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实属罕见。9月28日,“和谐共生——故宫·国家博物馆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从西周的克定到20世纪90年代的故宫全景模型;从反映汉代丧葬文化的《伏羲女娲图》轴到反映18世纪社会风貌的《乾隆南巡图》轴;龙泉窑青釉描绘牡丹纹凤尾尊。前者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后者证明了龙泉青瓷在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与中华文明“合”理念。
展会现场
故宫博物院是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文物博物馆。这里有丰富珍贵的宫廷藏品。藏书规模和质量在国内院校中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客厅中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代表着国家的收藏、研究、展示和阐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能够充分体现的代表性证据。反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始终致力于系统、完整地呈现这五者。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基本走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策划、主办,并得到中国银行的特别支持。旨在依托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探寻中国“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华文明。
展会现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性善良的道德观。对和平、和谐、和睦理念的追求和传承,已融入整个民族血脉,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家庭和国家的文化基因中,为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
“和”与“合”贯穿中国历史的时空,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的本义是心和、声和、阴阳和。天地之和,是生命的伟大经书,从而成为“万物可以和而生”的宇宙之和;“以礼为贵”的天下大同;数量;“与人和睦,谓之与人快乐”的道德总和。“和”与“和”共生,“和”与“合”同生,汇聚于九万里神州惠风畅顺,五千年文明礼乐祥和。
展览内容分为“天地和谐”、“万邦协和”、“民安和谐”、“幸福人间和谐”四个单元,标题以“和谐”为主导。每个单元分为上下两部分,从不同角度回应主题,在内容上形成平行或递进关系。结语部分回顾了展览的主要内容,重申了展览的现实意义。
展厅内,1:350缩小的故宫全景模型旁边,有两个巨大的铜人“和”,其下有漆书“和”字“太和殿”。到满语。据推测,它们曾是太和殿匾额上的铜像。高350厘米、宽350厘米、深80厘米的金云龙纹蓝宝石鞋材,采用新疆和田碧玉精心打造而成,纯净、莹润。还有《乾隆南巡图》卷《驻跸姑苏》,长68.6厘米,宽2191.9厘米,房屋纵横,河流纵横,店铺林立。以大运河为画面主轴,代表江南的繁荣。
慈禧书“万五河西”丝匾
赵梦凯剧本《道德经》
小展品也无愧“重器”的称号。1938年,陕西城固县张骞墓出土泥印,边长2.2厘米,厚0.4厘米。2000多年前,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墨,72块大小不一的墨片,最大的不超过成人手掌的长度,它们静静地展现着中国传统的节气和浪漫。
1:350故宫模型
展厅里还有一些新的组合。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解释说,筹备这次展览就像重读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书写的厚厚篇章。我们不必只阅读模糊的扉页并以各种方式梳理扩展的上下文。选择适当的语言和对象,进行返工和呈现。例如,春秋时期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簋,先秦青铜编钟、心心组成的礼器,都与保存完好、流传下来的规矩相呼应。。以及清代以来的规矩、建筑模型、构件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之道所塑造的礼乐文化、社会秩序乃至人文信仰和道德追求,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呈现出中华民族与自然界万物的密切关系。
鎏金青铜圆盘手摇计算器
第一单元天地和谐
《驻跸姑苏》
展会现场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天地和谐”,重点解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第一部分“道法自然”,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识。1、以甲骨为载体,展示通过天文地理和自然生物的观察而创造出的创造宇宙规律的符号、文字和图像;磨骨、丝卷等,以及由它们演变而来的陶瓷、炼铜、漆画等技术和物质成果,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注入了更多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人类文明的进程;3、体现中华民族以时代为主体,将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活动融入到劳动实践和物质创造中,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艺术作品和理论专着。
《伏羲女娲图》阿克斯唐无名绢本设色192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哈拉和卓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尾相交。上部中间画太阳,下部画月亮,周围画小圆圈象征星星。图中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两人以简单的线条绘制,相依相望,造型生动。
吐鲁番古墓葬中已发现此类绘画数十幅,主要属于曲氏高昌时期和唐代西周时期。画作大致遵循统一的规则,即伏羲、女娲雕像以人首蛇身相对画于画面中央,持规矩矩,尾部交叉。人头顶上画太阳,交配底部画月亮,周围布满大量的点或圆圈。质地有两种:丝质和麻质。它们通常用木钉钉在坑的顶部,图像朝下。其中一些被折叠并包裹起来放在死者旁边。这种丧葬习俗从内地传入吐鲁番,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丧葬文化。学术界普遍认为与汉代流行的伏羲、女娲“引魂升天”的观念有关,而《伏羲女娲图》也是这一观念的传播和延续。图像上绘制的许多星象图像被认为是天空仙境的象征,营造出神秘的宇宙氛围,标志着伏羲和女娲作为创世之神。
《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墨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此墨为一套两盒,每盒有6个抽屉,每个抽屉有6个元宝,共72个元宝,一个元宝对应一个物候,大小形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六角形和叶形形、碑式、琴式、钟式等墨色分为绿、红、白、蓝、黄五种,对应中国传统五行色:春(正月、二月)属木,对应绿色;夏季(四、五月)属火,对应红色;秋季(七、八月)是金色,对应白色;冬季(10月、11月)是水,相应是蓝色;两季之交(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为土,代表激活、生发,对应黄色。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根据气候和四时的交替,总结出自然变化的规律来指导日常生活,实现生产力的提高。月令,以四时为大纲,以十二月为详,在时间上记下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并以此安排生产生活。规范国家政治制度的文化传统。
第二部分《天人论》阐述了中华民族建立的养育万物、协调万物的社会秩序,并创造和发展了相应的制度和文化。展品主要包括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法律法规的礼器、乐器、皇家服饰,以及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民族礼仪的皇家建筑模型和建筑构件。。第一、二章综合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天地之道的礼乐文化、社会秩序、人文信仰和道德追求。形成。。通过一组小型的展览主题,将中华民族与宇宙万物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紧密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彩十二月花图像及铭文诗杯(12件)清康熙故宫博物院藏
此套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铭文杯共12件,均为撇口、深弓腹、圈足。圈足内外均施白釉,足端无釉。胎体轻薄,釉色明亮。外壁一侧饰有青花,描绘了代表12个月中特定月份的花朵,另一侧则刻有与花朵相对应的诗词。大部分诗词取自《全唐诗》收录的作品。
此类成套瓷杯属于皇家酒杯,在清代现存瓷器中数量较多。最高水平的彩色薄胎瓷。杯的造型、画面布局、诗句内容、铭文字体等,均与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形象题诗句杯一致。两人应该来自同一张图纸,并且在同一时期被解雇。与青花品种相比,青花五彩杯需要两次烧成,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烧成难度更大。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鎏金铜双龙钮云龙纹铜钟故宫博物院藏
钟模型为铜铸,表面鎏金,双龙钮。钟身呈圆形,椭圆形,下口流淌。浮雕云龙图案。靠近嘴部的六个突出的圆唇是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部位。16口钟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间隔因钟身的厚薄而不同。钟身越薄,发音越深,对应清代韵律中的十二正律和四重律。
使用时,分清音律的阴阳、高低,分别挂在上下架子上,即上八阳音、下八阴音,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悬挂。太高。挂编钟的框架称为簨簴,上簨雕有龙头,左右簴上有彩狮和底座。表面涂有金漆,饰有流苏,色彩缤纷的流苏,给人一种荣耀、奢华的感觉。。
编钟是自先秦以来历代宫廷所使用的“音乐悬浮”的重型乐器。明清时期,以最高规格致力于中和烧月。
万邦协和2单元
展会现场
第二单元题为《万国和睦》,重点阐释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所秉持的和睦相处、万国和睦的世界观。
第一部分“胸怀”,呈现了西汉张骞墓泥印和反映中国文化传播的唐代文献、以及唐代丝织品等许多珍贵的实物证据。、驼马人物、妓女人物等串联,阐释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畅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从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辐射的重要佐证,与一批来自东北亚和欧洲的仿中式瓷器形成对比,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封泥西汉1938年陕西城固县张骞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近似方形,正面有“博王□造”四字及阳文,字体介于篆体与隶体之间。背面有一个不规则的小圆形凸起,应该连接到鼻扣上。
张骞(?~公元前114年),陕西城固县人,被西汉武帝遣使西域。被封为博望侯,死后葬于家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30年,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他的坟墓引起了后人的关注。1938年,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多次被盗的张骞墓进行挖掘,得到了这封封泥(来自走廊)、一些砖瓦片、残罐一个。。、汉代五铢钱14枚。发掘时,张骞墓的地面呈馍馍状,位于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平台上。里面墓南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建的石兽2只和壁龛1个。壁龛后有毕渊所立的“博王侯张公谦墓”隶书,以及光绪五年的“汉博王侯墓碑”“张公谦”。有学者根据这块泥印判断,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的坟墓确实是史料记载的张骞墓。
龙泉窑青釉刻牡丹纹凤尾尊园故宫博物院藏
口卷,颈长,肩部丰满,腹部下部渐敛,近足微卷,足部呈圆形。尸体很厚。内、外、内圈足均施青釉,足尾一周不施釉。釉层较厚,釉面裂开。颈部刻有密密麻麻的弦纹。上腹刻牡丹纹,下腹刻菊花瓣纹。
1975年,韩国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沉没位置与北宋徐靖《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绘制的路线一致。1976年至1984年,考古人员对沉船共进行了11次发掘调查,共发现水陶2万余件,其中就有与该器造型、纹饰相似的龙泉窑青瓷牡丹纹凤尾尊。证实龙泉窑青瓷在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与角色一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四个方向”展示了汉唐时期北方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和佛教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创新。以及元、明、清朝廷如何主导西方先进材料的开发和创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的成就、引进和发展,将描述域外优秀文明进入中国后在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第一、二章聚焦文化传播的不同方向,共同展现中外文明几千年交流互鉴的辉煌成果。
清乾隆金胎珐琅人物壶故宫博物院藏
支架为金质,葫芦式。通体施蓝色珐琅地,饰有景泰蓝交错莲花纹,多处镶嵌珍珠、珊瑚。盖、颈、下腹、大腹上对称排列着各种大小形状的彩绘珐琅供奉物,并绘有人物、花卉、园林山水等。横梁、把手、横梁等的连接处手柄呈S形,末端向上翻呈如意式。外部中央两框内镌刻“乾隆年制”四字双行铭文。下部设有鎏金混莲花纹青铜座。
此壶造型对应明代金壶风格,制作融合了镶嵌、凿刻、掐丝珐琅、画珐琅等多种工艺。
景泰蓝和画珐琅是从西方进口的。元代左右中国的景泰蓝珐琅;画珐琅于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从欧洲传入,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乾隆时期的绘画、珐琅制品中人物装饰较少,但此器堪称精品。器身圣光所绘的庭院中的仕女人物,虽是中国画的题材,却采用欧洲技法表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
欧洲十八世纪青铜鎏金天七政器故宫博物院藏
浑天河七正仪是用来演示太阳系金、木、水、火、土、地、日七星(“七政”)运作的仪器。
17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提出日心说。18世纪初,英国制造了太阳系仪,用于展示行星、地球和月球绕太阳运行的场景。这套七政礼是在乾隆年间传入清宫的。
这款仪器的外环结构与中国古代的浑天仪非常相似,可以看作是浑天仪与太阳系结合的作品。清朝廷称其为“混天河七正仪”,也显示了当时中国人的基本认识。
益民安和3单元
第三单元题为《太平为民》,重点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第一部分“民为国本”,通过《乾隆南巡图》卷《驻跸姑苏》“士、农、工、商”、“渔、樵、农、读”器皿、家具的设置,还有碑刻印章祈求朝政安定、国泰民安等。共享繁荣和谐图景;同时,以《桃源图》为主题的玉山手卷,生动体现了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乾隆南巡图》卷《驻跸姑苏》(部分)清乾隆徐阳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乾隆南巡图》是一幅反映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历史画卷。南巡历时112天,行程5800多里。徐扬奉命用《御诗象》,共十二卷。展示的内容有:出使京城、渡德州、渡黄河、观黄淮之作、从金山飞舟到焦山、居姑苏、入浙江嘉兴烟雨楼、居杭州、祭祀绍兴大禹庙,江宁阅兵,顺州吉利船登陆,回六安故宫。整幅画面采用中国画传统写实技法,诗书画结合,描写了乾隆初年下江南,行省查问风俗,巡视官民,考察河工、视察师大队、祭祀玉陵、游览湖光山色。同时也展现了美丽的江山和士、农、商、官、民的风土人情。它真实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面貌。堪称绘画杰作。
第六卷以御诗《驻跸姑苏》为题,描写乾隆皇帝在苏州徐门外乘船,从徐门进入苏州城(当晚进入苏州织造仍存的行政宫),重点关注苏州胥门阊门一带的繁华景象。体量上,房屋垂直分布,河流纵横,商铺林立。以大运河为全图主轴,一派江南繁华景象。
紫檀侧座漆镶牙镶渔人图插屏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紫檀屏风侧座,素面双阳线框。屏风漆底有象牙捕鱼图,一页题为“承坛收藏网”。鳞片承载着自己的饥饿。”背面印有“钱”、“龙”字。腰带环板上刻有鱼和水图案。另一面题为“六浦归渔”,诗曰:“归来的渔船碧波荡漾,齿牙仍写着楚刻。角与木杯相对,增华跟只耻。”背篆“古稀天歌”印章。立牙与立柱浑然一体,雕云蝙蝠纹。须弥座-风格码头。
此屏上的象牙雕刻,染色典雅,人物众多,各具情态。下面,岸边树木的行列、枝叶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就像一幅美丽的画。第二部分“富贵”,汇集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金属制品、西南民族的青铜乐器、辽代以“泉水”、“秋山”为主题的玉器摆件。及晋代、明清《职贡图》卷、苗族故事册、台湾风俗图册等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物,以及魏时期西北地区的民族官印两晋时期的人物雕像、隋唐时期的乐器人物雕像、元代的八丝巴瓷器、清代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页、各地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领导人的互赠礼物、五体清文鉴等实物史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从社会生活发展和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阐释了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对于中华文明包容性和不断扩展的意义。
《班禅额尔德尼奏书》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文献是六世班禅喇嘛庆祝乾隆皇帝生日时赠送的,分为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藏文为珠扎文,文件没有标题。从内容和其他记录来看,它是《吉祥赞辞》(shisbrjod)。中文文档的标题是《班禅额尔德尼奏书》,因此得名。
这份中文文件是藏文的粗略翻译。前半部分以五言诗体翻译,后半部分为简译散文和礼物清单。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悼词,依次表达对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及本尊、佛母、度母、声闻、圆觉、菩萨、大势至菩萨的顶礼膜拜。空行母和其他天神;第二部分是散文,是向乾隆皇帝的喜辞,歌颂文殊菩萨保护众生、护法弘扬等。并提供一份礼物清单。
根据《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和《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我们可以确定藏文文献是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8月7日由六世班禅喇嘛进献给乾隆皇帝的,汉文文献是由六世班禅喇嘛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第三张家果石若。比多尔吉翻译。该文献记载了清代各民族之间思想文化融合的具体内容,是研究清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第四单元:欢乐与和谐
展会现场
第四单元的题目是“人和乐”,重点解读中华民族“和在心”的道德理念。第一部分“修德”展示了古代圣贤的诚心正气、修身治国、警示教化、后人所用的古典篆刻、宫廷文人字画、优雅的陈设、碑刻“诵德关爱”和睦”、“谨慎节俭”“和”等皇家印章和宫廷装饰品为检验格言。第二部分“兴家”,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关系的重视以及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家中勤俭节约,邻里团结,展现家庭和谐幸福。展品内容为“万族欢乐和谐”。本单元第一、二部分收录了许多寓意“和”的优秀字画,不仅可供国内外学者和爱好者欣赏和研究,也为更多的观众打开一扇回望的窗口。。古代社会的和谐景象。
故宫博物院藏楷书《道德经》卷元昭孟俯纸本
楷书《道德经》卷是元延佑三年(1316年)赵孟俯为好友金时63岁时所写。全卷五千余字,写成一篇。点画精到刚劲,笔画圆润流畅,结构严谨端庄,格调高雅。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所著。分为第一部分《德经》和第二部分《道经》。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道”与“德”及其关系:自然界中,道是固有的,万物生于道,万物有万德,但又都受道所主宰。。;在人类社会中,德是人的修养,是人的精神,是宇宙之道的投射。老子还认为,人类社会“道”、“德”的运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行,无所不能。老子在《道德经》中仅用5000多字阐述了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深刻思考
赵孟俯(1254年—1322年),字子昂,字松雪,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元代杰出书画家。诸体书法皆精,尤擅小书、行书。
展厅一瞥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展览持续至2023年1月3日。
(本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等)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