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五日,是每年盛大隆重的节日。
从除夕的上午起,家家户户从前门至屋门贴上红对联,门头张挂红灯笼。请出祖容张挂,恭敬摆放祭器,插摆香蜡纸表,各类干鲜果品、四色菜馔,置于先祖前辈案前。傍晚,从祖坟请灵,在家中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妇人包饺子,长辈为小字辈赐压岁钱,全家老少,围火而坐,相守夜话,一起守岁。万家灯火通明,锣鼓鞭炮此起彼伏,祈求来年万事如意。
初一拂晓,鞭炮震天响,老少从头到脚换新,先给灶神土地神、列祖列宗烧香,给长辈磕头,家家吃饺子或臊子面,以取长寿和团圆之意。天亮后邻里相互拜年,彼此相见,问声“新年好”。初二走亲戚拜年。亲戚长辈须赐小孩压岁钱。初五早起迎五路财神,经商者祭关帝。
春节古有初一忌扫地,初一、初五忌汲水,忌打烂家具,忌请医看病,忌犯口舌,初一至初四和十五至二十三忌做针线活,正月忌烧干锅,烤干馍,新娘忌正月空房。
50年代,初一由民政部门以及各村组织锣鼓队,慰问军烈属。共青团工会和文体部门举行球赛、象棋赛。“文化大革命”中,“过革命化春节”,不敬先祖和诸神,许多公社强迫社员初一出工。70年代末,春节古风俗恢复,并赋予时代色彩,许多禁忌逐步破除,电视、收音机,收录机等,为千家万户欢度春节增添无限欢乐。从80年代中期以来,除夕夜全家围坐一室,吃着团圆饭,看着中央台精心组织的春节文娱晚会,直到迎来新年的钟声,放大炮、鞭炮、上天炮、礼花炮的轰鸣和艳丽礼花又使城乡进入欢乐的高潮。
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晚,“一年明月打头圆”,古为“上元节”,现称元宵或元夜,讲究吃汤元(也叫元宵)。
从正月十四至十六3天,每晚家家门前挂的大红宫灯,屋内外灯火通明。小孩成群结队,熙熙攘攘,放鞭炮,手里打着火罐灯、莲花灯、龙虎虫鱼折迭灯,地上跑的车车灯,你追我赶碰灯笼,相聚在街巷。大人们靠河近的漂河灯,在空旷场地放天灯。各村寨还举行锣鼓赛、耍社火、舞狮子、耍龙灯、放焰火、跑竹马、撑旱船,热闹非常,夜半方息。十五日为灯节高潮,一片灯的海洋,大人让小孩挑灯在案底、屋角、瓮、缸等死角照一通,驱虫害。
1979年后,正月十五闹元宵规模更盛大。县文化部门在县文化馆、万寿宫院内组织灯会、灯展、灯谜活动,每年以当年所属十二属相为标志,把全县能工巧匠的彩灯挂在一起,错落有致,流光溢彩,使人陶醉。
十四至十六3天更是热火朝天,各工厂各单位和周围各村,白天在县城轮流表演彩车、社火、芯子、高跷等,锣鼓动地,锦旗映天。晚间竹马、旱船、牛斗虎、龙灯走巷串户,引来股股人流。
近年来,县城西“八云塔广场”、县城东“沙河桥广场”以及展示周至风彩的“南大门”、“”北大门相继建成,加之号称中华“第一水街”的10里“沙河公园”的兴建,给周至县人民带来空前的现代生活享受。正月十三至十六的夜晚,这些地方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人如潮涌,欢声雷动,更让人们有了欢度节日的去处。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明清时有用灰围庄子之俗,称“卫庄”。这天,家家户户炒枣旋馍、炒玉米、大豆等。男女老少,只要牙好,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哑柏东西街常耍社火、出青器焰光、装芯子。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踏青”。天气温暖,田野草木泛青,山青水秀,景色优美。自古就有出城郊游之风俗。1979年后,各机关、学校、工厂常于3~4月春游。近年个人游、家庭游、旅行社组团游,不仅使人们走出了家门,更走出了县门、省门出游,欣赏各地大自然的天然美景。
清明节
民间祭扫坟墓。清明前一日称新坟,后一日称乱坟。新坟日中午,儿孙扛锨、拿香蜡纸果,到未满3周年的亲人坟上祭祀、除草、修整坟墓,压纸于坟顶,或挂纸钱在坟侧。已婚女须于当日午前到娘家上坟。清明当天,凡过乱坟日,老太婆多在十字路口烧纸,洒汤羹,为野鬼祭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武部、民政部门,共青团组织、中小学多于清明节组织团员青年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周至县城南的烈士陵园、竹峪镇任家城的烈士陵园这天都开放供人们祭祀游览,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看忙口
阴历四月中旬前后,夏忙尚未开始,小孩的舅家、姨家要给外甥送拥肚或汗衫、背心等夏季童装,来家和大人交流当年的生产生活计划安排、大的家计项目、询问忙前准备工作等,叫“看忙口”或“看忙前”。
端阳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其时气温升高,病菌易滋生传播,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流传端午须除疾避邪。清晨,家家门窗插艾蒿,屋内外洒雄黄水以避邪除疾。大人用雄黄、丹沙给小孩额头、鼻、耳擦抹,用以除秽驱虫,解毒祛湿。用五色线合成细绳,绑在小孩脖子、手腕、腿腕,俗称带花花绳,古人叫长命缕。妇女、小孩颈带香包,内装香料、丹沙、雄黄,用色布和丝线绣制而成,香气扑鼻,式样小巧玲珑。或鱼虫、或鸟兽、或花卉等。有的人家,还于端五割艾蒿、采白草,晒干保存,作为单方用药。
端阳节,为战国时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进行纪念活动。人们蒸甑糕、包粽子都是因屈原忧国忧民投身汩罗江,恐怕水中鱼虾伤及屈原,而用这些食物饲喂。亲戚之间走访,带上粽子作为礼物。
六月六
民间古有上坟“夏祭”,母亲为新嫁女送夏装,折槐子等俗。50~80年代,母亲在这天去新嫁女家走亲戚,看女儿。各家各户晾箱子,晾晒秋冬衣物被褥,以防衣服虫蛀发霉。
七月七
又称“乞巧节”或“少妇节”。西乡晚上妇女们趁传说的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香案,穿针引线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或井边,静听并幻想牛郎织女谈话。也有传说七月七晚上南天门开,有幸看到这一奇观者,赶紧弯腰捡脚下的东西,拿回家都会变成金银财宝。因而总有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悄悄话后,守在门前院落观看南天门开的。
东乡少女乞巧,是在节前将麦、豆种子撒在盆碗的沙上,置阴凉处,天天浇水,发芽猛长,谓巧娘至。到七月七,将芽盆摆在乞巧彩棚供桌上,比谁的巧芽长得高,比各人的刺绣等手工活儿,交流技巧。并围供桌跳舞,唱《乞巧歌》通宵达旦。
是日,新娘新郎走娘家,岳丈为新女婿置衬衣,其后几年送扇子、手帕。近年,由于西方情人节的影响,少男少女们也把七月七比作东方的“情人节”。这一天,他们约会幽游,谈情说爱,多把这一天作为“订婚”的日子。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亲人须赶回,全家团圆。节前,干儿(12岁以下)给干妈提肉、月饼、酒等,干妈给干儿送苹果、月饼等。有些舅家给12岁前的小外甥送月饼果品。中秋夜,皓月当空,家家院中设供桌献各类干鲜果品和月饼,祭月赏月拜月,礼毕分享月饼。若有人不在,留下或寄去一些,表示挂念和盼团圆。阴历中秋节和阳历十月一日因庆节时间靠的很近,有时还会重合在一天。近年,国家设置国庆小长假和中秋节传统节日假,为人们团圆聚会订婚结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九月九
阴历九月九“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青”皆是家庭倾室而去,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这时节正是秋高气爽,登高秋游好时节。从古以来就有秋游风俗。2012年国家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明确把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爱护,也使老年人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法律武器。
送寒衣 阴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当天中午,女儿回娘家上坟,焚化纸衣、纸钱。给亲人送衣送钱。
冬至节
阴历十一月中旬左右为“冬至节”。这天中午,后人上祖坟焚纸。
腊八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七日夜,家家用糯米、豆、红枣、果仁等煮成甜腊八,或用干果、豆腐、肉丁、玉米仁、菜丁熬煮,叫咸腊八。清晨,邻里互相端送,并用腊八喂树、畜禽,也有用以祭天地诸神的,以祈丰收。如今,煮腊八的习俗仍然延续,但基本不互相端送了,各自食用。
扫尘
腊月下旬,家家择晴朗日子,把灶房、卧室、客厅的物件全部搬出擦洗干净,把屋彻底打扫一次,刷墙糊窗,谓之扫灰钱。
祭灶
腊月二十二日,古人敬火种、拜火神,纪念司火熟食的灶神。当夜,家家烙饦烙馍烙油饼等,献祭灶神。敬其“一家主”,祈愿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除夕
腊月三十日,即“除夕”。午饭吃搅团,意为糊窟窿。下午扫庭院、贴年画、对联、窗花、请祖先。夜晚家家灯火通明,摆供桌,挂家谱,磕头焚香祭祖。礼毕,全家团聚,围炉饮酒夜话守先人。
新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规定了庆祝纪念节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主要有公元纪年1月1日为元旦,3月8日国际妇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建党纪念日,8月1日建军纪念节,10月1日国庆节等。每当节日来临之际,全县都要打扫卫生,机关张贴标语,组织座谈纪念会,举行文体比赛或书画展览,举办晚会,举行拥军爱民和拥政爱民活动。每逢盛大庆典,或逢5逢10周年,活动项目增多,举行彩车队伍游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移风易俗】
周至风俗在发扬精华,清除陋习,树立社会新风尚方面有很大发展。
一、革除陋习
禁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正月初一不动家具,不做活。正月忌烧干锅,忌使针、忌烧干馍,忌说没饭了,忌剃头,忌拧绳,忌说不祥的活等。出门有“七不出,八不入;三六九,朝前走;二四六,走到天尽头”等说法。忌说儿童重、美、好;儿童生病要说成“变狗”、“不乖”。女性禁忌则更多:忌称妇女名,怀孕忌入邻家门,儿子可以与父同席吃饭,母亲只能在旁进餐。祭祀家庙中、麦场上,严禁妇女进入。
家人讲究避家讳,日常言谈或文字书信等都应回避父母长辈的名字。如遇与长辈名字相同的字,则改笔或缺笔。同辈之间,也要尽量避免直呼其名。丧葬,分娩等场合,也有许多陋规禁忌。甚至出门动土,也有禁忌。这些封建性的糟粕,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普及,对妇女的禁忌在城镇废除,但乡村仍有部分残留。避讳和出门动土等禁忌已基本扫除。
禁烟
周至人吸食鸦片,约始于清同治初年。民国禁烟虽明令累累,但时禁时松,又因上下交相获利,周至一直半公开吸食鸦片。
1951年9月29日周至县成立禁烟毒委员会,当年国庆节召开大会,焚烟膏、烟土、料面等22两6钱8分。1952年在两家地主家查获大烟750公斤,4区9乡铲除私种烟苗35亩,逮捕烟毒犯32名,收缴鸦片100多公斤,烟具700余件。1953年开办戒烟所。1954年全县禁绝了鸦片种植和吸食。
1982年以来,一些人又暗中吸食鸦片。1987年周至县成立戒烟所,查收偷吸鸦片者数10人,予以强行戒除。近年从境外流入海洛因、冰毒等毒品及吸贩毒仍有市场。
放足
妇女缠脚,由来已久,俗称裹脚。明代至1912年前,女孩7、8岁时,便用长布条缠脚,使双脚停止生长,日久天长,脚骨变形,脚变小变尖,走路扭扭摆摆,实为艰难,反被誉为“三寸金莲”。妇女若不缠脚,便会被社会嘲弄,甚至嫁不出去。
辛亥革命后,周至城区开明士绅提倡放脚,成立天足会,派人随时下乡调查,凡放足者奖,不放者罚,乡间渐渐放脚。50年代后,妇女政治诸方面得以解放,根除了缠脚陋习。
剪发
清朝以前,男留长发,女梳盘髻。清朝至民国初,男扎长辫。约在民国元年,曾强行剪辫子。民国26年(1937),提倡男剪辫子,剃平头,女剪盘髻留短发。国民党政府还组织保安队、派出所人员在街道、路口、乡下剪辫子。自此多数人剃光头,少数男子四边剃光留短发垂于脑后。年轻女子则留双辫子或单辫子。出嫁女、媳女则挽髻盘于头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壮年男子发型多样化,留小平头、一边倒、偏分头、中分头、青年头、大背头,乡间中老年多留光头,参加工作女子则多留剪发头。80年代后,青年男女讲仪表美,发型不断翻新变化。现在男女发型更为多样,以爱好、体型、头型、职业、年龄、季节、时髦而定。妇女发型愈益繁杂,在外工作、城镇年轻女子多烫发,形状不一,长短有别。乡下青年妇女多留青年头,烫发、披肩发,吹风者也日趋增多。
二、树新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经常对人民进行以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为主的思想教育,开展学雷锋运动,80年代以来开展五好家庭和文明单位的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培养“四有”新人、“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继承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县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收养老人
黄兴村王氏,年轻守寡,抚养儿子朱生贵,儿子1949年参加解放军,在剿匪中壮烈牺牲。本村年轻人舒志莲同丈夫一道,接王大娘到家中说:“您就把我们当亲生儿女看吧。”春给老人做好夏衣;秋冬给老人把炕烧暖。村上或邻村演电影,耍热闹,拉上老人一同看。有年冬,老人不慎摔伤了腿,舒志莲每天守护,给老人擦屎倒尿,穿衣梳头,端水递饭,熬汤煎药,每隔三五天换洗衬衣和床单。在给82岁的王大娘送葬时,舒志莲穿白戴孝,泣不成声,送葬村民,无不落泪。全县收养老人近60人。1958年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五保户”老人包养,很多村创办“敬老院”、“幸福院”,集体养护老人。90年代后,县民政局专门征地建立养老院。
拾金不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小学生普遍进行拾金不昧的教育,每年都有拾金不昧的典型。县招待所服务员拾到手表、现金、提包等物10余次,均交给失主。上阳化村女青年熊元果,自办商店,价格公道,说话和气,受到顾客称赞。1987年2月25日傍晚,熊元果从哑柏进货回家,发现自家商店旁边有2个大提包。次日,她托人打听到失主。失主查点了包内的进口照相机l架、记账单和人民币1.5万元毫无差错时,热泪盈眶,重礼相谢,熊元果坚决不收。之后,失主单位送她“拾金不昧,风格高尚”匾1面。县工商局授予该商店“拾金不昧经销部”称号。
婚丧从简
清到民国,县内婚嫁丧葬浪费惊人。婚姻多论财,有养女济困之说。嫁娶“务从侈靡”,丧葬“乃有盛作佛事,或伶人作戏,相聚酣饮…,…甚有惑于阴阳家,言以煞犯为词,数年不葬。”乾隆年间,知县邹儒因丧葬唱大戏耗费太甚,滋生盗窃,明令禁止丧葬唱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宣传婚葬从简。六七十年代,婚姻不论财帛,嫁娶步行或坐自行车,机关举行集体婚礼。七八十年代,旅行结婚。丧事臂戴黑纱,不穿白戴孝。周至楼观人王礼,生前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死后火葬,骨灰撒在黑水峪口。广济乡师家庵周扬兴老人,1985年1月14日晚,见自已生命垂危,便把写好的遗嘱和300元存折,交给守护在身边的子女,说:“我死后,丧事从简,不要铺张,棺材不要油漆,不要打纸叫乐,不要砖箍墓,告诉亲友不要送花圈,万一要送,请收为现款,和我的这点积蓄捐送给政府,以济贫救灾”。语毕而亡。周扬兴的老伴和儿女们遵照他的遗嘱,把亲友们送来的花圈钱和儿女们准备安葬老人的1432.75元的费用,捐送给全县14个乡(镇)敬老院。周至县民政局送给周扬兴家“资助敬老院,风格高尚”匾1面。其妻逝后,子女又将其积存和葬礼款11ll元捐给县民政局。
近年来,新的道德风尚和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融合。但是旧的价值观和腐朽道德沉渣泛起。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吸毒、赌博引发的盗窃抢劫案时有发生;奸淫、挥霍诱使贪污、贿赂案亦有发生。现在发生的腐败,多与政府官员、企业老板生活作风腐化堕落,包养情妇尽其挥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