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城区沿着闽江沿岸驱车三十多公里,便可以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这个古村落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它迷人的魅力。
闽安村,古时是闽安镇,位于闽江出海口,其地势处于控扼福州东部水路要塞和福建海防咽喉。
自唐朝以来,闽安镇历代都是福州与闽陆路交通以及通向外海的军事重镇和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尤其在清代三百年间,这里更是我国保卫和戍守台湾的军事指挥部,素有“中国海权第一镇”的美誉。
杨成和先生是闽安著名的文史专家。数十年来,他走遍了闽安的各个角落,记录下了闽安大大小小的历史文化遗迹,并挖掘和发现了许多涉台文物。
到目前为止,闽安共有八百多处的文物点,其中,直接与台湾有关的文物有五十多处,这些涉台文物内涵极其丰富而且独特。其中,闽安协台衙门尤其重要。
“闽安涉台文物的内容要比其军事内容更多、更厉害。整个闽安水师史,等于就是一部戍台史。这个戍台史不仅仅是福建的,甚至是全国的。因此,闽安被誉为祖国保卫台湾的军事指挥部。”
汉代,闽安就已经是福州重要的港口。那时,闽越王在这里设吏治,负责进出口事宜,至今闽安还留存着的“贡船浦”,就是汉代时,外国船舶进入福州、进入中国接受检查通关时停泊的地方。如今已经被辟为贡船浦公园,成为海丝的重要见证之一。
可以,隋唐之前,闽安就已经是闽海进入闽江的第一要地,对外贸易和交流相当兴盛。
隋代时,闽安开始设“镇”,取“安镇闽疆”之意,称为“闽安镇”。
唐代时,在这里设置了巡检司衙门,负责巡查沿海各县政事、缉私、巡捕及设关课税等。
宋元时期,仍沿袭设闽安巡检司,继续行使相关职责。
宋代时,闽安镇设监镇卫,逐渐发展成为福建四大镇之首,曾经直属宋代朝廷军事机关——右班殿,地位独特。同时,宋时在闽安镇各个险要的关隘建起了许多兵寨,互为犄角、共同环星拱卫闽安城。
元代还在闽安镇田螺湾布设了橫江铁索,直达闽江对岸的金刚腿,战拉起铁索以做警备,阻止敌船进港,支撑铁索的两岸铁桩石台墩旧址至今还保存着。
到了明代,建起了“闽安镇城”,改设立标营卫所,称为监镇衙。
明洪武二年,在闽安重新设置了巡检司衙门,曾管辖内外澎湖一百多年。
戚继光率军在闽安历时五年,修筑四座寨城,屡胜倭寇,平息了倭患,是明代剿灭倭寇的主战场之一。
明末清初,闽安成为郑成功抗清的战略基地和收复台湾的军事堡垒,巡检司衙门成为郑成功的军事指挥部。
现在在闽安协台衙门中庭天井里,还保留着一个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的马槽。杨成和认为这是这里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
它是闽安作为宋代监镇卫跟监镇卫城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它原来是放在后院里,现在搬到衙门天井里。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14年里曾经三次攻、守闽安,并在协台衙门里指挥作战。当时他军队就是用这个石槽喂马的。
据记载,清初时,闽安已经有大量战马了,至少有几百匹战马每天驰骋在平原上,战斗力很厉害。所以,那里在闽安类似的马槽估计很多,只是时过境迁,好多马槽都不见了,留下的这一个宋代石槽,很珍贵。
进入清代,闽安的地位更为显要。
清政府在闽安先是设了总兵府。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闽安巡检司旧地,建“闽安协署”,并组建了中国最早的一支海军水师——闽安水师。
随后又在闽安筑起“石头城”,在石头城的四周,设立闽安水师营汛,分五营四哨。
“闽安协署”从此就改称为“协台衙门”,闽安古镇军民俗称之为“协台里”。
两百年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闽安水师协镇都督统领钟紫云重修了协台衙门,并在衙门内立起一块《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现被称移到了协台衙门的大门前左侧。
这块碑的碑文记述了闽安协台衙门的历史以及维护国家海权、保卫台湾、澎湖的历史事实。
在军事上,闽安协台衙门及所辖闽安水师在清代至少有五大任务:
第一,收复台湾和统一台湾。
郑成功最长一次守卫闽安达一年多。之后,郑成功带领闽安子弟兵跟福建子弟兵2.5万、军舰300多艘,渡过台湾海峡,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闽安协台衙门所管辖的闽安水师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海军水师之一。清康熙年间,闽安水师将士随施琅将军,全部参加了统一台湾的战斗,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二,平定台湾和维稳台湾。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闽安协台衙门改设为副将驻防,属从二品,下辖左营、右营、烽火营,属于清朝的绿营兵,常驻兵力多达三千到五千人,城镇内外江港,战舰云集,蔚为壮观。
清代康熙统一台湾以后,台湾隶属于福建省。闽安协台衙门职权范围广、影响大,始终统辖着福建沿海和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列岛等。
清代,台湾是“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乱”。当时,清政府主要是派遣闽安水师和福建水师将士前去镇压或平定。
第三,戍守台湾和保卫台湾。
清朝时,闽安协台衙门派出闽安水师官兵,前往台湾嘉义、淡水、高雄、澎湖等地驻防戍守,以三年一轮,每轮一万人更换,史称“闽台班兵制”。
闽台班兵制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结束。
在这两百多年时间里,闽安协台衙门还常常受命派兵前往台湾镇乱、缉私、捕盗,和台湾同胞一起,共同驱逐、抵御外国入侵。
现在,在台湾的淡水、嘉义一带的万福营,高雄的左营等,就是当年闽安水师左右营的轮流戍守的地方。
闽安水师将士当年就是凭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垣苦,岂为妻女谋”这样的壮志豪情,毅然从闽安军港出发,跨越台湾海峡,到台湾履行戍守、卫疆的神圣职责。
闽安水师当年在台湾的巡防路线是:
高雄—花莲—钓鱼岛—基隆—淡水—台中—高雄。
这也从旁佐证了,台湾、澎湖以及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实行班兵制派兵戍守和保卫台湾,共计派出福建水师56个营、73万名将士。这其中,闽安水师就占了13万多人,包括副将以上(从二品以上)152人、戍台将领545人。
可以说,清代驻防福建沿海的水师和台湾水师中,中高级以上将领大部分都是从闽安水师派去,或者平级对调的。可见,闽安水师在当时力量之强大和地位之重要!
现在闽安一般被称作“戍台文化第一镇”,是名符其实的:近300年时间里,主要由闽安水师派兵守卫台湾,这在我国是第一例。
如今,在闽安协台衙门里,专门设置的相关展览和衙门内保存的碑刻、石雕、演武场等文物,展示着闽安水师的保卫台湾的伟大精神和功绩。
在闽安协台衙门后院里,还立着两块清代石碑,碑文记录了当年以班兵制派出闽安水师将士戍守台湾的史实。
比如碑文记载说,每次闽安水师将士轮换戍守台湾,都是从闽安出港,三年后完成任务再回到闽安。
回到闽安的戍台将士热心公益,捐资修建道路、桥梁、宫庙等,碑文以“台旋军士”为称呼,记下了他们的善行。
这种石碑在全国都罕见,证明班兵制的历史事实,更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你不是我中国的领土,我为何要派兵去保卫和戍守,而且持续时间这么长呢?杨成和认为。
第四,抵御外敌和维护海权。
闽安水师在反对外国侵略、维护中国海权方面一直都冲在第一线,立下丰功伟绩。
比如,鸦片战争中,闽安水师参与抵御英国侵略者的战斗;中法海战中,闽安水师与法国舰队激战……
第五,消灭海匪和保卫海疆。
闽安水师将士始终将维护闽台海疆安全当作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消灭了海上武装集团(如海盗、海寇),在保卫闽台两岸的安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位于闽安村城里街的闽安协台衙门,在清末重修后,又在民国时期二次重修,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了八次的维修,现在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省涉台文物。
现存的闽安巡检司衙门为明末清初建筑,由门楼、照壁、仪门、公堂和后堂及天井组成,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
其正殿高两丈六尺(按清制一品官规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风火山墙,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保存完好。
闽安协台衙门前庭保存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碑》,后院植有一株宋代丹桂树、一口清代水井,衙门内石壁上留有“香溢清远”的题刻。
在正厅将领台前长案下,本来镶嵌着一块五爪龙石雕,现在移存到了展厅里。在古代,只有在皇宫里才能设置五爪龙,那为什么闽安协台衙门里有五爪龙呢?
按杨成和解释,这个实物很有价值。五爪龙是代表封建皇权。明清两代有规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发现外国侵略者入侵,闽安水师将士们可不请示朝廷,直接就可把他打出去。所以,才有这个代表最高荣誉和最高权力的五爪龙石碑立在将领台前。
闽安协台衙门是我国衙署建筑的瑰宝,作为目前我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海防军事衙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衙门在建筑布局、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建筑风格等方面,都较好地保存了衙署建筑的特色。其中轴对称,层层耸叠、防震防塌、高强性能的斗拱垒撑和隼卯结构,使整个建筑显得格外宽敞通畅、宏伟堂皇,也体现了木构建筑的独有特性,体现出我国古代官府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的特点。
闽安协台衙门是我国现存最重要的海防军事衙门之一,它的历史是中国海权史的一个缩影。
同时,它作为祖国保卫台湾的军事指挥部的史实,也是我国治理和保卫台湾的有力佐证,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