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09-27
用手机看
戏剧演出场所在古代,除少数达官贵人建有歌榭外,多以古戏楼(台)、乐楼、歌台或临时搭设戏台演唱各种形式的戏曲剧目。最早的周公庙戏台建成于金元时期。明清至民国也有大量的戏楼建造,明代戏楼已知者13座,清代12座。尚存的清末及民国时期戏楼约13座。建国前全市(区)约有戏楼903座。这些戏楼多建于庵观寺院及神庙,是以娱神娱人而建的演戏设施。
临时以土台、板台、地台为基础的戏台,也是早期演戏常用的一种设施。主要以木缘芦席搭设,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及山区沿用。民国时,搭台除用芦席外,开始用各种布帐围棚搭设;发展至建国后,已有防雨的帆布、油毛毡、塑料布作材料;80年代初,又有以建筑材料为支架,大帆布篷围遮的舞台,既简易、方便、保险,又省工省料。
清末民国时期,大庙会长时间地连续演戏,使一些古戏楼成为有影响的专门戏场。也因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娱神庙会戏,不能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出现售签(票)的营业演出,各县城镇开始有专门的戏场、戏园,为戏班售票演出提供了场所。其时,全地区有影响的专业戏场、戏园,有25座。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事业的迅猛发展,使演出场所也发生了新变化;古戏楼纷纷拆除,改建为新型现代舞台和戏楼;旧戏园改建成各种形式的礼堂、俱乐部、舞台和剧院;80年代初,部分县又兴建起现代化综合性的影剧院,演出场所有了巨大发展。至1989年,全市已建成各类舞台、剧院、俱乐部、影剧院、会堂等形式的演出场所达791座。
宝鸡地区古今各类演出场所,已知有1719座。其中宝鸡县就有674座。本条目重点记述了现存的18座古戏楼:清末民国时有影响的21座专业戏场、戏园;以及建国后市县镇影响大的26座剧院、礼堂、会堂、俱乐部、舞台等。木偶、皮影戏舞台,多建于西部及北部山区村落,川原较少,群众称为小戏台。其造型简单,多为一间马鬃房,三面土墙,前台口下层土墙遮掩,上为表演区,内为艺人操作室。旧有在小乐楼表演区棚木板,兼演大戏者,如千阳县关帝庙明代小乐楼,则为此种形式。无小戏台的村镇,均以临时搭台演戏,即栽杆搭架,顶及三面芦席掩围,演完拆除。皮影戏还有以旧式马车搭设舞台者。遇庙会多台皮影同演时,则以方桌一张,上撑晾子为舞台,艺人围桌操作演奏,其形式简单易行,就地取材,山区极为盛行。
现存古戏楼
岐山周公庙中戏台 金元时期戏台。位于岐山县城西北15里周公庙。庙内现存古戏楼三座,呈三足鼎立品字状,均座南向北,面向周公庙正殿。中戏台是一座大门、通道、廊房、戏台复合体建筑。总体前宽15.40米,深9.65米,高约8~10米。南大门檐高3.80米,戏台后檐墙高5.85米,中间通道高2.50米。通道上戏台口宽10米,高3.35米,深7.10米,两侧廊房通道宽1.50米,戏台檐墙厚0.70米。顶部为马鞍形两面大坡状,檐角宽大略翘,斗拱端直无奇特形状,具元代建筑特点,戏台内中堂已毁无存。
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据明王玮《谒周公庙记》云:“洪武辛亥(1371)春,余……以润月二十五日戊寅至岐山县,明日谒周公庙…庙之建莫详,其所自始……则庙祠在唐之前,则已有之……元初,庙尽废。至元十七年(1280),……乃请李天乐真人重建,既成,其徒就守之,今庙是也。……元末,天下乱……庙幸独存,其庙中……正殿前有戏台为巫现优伶之所集……”另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古卷阿周公庙记》载,周公庙唐大中二年(848)重修后,宋元祐元年(1086),金兴定五年(1221)均有重修。以此看来,戏台当为元至元十七年(1280),李天乐真人重建。所重建戏台当为金兴定五年或宋元祐元年始建,故应为金元时期戏台。
扶风县城隍庙戏台 明代创建,位于扶风县城内东街路南,与县城隍庙大门(今博物馆)南北对应。
戏楼座南向北,台基以砖砌成,宽10.40米,深7.55米,高2米,台基上戏楼为砖木结构,台口宽9米,深7米,檐高3.50米,顶部以两组八卦玄顶的结构形式连结一起,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飞檐翘角。戏楼中堂有《钧天雅奏》匾额,两旁为出入场门,出场门额书《妙舞》,左有“牧羊万世忠”、右有“挂剑千古仙”两幅戏曲故事字画;入场门额书《清歌》,左有“孔融让梨”、右有“人欲全孝道耕田学大舜”两幅戏曲故事画。画中有民国14年落笔字。始创年代据清嘉庆十九年扶风县志载:“崇祯六年知县王国训建戏台及大门内画廊,邑人孙承教记碑存”。今碑已毁。
宝鸡县郭家崖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宝鸡县马营乡郭家崖村坡东菩萨庙,座东向西,与庙相对呼应,今庙已毁,唯戏楼尚存。
戏楼为砖木结构,台前总宽10.60米,深10米,墙基至檐高6米。台前两侧砖柱宽0.80米,从内向外侧伸出,呈八字状,伸出约1.20米,斜度0.20米,台口为8.60米宽,戏楼顶前两角微翘。楼基以碌碡垫底,上铺青石为面,后以砖砌墙。楼内以木板相隔,呈楼阁式舞台,台下为空室。台高1.90米,台檐高4.10米,中堂为木制屏风,上有《醒世楼》匾额,两侧有戏曲故事画各一幅(已模糊不清)。出场门额书“镜花月明”,上端为“甘露寺刘备招亲”戏曲壁画;入场门额字样已毁,上端为“郭子仪七子八婿大拜寿”戏曲壁画。戏楼顶板为方格图案,有八卦太极图、彩龙、彩花,两侧戏曲故事壁画已毁,台口仅存砖雕图两幅。
戏楼创建何时,未见文字记载,据该村77岁老人山发荣讲,约有150年左右,当在清道光年间修建。
麟游县城隍庙歌台 清代戏楼。位于麟游旧县城内大街中段的城隍庙遗址,座南向北,面对大殿而建,歌台两层五间,枋木结构,前宽总长17.50米,东连钟楼,西接鼓楼,各占2米,凹2米,歌台中间凸出,全貌呈“╦”状,歌台下为人行通道,高约2.50米,旧称“过街戏楼”,过街口高约2米,上部台口高3米,宽3.50米,深6.30米。歌台顶为房殿歇山型,两大坡,八小面,八角翘起,八脊卧兽,琉璃筒瓦,四边檐下龙头高仰,象鼻下垂,组成斗拱两层,四面枋木均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浮雕.台内八卦玄顶,结构严紧,传用凤翔县纸坊头火星庙戏楼图纸所建。
歌台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据麟游县志载:“城隍庙,明嘉靖间知县周浩有记录,道光末知县陈典大加修葺,增置歌台、钟、鼓楼各一……”。今戏楼外所悬牌匾尚在,上书“‘辅义公’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吉日”。1958年5月,麟游县政府改建为办公室,四周以砖砌墙,顶部八卦玄顶亦拆毁,但其外形仍可见其端倪。
宝鸡市益门镇关帝庙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益门镇姜水以西关帝庙内,座东向西,面对大殿,楼顶为马鬃搭梁歇山形,檐高4.50米,台口高2.60米,台前宽11米,台深9米。戏楼以木板相隔,上为台口,下为空地。台基高1.90米,楼已残垣断壁,内部已毁,后墙壁有石碑一块,为清嘉庆十年二月碑记,庙创何时不详,碑文有“明万历、清乾隆屡有修茸”,戏楼创建何时亦无考。
眉县齐家堡戏楼 清代戏楼。建于眉县横渠镇南三里齐家堡村关帝庙,座北向南筑于庙西侧,始建何时无考,戏楼梁记书有“同治十二年三月重修,齐和施地贰分伍厘”等,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壹千玖百伍拾叁年柒月重修”等语。
戏楼为砖木结构,以土筑基,砖块砌成,台基前宽8.20米,台高1.50米,旧台前两侧为明柱,顶为殿阁式戏楼,檐墙从台基两侧深为3.35米处砌起,高3.70米,厚0.80米。楼以龙头象鼻斗拱叠架,两角微翘,顶为马鬃歇山形。
楼内雕梁画栋,中堂匾书《海市蜃楼》,下为屏风式格门,两侧木门,出场门顶彩绘有《荆轲刺秦》戏曲故事画,入场门顶有《专诸刺僚》彩绘戏曲故事画,山墙内壁有戏曲故事壁画,出场一边早期绘有《八义图•审卜凤》,重修后改为《黄逼宫》;入场一边早期绘《蛟龙驹•审秋莲》,重修后改为《双逼宫》,今壁画已毁。戏台早期可三面观戏,后大队改建仓库,将台前两侧增补檐墙,变成只能一面观看的戏楼。
宝鸡市玄真观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长寿乡北庵村东门外座南向北,人称北庵戏楼。旧为玄真观遗址,与金台观、云台观齐名,为宝鸡市三大观。该庙传为春秋时期创建,但无据可考,旧有草台一座于北门外,传明末清初时,该村名人杨维治将草台迁往东门修为戏楼。未见有文字记载,仅见凤翔府判兼宝鸡县令于乾隆年间重修石碑一块,碑文已残缺不全。该戏楼前宽9米,台深10米,檐墙总高5.30米,中间以木板棚为台,下为空地,戏台高2.20米,台口空宽7.40米,高3.60米,台顶为马鞍形。台内现为仓库,重新改建,别无痕迹。
眉县王西村戏楼 清代重修,传为明代创建。位于眉县城关西门外南郊三公里,王长官寨西村关帝庙。传为重建于清同治年间。
戏楼座南向北,与关帝庙大殿旧址对面。台底筑土为基,砖块围砌,前宽10.20米,深9米,高1.65米,台基上檐墙厚0.675米,两边1.30米,台口宽直径8.85米,檐高4.20米,台深8.70米。戏楼内以佛阁楼架形式为中堂,阁架顶有人物故事画4幅,画下书有“依永和都”横额,下有木雕孔雀戏牡丹图案将前后台分隔开来,两侧以砖砌墙,有卷洞式小门为出入场口,出场门顶有砖雕“传经”二字;入场门顶有砖雕“著史”二字。四边壁画已毁,中间木屏背后记有戏班演出艺人墨迹多处。戏楼顶部为搭梁歇山形,雕梁画栋,以九龙象鼻斗拱叠支,为西府常规式样戏楼。
眉县河池村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眉县常兴乡西八里河池村太白庙,戏楼座南向北与庙相对而建。
系砖木结构,楼台以砖包土基而筑,前宽9.90米,台深7.75米,台基高1.50米,台基上两山墙厚0.67米,占台基1.35米,台口宽8.55米,檐高3.80米,为鞍架式屋顶,檐下雕九龙与象头以代斗拱支撑,戏楼内壁画及中堂已毁,仅留两柱。始创年代,据原拆除的梁记牌所书:“清光绪十三年创修”。
扶风杜城寺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扶风县北黄堆乡杜城寺学校内,戏楼座南向北,原为杜城寺院戏楼。系砖木结构,台基式戏楼,台基为土筑砖包而成,高1.25米,台口前沿以青石条砌面,总宽10.20米,台檐墙高3.86米,微呈八字形而立,斜度为30厘米,墙厚70厘米,台深9.45米,顶部呈马鞍形,楼内雕梁画栋,房檐下龙头、象鼻拱托,下有戏画6幅已模糊不清。楼内改作校舍,旧痕无存。戏楼创建年代无考,据郭振苍等数位老人讲,杜城寺戏楼为扶风县北最早戏楼,约有100—200年左右,与寺院同建,今寺毁楼存。
千阳县邓家原戏楼 清代戏楼,座落在千阳县南寨乡邓家原村小学门前西南角,创修时间无考,里人相传,建于清代中叶,清末及民国有修茸。
戏楼台高1.7米,全宽8.8米,全深7.8米,檐离地面5.0米,舞台中间表演区宽7.68米,深3.50米,高3.30米。枋木马鬃式结构,屋面脊兽嵌镶,舞台内壁画、彩绘已涂刷被毁,仅戏楼仍完整无缺。
千阳县刘家沟二郎庙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千阳县崔家头乡,刘家沟村东临沟而建,今庙已被拆毁,庙址已建为小学校,唯戏楼独存。戏楼座南向北,檐墙高4.10米,全深7.50米,全宽7.20米,台口离地1米,建筑一般,内壁画彩绘已毁,惟戏楼整体犹存。
扶风县罗家村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扶风县渭河南绛帐乡罗家村大皇宫庙内,系雷祖庙戏楼。建筑为台基式砖木结构,台基高1.20米,前宽9.60米,台深9.25米,两侧前为明柱,檐墙高4.10米,厚75厘米,长6.05米,楼顶为马鞍式两面大坡,飞檐翘角,戏楼内“文化大革命”痕迹较浓。据庙碑“王大法师三周记”载,庙与戏楼同建于清宣统元年。建国后有修茸,原为三面看的戏楼,重修后为一面观看戏楼。
岐山周公庙关帝庙戏楼 清代戏楼,位于岐山县西北隅周公庙大乐楼西南角约50米处,与正殿戏台、东戏台呈三足鼎立之势。戏楼座南向北面对周公庙殿,系为关帝庙而建,土木结构,土筑台基,四面砌砖,楼顶为马鬃架式两面大坡,戏台内雕梁画栋,檐下龙头,象鼻叠架:楼内为木板雕刻彩绘屏风。始建年代不详,据民国25年“重修卷阿碑记”载:“于二十二年秋后至二十五年重修……关帝庙及戏楼并于西庵复踩楼十三间……”至少戏楼与关帝庙建于清末。
扶风祁村戏楼 位于扶风县北法门寺乡祁村学校内,座南向北。系寺庙戏楼,为台基式砖木结构,台基为土筑砖包,青石条镶嵌台口沿边,台高1.07米,台口总宽9.25米,台深9.20米,戏楼檐高4米,墙厚75厘米。楼顶为两面大坡的马鬃式,檐下龙头、象头斗拱叠架,雕梁画栋,前檐下六幅戏画隐约可见,戏台前场宽6.20米,两边文武乐场地各1.50米宽。今戏楼已改作校舍。该庙及戏楼同建于民国元年至2年(1912—1913),今庙毁戏楼独存。
岐山周公庙东戏楼 位于岐山县周公庙大乐楼东南约50米处,与正殿戏楼及关帝庙戏楼呈三足鼎立之势。戏楼座南向北,面向大殿而建,砖砌土台为基,台上筑砖木结构戏楼,楼顶为两面流水的马鬃式,楼内雕梁画栋,中梁有梁记书民国23年建。系周公庙民国以来演出使用的唯一戏楼。
凤翔县太尉村戏楼 位于凤翔县南指挥乡太尉南村小学门前。旧为太尉村丹阳观戏楼,座南向北,土筑台基四周为砖砌而成,台高1.95米,上筑戏楼,台口总宽10.45米,为常规马鬃式楼顶,两侧山墙高3.50米,厚0.80米,台口山墙头呈八字而立,口宽8.85米。戏楼内旧有设施无存,为村办厂占据,据《重修太尉故里丹阳观序》碑文记载为“清光绪二十三年秋七月”建成。今戏楼虽在而闲置不用。
金台区二家村戏楼 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光明村五组原址,原为菩萨庙戏楼,位于铁路南,后修铁路时被毁。约于民国26年(1937),新修庙宇、戏楼于二家村,戏楼座南向北,与菩萨庙相对而建,为楼阁式常规戏楼。台前总宽8.95米,山墙高4.95米,台深8.06米.台基高1.85米,檐高3.10米,宽7.35米,山墙厚0.80米,楼内彩图壁画及一切设施已毁,台口严封改作仓库,现已废置不用。
著述记载古戏楼一览表
名称 | 创修年代 | 存毁 | 著述记载 |
岐山周公庙正般戏楼 | 元至元十七年(1280) | 存 | 明王炜谒《周公庙记》、清达灵柯《凤翔府志》 |
凤县署衙戏楼 | 明洪武三年(1370) | 毁 | 《凤县志》 |
眉县城隍庙戏楼 | 明洪武时建(1348—1398) | 毁 | 清雍正•张素《眉县县志》卷二 |
凤县城隍庙戏楼 | 明天顺六年(1462) | 毁 | 《凤县志》 |
凤翔府城隍庙乐楼 | 明成化九年(1473) | 毁 | 清达灵柯《凤翔府志》 |
宝鸡县官村寿峰寺戏楼 | 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 | 毁 | 清《重修官村寿峰寺碑记》 |
凤县关帝庙戏楼 | 明嘉靖八年(1529) | 毁 | 《凤县志》 |
千阳城隍庙戏楼 |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 毁 | 清王国玮《石门遗事》、清道光罗日壁《重修千阳志》 |
千阳岱山庙戏楼 |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 毁 | 同上 |
千阳城隍庙西庶院戏楼 |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 毁 | 同上 |
千阳关帝庙小乐楼 | 明嘉庆二十七年(1548) | 毁 | 同上 |
岐山县城隍庙戏楼 | 明万历元年(1573) | 毁 | 白岫山《岐山县志》卷三 |
宝鸡县常宁宫戏楼 |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 毁 | 《宝鸡县文化志》 |
扶风县城隍庙戏楼 | 明崇祯六年创修(1633) | 毁 | 《重修戏楼碑记》 |
陇州城隍庙乐楼 |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 毁 | 《陇州续志》卷八 |
凤翔府城隍庙西戏楼 | 清乾隆十一年(1746) | 毁 | 《重修凤翔府志》卷二 |
凤翔府城隍庙东戏楼 | 清乾隆十一年(1746) | 毁 | 《重修风翔府志》卷二 |
凤翔郡城隍庙西南戏楼 | 清乾隆十七年(1752) | 毁 | 罗鳌《凤翔县志•重修郡城座庙记》 |
凤翔郡城摩庙东南戏楼 | 清乾隆十七年(1752) | 毁 | 罗鳌《凤翔县志•重修郡城隍庙记》 |
宝鸡县火神庙戏楼 | 清乾隆六十年(1795) | 毁 | 《宝鸡县重修火神庙改建献殿碑记》 |
宝鸡县县功雷神山戏楼 | 清嘉庆九年(1804) | 毁 | 《雷神山远门殿碑记》 |
宝鸡市长寿山戏楼 | 清嘉庆十六年至十九年重修(1811一1814 | 毁 | 清嘉庆十九年《重修长寿山各神庙宇暨包砌砖崖石路记》 |
扶风县重修城隆庙戏楼 | 清道光十五年(1835) | 存 | 《重修戏楼碑》 |
麟游县城隍庙歌台 |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 存 | 《麟游县志》卷二十七 |
宝鸡县县功镇北宫寺戏楼 | 清光绪十五年重修(1889) | 毁 | 清光绪十五年《重修北宫寺碑记》 |
凤翔县太尉村戏楼 |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 存 | 《重修太尉故里丹阳观序》碑 |
扶风县罗家村戏楼 | 清宣统元年(1909) | 存 | 《王大法师三周记)碑文 |
岐山县周公庙关帝庙戏楼 | 民国22年至25年(1933一1936) | 存 | 民国25年《重修卷阿碑记》 |
已毁古戏楼一览表
宝鸡县(325)座
號镇山西会馆戏楼 | 號镇陕西会馆戏楼 | 號镇城隍庙戏楼 |
虢镇关帝庙戏楼 | 玉皇庙戏楼 | 文昌庙戏楼 |
东街戏楼 | 西街戏楼 | 祖师庙戏楼 |
中街戏楼 | 火神庙戏楼 | 李家村戏楼 |
下庵村前戏楼 | 下庵村后戏楼 | 土桥村戏楼 |
阁底堡村戏楼 | 西堡村戏楼 | 南堡村戏楼 |
北堡村戏楼 | 高家塄村戏楼 | 光芒村戏楼 |
大众村戏楼 | 水莲寨村戏楼 | 贾家崖戏楼 |
新秦村戏楼 | 联合村戏楼 | 宁王村戏楼 |
阳平镇戏楼 | 东苟村戏楼 | 西苟村戏楼 |
大帐寺村戏楼 | 姜马村戏楼 | 宝丰村戏楼 |
窑底村东戏楼 | 窑底村西戏楼 | 五星村戏楼 |
晁阳村戏楼 | 南阳村戏楼 | 巩家泉村内戏楼 |
巩家泉村外戏楼 | 太公庙村戏楼 | 五一村戏楼 |
双碌砖村戏楼 | 第一村戏楼 | 第二村戏楼 |
西刘村戏楼 | 齐家村戏楼 | 第三村戏楼 |
第四村戏楼 | 第五村戏楼 | 太子沟村戏楼 |
孙家村戏楼 | 洞坡村戏楼 | 嘉仪村戏楼 |
齐西村戏楼 | 周家庄村戏楼 | 牛氏庙村戏楼 |
谭家坡村戏楼 | 寺沟无量寺戏楼 | 吴家沟村戏楼 |
花园村戏楼 | 白景山戏楼 | 新华村戏楼 |
马冢村戏楼 | 桥镇村戏楼 | 南湾村戏楼 |
北湾村戏楼 | 龙尾村戏楼 | 张家寨村戏楼 |
殿沟村戏楼 | 底店村戏楼 | 北坡村戏楼 |
李家堡村戏楼 | 高南村戏楼 | 水湾村戏楼 |
同家崖村戏楼 | 田胥崖村戏楼 | 肖村戏楼 |
闵家崖村戏楼 | 王家崖村戏楼 | 东刘村戏楼 |
原边村戏楼 | 石羊庙村戏楼 | 苟家滩戏楼 |
燃灯寺戏楼 | 明星村戏楼 | 马营街戏楼 |
旭光村广经寺戏楼 | 郭家崖村戏楼 | 凉泉村戏楼 |
下沟村戏楼 | 卜三村戏楼 | 永清堡村戏楼 |
郭家村戏楼 | 温水沟村戏楼 | 老庙沟村戏楼 |
黄家山村戏楼 | 清水河山门口戏楼 | 姬家店村戏楼 |
淡家村戏楼 | 聂家湾村戏楼 | 寨子岭村戏楼 |
苇子沟村戏楼 | 下甘沟村戏楼 | 渔池村戏楼 |
八渔村戏楼 | 高崖村北戏楼 | 青庵堡村戏楼 |
四原村戏楼 | 胥家沟娘娘庙戏楼 | 二郎庙戏楼 |
张家岭雷神庙戏楼 | 祁家寺戏楼 | 小庵清溪宫戏楼 |
斜坡天辰宫戏楼 | 姜家原关王庙戏楼 | 段家原村戏楼 |
唐家原村戏楼 | 马尾河村戏楼 | 阎家村戏楼 |
洪原村戏楼 | 大王村戏楼 | 西高泉村戏楼 |
东高泉村戏楼 | 贾村火神庙戏楼 | 浮陀村戏楼 |
杜家凹村戏楼 | 东坡村戏楼 | 上官村戏楼 |
灵龙村戏楼 | 广福村戏楼 | 翟家村戏楼 |
贾中村戏楼 | 陵厚寺戏楼 | 东壕村戏楼 |
晓光村戏楼 | 索家村戏楼 | 小韩村戏楼 |
大韩村戏楼 | 钟楼寺村戏楼 | 大槐树村戏楼 |
西营村戏楼 | 南皋村戏楼 | 冯家崖村戏楼 |
小村戏楼 | 产西关庙戏楼 | 燕东关庙戏楼 |
寨子村戏楼 | 墓子头村戏楼 | 司家崖村戏楼 |
黄家崖村戏楼 | 陈家崖村戏楼 | 冯家嘴村戏楼 |
杨家沟关帝庙戏楼 | 张家崖娘娘庙戏楼 | 营子头村戏楼 |
高里村戏楼 | 有礼村戏楼 | 王家村戏楼 |
南王村戏楼 | 韩家坡村戏楼 | 三盘沟村戏楼 |
刘家山雷神庙戏楼 | 任家山戏楼 | 小寨村戏楼 |
雪山洞戏楼 | 九龙山戏楼 | 潘家湾山门口戏楼 |
毛家沟村戏楼 | 八庙村戏楼 | 天王村戏楼 |
曹家沟村戏楼 | 孙李沟村戏楼 | 胥家村戏楼 |
王家堡村戏楼 | 天王寨子村戏楼 | 十二盘村戏楼 |
伐鱼村戏楼 | 钓鱼台戏楼 | 官儿下天盖寺戏楼 |
柏坡村戏楼 | 杨家店村北戏楼 | 蟠溪宫南戏楼 |
双基堡村戏楼 | 党家堡村戏楼 | 新庄村戏楼 |
韩家原村戏楼 | 凤鸣村戏楼 | 上站村戏楼 |
东崖村戏楼 | 西崖村戏楼 | 谭庄村戏楼 |
杜家崖村戏楼 | 朱家滩秦镜楼 | 远门殿戏楼 |
老庄玉皇山戏楼 | 庙川吴山庙戏楼 | 核桃园村戏楼 |
邱家山杨家岭戏楼 | 官村寿峰寺戏楼 | 柳巷宝灵寺戏楼 |
新街镇戏楼 | 段家沟戏楼 | 苟湾村戏楼 |
大沟口万佛寺戏楼 | 陈家庄戏楼 | 双白杨街戏楼 |
杜村吴神殿戏楼 | 李家崖龙渠堡戏楼 | 李家崖金龙寺戏楼 |
龙渠磨儿下戏楼 | 郭家庄清凉山戏楼 | 阎村庵戏楼 |
龙渠庵戏楼 | 大庄村戏楼 | 肖家什字戏楼 |
谢家崖镇川寺戏楼 | 谢家崖山神庙戏楼 | 宽滩戏楼 |
宽滩风涛山佛殿戏楼 | 谢家崖西山太白庙戏楼 | 龟川上寺戏楼 |
南关村山神庙戏楼 | 司街火神庙戏楼 | 司街关帝庙戏楼 |
上王村过街戏楼 | 姚家崖八伦王庙戏楼 | 八里庄娘娘殿戏楼 |
八里庄传场寺戏楼 | 碧峰寺村夕阳洞戏楼 | 碧峰寺戏楼 |
寡佛洞戏楼 | 北宫寺戏楼 | 翟家坡火神庙戏楼 |
陈家嘴村戏楼 | 葫芦沟无量寺戏楼 | 桃园村戏楼 |
张家什字戏楼 | 上河西村戏楼 | 下河西村戏楼 |
雷神山戏楼 | 焦峪沟戏楼 | 林家河湾戏楼 |
峡石桥戏楼 | 六川店村戏楼 | 董家村戏楼 |
齐家沟村戏楼 | 杨家曹戏楼 | 交口村戏楼 |
东一村戏楼 | 西一村戏楼 | 西冯村戏楼 |
太安老君殿戏楼 | 青川店子街戏楼 | 赤沙镇火星殿戏楼 |
香泉火星庙戏楼 | 香泉西街戏楼 | 何家场铁佛寺戏楼 |
王家庄老君庙戏楼 | 石尧佛殿戏楼 | 孙家村佛殿戏楼 |
毛家山戏楼 | 水柏玉皇庙戏楼 | 王家庄二郎山戏楼 |
石家庄戏楼 | 阎平戏楼 | 孟家原戏楼 |
通洞街戏楼 | 石家滩戏楼 | 新民街戏楼 |
福德镇城隍庙戏楼 | 新民村戏楼 | 王嘴村戏楼 |
庵里大队戏楼 | 大湾村前戏楼 | 大湾村后戏楼 |
庵里村戏楼 | 青峰山戏楼 | 富家寺戏楼 |
通关河戏楼 | 毛家庄戏楼 | 后排村戏楼 |
传峪村戏楼 | 建河村戏楼 | 拓石村戏楼 |
胡店村戏楼 | 马家湾戏楼 | 天明寺戏楼 |
杨家川戏楼 | 南山村前沟戏楼 | 灵光村戏楼 |
坪头村戏楼 | 庙沟村戏楼 | 石渔沟戏楼 |
营头村戏楼 | 西庄村戏楼 | 码头村戏楼 |
大坪村戏楼 | 庵平村戏楼 | 献头岭戏楼 |
三凤山戏楼 | 甘庙戏楼 | 唐家泉戏楼 |
李家河戏楼 | 寺柯村戏楼 | 甘峪戏楼 |
新庄娘娘庙戏楼 | 晁峪寺院戏楼 | 上川菩萨殿戏楼 |
段磨雷神殿戏楼 | 槐岭黑峪戏楼 | 固川赫爷庙戏楼 |
零元赫爷庙戏楼 | 半沟村雷神庙戏楼 | 后坪村赫爷庙戏楼 |
坊塘村佛爷崖戏楼 | 卒落村佛殿戏楼 | 疙瘩沟村戏楼 |
高崖村戏楼 | 张家村菩萨庙戏楼 | 歇头洼村化觉寺戏楼 |
李家扶托村戏楼 | 朱家崖后山寺戏楼 | 陵玉马王庙戏楼 |
扶托关帝庙戏楼 |
凤翔县(66座)
药王洞戏楼 | 庙巷戏楼 | 灶爷庙戏楼 |
山西会馆戏楼 | 景福宫戏楼 | 府爷庙戏楼 |
大关庙戏楼 | 敬诚会馆戏楼 | 凤翔府城隍庙大乐楼 |
凤翔府城隍庙小乐楼 | 凤翔府东窖窝戏楼 | 凤翔府西窖窝戏楼 |
凤翔府庄王庙戏楼 | 侯丰村戏楼 | 卧龙村戏楼 |
南务村戏楼 | 马连滩戏楼 | 关村戏楼 |
湫池庙戏楼 | 玄武山戏楼 | 汉丰营戏楼 |
五指岭戏楼 | 横水乡火星庙戏楼 | 横水村戏楼 |
尹家坞村戏楼 | 宋家村戏楼 | 北务村戏楼 |
玉祥村戏楼 | 东白村戏楼 | 姚家沟村戏楼 |
汗山庙戏楼 | 太尉村戏楼 | 莲村戏楼 |
八旗屯村戏楼 | 七渠村戏楼 | 春秋阁戏楼 |
纸坊乡火星庙戏楼 | 马村戏楼 | 纸坊村戏楼 |
长青村戏楼 | 灵化村戏楼 | 石头坡村戏楼 |
罗体寺戏楼 | 海子坡村戏楼 | 紫荆村戏楼 |
陈村街南戏楼 | 陈村街北戏楼 | 紫荆山戏楼 |
尹家务村戏楼 | 托卜务村戏楼 | 严家务村戏楼 |
槐园村戏楼 | 三岔村戏楼 | 河北村戏楼 |
果园村戏楼 | 刘舟村戏楼 | 会山屯村戏楼 |
灵山庙戏楼 | 北斗坊村戏楼 | 柳林镇戏楼 |
雍山戏楼 | 县准提庵戏楼 | 县财神庙戏楼 |
县马王庙戏楼 | 县社学庙戏楼 | 县城隍庙戏楼 |
岐山县(90座)
岐山县山西会馆戏楼 | 西街戏楼 | 三官殿戏楼 |
南牛庄戏楼 | 刘家河村戏楼 | 马王村戏楼 |
北杨村戏楼 | 北郭村戏楼 | 陵头村戏楼 |
堰河村戏楼 | 周公庙乐楼 | 周公庙东戏楼 |
周公庙西戏楼 | 四崖头村戏楼 | 孝子陵村戏楼 |
雷家庄戏楼 | 何家村戏楼 | 庵里村戏楼 |
马江村戏楼 | 袁家村戏楼 | 麦禾营村戏楼 |
苏家村戏楼 | 东原子头村戏楼 | 强家村戏楼 |
南营村戏 | 罗局村戏楼 | 麻家村戏楼 |
安家村戏楼 | 童寨村戏楼 | 范家原村戏楼 |
益店镇东街戏楼 | 益店镇西街戏楼 | 侯家湾村戏楼 |
宋村戏楼 | 强家庄戏楼 | 太平庄村戏楼 |
青化东街戏楼 | 化青西街戏楼 | 焦六村戏楼 |
孙家村戏楼 | 京当村戏楼 | 渚村戏楼 |
索王村戏楼 | 牛家拐村戏楼 | 禹王庙戏楼 |
画图寺戏楼 | 蒲城镇戏楼 | 冼马庄村戏楼 |
郑家村戏楼 | 南庄村戏楼 | 高家庄戏楼 |
北庄村戏楼 | 鲁家庄老爷庙戏楼 | 白雀寺戏楼 |
双桥村戏楼 | 景家村戏楼 | 会家村戏楼 |
邢家沟戏楼 | 杜城村戏楼 | 西庄村戏楼 |
驸马庄村戏楼 | 岐阳村戏楼 | 安乐村戏楼 |
化明村戏楼 | 五其村戏楼 | 唐家岭村戏楼 |
蔡镇南戏楼 | 蔡镇西街戏楼 | 三刀岭戏楼 |
蔡家坡车站戏楼 | 令狐村戏楼 | 岐星村戏楼 |
水寨村戏楼 | 湖平村戏楼 | 诸葛亮庙戏楼 |
四原村戏楼 | 高店南街戏楼 | 高店北街戏楼 |
五星村东戏楼 | 五星村西戏楼 | 大营村戏楼 |
牛家庵戏楼 | 八角庙戏楼 | 玉丹村戏楼 |
南郭村戏楼 | 曹家村戏楼 | 温家湾戏楼 |
故郡普庵寺戏楼 | 杜家村戏楼 | 杨柳村戏楼 |
扶风县(43座)
扶风县城座庙戏楼 | 扶风县忠烈祠戏楼 | 扶风县文庙戏楼 |
青龙庙村太白庙戏楼 | 小寨村戏楼 | 高望寺戏楼 |
龙渠寺戏楼 | 牛蹄村戏楼 | 东作村戏楼 |
虎王村戏楼 | 绛帐东街戏楼 | 芦家村戏楼 |
侯家村戏楼 | 罗家村戏楼 | 牛仓村戏楼 |
姜嫄村戏楼 | 白龙村戏楼 | 蛟龙寺戏楼 |
田东村索娘娘庙戏楼 | 杏林镇戏楼 | 邵宅村戏楼 |
长命寺戏楼 | 浪店村戏楼 | 张堡村戏楼 |
大槐树村戏楼 | 聚良村戏楼 | 后董村戏楼 |
杜辉村戏楼 | 杜辉村学校戏楼 | 阎马村戏楼 |
天渡戏楼 | 东观山戏被 | 西观山戏楼 |
中观山戏楼 | 周家村戏楼 | 鲁马庵戏楼 |
杜城寺戏楼 | 祁村庙戏楼 | 周村坡戏楼. |
皇甫村戏楼 | 扶保村戏楼 | 聂堡村戏楼 |
万阳村戏楼 |
眉县(62座)
屈刘堡戏楼 | 河池村戏楼 | 凤池村戏楼 |
坡底村戏楼 | 二郎沟戏楼 | 尧上影戏楼 |
魏家堡戏楼 | 马家戏楼 | 营头南戏楼 |
南寨戏楼 | 宁集戏楼 | 槐芽戏楼 |
孙家原戏楼 | 齐镇南戏楼 | 雷村戏楼 |
斜峪关戏楼 | 文昌宫戏楼 | 土地庙戏楼 |
城隍庙戏楼 | 娘娘庙戏楼 | 红崖头戏楼 |
古城戏楼 | 王西村戏楼 | 苏家村戏楼 |
吕家庄戏楼 | 常兴东戏楼 | 寺上戏楼 |
杨家戏楼 | 车圈影戏楼 | 营头北戏楼 |
金渠南戏楼 | 槐芽东戏楼 | 东柿林戏楼 |
齐镇北戏楼 | 曲兴戏楼 | 党家戏楼 |
太白庙戏楼 | 关帝庙戏楼 | 马王庙戏楼 |
南门太帝庙戏楼 | 第五村戏楼 | 红东东戏楼 |
下第二坡戏楼 | 齐家堡戏楼 | 万家原戏楼 |
羊仓堡戏楼 | 常兴西戏楼 | 岭堡戏楼 |
李家戏楼 | 石连寺戏楼 | 新寨戏楼 |
金渠北戏楼 | 槐芽中戏楼 | 横渠街戏楼 |
齐镇东戏楼 | 上龙庙戏楼 | 下西铭戏楼 |
老爷庙戏楼 | 东会宫戏楼 | 火神庙戏楼 |
三义庙戏楼 | 五长年戏楼 |
陇县(73座)
东风侯家嘴戏楼 | 史家湾戏楼 | 温家堡药王洞戏楼 |
峪头戏楼 | 寺原戏楼 | 枣林寨戏楼 |
南村西街戏楼 | 槐芽庵戏楼 | 普乐原戏楼 |
尧场村戏楼 | 南村东街戏楼 | 赵家山戏楼 |
戚家坡戏楼 | 苏家坡戏楼 | 下凉山戏楼 |
刘家嘴戏楼 | 三教殿戏楼 | 糜家河戏楼 |
杜阳街戏楼 | 堡子身戏楼 | 焦家坡戏楼 |
神泉村戏楼 | 皇觉寺戏楼 | 麻坊铺戏楼 |
张家庄戏楼 | 高塄戏楼 | 晁家坡戏楼 |
店子村戏楼 | 曹家湾对坡戏楼 | 曹家湾龙王殿戏楼 |
曹家湾关帝庙戏楼 | 下湾村戏楼 | 上湾村戏楼 |
火烧寨戏楼 | 固关街戏楼 | 殿嘴村戏楼 |
苟家沟戏楼 | 大娘殿戏楼 | 温水坪头村戏楼 |
刘家原戏楼 | 阎家湾戏楼 | 苏家原九龙山戏楼 |
曹家嘴翠峰山戏楼 | 业家山玉泉山庙戏楼 | 牙科阎家庵戏楼 |
于村戏楼 | 李家塄戏楼 | 牙科村戏楼 |
杨家坡戏楼 | 梁甫村戏楼 | 开元寺戏楼 |
兴国寺戏楼 | 城隍庙戏楼 | 土地祠戏楼 |
药王洞戏楼 | 关帝庙戏楼 | 马王庙戏楼 |
三宫殿戏楼 | 天庆观戏楼 | 铁马河戏楼 |
南坡村戏楼 | 李家庄戏楼 | 八渡街戏楼 |
上街戏楼 | 桃园一组戏楼 | 上河戏楼 |
祁家河戏楼 | 高楼村戏楼 | 党家河戏楼 |
大底村戏楼 | 沙盆沟戏楼 | 苟家寨戏楼 |
霸关口戏楼 |
千阳县(65座)
张家河戏楼 | 黄里中街戏楼 | 龙泉寺戏楼 |
磨沟戏楼 | 华严寺戏楼 | 新宫戏楼 |
三义庙戏楼 | 岱山庙戏楼 | 城隍庙戏楼 |
城隍庙捕街戏楼 | 关帝庙戏楼 | 十方院戏楼 |
八腊庙戏楼 | 火星庙戏楼 | 西稍门财神戏楼 |
昆卢寺戏楼 | 高洞沟戏楼 | 园明寺戏楼 |
关心寺戏楼 | 柿沟戏楼 | 龙柏寺戏楼 |
丰头戏楼 | 李水娃家戏楼 | 昙花寺戏楼 |
清凉山戏楼 | 辛家沟戏楼 | 高塄戏楼 |
草碧镇戏楼 | 屈家沟戏楼 | 上店戏楼 |
龙槐原戏楼 | 矿峪沟戏楼 | 新兴铺戏楼 |
董坊村戏楼 | 曹家原戏楼 | 文家坡戏楼 |
宝兴寺戏楼 | 景家寨戏楼 | 天台山戏楼 |
张家寺戏楼 | 保丰寺戏楼 | 柳家原戏楼 |
北灵原戏楼 | 大郎殿戏楼 | 刘家山戏楼 |
普社村戏楼 | 桃园戏楼 | 立马寨戏楼 |
刘家坳戏楼 | 邓家原戏楼 | 阎家村戏楼 |
大寨村戏楼 | 胡家寨戏楼 | 涧头戏楼 |
南寨戏楼 | 小寨戏楼 | 三合村戏楼 |
乔家堡戏楼 | 殿沟戏楼 | 火星营戏楼 |
玉皇庵戏楼 | 皂角树台戏楼 | 娘娘殿戏楼 |
阎家寺戏楼 | 刘家沟戏楼 |
麟游县(98座)
南庄戏楼 | 卞坡戏楼 | 李家河戏楼 |
西川戏楼 | 望云山戏楼 | 板桥村戏楼 |
常乐戏楼 | 武申戏楼 | 塔儿头戏楼 |
贾王原戏楼 | 下庙底戏楼 | 圣寿高戏楼 |
桑坪戏楼 | 禅寺戏楼 | 店子郝口戏楼 |
姚家庙戏楼 | 居国寺戏楼 | 威龙山戏楼 |
罗汗寺戏楼 | 丹树戏楼 | 贾家河戏楼 |
海家湾戏楼 | 柏家河戏楼 | 崔风寺戏楼 |
铁山寺戏楼 | 下栈盘戏楼 | 杨家堡戏楼 |
桑树原娘娘庙戏楼 | 三宫殿戏楼 | 老爷庙戏楼 |
西庄戏楼 | 唐家山戏楼 | 刺家台子戏楼 |
花花庙戏楼 | 万家城戏楼 | 园子沟戏楼 |
闹林戏楼 | 吴家大庄戏楼 | 李家庄戏楼 |
麻夫戏楼 | 两亭戏楼 | 高楼戏楼 |
宝玉山戏楼 | 水磨沟戏楼 | 五王殿戏楼 |
天堂戏楼 | 天堂北寺戏楼 | 张家原戏楼 |
焦家大庄戏楼 | 焦家崖窑戏楼 | 斧头庄戏楼 |
丰泉戏楼 | 洪泉寺戏楼 | 满沟庙戏楼 |
对洛淘戏楼 | 家伏戏楼 | 河西戏楼 |
三桥戏楼 | 普化戏楼 | 亢家店戏楼 |
石坡砭戏楼 | 良舍戏楼 | 三官庙戏楼 |
却头戏楼 | 香山戏楼 | 庙底戏楼 |
西坊戏楼 | 寒北戏楼 | 康家沟戏楼 |
四嘴庙戏楼 | 马家堡戏楼 | 上庙底戏楼 |
永安戏楼 | 北马坊戏楼 | 栗川戏楼 |
蔡家河戏楼 | 峡口戏楼 | 武功庙戏楼 |
镇头戏楼 | 清凉寺戏楼 | 石臼山戏楼 |
崇王庙戏楼 | 董家嘴戏楼 | 竹林寺戏楼 |
刺家岭戏楼 | 永丰戏楼 | 佛堂寺戏楼 |
三家店戏楼 | 石村戏楼 | 庙湾戏楼 |
苏家戏楼 | 许家戏楼 | 刘家戏楼 |
石头沟戏楼 | 戏楼院戏楼 | 家河戏楼 |
邢家岭戏楼 | 城隍庙歌台 |
凤县(35座)
城隍庙戏楼 | 真武功戏楼 | 马王庙戏楼 |
凤州关帝庙戏楼 | 火神庙戏楼 | 三义庙戏楼 |
三教宫戏楼 | 土地祠戏楼 | 双石铺关帝庙戏楼 |
祖师庙戏楼 | 九圣宫戏楼 | 柏林山戏楼 |
双石铺城隍庙戏楼 | 五圣宫戏楼 | 过道戏楼 |
柏子庙戏楼 | 连云寺戏楼 | 寺平戏楼 |
南星关帝庙戏楼 | 留凤关过街戏楼 | 东沟河皇后庙戏楼 |
三岔街戏楼 | 太白庙戏楼 | 二后庙戏楼 |
大王庙戏楼 | 圣母庙戏楼 | 岩湾土地庙戏楼 |
平木山神庙戏楼 | 平木财神庙戏楼 | 平木娘娘戏楼 |
国安寺九神庙戏楼 | 白蟒寺黑龙庙戏楼 | 国安寺关帝庙戏楼 |
国安寺娘娘庙戏楼 | 介寿台戏楼 |
太白县(6座)
嘴头镇会馆戏楼 | 嘴头镇娘娘庙戏楼 | 桃川镇灵丹庙戏楼 |
高码头乡戏楼 | 鹦鸽街戏楼 | 靖口宝佛寺戏楼 |
金台区(24座)
城座庙戏楼 | 西关戏楼 | 火神庙戏楼 |
八里桥戏楼 | 敦仁堡戏楼 | 庙儿下戏楼 |
八角寺戏楼 | 空洞寺戏楼 | 金台观戏楼 |
店子街孤魂会戏楼 | 李家崖老庙戏楼 | 戴家湾戏楼 |
卧龙寺戏楼 | 长寿山戏楼 | 云台观戏楼 |
摩天院戏楼 | 泰山庙戏楼 | 李公祠戏楼 |
三官庙戏楼 | 龙丰村戏棱 | 二甲村戏楼 |
进新村戏楼 | 金鼎寺戏楼 | 福临堡戏楼 |
渭滨区(16座)
九龙泉戏楼 | 益门镇戏楼 | 姜城堡戏楼 |
观音堂戏楼 | 杨家湾山神庙戏楼 | 谭家村戏楼 |
巨家村戏楼 | 高家村戏楼 | 水泉潞戏楼 |
店子山戏楼 | 石坝河戏楼 | 赵家庄戏楼 |
灵山寺戏楼 | 冯家原戏楼 | 夏哑河戏楼 |
任家湾戏楼 |
清末民国时期戏场、戏园
凤翔庄王庙戏场 清代戏曲演出场所。位于凤翔县儒林巷东段路北庄王庙内。庄王庙为梨园始祖庙,旧时戏班均在此朝拜,.演戏致意,形成戏场,庙宇座南向北而建,内设庄王(李存勖)、老郎(唐玄宗)、关帝等神殿,戏场戏楼面对庙殿,座北向南而建,庄王庙始建于何年不详,有清乾隆年间创建之说,今庙、戏楼均毁,无考。有资料载:清光绪4年,西府四大班、24小班曾集资修茸该庙。据艺人吕明发讲,每年腊月,西府各戏班,须轮流向庄王庙无代价义演,以表散意,平时若无会戏演出,有些戏班以此为场地,售签演出,以渡困月。民国初期,因日久未修,以致坍塌无存。
宝鸡市先农祠戏场 清代、民国时期戏剧演出场所,习称宝鸡冬会场。位于三马路中段路北,旧宝鸡县先农祠故地(今宝鸡人民剧团团址)。
该场旧有先农祠戏楼两座,背对背南北而建。戏楼之间仅一墙之隔,北边台口面对先农祠大殿,南边台口面对神农祠庙殿(渭河南九龙泉)。前者会期演戏在北台,后者在南台。戏楼雕梁画栋,斗拱承托,飞檐翘角。一边台口有石牛一对,一边台口有石马一对。除庙会外,该戏场为宝鸡戏剧、百戏杂耍活动之主要场所。旧称宝鸡冬会场,冬会有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开始演戏,数月不绝,腊月底方止的习俗。会由县署承办,因会期时,西府庙会戏尚少,游演艺人多来此搭班演出,会上只供伙食,不开箱帐,艺人藉此站脚,作为联系次年正月搭班组班的临时场所。故会期演出十分活跃。后宝鸡大地戏园、新新戏园、宝鸡人民剧院均建于此。
凤州城隍庙戏场 明清以来百戏、戏剧演出场所。座落在古凤州城内西街城隍庙,场内戏楼与庙门为复合体建筑,座北向南,面向城隍大殿而建,庙门通道宽约10米,深约20米,两侧塑神像数尊,通道内口顶为戏台口,两侧有钟鼓二楼,戏楼顶雕梁画栋,斗拱承托,台内入场门匾书“入相”,出场门书“出将”。城隍庙始建不详,明洪武初奉诏敕封,天顺年间知县马杰增修戏楼,后屡有修茸。《凤县志•李虞诏重修城隍庙碑记》载:“凤之俗最朴,他无所祠,独于城隍公必祈……秋八月二日,里俗相传,以为神之诞也,无贫富男女毫倪,空巷闾,张百戏吹萧伐鼓,拜褐于祠中,必为尽力而后止,视他祠为独盛也。……春而有祈,秋而有报……”故为明清以来凤州戏曲、百戏独盛之地。民国时期,凡各类文艺活动,外地戏班来凤县,均于此场演出。
陇县关帝庙戏园 位于陇县城内西大街西段路北关帝庙内,座南向北而建。砖木结构,系清末民国期间陇县戏剧活动主要场所之一。1934年,刘毓中率新声社在此演出约三年之久,还有河北京剧团、旅凤同学会等先后在此演出,建国初为陇县文工团、陇县人民剧团演出场所。1959年3月在此址修建陇县影剧院时拆除。
陇县土地祠戏园 位于陇县城关南道巷路北旧土地祠内,戏楼座南向北。为陇县清末至民国期间戏剧活动主要场所之一。除外地大戏班在此演会戏或售签演出外,曾是陇县青年剧社演出基地。先后来此演出的还有秦腔化民社、张金元京剧社、驻陇骑三军京剧团、川剧团等许多团体。建国后拆毁。
岐山县山西会馆戏园 位于岐山县东大街路南原山西会馆内(今岐山剧院)。该会馆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戏园位于会馆后院,有座南向北土木结构戏楼一座,为露天戏场,清末到建国后70年代以来,该场为岐山县城主要戏园。民国时期为永顺社主要演出场地,建国后系岐山县人民剧团排演场所。岐山县历次业余调演、会演及外地戏班、演出团体来县均于此场接待。1975年修建岐山剧院时拆除。
虢镇西寺戏园 位于宝鸡县(虢镇)城内西街北巷,旧为寺院,后因戏班常于此演出,形成传统戏园。该场利用自然地域特点,形成一个简易露天戏园。内无专门修建的舞台,各戏班演出,均利用自然形成的土基,临时搭台,戏台座南向北,观众从侧门入场看戏,系民国时期號镇唯一售签卖票演出的场所,主要演出的班社有新汉社、新民社等,外地名流常香玉、崔盛斌等曾来此作售票演出。建国后剧团多演出于群众堂、號镇剧院,故该场已改作他用。
千阳县城隍庙戏场 明、清及民国时演出场所。据清顺治十年王国玮《石门遗事》载:“城隍庙,县西北隅,俱迁县后新建。”可知,县城隍庙内一切设施都在明嘉靖27年(1548)新建千阳县城时迁建,后各代有重修,它座落在县城内西北角,座北向南,戏楼面对大殿,座南向北,庙基高出地平两米。
院南为戏楼,宽约10米,檐高8米,上下两层,底层中间为出入人行通道,两侧为砖砌1米高台,作艺人住宿之用。二层为献艺舞台,戏楼整体为砖木结构,台高拔地3米,檐下彩绘拱斗叠架,双檐翘角,院中露天剧场可容数千人观赏。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为城隍圣诞古会。相传,演出最早戏班有华庆班、义兴班、永顺班、顺义班,后有新汉社、复兴社等在此作庙会或售签演出。知名演员有雷大坪、李双来、王彦魁、张德民、孙双钱、魏甲合、杜周宝、李嘉宝、吕明发、高新岳、李新纪、米新洪、赵新启、李爱琴等。1964年,原庙及设施拆除改作他用。
凤翔药王洞庙堂戏园 位于凤翔县城内东街东段路北,药王洞庙堂故地。旧庙于民国20年初期修建戏楼一座,座南向北。1934年凤翔县风易社成立,以此为排练演出场地,1937年剧社筹资改建戏楼为专用戏剧舞台,整饰场地,成为露天戏园,售签演出。除风易社演出外,西府各戏班来凤翔大都在此演出。建国后添设油毡棚,木制座椅,分池座、站位,始成简易剧院,为凤翔县人民剧团排演场所。戏园从民国后期至60年代,为凤翔戏曲活动最活跃的场地。除风易社、凤翔县人民剧团排演使用外,历次县上各种文艺会演、调演,均在此举办。外地表演团体、名流均于此接待演出。1971年,戏楼拆除,新建为凤翔剧院。
蔡家坡车站戏园 位于岐山县蔡家坡车站东部(今蔡家坡人民剧院),舞台座东向西,为露天戏园。民国23年,由岐山凤鸣社股东王志德筹建,主要供凤鸣社排练演出用。至建国后50年代,外地名流到岐山,多来该场演出,为蔡家坡专业售票演出场所。1959年,原戏园设施拆除,重建了蔡家坡人民剧院。
宝鸡市大地戏园 民国时期戏园。位于宝鸡市三马路中段路北,今宝鸡人民剧团住址西部,宝鸡县先农祠故地,旧为“宝鸡冬会场”。
1936年,新汉社赴西安演出返回时途经宝鸡,在先农祠西边空地搭台,售签演出,大地戏园由此而兴旺。该园仅一土台,座北向南,围墙环绕,再无其他设施,因旧为传统演出场所,故宝鸡新民豫剧学社、鸣盛社,先后在此成立并演出,后宝鸡京剧团和一些秦腔班社也常来这里演出。1953年拆除。
宝鸡市新新戏园 位于宝鸡市三马路中段路北,今宝鸡人民剧团住址东部,宝鸡县先农祠故地,旧为宝鸡冬会场。
1936年新汉社在该地西部空地搭台演出。1939年,河南豫剧名流宋淑云来宝鸡,即在其东部搭台,始为演出场地。1940年初,宝鸡河南商界人士李绍渠筹资创建简易舞台一座,设置席棚,简易座位500多个,名新新戏园。始由豫剧名流陈素珍开台演出,剧目有《耶律含嫣》《秦雪梅观文》等,一时轰动。后宋淑云之父宋登科于该院成立豫剧班,邀请常香玉等名流演出。1953年,宝鸡市人民剧院修建时拆毁。
宝鸡市大光明戏园 位于宝鸡市汉中路北端东部路南,今解放东路食品厂址。1937年由河北冀县人王鸿基创建,并任经理。初为宝鸡大光明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建筑系简易房舍,后新民社、三民社多以此为演出场地,外地评剧团、豫剧团也在此演出,曾有光明大戏园之称。开业两年,因时局混乱而停业。
扶风忠烈祠戏场 清末民国时期戏园,位于扶风县东大街东段路北,原忠烈祠旧址,该祠旧有戏楼一座,座南向北,1940年秋,县政府将武庙拆除,把戏楼迁于该地,作为集会及演戏等活动场所,戏台座北向南,系露天戏场。
40年代至建国初、先后为扶风剧社、扶风县人民剧团主要排练演出场所。外地戏班来扶风县演出均在此接待。1956年,省属电影36队归扶风县管理,将该场改建为驻地和电影放映站。
宝鸡市河声戏园 位于市汉中路北段路东,座东向西而建,曾有“香玉戏园”之称。
1941年秋,河南旅宝同乡会黄自芬、李生润、姬志明等出面集资创建,于1942年竣工,名河声剧院。系砖木结构,内设池座800余个,站位可容400人次,首次由河南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开台演出,约两年之久。此后又有豫剧名流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率领的豫剧班,曹子道的民众剧团,先后在该剧场演出,建国后更名宝鸡剧院,至今仍为宝鸡市主要演出场所。
宝鸡市南园大舞台 位于宝鸡市东关(今宝鸡市东大街路北邮电局西侧),座北向南,1937年由铁路巡官谢书丹筹资修建,自任经理。1939年由刘金亭京剧班接管,迁于路南,座南向北而建,刘金亭任经理,更名宝鸡大舞台,初为席棚,后改瓦顶,内设简易座位,该戏园主要供谢书丹、刘京亭京剧班排练演出。后有京剧马最良、徐碧云、孙盛辅、刘奎官、杨玉华等名流戏班均于此演出,1948年停业。
宝鸡市升明戏园 位于宝鸡东门口(今红旗路北口路西曙光照像馆),座南向北而建。1939年,由经理孙德育、王鸿基筹资建成,系简易戏园,曾接待京剧晁盛秀、评剧孙玉芳等名流戏班,营业约两年有余后停业。
凤县介寿台 戏剧演出舞台,创建于民国35年(1946),为当时凤县县政府筹建的集会及戏剧演出场所。位于古凤州旧县衙门前,为旧式戏楼,因建成之日正值蒋介石60岁生日,故命名为“介寿台”,后又将凤县县长王鸣霜书写的“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移到戏楼左侧。从此该台取代了城隍庙戏楼,成为凤州集会和演出的中心。
千阳白家店房戏园 建国前后千阳戏剧演出场所,系民国后期县绅白根敬私人车马店房改建,位于县西稍门年家场对门,座南向北,占地约10亩。
建国前后,本县及外来演出团体均在店内搭台售签(票)演出。先后有新汉社、复兴社、风易社、宝鸡人民剧团、宝鸡文工团、陇县人民剧团、凤翔县人民剧团、新声剧团等在此演出。千阳县人民剧团初建时,亦在此住宿和演出。县上每年的业余文艺会演也在店内举办,60年代后被征用改建为千阳县运输公司。
凤翔敬诚会馆戏园 清代以来戏曲演出场所。位于凤翔县东关外纸坊中学内。该址旧为陕西会馆,后让与山西同乡会,故又称山西会馆,内有高建筑戏楼一座,座南向北而建。初多以会戏演出,民国19年(1930)后,曾为华庆班售签演出的专门戏园,达三年之久,民国28年(1939)改为学校教室,逢庙会时,即抽掉活板,照常演出,建国后拆毁。
清末民国时期戏场、戏园存目
宝鸡市新民戏园
宝鸡市开明戏园
宝鸡市渭滨戏园
宝鸡市大华戏园
宝鸡县青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