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元魁塔至今屹立于梅江河畔。袁群华 摄 |
俯瞰元魁塔。袁群华 摄 |
为纪念元魁塔建设者李士淳,元魁塔底部放置了其雕像。何苑妮 摄 |
元魁塔是千年古镇松口的标志性建筑,每年前来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何苑妮 摄 |
1936年12月12日,松口抗日救国会在元魁塔内秘密成立。图为元魁塔入口处。何苑妮 摄 |
“万家烟火外,一塔俯中流。潭水闲闲去,江天无限秋。云深归鸟路,风紧打鱼舟。岂不蒲团恋,钟声晚寺浮。”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正是元魁塔倒影下的江天美景。登塔远眺,千年古镇松口镇风光一览无遗。
作为梅县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元魁塔的秀丽风光远近闻名。然而,曾发生在此地的一段红色往事却鲜有人知。
1936年12月12日,松口抗日救国会在松口元魁塔内秘密成立,推选李显云为会长,初期成员仅十余人。随后,抗日救国会组织在梅县松源、丙村、雁洋、梅城、南口等地先后成立,救国组织在全县得到蓬勃发展。
1937年1月,在松口抗日救国会的倡议下,梅县救国会成立,领导机关设在松口。随后,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在梅县广泛开展。
硝烟远去,青山依旧。适逢建党100周年之际,当地努力通过积极挖掘元魁塔的相关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这一重要的红色遗址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助推当地高质量发展。
●何苑妮 刘洪桥 曾健锋 林学志
(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对此文亦有贡献)
追忆
历时十年
为“聚集文气”而修建
进入位于梅县区松口镇以东的铜琶村,便可看到崇山中耸立着一个楼阁式古塔。它背靠青山,面临梅江,远远望去,仿佛一个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座古塔就是元魁塔。塔呈八角形,共七层,约50米高。除了底层为方块花岗岩外,其余都是用青砖砌筑。塔顶嵌有铁铸宝葫芦,底径约1.5米,重万余斤,至今无人说得清它是如何被放置在塔顶之上的。
元魁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竣工。在400多年前,建造设备不发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明末吏部侍郎、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士淳募资并带着村民历时10年才将这座塔建成。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梅州人只知元魁塔,却不知道此塔是李士淳倡修的。
李士淳家名李二何,为明崇祯元年中第18名会魁,人称“岭南夫子”。据说,当时李二何中解元后,曾先后四次上京会试,但均受挫,便专门请教高人。高人到了李二何的家乡一看,觉得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便建议他建一座塔,可聚集文气。
于是,李二何在村民的支持下开始建塔。最初,这座塔被取名为“松口塔”。碰巧的是,在塔建成的那一年,李士淳即中会魁。为彰显文风,李二何便将此塔改名为“元魁塔”。
李士淳之后,从梅州走出的李氏文人官员还有清康熙年间“翰林院第一人”李象元、“嘉应五大诗人”之一李黼平等,此外还有清代武状元李威光、清代武进士李南馨等。
在铜琶村文昌阁内,至今还存放着一张100多年前的元魁塔旧照。照片里,元魁塔在梅江与松江的交汇处默默伫立,仿佛俯瞰着塔下松江水上飘荡着的船舫。
据铜琶村村民讲述,过去,元魁塔周围的山林还没有如今那么茂密,塔下也没有可供人拾阶而上的扶梯。近些年来,通过政府和民间不断修缮、改造,才有了现在大家所见到的样子。
如今,元魁塔底的正门两旁还能看到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这也表达了李二何倡建这座塔之时,对家乡寄予的美好愿景。后来,隐居的李二何重修松江书院,亲自教学,培养了诸多学生。正如对联所希望的那样,从此松口文风大振,人才辈出。
据统计,明清时期松口镇出了4位翰林、9位进士和诸多举人,如号称“经学博士”的吴兰修、翰林温仲以及被称为一门三进士的饶应坤、饶轩、饶轸三父子等。书声遍于闾巷,教化流布旷野。
松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时,一些体现文风之意的古塔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对,比如元魁塔旁的文昌阁,有一段时间便成为文人游客聚会的地方。“这也许是革命年代中,许多仁人志士选择到这个地方来商讨救国之策的其中一个原因。”铜琶村党支部书记李发东推测道。
铭记
红色见证
松口抗日救国会在此成立
松口镇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建制早于梅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元魁塔立于河畔,上至河源紫金,下达梅州大埔三河坝。据当地人口口相传,当时有许多立志救国的有志青年便是乘水路到达松口,并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商讨抗日救国之策,广泛发动群众抗日。
1936年下半年,在松口坚持斗争的中共地下党员陈仲平及中共老党员、团员陈慰慈、林玉明、王勉等,通过在暨南大学读书的赖伯乡与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要领导人沈钧儒取得联系,得到沈老先生的来信指导和鼓舞。
经过酝酿,1936年12月12日,松口抗日救国会在元魁塔内秘密成立,推选李显云为会长,成立初期成员仅10余人。
“元魁塔地势高,视野开阔,周边林木茂盛,在这里商量计策也不容易被他人偷听。”李发东认为,这或许是松口抗日救国会选址于此的另一重因素。
松口抗日救国会成立后,抗日救国会组织在梅县松源、丙村、雁洋、梅城、南口等地先后成立,救国运动在全县得到蓬勃发展。
为加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在松口救国会的倡议下,梅县救国会于1937年1月成立,领导机关设在松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梅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新的发展。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松口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被列为战区,因此免受了许多战争的纷扰,这也为革命思想种子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土壤。
据《松口镇志》记载,民国26年(1937年)3月,中共梅县临时工委成立,松口成立中共松口第二支部,李显云任书记。同年,抗日义勇军松口中队建立,李显云任队长。随后青年抗敌同志会、学生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敌救国会等亦先后建立。
“有些可惜的是,抗日救国会的主要组织者李显云是否为松口当地人,至今仍不得而知。多年来,政府和民间也曾从多个渠道寻找过李显云的消息,但最终没能找到。”松口镇相关负责人认为,若能寻找到当时几位参与松口抗日救国会的青年的具体信息,对于松口镇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饱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元魁塔曾在1986年由旅外华侨捐资修复塔基平台,1989年8月底又对塔的主体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几十年来,政府和民间对古塔的修护工作从未间断。
如今,作为梅县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塔及那段红色岁月的见证者,元魁塔仍然屹立于梅江河畔,继续向每一个后来人讲述过去的故事。
赓续
传承发展
发掘红色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元魁塔距离松口最大的码头——火船码头不远。近代以来,松口镇的火船码头是客家人走向南洋和印度洋的第一港。
那时,梅州没有发达的陆路交通,当地人离乡背井,乘船出洋谋生或回国返乡的人必定要从元魁塔旁边的松江而过。码头上千帆竞发,商旅不绝,熙来攘往的行人从这里出发,奔向蔚蓝的大海。
对于远行的游子来说,元魁塔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隐隐可见的高塔是离家的最后一瞥,或许也是回来时的第一眼家乡,寄托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元魁塔在1987年11月被梅县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虽然松口的水路已不见当年的繁华,但元魁塔始终屹立在梅江河畔,并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打卡地,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到元魁古塔前摄影留念。
元魁塔所在的铜琶村素有“金盘、宝盖银幡下”的美称,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客家山村。村内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约60座,以及众多古桥梁、古码头、古私塾等不可移动文物建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近年来,松口镇结合古镇文化旅游的开发,加大对铜琶村等5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使得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乡村游热点。
“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松口镇有计划打造连片风景线,将松口老街、移民广场、元魁塔等著名景点串珠成链。”松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当地若能够深入挖掘元魁塔的红色历史,还可以考虑将其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旅游路线,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元魁塔作为省级文保单位,长期以来当地政府一直对其进行着修缮和保护工作。”松口镇党委书记李志兴表示,过去,元魁塔作为红色革命遗址的意义并不广为人知,接下来,松口镇将结合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契机,继续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人知晓松口的红色历史,助推全镇高质量发展。
■相关
元魁塔始建传奇
松口元魁塔,位于梅县区松口镇以东8公里的铜琶村,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士淳(家名李二何),人称岭南夫子所建,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历时十载建成。古塔结构呈八角形,七层高约50米,底层为方块花岗石,余层为青砖。塔尖是铁铸宝葫芦,底径约1.5米,重约8000斤,按葫芦状的规格一块一块叠加而成。
相传当年元魁塔兴建之初,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放完动工的吉庆喜炮,几十位虎背熊腰的泥工、石匠、大工、小工即投入紧张施工,来看热闹的八方乡邻倒也不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塔怎么建?建成后是啥模样?
一天下来,塔基已砌有一米多高,大伙深知万丈高楼从地起,都十分认真。第二天还是这个时间,大伙一到工地,眼前情况让大家惊呆了,砌好的基础造形被推倒,支架横七竖八,散落一地,怎么会这样呢?惹了谁?犯了谁?谜团悬心,不得而解。第二天只好重复昨天的开始,一切从头再来,太阳西沉又从东边升起,第三天施工现场更是不妙,甚至更糟,简直不堪入目。对策会上大家七嘴八舌喋喋不休,最后有人提议,今晚分四个小组,东、西、南、北4个角,连夜隐蔽草丛蹲守,一探究竟。
当晚午夜时分,突然狂风大作,似有飞沙走石之势,仿佛还听到有人窃窃私语:入山不问山主,敢在此方动土,我们畏过谁?除非九十九只牙齿……天亮后,回头往工地望去,仍是一片狼藉。
筹建组听取各组汇报后,大胆决策,用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找来6面钢皮,打磨出99只齿,分别竖立镶在塔基的6个角,这一招真灵验,第四天见到了奇效,不单砌上的石料完好无损,就连棱形支架也纹丝未动。
400多年过去了,雄伟的松口元魁塔,仍然傲立在松口的北岸,它虽不能开口诉说建塔之初的亲身经历,而它矫健的身躯充分证明了人的智慧。
这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经历了风风雨雨,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启迪。
梁晓荣
■游览信息
元魁塔俗称松口塔,位于距梅县区松口镇8公里的梅江下游铜琶村境内。据传因李士淳中解元后曾先后四次上京会试皆受挫,觉得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欲建塔以补“风水”之不足。建塔之地选择在松口河去水转弯之处。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免费
游玩时长:建议3小时
交通方式:自驾车辆在梅州城区沿省道S223线行驶约48公里即可到达元魁塔;在梅州城区搭乘56路、46路、59路、73路、4路公共汽车换乘52路/53路公共汽车到达琵琶布站,再步行约2.3公里即可到达元魁塔。
周边美食:鱼散粉、羊雌汤、炖甜羊肉、炸肉丸、企炉饼等当地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