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地丘陵地带,种植着大量水稻,但地势起伏不平,一般的收割机可不敢上去割水稻,人工收割又费时费力。
而重庆有位牛人叫丁小兵,专门发明了一款针对山地丘陵的水稻收割机,每小时最多能割1.5亩地,获得了农业专家的点赞,那这款收割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本期铭人观察,就带你一起去看看丁小兵发明的收割机有多厉害。
当你走进重庆石柱县的三星乡,你会发现这里有大片的山地丘陵,半山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田,种植着水稻,当稻子成熟时,许多农民都会爬上梯田,收割水稻。
由于近些年乡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这里只剩下一些年长的老人管理着稻田,全靠他们人工收割水稻,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还很辛苦。
巫正佰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身为农机社的社长,他一直想通过机械设备来改变农民工作的现状,但为什么那些农民还是要自己上山割水稻呢?
不是他们不想用机器收割水稻,而是这里的地形太陡峭了,山路崎岖,传统的农业机械又太大了,根本无法在宽度窄小的水田里行动。
巫正佰购买过一些收割机,但都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巫正佰想寻找一款能够专门针对山地丘陵的水稻收割机,于是,他遇到了那位牛人丁小兵。
丁小兵也是一名重庆人,从事农机设备的研发,有着十几年的丰富经验,当他看到农民辛苦地割水稻时,就决定投入到丘陵机械的研发工作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研制出了一款小型的水稻收割机,重量只有350千克,虽然重量轻,但该有的功能都具备,收割机的轮子还专门采用履带式设计,防止其陷入水泥中,但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呢?是否能适应丘陵地形呢?
很快,巫正佰邀请来丁小兵,按照小丁所说,这款小型收割机每小时最多能收割1.5亩的水稻,为了验证其真实效果,在众人的帮助下,小型收割机被运到了水田里。
但不巧的是,这里刚好是稀泥深度有40厘米的冬水田,还是个典型的巴掌田,宽度最大不超过三米,农民在里面行走都很困难,更何况一个机器?
而丁小兵也只在30厘米的稀泥里对收割机进行过测试,收割机是否在40厘米的稀泥里运行自如,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他们也决定挑战一次。
然而,收割机刚启动向前移动了一步,车身便出现了轻度倾斜,停住了,丁小兵很快发现是收割机的轮子陷入了泥土中,稍作调试,机器很快又动了起来。
但巫正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机器是可以正常收割水稻了,但是它收割的稻茬太高了,不利于后期耕地播种,丁小兵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把收割机的割台设计成可升降式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高度。
丁小兵再次对收割机进行调试,让机器动了起来,这次,收割效果明显好了很多,但收割机还是无法在40厘米深的水泥里运行很长时间,它的轮子再一次陷了进去,机器又停了。
在大家的协力帮助下,收割机才缓缓驶了出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收割机运送到水泥深度小于40厘米的水田里,进行试验。
结果和丁小兵之前测试的结果一样,收割机可以在稀泥深度小于30厘米的水田,运行自如地收割水稻,收割的水稻质量也完全符合标准,但只有质量保证也不行,还要考虑其工作效率。
为此,大家商议决定,举办一场人机比赛,来验证收割机的效率。
所谓人机比赛,就是人和机器进行同场对决,七位农民组成人工队,丁小兵和它所制造的收割机组成机器队,两组在两块面积相等的稻田里一同进行水稻收割,谁先完成所有水稻的收割,谁就获胜。
别小瞧这七位农民,他们常年和水稻打交道,论割水稻,他们可是专业的,而丁小兵的收割机更像是一个新手。
双方做好准备后,比赛很快开始了,只见人工队的大爷大妈们很快冲了出去,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有人拿着镰刀在前方一排排快速地收割水稻,有人在后面反应快速地接应,把水稻放入脱粒机中。
而机器队这边还没有出发,丁小兵还在不紧不慢地对收割机进行调试工作,目的是排除比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等他调试好了,才坐上机器,启动收割机,缓缓向前开去。
果然,人工队就因为心急,而出现了问题,脱粒机塞入的稻谷太多,导致机口被堵死,他们不得不中断比赛,停下来清理脱粒机,耽误了一点时间,而丁小兵的收割机却平稳地收割水稻。
眼看着马上就要追上人工队了,人工队又开始奋力往前赶,但人的力气是有限的,前期耗费了太多精力,越往后,他们开始感到有些乏力,速度也慢慢降了下来。
但丁小兵却轻松地操作着收割机,始终保持匀速行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最后也超过了人工队,不仅提前完成水稻收割任务取得胜利,还帮助人工队收割完剩下的水稻。
丁小兵全程连气都不带喘的,收割机的效率也毋庸置疑,丁小兵所研制的丘陵水稻收割机成功地帮助农民解决了水稻收割的难题,就连农业专业都对此赞叹不已。
而他之后还打算提高收割机的越野性能,使其适应山地丘陵地形,以及增加无人驾驶模式,减轻人工劳作负担,而到那时机器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也期待丁小兵的新成果能给更多的农民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