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失地运动是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收复失地运动中,葡西两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集权国家、外向性的封建经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宗教热情以及尚武好战的社会风气和扩张征服的传统。
所有这一切,对葡西两国早期的海外扩张有着直接的影响,并构成葡西两国早期海外扩张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国内居民点和城市获得重大意义,因为居民不得不共同住在设防的地方,在那里寻求保护以免遭受摩尔人的不断侵犯。
因此,在收复失地运动中,成为移民据点的城市起了巨大作用,它们得到广泛的自治权和自由,有特种文书“夫埃洛”为之保证。
半岛内地的托勒多、科尔多瓦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而沿海的港口城市更是繁荣发展,形成“沿海地区第一流商埠”。
各城市还相互结成同盟以捍卫其权利,城市同盟称为“圣格尔达德”。
除了较大的城市外,半岛上还出现了许多集市和市集,这些地方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中心。
14、15世纪,葡西两国的封建关系还占统治地位,但商品货币关系已有了很大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盛行。
畜牧经济发达,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必然引起商品生产的某种发展,羊毛、葡萄酒和橄榄油都被商品化了。
商品生产及随之而来的贸易活动的繁荣带来了货币关系的盛行,大量货币开始流通。
第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这一点可以从14和15世纪葡萄牙发生的情况来说明,4世纪60年代,一蒲式耳小麦的价格比13世纪初上涨了大约12倍。
物价上涨引起了货币贬值,1435一1436年时,一马克(230克)白银的价格比1325年时上涨了1300多倍从1350年到1435年货币的值从未停止过并从1369年起开始了急速的通货膨胀。
第三,贵金属,特别是黄金严重缺乏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引起了对贵金属金银的渴求。
从14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上出现了一个黄金危机。
如在葡萄牙,133年,一马克黄金的价格比14世纪后期上涨了大约1000倍。
麦斯塔经济是建立在养羊并出售羊毛的基础上的,它促进了西班牙对外贸易的发展。
14、15世纪,西班牙的羊毛不仅出口到佛兰德尔,而且还向东征服了意大利的羊毛市场。
这样,麦斯塔经济促成西班牙逐渐卷入西欧国际贸易体系之中。
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对于葡萄牙的意义,正如养羊业对于西班牙的意义,它促进了葡萄牙国内外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葡萄酒和橄榄油是葡萄牙的主要出口产品。
为了解决伊比利亚半岛的谷物短缺问题,就必然要不断从国外进口,比如葡萄牙,平均每年短缺谷物1/3,从14世纪起就不断依赖于从摩洛哥进口在15世纪葡萄牙海外贸易的历史中,谷物的进口常起主导作用!
同时,由于西两国手工业比较落后,使得许多成品需要从国外进口。
所有这一切,促进了葡西两国的封建经济外向发展。
葡西两国封建经济的外向性还表现为两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都很发达。
尽管两国的手工业很落后,但有一项制造业却是持续不断地发展的,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那就是造船业。
它既是对外贸易的需要,也促使对外贸易和沿海城市的发展。
尽管两国的国内经济相对落后,但其航海事业却特别发达,并成为两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葡西两国都大力鼓励和支持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在葡萄牙,1211年,国王阿方索二世颁布一项法律,规定物主赎回打捞的沉船货物时免纳赋税。
1293年国王迪尼斯确认了业已存在的海上贸易基金会。
费尔南多一世(1357一1383年)批准了一系列有利于船主的法律,以进一步励海上贸易到15纪牙航海事业已初具规模,在1415年攻占休达时,牙海军已相当强大其队由200多大小战船和45000名士兵组成。
西班牙航海事业的发达则可以从中世纪阿拉贡王国海上力量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中得到反映。
从13世纪中期起,阿拉贡王国利用其漫长的地中海海岸线和许多优良港口,大力向海外扩张,其政治中心也移到沿海的巴塞罗那和巴伦西亚,并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建立起一个包括雅典公国、新帕特里亚公国、摩里亚公国等在内的地中海帝国。
葡西两国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形成外向性的封建经济,这成为两国早期海外扩张深刻的经济根源。
由于封建经济的外向性,加上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葡西两国很容易卷入到西欧发展对外贸易的大潮之中,积极参与西欧国际贸易。
同时,由于两国封建经济畸型发展,国内经济相对落后,使它们在西欧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东面,葡西两国难以同强大的热那亚和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国家抗衡,因而两国在地中海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道到削弱。
在北方,由于葡西两国手工业落后,他们出口给西欧大西洋沿岸国家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原料,如卡斯提尔的羊毛斯克的铁矿、加泰罗尼亚的盐等,而进口的主要是粮食和工业品,这就使两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上强烈依赖于外国,特别是受到西欧大西洋沿岸国家优质工业品的有力挑战。
不过,尽管葡西两国在西欧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两国在同西北非洲的贸易联系中却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西北非洲即马格里布地区为葡西两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刺激,如伊比利亚半岛粮食短缺,有很大一部分谷物就是从非洲进口的。
当然,在非洲所能提供的产品当中,葡西两国最迫切需要的是黄金,而在美洲发现之前,西非是世界上主要的黄金产地。
14世纪中期,当伊比利亚半岛出现金荒的时候,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不可避免地迈向马格里布的港口,并直接到黄金产地西非去掠取黄金。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1415世纪西两国何以将其海外扩张的目标首先指向西北非洲及大西洋东部群岛了。
到非洲去夺取黄金,也说明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对葡西两国走向海外扩张的重要意义。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从而导致对贵金属金银的渴求,这是早期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思格斯就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由于中世纪后期“货币重新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并“已经把封建制度破坏和从内部侵”而引起的“黄金热”所促成的。
从宗教的的角度看,收复失地运动是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斗争,即基督教徒从伊斯兰教徒手中收复故土的运动。
因而将近8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使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强烈的宗教热情和十字军精神,形成了扩张征服的传统。
长期的收复失地运动使伊比利亚半岛一直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对立宗教冲突的焦点,这种冲突又与政治、经济、阶级和民族等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宗教信仰就象一面旗帜,一种向心力,号召和团结半岛上的基督教徒,并得到西欧大陆基督教徒的援助,共同对付伊斯兰教徒。
因而长期的收复失地运动,使中世纪葡西两国的历史蒙上了浓厚的宗教冲突的色彩。
人们长期生活在宗教冲突的战火中,整个半岛都弥漫着一种“向异教徒作战”、“复仇与征服”的战争气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自然受到强烈的影响。
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存在着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种文化,它们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收复失地的战争一开始,基督教徒就对摩尔人的文化进行残酷的破坏,这从当时葡萄牙发生的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带有摩尔人信奉的宗教色彩的物品,或者带有象征荐他们文化的东西,都一律毁掉。
因此,没有一座清真寺(麦尔多拉的特殊情况除外),没有一部《古兰经》手稿被保存下来,甚至阿拉伯人聚居地那些最常见的装饰品,都没有一件保留到今天,就连阿拉伯雕刻家雕凿的石碑或石碑的残片,今天也是罕见之物。
犹太人文化的遭遇也与此类似!
可以说,凡与基督教文化相对抗的其它文化,一律全部毁掉。
15世纪末,对摩尔人和犹太人的驱逐以及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就是继续破坏这些文化的最突出的表现。
这一切,给半岛上基督教徒的气质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宗教上不能容忍其它信仰,思想上沙文主义,总想用一种信仰统一全国”。
直到中世纪结束,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军事和宗教对抗,一直是欧洲政治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特征。
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而言,宗教既是国内因素,也是一种国际因素,因为收复失地运动还得到西欧各国基督教徒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
14、15世纪,尽管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已基本结束,但半岛上的宗教热情和十字军精神却并未因此减弱,相反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在半岛上得到不断加强。
葡西两国的富裕市民则乐于支付向外扩张和海上远征的费用,因为这将使他们掌握重要商路,迅速致富并在欧洲乃至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天主教会也把向外扩张宜扬为神圣的事业,想借此使新的部落和民族饭依自己而获得大批新信徒,并扩大自已的领地和收入。
葡西两国王室政权同样对征服新土地感兴趣,国内已供给不了充足的金钱来支付专制王权所需的费用国王把掠夺殖民地和开辟新的商路看作摆脱财政困难的一条出路。
并力图利用向外扩张占领新领土和商路的办法来吸引货族,让他们有事可干,以减除国内麻烦。
对人民来说,向外扩张等同移民,在新的土地上他们可以追求较好的生活条件,摆脱在国内所受的沉重压迫。
所以,收复失地运动结束后,葡西两国社会各阶层都想借收复失地运动的威势,进一步向外扩张,征服新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