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回顾:荷兰帝国——大西洋霸主风云再起(1667至1690年)
导语:从三十年战争、法西战争、第二次英荷战争、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再统合战争到大同盟战争,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挑战西班牙和荷兰等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称霸欧陆乃至海洋的“太阳王”霸权,连隔海相望的英国及雄踞北方的瑞典也一度屈尊于法国之下。然而,仍旧掌控东半球海洋的荷兰执政兼英国国王威廉三世成为了法国的终身死敌,最终让法国的大西洋霸权转瞬即逝。
1)法国在大西洋的殖民扩张
早在1524年,为法兰西王国服务的佛罗伦萨殖民者乔瓦尼·达·韦拉扎诺就横跨大西洋抵达北美洲的佛罗里达半岛,后一路北上经纽芬兰岛返回法国,并以当时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之名将北美洲东岸命名为“弗朗西斯卡”,从而奏响了法国在大西洋两岸殖民扩张的最早前奏。
1534年、1535至1536年和1541至1542年,法国殖民者雅克·卡蒂亚先后三次抵达北美洲东北部的魁北克地区并短暂建立新法兰西,但终因未发现“西北航道”和金银香料等财富无功而返。此后,法国因深陷意大利战争(1494至1559年)和宗教战争(1562至1598年)泥潭故暂无精力继续开拓殖民地和贸易航线。
1604年,法国殖民者抵达南美洲东北部的圭亚那地区并建立法属圭亚那。次年,法国殖民者萨米埃尔·德·尚普兰追随前辈的脚步抵达北美洲东北部的魁北克地区并重建新法兰西(皇家港)。法属圭亚那和新法兰西的建立共同开启了法国海外殖民扩张连续发展至今的漫长历史。而法国以大西洋西岸的美洲为重心的殖民时期则被称为“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与英国和荷兰等国共同成为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的欧洲近代第二批海外殖民帝国。
1626年,法国殖民者德斯南布克抵达西印度群岛的瓜德罗普岛并建立法属西印度。此后,马提尼克(1635年)、维尔京群岛(1650年)、格林纳达(1650年)、圣卢西亚(1651年)和海地(1665年)等西印度岛屿先后并入法属西印度。
1638年,法国殖民者抵达西非塞内加尔河口的圣路易岛(今恩达尔岛)并建立法属西非。此后,法国与葡萄牙、英国和荷兰等国围绕着几内亚湾沿岸爆发了数场陆海交锋,法属西非逐步扩展到今塞内加尔、几内亚、多哥和贝宁等地沿岸。
1682年,法国殖民者拉萨尔和卡维莱从新法兰西出发,沿着密西西比河上游顺流而下最终抵达墨西哥湾北岸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并以当时法王路易十四之名将密西西比河流域命名为“路易斯安那”。与此同时,法国先后成立新法兰西公司(1627至1663年)和法国西印度公司(1664至1674年)加强对其大西洋两岸殖民地的开拓和管理。1674年之后,法国的大西洋两岸殖民地由实行“绝对君主制”的法王路易十四直接管辖。
2)法国海军的崛起与制霸
在法国开拓大西洋两岸殖民地的同时,法国海军也在对抗西班牙、英国和荷兰海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1630年,随着捷克、丹麦和瑞典阶段的先后战败,法王路易十三和首相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决定从幕后走向前台正式加入新教联盟一方参加对抗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十年战争(1618至1648年),与实力尚存的瑞典共同开启最后的法国-瑞典阶段(1630至1648年),同时也掀开了法西战争(1630至1659年)的序幕。
1643年,年仅6岁的路易十四在首相儒勒·马扎然的辅佐下继承法国王位。同年,法国陆军在西属南尼德兰的罗克鲁瓦战役打破了西班牙方阵1个多世纪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法国海军更是在西地中海的卡塔赫纳海战重创西班牙无敌舰队,从而奏响了法国海军制霸大西洋的最早前奏。1648年,双方签署《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正式结束三十年战争。然而,原来应与瑞典和荷兰等国共享胜利果实的法国却因同年爆发的投石党之乱(1648至1653年)以及尚未结束的法西战争(1630至1659年)一度深陷内忧外患之中。
1650年,刚刚崛起的法国海军在坎布里尔斯海战被一息尚存的西班牙海军重创。在法西海军两败俱伤之际,荷兰和英国皇家海军趁机崛起,甚至爆发两次英荷战争(1652至1654年、1665至1667年)争夺大西洋乃至全球海洋霸权。在此期间,法国先后平定投石党之乱(1648至1653年)并赢得法西战争(1630至1659年),后在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至1667年)期间帮助荷兰最终战胜英国。
然而在1668年,当法王路易十四发动遗产战争(1667至1668年)与西班牙鏖战正酣之时,其昔日盟友荷兰大议长约翰·德·维特联合瑞典和英国组成三国同盟通过军事威慑手段迫使其签署《第一次亚琛条约》吐出刚刚到手的大半西属南尼德兰。显然,荷兰的公然“背盟”无疑引起了法国的极大仇恨,而被迫与荷兰捆绑在一起的瑞典和英国也深感不满。不久之后,实力并未实质受损的法国很快便发动一场外交革命。1670年,法国通过重金收买手段与英王查理二世签署《多佛尔密约》,就此瓦解以荷兰为首的三国同盟。
1672年,感觉时机成熟的法王路易十四联合英国、科隆主教区和明斯特主教区对荷兰发动三面突袭,就此掀开法荷战争(1672至1678年)和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至1674年)的序幕。不久之后,势不可挡的法军迅速占领荷兰七省中的五省,直逼首都阿姆斯特丹。在濒临亡国的绝境下,荷兰大议长约翰·德·维特意图通过和谈化解危机,但却被法王路易十四高价“拒绝”,不久之后更是被不明真相的暴民所杀,致使荷兰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史称“荷兰灾难年”。
然而,临危受命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采用决堤方法成功遏制住了法军的进一步进攻,而荷兰“海神”米歇尔·德·鲁伊特则在四次海战连败法英联合海军,迫使英国在1674年签署《威斯敏斯特条约》匆匆退出战争。然而,法王路易十四不仅再次通过重金收买手段拉拢瑞典发动斯科讷战争(1675至1679年)背刺荷兰,更是在地中海上不断袭击荷兰盟友西班牙。
1674年,在欧洲战场交战正酣的同时,法国西印度公司海军在马提尼克岛战役击退了荷兰西印度公司海军的疯狂围攻,并进一步夺取了英属西印度的多巴哥岛,就此获得中美海的制海权。由于马提尼克岛战役是法国海军首次击败称霸全球海洋的荷兰皇家海军,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因此法国于1681年正式提升马提尼克岛的罗亚尔堡(今法兰西堡)为法属西印度首府。
1676年,法国海军中将亚伯拉罕·迪凯纳率领29艘战舰在地中海的奥古斯塔海战大破荷兰“海神”米歇尔·德·鲁伊特率领的由27艘战舰组成的荷西联合海军,连米歇尔·德·鲁伊特本人也因贸然进攻战死海上。不久之后,亚伯拉罕·迪凯纳又进一步在巴勒莫海战再败荷西联合海军并再次击杀匆匆上任的荷兰新海军上将。1678至1679年,无力再战的荷兰等国被迫签署《奈梅亨条约》等条约正式结束法荷战争和斯科讷战争,荷兰皇家海军被迫退出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成就了法王路易十四的欧洲“太阳王”霸权。
1686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联合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普法尔茨选侯国,同时策反瑞典、葡萄牙、勃兰登堡选侯国、巴伐利亚选侯国、萨克森选侯国和萨伏依公国在奥格斯堡组成反法“奥格斯堡同盟”。1688年,威廉三世更是发动“光荣革命”入主英国组建“英荷邦联”和“大同盟”,让法国如芒在背。同年,陷入孤立的法国与以荷兰为首的大同盟之间终于爆发了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大同盟战争(1688至1697年)。
1690年,法国和英荷邦联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北海乃至大西洋归属的战略决战——比奇角海战。最终,法国海军中将图尔维尔伯爵率领的75艘战舰、5艘巡航舰与6艘纵火船奇迹般地未损一舰,而荷兰海军上将科雷里斯·艾维特森和英国海军上将赫伯特匆匆集结的由56艘战舰组成的荷英联合海军则遭遇重创,在损失17艘战舰之后仓皇逃回国内。此后,浩瀚的大西洋上再也没有了除法国以外其他国家舰船的身影。法王路易十四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大西洋制海权,同时将法国所控制的彼此割裂的中美海、地中海、圣劳伦斯湾和哈德逊湾等海域连成一片。比奇角海战的胜利标志着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就此瓦解和取代了荷兰帝国的大西洋霸权。
然而,仍旧掌控东半球海洋的荷兰执政兼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迅速实施“英主海、荷主陆”的分工政策,凭借着荷兰强大的经济实力大力投入英国皇家海军,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两年后的1692年,英荷联合海军在英国海军上将爱德华·罗素的率领下先后在巴夫勒尔、瑟堡和拉和岬海战全歼法国海军,连象征法国海权的“皇家太阳号”风帆战列舰也葬身海底。由于英荷联合海军的主力是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法国海军的全军覆没让大西洋的制海权在客观上转移至英国手中。而10年后英荷共主威廉三世的逝世以及英荷的最终分治更是让英国以完全独立的姿态单独掌控着大西洋的制海权。拉和岬海战的战败标志着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昙花一现的大西洋霸权就此被大英第一帝国所瓦解和夺回。
结语:法国海军于17世纪末的短暂崛起在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过渡至18至19世纪“不列颠治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并且在18世纪以后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而趁法荷争霸再起波澜的英国皇家海军则在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四国同盟战争、第四次英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过程中不断稳固无可匹敌的大西洋乃至全球海洋霸权,帮助英国逐步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直至第一次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以及大英第一帝国的瓦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