构。
3、价值网:结构内部产生价值链之间的交易或协作。
经典的价值网定义是,相关利益者所结成的互动关系。这个定义既显现出对结构的敏锐洞察,当然,如此模糊的表述也失于对结构如何衍动的深刻追查。
价值网初期,价值链以市场平铺交易的方式完成彼此依存,价值网作为价值链的上层结构显形;价值网后期,价值链以内部网络交易的方式完成彼此依存,价值网作为价值链的上层结构实体化。实体化的价值网,即是价值网企业,它对应的感应属性是算法意识。
价值网的分化残化更是无以复加,从而缔造出商业社会结构的下一期“璀璨之星”。
4、生态体:价值网的立体编织。
沿用生态体这个词,是考虑到移动互联网时期的用语习惯。实际上,“价值体”在逻辑上与此同义。
生态体初期,价值网以市场泛化交易的方式完成彼此依存,生态体作为价值网的上层结构显形。生态体后期,价值网以内部立体交易的方式完成彼此依存,生态体作为价值网的上层结构实体化。实体化的生态体,即是生态体企业,它对应的感应属性是AI意识。
生态体企业的感知能度呈现为超表观特质,运动幅度呈现超广衍倾向,物能代谢呈现超功耗状态,如此滂沱气势必然导致其与调控系统的上层国家稳态结构产生摩擦。
若在逻辑上继续推演,就会有一个至今尚未出现的结构预定在了未来物演序列上。
5、大同经济体:大同社会的滋养系统,生态体的上层结构。
大同社会,是递弱代偿预言的社会终极形态,体现为其组分或者个体已分化至无以复加,全人类不得不形成致密的社会结构。而大同经济体即是大同社会的滋养系统,逻辑上也必然是生态体的后衍上层结构(关于大同社会的论述请参阅《物演通论》第177章)。
这是全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
以经济人为起点,大同经济体为终点,我们把这个区间称之为企业有限衍存区间。该区间必然符合以下规律。
首先,基于递弱代偿,可导出企业结构序列中的位相性规定性。
愈原始的结构存在愈稳定,物能功耗、调控力度、感应机能愈小。其代偿属性总体分布范围愈广,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大,局限性愈小,对后衍代偿属性具有潜在性的决定作用。
愈后衍的结构存在愈动荡,物能功耗、调控力度、感应机能愈强。其代偿属性总体分布范围愈窄,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小,局限性愈大,对前体代偿形态具有遮蔽化的抑制作用。
其次,还能导出不同位格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随着存在度的递失,后衍存在者得以存续的条件相应增加,这种增势同时在两个向度上展开。
垂直方向上,即作为自身派生者的前体存在物构成自身须臾不可离失的纵向依存条件。
水平方向上,即作为自身共在者的同类分化物构成自身片刻无法摆脱的横向依存条件。
最后,在结构衍运中为维持结构存续,必然要符合《物演通论》中所推导的社会方程S=ER,即社会度S等于分化度R与存在度E的乘积(第149章)。
分化度R是自变量,单调递增;
存在度E是自变量,单调递减;
社会度S是因变量;
等号表达的是结构稳态的实现;
简而言之,社会方程表达了结构如何实现稳态。存在度愈低的结构其分化度和代偿度要求愈高,反之亦然。否则,结构稳态不能实现。
于是,在企业有限衍存区间内,企业的存在性得到了回答——
能否存在:在确定的存在位格必有匹配的属性代偿与结构代偿,否则无法存在。
为何存在:为弱化的前体存在者而存在。
如何存在:以结构稳态的方式艰难地衍存下去。
何为存在性?即存在如何可能存在的所以然,以及存在如何能够被指认为存在的原委。“存在性”就是存在的原质规定性。
借一书友之言:哲学研究“存在性”问题,科学研究“存在者”问题。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方向不同,但着手点都是从“存在者”出发。具体地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除自身之外的一切具体存在者,而哲学研究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存在者。
于是,存在性的规律即是一切存在者规律的规律,理解存在性就是理解一切存在者,这种理解包括了理解自身的理解,也包括了对科学、哲学本身的理解,最终达成了对世界的通解。
这就是哲学思境和科学思境的天然分野,也是哲学处理问题的力道所在。
任何企业的位格都清晰无疑地陈列在企业有限衍存区间的衍存偏位线上。存在性的问题得到回答,一切关于企业存在的商业规律必将归约于企业衍存原理。
以下我们就一些常见的商业课题结合企业衍存原理展开部分表述。
企业如何才能发展?基于上文,答案昭然若揭。
企业发展:以智质性状分化构合的方式衍存。
回到企业有限衍存区间上,我们把企业当下的位格叫做企业的第一位格,把企业希望发展到的下一阶段叫做企业的第二位格。从第一位格到第二位格,其要求的代偿增量是明确的,代偿增量包含物能属性代偿、感应属性代偿、结构属性代偿。
企业若不能在第一位格稳存,以横向共在者作为依存条件,分化构合为上位结构的第二位格,物能代谢属性随之发生增益,是为“破局点”现象的本质;当第二位格出现他者,它必然以垂直方向上前衍位格的自身派生者作为自己的依存条件,第一位格稳存的存在者其物能代谢属性停止增益,是为第一位格“失速点”现象的本质。
即,他的破局点是我的失速点,我的破局点是他的失速点,由此勾销破局点与失速点的对立格局。
因此,企业发展即是从第一位格到第二位格的代偿增益过程,实则没有“非连续性”。
在《物演通论》中,休谟的非连续性诘难已被避开。自性不足而又不甘于不足的存在性即是存在的元因,即是哲学上一直所追寻的第一因,由此牵动万物一系衍存序列。既然是万物一系演化,何来非连续?若非连续,又何来一系?
实际上,非连续性仅发生在感知不足以覆盖后衍物态跃迁之时。换言之,这是主体感应属性代偿不足之体现。
火鸡理论中的火鸡,因为主人每天提着食物来喂养,就将主人与食物建立因果联系,却不知有一天主人提着刀过来。过去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于是人们得出未来也将照常,直至太阳变成红巨星当空落下。诸如此类的非连续性思想实验,若不止步于结论而进一步追查,我们可以这样说,火鸡不知人心所好,结局必然于它而言呈现为非连续性。人若不了解恒星演化规律,结局与火鸡的非连续性遭遇相差无几。反过来说也一样,火鸡若了然人心,自知其命运止与刀俎之下,此于它而言便是连续性的。人类已通过赫罗图展开了恒星的演历始终,确认太阳必然于50亿后成为红巨星当头落下,太阳东升西下的非连续性诘难就转化为恒星演化的连续性确认。
非连续性显然不能成为第一性原理。
以上在表述什么?一言以蔽之,与其说非连续性折射的是外物的内层,毋宁说其反应的是自我感知的深层。
综上,企业发展是单向度的,即沿着企业衍存偏位线,通过智质性状分化构合的方式一系连续往往下。也就是说,企业发展方向没有任何选择可言,哪怕越发展越弱化也罢,这就是企业的终极宿命。无论这样的推论多么反常识,企业发展的自然规定和全部内涵除此无他。
也因此,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不同位格结构与结构的对碰,更准确地说,就是各项代偿度的对碰。关于企业如何竞争,上文已昭示,自然无需多言。
企业经营:在企业发展中维持稳态。
企业作为一个结构实体,同样也会包含滋养系统、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分别对应于商业模式、组织文化、组织结构。
从企业结构内部来看,三大子系统耦合形成互为因果的反馈调节机制,以S=ER确认内部稳态的实现,即为企业内稳行为的全部。
从企业结构外部来看,企业的外部生存结构可分为市场环境和竞存属境。
环境:由他物原有属性所形成的客观派生境遇。
属境:本物自有属性所开创的主观派生境遇。
向前衍耦合市场环境,实现与起于经济人至本位格间所有存在者的依存关系。向后衍耦合竞存属境,实现与起于本位格至末位格间所有存在者的结构关系。
向前耦合市场环境和向后耦合竞存属境,就是企业御外行为的全部。以内稳和御外两组务实操作,主动推动企业走向分化残化再构合的格局,就是企业经营的全部工作,除此无他。
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滋养系统,是依存结构的实现形态。其中包含两组模块——
业务:已实现物能代谢的闭环构合序列。
项目:未实现物能代谢的开环残化序列。
商业模式必然要与企业存在位格所要求的物能代谢匹配。
To C:即直接以企业有限衍存区间源头——经济人作为径直依存对象。
To B:即直接以价值点之后企业结构作为依存对象。
可见,To B业务的复杂度以及所要求的代偿度必然更高。
前衍存在者构成了后衍存在者的依存条件,呈现为前衍存在者是后衍存在者的基础功能组件。越前衍的企业结构,所需依存条件愈少,业务覆盖面必然简单。越后衍的企业结构,所需依存条件愈多,在物能代谢增益的逼迫下不得不以前衍所有派生者作为依存对象,必然呈现为To B和To C业务的复杂交融。
同时,后衍结构也构成了前衍存在的依存条件,呈现为后衍结构对前衍存在的依存条件覆盖面扩张态势。
以经济人为基点,价值点占据其依存条件中的某一点位,价值链占据其依存条件中的某一序列,价值网占据其依存条件中的某一阵列,生态体占据其依存条件中的某一整体。这种依存条件沿着点位-序列-阵列-整体的扩张态势,就是后衍结构物能代谢增益的必然,否则它不能维持自身的结构稳态。
在企业有限衍存区间中,愈原始的依存条件愈具有决定性、奠基性、稳定性,愈高级的依存条件愈具有遮蔽性、拓展性、动摇性。后衍企业结构在高功耗的逼迫下,不得不形成对前衍存在者依存条件的全面覆盖,它就像杂食动物一样,既需要基础的果蔬维持身体营养平衡,也需要大口吃肉以储备体能。
前衍的企业是植物,后衍的企业是动物。植物是局域获取资源求存的自养型生物,动物是跨域获取资源求存的异养型生物,及至高级动物如人类者,前衍的所有动植物都成为了人类的物能代谢资源。此番重演又在企业有限衍存区间展开,是递弱代偿在不同物态中的深入贯彻而已。
商业模式必然走向更高的物能代谢,以及必然按照企业有限衍存区间的结构位格走向更高复杂度,是没有选择可言的。这就是商业模式演化的全部内涵,除此无他。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调控系统,称之为智质载体更为恰当。智质载体,即体质性状以及智质性状的总和。
实际上,企业的调控系统不只包含人员的体质性状,例如工作场地、办公用品、效率工具、IT软件等过去至未来的一切人造物,作为智质性状都是组织结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革新,限于科技水平的发展,过去言谈组织结构,所指必然是人员结构,而将一切人造物排除在外。
基于人员体质性状的分化构合成的组织结构,天然就没有智质性状更具可塑性和拓展性。互联网时代有了更高代偿的智质性状,经济系统才能够在极短时间里长出生态体这样的智质庞然生物。
组织结构的形态,必将完全按照衍存偏位线上不同位格的规定展开。
价值点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分工呈现为低分化状态,“全栈工作”是价值点企业中个体的典型写照;价值链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包含着价值点结构,此时的组织结构与膜翅目社会分工无异;价值网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包含价值链、价值点两个位格的结构;生态体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包含从价值点到价值网全部结构。
中台,不过是价值链在公司内部的性状化而已。跑在中台上的小前端、项目制、阿米巴小组、品牌小组等,无非只是价值链中的价值点。价值点和价值链若能在公司内部持续生长,意味着公司进入了价值网结构。所以,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拥有中台,这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存在位格。
对于确定位格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不由自身选择的。
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信息系统,称之为智质属性更为恰当。企业的智质属性在第二章中给出逻辑演绎,即沿着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数模意识-算法意识-AI意识-超脑意识一路增益。
狭义上的组织文化,实际上仅处在群体意识阶段。因此,组织文化就具有较高的奠基性和稳定性,它未来有待展开的全部潜在属性已经包含其中。显形的狭义组织文化,即使命、愿景、价值观。
从增益路径上来看,组织文化必然发源于组织的下位个人意志,其核心就是创始人的意志,是为价值观的来源,几乎源自于创始人的底层世界观;而后进入群体意识阶段,自然也就有了组织的本位意志,是为愿景的来源;存在度一路下跌,更后衍的社会上层结构出现,与后衍的上位意志耦合方可求存,是为使命的来源。
于是,我们可以把狭义的组织文化总结如下——
使命:上位意志
愿景:本位意志
价值观:下位意志
三者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下位意志具有决定性、奠基性、稳定性,上位意志具有遮蔽性、拓展性、动摇性。于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作为组织文化的奠基性表达,因为组织的存在度而异。无论它是潜隐还是显形,都是任何组织求存的基础。因为人类的一切生存,都是文化生存。
自然律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不管你知不知道它,在不在意它,它都会支配着你。否则,此规律不足以体现“自然而然”的律令。也因此可以说, 不管万物知不知道它,它都会支配着万物。否则,此规律不足以体现为宰制一切规律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可称之为自然律。
世界观,就是宇宙观、时空观。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种世界观将自己笼罩起来,谈世界观好与坏实在无意义,那是站在自我生存结构上的情景评价,即能在的程度决定能知的程度,能知的程度决定所知的程度。于是,不同的世界观必然就有普解力度的分别。越贴近于自然律的世界观,通解力度越强,反之愈弱。
递弱代偿即是站在21世纪超大信息量基础上的自然律,基于此整顿商业问题的企业衍存原理,其普解性必然是广谱的,同时也是自然衍存至晚级社会的必然发生。
因为,人类的文化生存已从面向自然走到面向社会,社会直接就成为了我们的生存结构。比起自然科学问题,如何解决切近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当下的求存。其中,商业问题更是直接影响人类每个个体的生存,且愈演愈烈。如今商业世界的流变与混乱,使得一切商业理论均处于失效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商学立足于旧式社会学那脆弱的人-社会二元对立的根基之上。若此”无序“继续猖獗,当今人们的商业生存片刻不得安宁。
不过此“无序”,就是晚级社会失稳和动荡展开形态,也是自然律的继续贯彻和体现。
门捷列夫将元素排列在化学周期表上,牛顿将所有的力归集于F=ma上,亚当·斯密将市场运动归约于那只”看不见的手“,林奈将所有生物分类在界门纲目科属种上,达尔文将生物演化排布在自然选择编写的剧本上。基于递弱代偿自然原理,所有商业规律均被企业衍存原理所宰制,所有商业现象的流变均逃不出企业有限衍存区间的限制,如此简一律在商业史上尚属首次。
换言之,亚当·斯密所言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终于看见了,这只手就是递弱代偿。
《企业衍存原理》展开的信息量和指导性是巨大的,不过这已是现实中的务实操作,本文就不再赘述,就让该智质属性在遗传和变异中实现它的自然宿命吧。
大抵由于笔者之年少轻狂,本文难免宁读者所感狂言不羁。但此“狂”折射的是观者的内心深层?还是被观者的内心深层?是一个值得追查的问题。而无论如何,本文也无意说服任何人,读者不如任其杞人忧天自扰之,因为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是不容选择的,这完全取决于存在者的位格所面对事物的凶残与复杂。本文就是“不容选择”的产物。
说来也无奈,读懂《物演》不一定是幸事,不读《物演》未必是坏事,而非要在如此小众的哲学思想上试图通解商业,实在是自娱自乐且没事找事。于笔者而言,没事找事却是出于大号儿童的天真和执着,《物演》出版二十余年,过客众、掮客往、看客攘、住客稀,纷纷扰扰,先生已白发,而《物演通论》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关怀却极少人问津:
1、信仰观照下的创世理论。
而何为“创世”说?即,世界是如此而来,或者世界因此而来的创世构思,此乃一切真正思想家的思想着陆点。于今日的信息量而言,提出创世说与其更需要勇气,毋宁说更需要坚实的哲科功底和知识体量,并将其铺展在纯逻辑链路上。《物演通论》便是这般境况,于是也就呈现出第二项特点。
2、哲科视野下的基础理论。
运用西方哲学的逻辑推论方法,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的超大信息量,《物演通论》为东方原始哲思之“天人合一”理念做出一脉缜密的现代注解和系统证明,具有极高的普解性、超然性、预见性。
3、关怀人类共同体的末世求存指南。
一脉贯穿138亿年宇宙历程并且符合逻辑三洽的基础理论,已经预定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图景——高度致密化且弱化的大同社会。
自《物演通论》诞生二十年多年以来,弱化现象已经在全球的点点滴滴铺展开来,无论你知不知道它,或者怀不怀疑它。在这个预定的逻辑中,人类可能的求存路径业已给定,所以说它是末世求存指南。换言之,活下去不是最低纲领,而是最高纲领。真正读懂《物演》者,终将汇聚于该项要义。
《物演通论》的意义不在于寻找我们能支配什么,而在澄明什么支配着我们,也包括澄明本身。至此,对自然存在的终极务虚也最终落于对人伦社会的终极观照。于此,我们又如何是好?如斯宾格勒所言:“愿意的人,命运领着他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他走。”
千古刘传
2019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