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记录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昆明3月17日电(念新洪 赵普凡)每朵花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温暖的、甜蜜的、浪漫的、幸福的,但它们或许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斗南!毕竟,全国每10枝鲜花,就有大约7枝来自这里;不仅如此,作为赫赫有名的“亚洲花都”,这里还将鲜花销往日本、泰国、越南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斗南花卉市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滇池东岸,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2022年,斗南花卉市场鲜花交易量突破110亿枝、交易金额突破121亿元。姹紫嫣红的“亿枝花”,谱写出“亚洲花都”的传奇,也承载起一个个斗南人的致富梦。
热闹喧嚣的斗南花卉市场(摄于2月13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向阳坝子”易逢春
2月13日清晨在斗南花卉市场见到王秀华时,她已经一个通宵没合眼了,“从昨天晚上9点钟开始,就不停地在发货,20吨的车,足足发了5车!”王秀华伸出一个巴掌冲我们摇了摇,疲倦的脸上露出一抹满意的笑容,“销量比往年好多了,花价也高。”
今年59岁的王秀华,是斗南最早种植花卉的村民之一。一边整理还未发出去的少量鲜切花,王秀华一边跟我们聊起了她的“斗南花事”。
斗南古名“目登登”,彝语,“向阳坝子”的意思。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充分利用优良的气候条件,大量种植蔬菜。1983年,有村民把从外地带回来的剑兰试种在自家地里,几茬下来,收益不错,引得乡亲们纷纷效仿。
“我家是1987年开始种花的,一开始只敢拿出一小块地来种,大概200多平米吧。”王秀华回忆,第一茬剑兰收下来,她和其他村民一样,把花往自行车后座一绑,到市中心的尚义街去卖。“两毛、三毛一枝,现在听起来觉得便宜,但当时一公斤菜才卖几分钱!”
尝到甜头后,王秀华不断扩大花卉种植面积,逐步成了村里的种花大户。到1992年,自家地里的花已经供不应求了,王秀华于是当起“中间商”,先在村里收购老乡们的鲜切花,然后再大批量卖出去。而到2013年,敢为人先的王秀华,又做起了鲜花物流,说到这里,王秀华补充了一句,“昨晚除了发汽运,走航空冷链的也有30多吨。”
王秀华的“发家史”,只是斗南这个“向阳坝子”里众多跟花有关的致富故事中的一个。40年来,从第一株剑兰到上百亿枝鲜花、从“花田——花街——花市——花都”,一枝枝鲜花,谱写出“亚洲花都”的传奇,也承载起斗南人的致富梦。据统计,目前在斗南花卉市场周边3公里的范围内,大约有7万人从事着和花卉相关的质检、交易、物流、研发等工作。
昆明花拍中心,等待拍卖的鲜切花(摄于2月13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春来市暖花先知
“卡罗拉、伊洛斯、蜜桃雪山、橙色芭比……”2月13日下午两点,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拍卖大厅内,鲜花拍卖交易正酣。900个交易席位几乎满员,采购商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鲜花品种、等级、价格等信息,交易大钟逆时针旋转,尽管花价普遍较高,但抢拍依然“惊心动魄”,平均3到5秒就能完成一次交易。
夜幕降临,拍卖大厅渐趋安静,不远处的对手交易市场却喧嚣了起来,针对大宗采购商的夜市即将开始。晚上8点45分,几道大门同时开启,一辆辆装满鲜花的三轮车、小推车迅速涌了进来,不到10分钟,占地3.9万平方米的市场就摆满了鲜花。临近情人节,市场内挤满了前来交易的花商和花农,还有不少游客也来“打卡”。花潮,人海,喧嚣和热闹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多。
斗南花卉市场,各式各样的玫瑰花(摄于2月13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春来市暖花先知”,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顾朝飞介绍,2023年春节期间,斗南花卉市场鲜切花交易“量价齐升”,交易量约7756万枝,交易额约1亿元。不少市民和游客,也来到斗南体验“花花世界”,据统计,春节期间日均游客量超2万人,同比增长116.67%。
春节后,随着元宵节、情人节的到来,以及节后婚庆、开业庆典等的拉动,斗南花卉市场的热度只增不减。2月13日采访时,顾朝飞调出前一天的交易数据,“拍卖量是553万枝,加上对手交易、电商交易,总的交易量在3500万枝左右。”
“开门红”,让顾朝飞对今年的市场充满信心,“年前不少花经历了雪灾、霜灾,因此这个时候的产量还是比较小的,后面几个月量会逐渐上来。而且照往年的经验,七夕才是全年花卉交易的顶峰。”顾朝飞透露,2023年斗南花卉市场的目标,是在交易量、交易额上都实现15%以上的增长。“花卉产业是一个富农产业,要让更多的好花来到斗南,并且实现好花卖好价!”
电商主播毕茜茜正在斗南花卉市场进行直播(摄于2月13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亚洲花都”花事常新
“这枝的花边是非常特别的,它是紫花边,拉丝的形状,有点油画质感……”从自家的花田到斗南花卉市场,“90后”电商主播毕茜茜一手举着手机,一手拿着鲜花,熟练地介绍着商品的信息。
毕茜茜是斗南本地人,2020年春节,家里种植的鲜花滞销,她开始尝试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卖花。3年多的时间里,毕茜茜一共做了600多场直播,专业的讲解、直率的性格,以及对鲜花品质和运输的严格把关,为她留住了不少“粉丝”,“我的纪录是1小时卖出20万枝鲜花。”
不仅自己华丽转身为“当红主播”,毕茜茜还带动了不少乡亲就业,目前她的鲜花基地一年用工量在3000人次左右,支付的劳务费约30万元。
另一位长期奋斗在斗南的年轻人赵永能,则在2017年瞅准时机,创办了撮合花商与花农在线担保交易的电商平台“花易宝”,目前平台注册花农、合作社3600余户,注册购买商约35万家。自上线运行以来,鲜花交易量累计约13亿枝、交易额近12亿元。
近年来,从传统售卖转型到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花商和花农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的“花二代”,纷纷选择“触网”。顾朝飞介绍,电商是斗南的第三类交易模式,目前占的比重在3%——5%,“虽然目前对手交易、电子拍卖还是占大头,但电商的增长速度特别快,未来可期。”
交易是斗南花卉产业的核心,而创新是其常开不败的秘诀。“亚洲花都”,春来市暖,花事常新,姹紫嫣红里,乡村振兴的“花语”将更加响亮、更加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