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现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近来气温突降,作为一个四季宜人南方城市,气温居然低到了9℃。
没有暖气的南方,小鹿只能靠一身正气过冬,家中的两只猫也全都由原本对我不屑一顾的态度转变为享受我温暖被窝的狗腿子。
据说北方的猫已经用上了取暖的小太阳了,宁愿被烤糊也不愿意冻着。
南方猫和北方猫现在状态如下:
作为宠物的猫咪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会有温暖的地方可以呆,外面的流浪猫只能躲在一个避风处互相依偎取暖。
那其他的动物怎么取暖呢?
前几天气温刚开始降下来的时候,小鹿的同事就在计划去泡温泉的事,原话是:冬天泡温泉才是享受啊,水里那么暖和,可惜深圳不下雪,不然在雪天去温泉,那才是享受!
飞雪入池寂无声,雪天温泉听着就挺浪漫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小鹿都没有享受过,但是有那么一群猴子每年都能享受到。
日本长野县的地狱谷温泉还专门划分了一片区域有专供雪猴使用的温泉。
当地旅游业还靠着这群可爱的猕猴来吸引游客。
雪猴,准确来讲应该是日本猕猴Japanese macaques,他们的脸和后面都是粉红色的,其他地方都被棕色或灰色的毛发覆盖,寿命可达30年。
他们常年生活在寒冷地区,长野一年有四个月都飞扬着雪花。
他们的皮毛能适应寒冷,并且其厚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猕猴可以应对低至−20°C的温度。
每到冬季来临时,日本猕猴的身上就经常会披满白雪,因此他们被人们称为“雪猴”
为了能在这么低温的环境里生存,日本猕猴还学会了泡温泉来获取温暖,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日本猕猴都能进去。
日本猕猴是母系社会,有着比较严谨的等级制度。
只有等级高的雌性和小幼崽能进入这个温泉。
所以说还是有部分日本猕猴只能互相依偎取暖,是不允许进入温泉的。
不能进温泉取暖还不打紧。
2017年的时候,东京千叶县的自然动物园里有164只日本猕猴,但是因为一次检测发现有部分雪猴居然有恒河猴的基因。
工作人员一只一只的检测DNA,发现近三分之一的猴子不是纯种的日本猕猴,据说这群基因不纯的猴子根据日本法律规定被合法安乐死了。
动物园在附近的佛教寺庙找了僧侣抚慰这些非纯种猕猴的灵魂。
所以说靠外界的物资获取温暖还是不大靠谱的,一个不小心就被人类干涉了,命都没有!
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靠谱。
动物们的毛在冬天的时候厚一些,夏季的时候薄一些。
寒冷地区的动物的毛比较厚,比较长,稍稍暖和点的地方的动物毛会稍微薄一些,短一些。
有养宠物的家长们有没有发现:
家里的宠物到了秋冬就开始换毛,将薄的毛换成更为厚实的毛。
这段时间也是众多家长害怕的换毛季节,家里到处都是毛!
外面的小动物换毛更为明显!
我们以麻雀为例,平时的麻雀体型是这样的:
麻雀喜欢成群扎堆,多的时候甚至上千的麻雀成群聚集,以前在老家的时候,经常看到他们在电线上排排站着。
他们一般在房舍,农田周围觅食,在屋檐洞穴或者瓦片下的缝隙过夜,所以也被成为小家雀。
麻雀本就为杂食性鸟,春季育雏时以鳞翅目害虫为主,秋天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
秋收的时候食物比较充足,吃的比较多,脂肪加重,体重增加,毛也变得厚实的多。
为了抗冻,北方的鸟儿会比南方得到鸟儿还要胖,还要圆,加上麻雀们为了保暖还会刻意将自己的绒毛膨起来,里面的毛负责保暖,外面的毛负责挡风防雪,看着就像是一个个的毛球。
这些其实都是虚胖,一半以上都是毛,实际上他们的体型较小,消耗的能量并不是特别多。
对于一些体型比较大的哺乳类,想完全靠皮毛来抗冻就不大现实了!
常常出现在奶奶故事里的黑瞎子,不是《盗墓笔记》里的黑瞎子,是亚洲黑熊,也叫熊瞎子,因为亚洲黑熊的视力不是很好,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外号。
《武林外传》里面也有这么一幕,莫小贝惹了麻烦,要送她走,大家吓唬她路上会有人贩子,会将她卖给熊瞎子当童养媳。
亚洲黑熊比较的特点就是体毛黑亮柔顺,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形的白斑。有时候脏了就是黄色了,洗洗还是白色。可以直立行走,视力很差,嗅觉和听觉比较灵敏。
亚洲黑熊是典型的林栖动物,生活在北方的黑熊还有冬眠的习性。
一个体重可达200kg的大型哺乳类杂食性动物,到了冬天食物匮乏,不能给自己提供足够的能量,再厚的皮毛也不能在冰雪中长时间行走,只能冬眠了。
北方的冷属于物理攻击,只要不直面它就可以躲过去。
在秋天的时候,正好又是各种脂肪含量丰富的坚果成熟之际,黑熊会在段时间里不停的吃吃吃,努力长秋膘。
同样是冬眠前的长膘觅食,加拿大的棕熊就更加幸福了,他们位于三文鱼回溯产卵的地段,只要在水的上游张着嘴等着,就有三文鱼自己跳到嘴里!
吃饱后就找个洞穴冬眠去,要问冬天哪里最暖和,一定是被窝里最暖和!
最后总结一下过冬秘籍:
有条件找外界资源,泡温泉,互相依偎取暖。
没有外界资源就把自己吃胖点,毛厚实点。
还抗不过就不出门,冬眠去。
这些方法对人类来说也管用。
有条件铺地暖,开小太阳,出门靠羽绒服,过冬前把自己吃胖,实在不行就躲被窝
过冬嘛,北方人靠暖气,南方人要一身正气。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END-
作者:张月鹿;文章来自:新赐爬界;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爬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