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或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西汉时经刘向整理改编,定名为《战国策》,相沿至今。《战国策》作者不可考,不像出于一人之手笔,也不是一时之作。全书共三十三篇,主要叙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互相辩论时所发表的谋议和辞说,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该书对谋臣策士游说之辞和猎取功名利禄的行为大加赞扬,对“士”的作用常作不恰当的夸大,不尽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战国策》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长于叙事,风格铺张扬厉,纵横开阖。描写人物虽喜夸张,但却传神之至。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690>
邹忌修八尺有余<691>,而形貌昳丽<69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693>?”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69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69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9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697>。”王曰:“善<698>。”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699>,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700>,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701>;期年之后<702>,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03>。
说明
在人人赞其貌美胜于徐公之时,作为齐相的邹忌却能冷静地加以对比,认定自己“弗如远甚”,实大不易之事。夫妇论美,本属闺房私语,而邹忌却由此及彼,思及国家大事,则尤难能可贵。通体笔法,每层俱是三叠。几处细节描写,如邹忌“窥镜自视”,“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等,则妙笔生花,活灵活现。
文章篇幅短小,但却简洁生动。如妻、妾、客三人谀美之辞俱有小异,形象地刻画出因与邹忌的不同关系而产生的不同心态。邹忌朝见齐威王的劝谏,则温婉动听,要言不烦,一句“王之蔽甚矣”的总结,实道尽千古统治者通病。
必须指出的是,文章结尾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并不符合史实。为了突出邹忌讽谏的效果,作者就不惜向壁虚构了。
集评
金圣叹曰:一段问答孰美,一段暮寝自思,一段入朝自述,一段讽王蔽甚,一段下令受谏,一段进谏渐稀,段段简峭之甚。
——《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三
林云铭曰:此篇专为好奉承者说法。人苦不自知,自知则人莫能蔽。篇中所云“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一句,便是去蔽主脑。威王下令,亦止是欲闻过耳。结言“战胜”,即自克之意。其行文自首至尾俱用三叠法。《国策》中最昌明正大者。
——《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俞桐川曰:闺门起,朝廷结,小中见大。思议不到,写来都成名理。文多三叠,间用单句提缀,转折收煞,笔力斩然。
——《古文分编集评·三集》卷六
余诚曰:此文大有惜墨如金之意。前五段不过是引入讽齐王伏笔。“王曰:‘善。’”己下,又皆写齐王之能受善。其讽王处,惟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数语。即此数语中,亦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只轻轻说个“王之蔽甚矣”便住。
何等蕴藉,何等简峭。至其通体文法,每一层俱用三叠。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更如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冯谖客孟尝君<704>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705>,使人属孟尝君<706>,愿寄食门下<707>。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708>。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709>!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710>。”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711>,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712>,过其友曰<713>:“孟尝君客我<714>。”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715>。”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716>,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717>,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718>?”冯谖署曰<719>:“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720>,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721>:“文倦于事<722>,愦于忧<723>,而性愚<724>,沉于国家之事<725>,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726>,载券契而行<727>。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728>?”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729>。券徧合<730>,起,矫命以责赐诸民<731>,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732>,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733>,美人充下陈<734>,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735>。”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736>,因而贾利之<737>。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738>。”孟尝君就国于薛<739>。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740>。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741>。”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742>。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743>。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744>,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745>,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746>,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747>。”梁使三反<748>,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749>,文车二驷<750>,服剑一<751>,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752>,被于宗庙之祟<753>,沉于谄谀之臣<754>,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755>。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756>!”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生之祭器,立宗庙于薛<757>。”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758>,冯谖之计也。
说明
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据说曾养门客三千。其中既有鸡鸣狗盗之徒,也不乏富于政治才干之士,本文所写的冯谖便是其中之一。
冯谖出身贫贱,寄食豪门,不仅深晓统治阶级和劳苦百姓之间的阶级对立,而且洞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在这一背景之下,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西游于梁、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事件塑造出一位大智若愚、颇具政治远见和胆识、处事干练机智的人物形象。冯谖初入孟尝君门下,三次弹铗而歌,一副世俗之态,看不出丝毫过人之处。焚券市义是冯谖由默默无闻到被重视的过渡。同时“市义”究竟有何作用,也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孟尝君罢官至薛后,“市义”的效果方显,即冯谖所谓的“一窟”已就。为孟尝君将来的安危考虑,冯谖复凿二窟,遂有了西游于梁和请立宗庙之举。造就三窟,是本文的重头戏,充分展示了冯谖的远见和政治才干,使堂堂公子孟尝君相形见绌。
集评
林云铭曰:此与《史记》所载不同。若论收债于薛一事,《史记》颇为近情。但此篇首尾叙事笔力,实一部《史记》蓝本,不必较论其事之有无也。
——《古文析义·二编》卷三
方苞曰:冯事见《国策》,而语则异,盖秦汉间论战国权变者非一家,史公所录,与今传《国策》异耳。
——《方望溪平点史记》
吴楚材等曰: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
——《古文观止》卷四
浦起龙曰:此冯谖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
——《古文眉诠》卷十三
余诚曰: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致。……反复相生。谋篇之妙,殊属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精工,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胜。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颜斶说齐王<759>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760>!”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761>,王前为趋士<762>。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763>,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764>,而建千石钟、万石虡<765>;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766>;辩知并进<767>,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768>,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769>,士之贱也,亦甚矣<770>。”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771>,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772>。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773>?稍稍诛灭<774>,灭亡灭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775>:‘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必从之<776>。’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777>,无德而望其福者约<778>,无功而受其禄者辱<779>,祸必握<780>。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781>。’皆乐于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782>,舜有七友<783>,禹有五丞<784>,汤有三辅<785>,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786>,不媿下学<787>。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788>;无端者,事之本也<789>。’夫上见其原<790>,下通其流<791>,至圣人明学<792>,何不吉之有哉<793>!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之本与<794>?’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795>?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796>!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797>,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798>,食必太牢<799>,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800>。”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801>,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802>。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803>,非不得尊遂也<804>,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805>,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806>,清静贞正以自虞<807>。制言者<808>,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809>,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810>。”则再拜而辞去也。
曰<811>:“真知足矣,归真反璞<812>,则终身不辱也。”
说明
本文起笔突兀,“斶前”、“王前”两语能够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颜斶的“士贵耳,王者不贵”之语足以为千古士人吐气。其解释之语,谓王者“灭亡灭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足以使齐王惊悚;而“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则明确指出了士为贵的理由。读到齐王闻颜斶之语而悔悟一段,读者很可能以为接下去便是颜斶接受王者之师的一幕,谁知读到的却是他辞官不就而发表的一番归真反璞的言论。这既符合颜斶的性格,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快感。文中齐王的傲慢自负、颜斶的贫贱骄人、左右的献谀善佞,虽未必为当时之实有,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集评
林云铭曰:颜斶齐人,见其君不屈如斯,纯是战国习气。盖战国之君,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故士贵至此。然要自己有一副大本领,如孟夫子之藐大人方可。余尝言孟之藐大人,即孔之畏大人,易地则皆然也。斶犹幸有再拜辞去一着。若借此以邀齐王之禄,则半文不值矣。《国策》原本“死士之垄”句下尚反复数百言(按今已录),皆斶之言,坊本俱删去。但警策奇崛,亦止有此数语。读之见其势险、其节短,洵不可多得之文。
——《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王符曾曰:精思绮论,妙绝古今。当时田子方、段干木辈不肯为此言,亦不能为此言。
——《古文小品咀华》卷一
吴楚材等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后段“形神不全”四字,说尽富贵利达人,良可悲也。战国士气卑污极矣,得此可以一回狂澜。
——《古文观止》卷四
触龙说赵太后<813>
赵太后新用事<814>,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815>,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816>。太后明谓左右<817>:“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818>。太后盛气而揖之<819>。入而徐趋<820>,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821>,不得见久矣!窃自恕<822>。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823>,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824>。”曰:“日食饮得无衰乎<825>?”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826>。乃自强步<827>,日三四里,少益耆食<828>,和于身也<829>。”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830>。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31>,最少,不肖<832>;而臣衰,窃爱怜之<833>。愿令得补黑衣之数<834>,以卫王宫。没死以闻<835>!”太后曰:“敬诺<836>。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837>。”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838>。”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839>,贤于长安君<840>。”曰:“君过矣<841>,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84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843>,为之泣,念悲其远也<844>。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84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846>,至于赵之为赵<847>,赵主之子孙侯者<848>,其继有在者乎<849>?”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850>?”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851>,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852>,而挟重器多也<85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854>,而封之以膏腴之地<855>,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856>,一旦山陵崩<857>,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858>!”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859>,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860>,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说明
本文记叙了赵国老臣触龙巧妙劝谏太后,最终使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出使齐国做人质,从而挽救了赵国危机之事。文章篇幅不大,主要写触龙与太后的对话。最大的特点是劝谏巧妙,触龙没有一句话提及让长安君为人质,而是巧设圈套,渐近主旨,最后水到渠成。谏辞入情入理,逻辑严密,并始终注意把握尺度,保持臣下的谦恭,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谏,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集评
金圣叹曰:此篇琐笔碎墨,于文中最为小样;然某特神会其自首至尾,寸寸节节,俱是妙避“长安君”三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稍解”,“太后回诺,恣君之所使之”。其间苦甘浅深,一一俱有至理。其文乃都在笔墨之外,政未易于琐碎处尽之也。
——《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三
吴楚材等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古文观止》卷四
王符曾曰:月影映花,花影浸月,更得微风摇动,而月魄花魂愈觉淡雅宜人,文致似之。
——《古文小品咀华》卷一
浦起龙曰:摹神微密之文,必细分节次,愈见关目步骤之工。意越冷,越投机;语越宽,越醒听。由其冷意无非苦心,宽语悉是苦口也。
——《古文眉诠》卷十五
余诚曰:字字机警,笔笔针锋,目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真是异样出色。近日举业家有文似不著题,而题义已透彻无遗蕴者。此其似之。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鲁仲连义不帝秦<861>
秦围赵之邯郸<862>,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863>,畏秦,止于荡阴不进<864>。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865>,因平原君谓赵王曰<866>:“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867>,已而复归帝<868>,以齐故。今齐湣王已益弱<869>。方今唯秦雄天下<870>,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871>,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872>,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873>,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874>?吾请为君责而归之<875>!”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876>,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877>。衍,人臣也,使事有职<878>,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879>。”辛垣衍许诺。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880>,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88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882>。权使其士,虏使其民<883>;彼则肆然而为帝<884>,过而遂正于天下<885>,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886>!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887>,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888>,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889>,曰:‘天崩地坼<890>,天子下席<891>。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892>,则斮之<893>!’威王勃然怒曰:‘叱嗟<894>!而母,婢也<895>!’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896>。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897>?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898>!”辛垣衍怏然不悦<899>,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900>。鬼侯有子而好<901>,故入之于纣<902>,纣以为恶<903>,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904>,故脯鄂侯<905>;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906>,而欲舍之死<907>。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908>,夷维子执策而从<909>,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910>,诸侯辟舍<911>,纳于筦键<912>,摄衽抱几<913>,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914>。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915>。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916>:‘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917>。’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918>,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919>,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920>。且秦无已而帝<921>,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922>。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923>,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924>?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925>?”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926>。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927>,秦军引而去<928>。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929>,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930>,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说明
战国策士的游说之术,无不抓住“利害”二字,以打动对方,鲁仲连也不能例外,尽管他本人是重义轻利的。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时代,为了正义的实现,往往也只能利用人们的趋利避祸之心来加以疏导,仅以仁义来说教很可能是涟漪不起的。鲁仲连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最终还是归结到“帝秦”对梁王与其客将辛垣衍的极端不利上,使辛垣衍大为拜服,不敢复言帝秦。看来,“喻于义”的君子,要对付“喻于利”的小人,只能采取这个办法,在本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此外,人物的对话、神态刻画颇见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人仰慕鲁连,大约与此文的生花妙笔不无关系吧。
集评
林云铭曰:篇中一人热,一人冷;一人扬眉张目,一人垂头丧气。机锋相对,曲曲尽致。
——《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浦起龙曰:语皆切对“帝”字,写出不甘之意。鲁连心肠热、气岸高,固非游说希宠一流,并不似颜斶、王斗,一味傲僻。
——《古文眉诠》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