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一条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江苏镇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探索实践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苏雁、杨桐彤,光明日报见习记者武鹭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倩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深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夏日凌晨4点半,天还黑着,住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四季春高效农业园里的聂永平就起床了。简单收拾后,他骑着电瓶车,到园区门口,打开大门,迎接农户与游客的到来。
“现在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今天又是周末,有好多游客打了预约电话,我这不赶紧做好准备工作。”聂永平说,“这几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到园区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高峰时一天几百人。”
8年多来,镇江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持续推动农业产出高效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发展绿色化、农业服务系统化。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4年的214.02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284.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缩小到1.86∶1。
日前,本报记者与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镇江的村落、农业园区等,走访了解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情况,探寻该市努力走出一条农民致富的好路子的经验与启示。
江苏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金色稻田朱明摄/光明图片
赵亚夫(右)在江苏镇江句容市白兔镇徐村草莓基地指导农户种植高架草莓。资料图片
果农在江苏镇江丹徒区的葡萄大棚采摘葡萄。陈阿伟摄/光明图片
农业生产换了模样:不仅看产量,质量还要高
走进先锋村四季春高效农业园草莓大棚,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眼前一排排1米高的草莓架子被塑料膜包裹得严严实实。“这里正进行高温杀菌,有六七十摄氏度,目的是为9月种植草莓做准备。”聂永平一边擦拭脸颊的汗珠,一边介绍。
今年是聂永平种植高架草莓的第11个年头。“过去主要种西瓜,西瓜种植时间短且简单,收益还行,但我们也想种植其他作物,拓宽致富门路。”聂永平回顾着过往。
镇江是我国较早发展草莓种植的地区之一,为持续提高草莓品质、增加亩产效益,镇江市农业科学院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将草莓种植从地下搬到了架子上。2013年,他们把高架草莓推荐给了聂永平。
“最初心里很没谱,先不管收益,光投入每亩就要5万元,比之前高出不少呢。”当时,聂永平与爱人叶明兰心里直犯嘀咕。后来,夫妻俩想通了,有村“两委”和专家支持,怕啥?于是,他们决定率先尝试。没想到,这一试让聂永平尝到了“甜头”,好日子更有奔头。
无土化栽培、水肥一体化、水热力循环、双排式滴灌、自动化暖风机……叶明兰向调研组介绍着种植高架草莓,所运用到的现代化技术与设备。“依靠科技手段种植和管理,草莓实现亩产3000斤,每亩收入6万元,收益是过去种西瓜的好几倍。”叶明兰笑盈盈地说。
8年多来,农业园的草莓种植规模由原来的6亩,扩大到如今的12亩,园区还种上了葡萄、枇杷、桃子等作物,总面积由110亩增加至近200亩。
变化还不止这些。让聂永平没想到的是,农业园的草莓不仅拿到绿色证书,而且在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中还获了“金奖”,高架草莓栽培经验更是推广到了全国。
先锋村四季春高效农业园发展的蒸蒸日上,只是镇江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镇江句容市茅山镇丁庄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组同志和镇江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芮东明聊得正酣。突然,有一农户喊道:“芮老师,您快来看看我们家的葡萄叶不知怎么泛黄了?”
“好的,我马上过来看。”芮东明答道。说着,他一路小跑,到了农户跟前,跟农户进了葡萄大棚,调研组一行也加快脚步跟了上去。大棚内,只见芮东明掏出兜里的专业放大镜,看了看叶子说:“最近温度较高,葡萄叶片受了红蜘蛛的严重危害,得打三次不同的药剂。不过,你放心能控制住。”
一打听,农户叫丁国君,是80后,在丁庄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营着20亩的家庭农场,种植巨峰、夏黑、金手指、阳光玫瑰等品种。
“现在跟我父亲那时候种植可不一样呢。我们有合作联社进行标准化生产指导,芮老师就是合作联社专门请过来指导科学种植的专家。”丁国君说,“比如,他们指导采用‘一’字形栽培模式,这样方便机械化操作和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既省时省力,又节约资源。”
指着大棚里一串串颗粒饱满的阳光玫瑰葡萄,芮东明介绍:“这是经过疏花疏果后长出的葡萄样子,现在我们不仅关注葡萄产量,更看重葡萄质量,以高品质来提高亩效益。以阳光玫瑰为例,每到开花前,我们会指导农户将花穗修剪到只留穗尖4厘米,结果后每串葡萄果粒仅保留35到50粒,这样能够保证葡萄口感。”
正是对葡萄品质的高标准追求,2017年“丁庄葡萄”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句容市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陈玲介绍:“由于在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环节实行统一化的现代管理模式,葡萄种植的效益越来越高。合作联社现有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平均亩产有3000斤,像巨峰葡萄每亩收入有2万元,阳光玫瑰葡萄每亩收入达到了四五万元。”
追求绿色发展:实现山上山下生态大循环
穿过蜿蜒的乡间小道,调研组来到位于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白沙自然村的高标准生态农田。抬眼望去,成片的水稻田长势喜人,阳光下沉甸甸的稻穗灿烂金黄。不远处,一群鸭子与鹅正走向田间一汪不大的水塘,去寻找夏日的凉意。林间,蝉鸣声、鸟叫声不绝于耳。
路过一片树荫时,一位老农正扇着草帽,在树下乘凉。一问得知,老农姓夏,刚给一片水稻田除完草。“我们这里种的是有机水稻,一滴农药都用不得的,要人工来配合除草。”66岁的夏大爷热情地向调研组介绍。
“戴庄村的有机水稻已连续16年不使用化肥农药,靠的是大力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戴庄村党委副书记李有意说,“有机再生稻亩产能实现1000斤,每亩纯收入2000元,高于常规种植4至5倍,不仅生产效益好,而且保护生态。可以说,与过去高投入、高产量,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模式相比,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水稻田中,调研组同志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正弯腰弓背细细查看水稻长势。“那位老人是?”调研组同志问道。“那是‘时代楷模’、农业专家赵亚夫。现在处于水稻成熟收获关键期,赵老一有空就带领团队到田里看。说起赵老,我们都很佩服他,人人竖大拇指!”李有意说。
2001年,为继续探索贫困村如何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走出贫困实现小康,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的赵亚夫来到戴庄村。“赵老刚到村子时,我们还转不过弯来,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水稻,谁还能种出个其他样子来。”夏大爷和许多村民将信将疑。
“不种出个样子来,怎样面对乡亲们。”后来,赵亚夫承包土地作示范,收益果然高出普通种植数倍,于是夏大爷和村民纷纷向赵亚夫请教。
22年来,赵亚夫及其团队在乡镇党委帮助下,引导村干部组织发动农户,利用戴庄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高效农业。
“今年田里杂草处理得好。用撒米糠的方式,在田地表面形成油膜隔绝氧气,抑制杂草生长,之后上深水到秧苗的三分之二处,通过每亩引入5到6只鸭子帮助吃草除草,最后剩下部分进行人工除草。‘稻+草+畜禽’为主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既保证稻米品质,也构成了生态循环中的一环。”说起绿色种植,82岁的赵亚夫侃侃而谈。
从水稻田里出来,走向山坡,缓坡上蓝莓、无花果、猕猴桃、甜柿旺盛生长,薄壳山核桃、茶和绿化苗木等经济林生机盎然。树下,鸡、鹅、鸭自由觅食,戴庄村在缓坡地形成“经济林果+草+畜禽”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
当调研组提出想再往山上深处看看时,被李有意劝阻了下来。“山岗是多种类树种组成的生态林,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还常有蟒蛇、野猪、猫头鹰、老鹰等出没。考虑到安全与生态保护,我们一般不允许进入嘞。”李有意向调研组解释说,“从山上到山下,戴庄村将各具特色的三类农业生态系统交错融合,从而实现生态大循环。”
镇江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将戴庄村形成的现代高效农业推广到全市,组成丰富多彩的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景观,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落实落细。
傍晚时分,调研组遇到戴庄村民任广明,忙了一天的他和妻子坐在水稻田旁休息,“你看,俺们村的环境多美。田里小鱼、青蛙、泥鳅也特别多,生态好、日子好,惬意得很嘞”。
促进农民增收:“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61岁的任广明,自家种着20亩水稻。由于对水稻种植比较精通,他还成为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帮着戴庄村和周边村落的农户种植水稻。
“村里会给我们每亩近1500元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加上合作社分红和基本工资,一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任广明告诉调研组。
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自2006年成立以来,由村党委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社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形成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互相支持配合的治理模式。
“目前全村866户有812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只要村民愿意我们都会吸收进来。”李有意介绍,“我们会将合作社80%的利润还给村民,留20%的利润作为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支付运营费用。”
8月19日,中国·句容第十四届丁庄葡萄节在丁庄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幕。“当天我们家庭农场接待游客加线上销售就卖了1万多元。”丁国君笑着说,“如今葡萄品质提高了,销路也完全不担心,收益更有保障。”
在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陈玲的电话几乎没有断过。“现在是增加收益关键时期,农户辛苦了大半年,得帮他们把优质葡萄卖出去、卖好价。”陈玲说,“通过举办丁庄葡萄节、摄影大赛等活动,集中资源推广丁庄葡萄统一品牌,畅通电子商务平台、商超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使丁庄葡萄各品种销售价格平均提高30%以上,葡萄种植亩均效益超2万元,葡萄真正成为大家致富的‘金果果’。”
为进一步丰富农民收入来源,增加村集体收入,镇江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在先锋村四季春高效农业园,调研组遇到从镇江市区来采摘的周女士一家。她拎了一大箱葡萄,收获满满:“葡萄新鲜、品质好,会经常和朋友一起过来。”
农业园将200亩的总面积打造成特色采摘区,草莓、葡萄、枇杷、桃子等满足一年四季循环采摘的需求。“农业园以‘高效农业+观光旅游’为发展路径,已完成从‘田头产’到‘田头卖’、从‘农民摘’到‘市民摘’的转变。”叶明兰说。
休息时间,叶明兰拿起计算器,与身旁的一位妇女算起工资。“都是先锋村或隔壁村的,就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接近3000元,家里也基本不耽搁照顾。”
全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定制度确保农民分红、带社员组团争创市场、多渠道拓展农户收入来源……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路上,镇江始终牢记“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的嘱托,让每一位农民的腰包变得鼓鼓囊囊。截至2022年底,镇江全市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129元,同比增长5.7%。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镇江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迎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发展新局面。调研组认为有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坚定不移办好合作社。先锋村成立农业党支部,以“党建+现代高效农业”引领产业兴、助推农民富、促进集体强;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是由茅山镇党委政府引导成立,构建起“镇党委+合作联社党委+功能党支部”组织架构,将合作社组成合作联社,聚力打造市场;戴庄村将村社合一,由村党委牵头,村委会管理日常事务,合作社负责发展全村经济,探索成为综合性的社区合作社。镇江以党建引领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再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管理,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完善现有统分结合的生产关系,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当中,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镇江属于山地丘陵地貌,耕地资源有限,当地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结合已有特色农业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高的效益,走现代高效农业的路子。戴庄村规划土地利用,形成“低山陡岗自然育林、缓岗坡地果牧结合、山下冲田稻渔共生”的生态系统协同;镇江种植草莓有40年时间,逐渐从普通种植转为大棚设施栽培,走精品化路线。同时,镇江延伸壮大产业链条,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粮油、水产、茶叶、鲜果、蔬菜、畜禽等6条全产业链,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紧邻南京、扬州、常州等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以采摘垂钓、科普观光等形式,推动“农业+文化+康养+旅游”等多元融合,增加全产业链收入,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坚持生态优先,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在镇江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过度追求产量、大面积使用农药化肥等传统种养殖观念已被抛弃,转向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大循环。例如,据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调查,戴庄村有机稻田夏季发现动物10纲31目130种,数量明显高于邻村。此外,还发现了野生娃娃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群落。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广赵亚夫“戴庄经验”,镇江围绕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果园土壤改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开展试点,探索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近年来,镇江引导科研院所专家与涉农村经营主体建立合作指导关系,打造“1个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服务小组+若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模式,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协同攻关、考察咨询、试验示范等形式帮助带动农民生产。镇江除拥有赵亚夫、芮东明等专家,还吸引像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魏巧、句容果牧不忘家庭农场的华梦丽等一批带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返乡创业的80后、90后。当地还出台《镇江市选拔培养优秀“新农人”计划》,以培训更多高素质农民、培育更多“新农人”,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5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