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牧野之歌》冰块获得攻略,

《牧野之歌》冰块获得攻略,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03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中国的青铜时代,逝去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连日的暴雨使关中一带粮食歉收。

实在饿得不行,家住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的董春生决定出门碰碰“运气”。

他担起锄头,来到地里,希望能从田中刨出仅剩的树根或者地瓜,用以充饥。一锄头下去,却被硬物挡着。

他只能放弃工具,用手刨了起来。

不多时,一个绿锈斑斑的大铜圈和铜圈上同样长着绿锈的一对大耳,从土里露了出来。

董春生不识此物,却听村里老人说过,这里常出“宝贝”。

他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宝贝”上的土。很快,一件半米见方的圆形青铜器重见天日。

由于器物太大,董春生一个人搬不动,便叫来了同村人帮忙。

很快,董春生挖到古代大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

随后,一位古董商人闻讯而来,花了三百两从董春生手中买走了宝贝。

由于此物是从董家村发掘的,村民皆认为是天赐“神器”,不同意商人运走。因此,关于这件宝物的归属,最后闹到了衙门。古董商重金贿赂官府,衙门遂将一众村民下狱,将宝物收归官府,由古董商悄悄运走。

清代著名收藏家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碰巧见过此宝。

从宝物“敞口、双立耳、三蹄足”的外在形态来看,张石瓠很快断定宝物应为商周时期青铜鼎。

他俯身查看鼎的内部,发现鼎内壁密密麻麻写着许多铭文。经过仔细辨别和读解,他发现铭文记载的是一段历史。这尊青铜鼎的历史事实以及作鼎者信息,逐渐浮出水面。

从此,这尊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公鼎

▲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源:梁悦琛

01

提及青铜器,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墨绿色的大铜鼎。实际上,这并不是它本来的面貌。

早在1万年前,人类就从大自然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矿石:红铜。

这种矿石经过反复捶打和提炼后,可以制造出他们想要的物件。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红铜的硬度较低,先民们又发现,单靠红铜,很难打造出最满意的作品。

于是,在不断试错中,先民们将红铜熔炼成液体,再加入铅、锡等矿物质。如此,一件最适合锻造的铜合金,大功告成。

使用它们,先人相继为自己锻造出了铜刀、铜箭等生存工具。

不过,刚炼造出来的青铜器,并不是锈迹斑斑的模样。铜合金被熔炼凝固后,呈现质感如黄金般的样态,金光璀璨。这跟我们如今看到的锈化后的墨绿色外观,相去甚远。

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并不是铜产地的聚集区。铜的提炼与锻造,在产量上也无法满足先民的日常所需,因此显得十分金贵。

这些早期的“黑科技”产品被打造出来后,基本只用于祭祀祖宗,尊崇神灵,谓之“吉金”。刻在上面的铭文,自然也就成了“金文”。

▲西周大克鼎上的铭文。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文明的衰落,历史的变迁,使得曾经担负神圣功能的器物全都尘封黄土之下。经过时间的淘洗,铜和土中的水汽等自然界物质发生反应。从此,那一尊尊闪煞人眼的“神器”,披上了厚厚的绿衣,成了人们追古怀今所见到的“青铜器”。

▲青铜觯。图源:图虫创意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产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它是一把以“单范式”工艺铸造的青铜刀。

所谓“单范式”铸造工艺,就是在平坦的泥土和石板上进行掏空,形成理想的器物外形,再将烧熔的铜液灌注其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自动成型。

不过,这种“单范”的铸造工艺,到底只适合原始小家庭的自给自足。当华夏文明进入王朝时代后,这种简单的铸造工艺就被逐渐淘汰了。

大约4000年前,治水的大禹结束了部落群居生活,在中原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

新的统治秩序诞生,当然需要见证历史的信物。

夏朝建立以后,大禹随即邀请部落首领们共赴涂山大会,商讨国家大事。

为令天下臣服,大禹在涂山大会上深刻检讨了自己以往的过失,并请求参会的首领们时刻监督他的行为,责令其改正。如此,方可匡天下正道,安万民之心。

部落首领们返回各自的地盘后,随即将辖区内的铜,悉数奉上,并宣布归附夏朝管制。

大量的铜汇聚于夏都阳城,令大禹一时头疼。后来,他想起了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历史”,便下令将各地进献的铜悉数熔毁,分铸九鼎,以纪念夏朝一统江山的辉煌。

▲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广场。图源:图虫创意

大禹还命人将各地的山川河流、珍禽鸟兽绘制在这些礼器上,使它们更具地方特色。而九鼎中的“中央大鼎”豫州鼎,则是大禹留给自己的王权象征。

鼎铸成后,即被视为宗庙礼器,神圣不可侵犯。

凭借此“信物”,大禹及其后人,坐稳了九州共主的宝座。

02

大禹的创举,为后世君王在“礼治”道路上作出了表率。

在玉玺出现以前,作为“礼治”的神器,九鼎就是王权、神权二元一体的绝对象征。

尽管在夏禹时代,各地已持续向中州贡铜,以保障王室的生产生活所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青铜器的锻造始终处于摸索阶段。

为了制造出形制更加复杂的容器,热衷于专研高端奢侈品的贵族们开启了一场“青铜革命”。

在原单范式灌铸的基础上,一种合范技术被发明出来。

工匠们首先用陶土按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然后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之形成一层厚厚的“外范”。之后,将制作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薄层的厚度即为铸造青铜爵所需的空间,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内范做好后,将其倒置于底座之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

最后,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青铜爵取出,打磨修整即可。

利用这种办法,贵族们还相继制造出了角、斝、觚等青铜酒器。

▲乳钉纹青铜爵,现藏于洛阳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不过,由于工艺复杂,散发着璀璨光芒的金属酒器,始终不适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待它们面世后,很快被用在各种祭祀先祖的神圣场合中。

正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礼治之外,必须辅以强有力的武功,方可使内外咸服。

夏朝建立后,战事始终没有停歇。

大禹死后,儿子启即位,禅让制彻底被世袭制所取代。从历史潮流而言,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世袭制的出现,毕竟打破了禅让制的选举传承。随后,在夏地有扈氏首领的号召下,夏王朝境内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发起对启王权继承的挑战。

启不甘示弱,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后,便以“恭行天之罚”为名兴兵,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双方打得异常激烈,但史书上却仅有启兴兵前的一封诏书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戮”,最早的意思即带有戈翏声的厮杀。说明在启与有扈氏作战时,青铜兵器已装配到夏军部队中。

▲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青铜戈。图源:图虫创意

依靠着先进的武器,启很快平定了叛乱,稳定了王朝。

实际上,夏王室并没有有直属天子的常备军队。多数时候,夏王的警卫主要由忠于他的贵族卫队组成。一旦发生战事,他就下达王命召集各地奴隶主起兵勤王。

这样便造成了夏朝王室的内乱持续不断,而外部势力也在夹缝中不断壮大。

夏朝末年,商族逆境崛起,似有灭亡夏朝、吞并天下之意。

而此时,夏朝的君主桀,却是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昏君。

古文献说,桀贪好女色。依靠夏朝的综合军力,他不仅消灭了许多不满其统治的小部落,更将其中的美貌女子强抢至王庭,供其淫乐。

有施氏部落的妺(mò)喜就是其中之一。

曾有诗云:“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一见到这样的美女,夏桀很快就着迷了。他回宫后,立即将妺喜册为“元妃”(即夏朝的皇后),万般宠爱。

可妺喜对夏桀只有恨意,所以,无论天子对她有多好,她都毫不在意。不仅如此,自从成了元妃,她就开始筹谋颠覆夏朝的计划。

这时,有莘氏部落的厨子伊尹出现了,他是商族领袖商汤的谋士。

预感到商族对自己的威胁,夏桀在灭有施氏的同时,也着手对付崛起的商族。利用王权,夏桀将商汤软禁钧台。

为了救商汤,伊尹特地觐见了妺喜,恳求她从旁协助自己实施营救计划。

妺喜本身就有亡夏之心,再加上夏桀热爱征伐与美色,继灭有施氏之后又染指岷山氏。岷山氏效仿有施氏,向夏桀进贡美女,以求自保。在新欢面前,夏桀逐渐忘记那个他曾经信誓旦旦想给予一切的“元妃”。

▲夏桀形象拓片。

国仇与家恨,使妺喜更加悲愤。

一听闻商汤、伊尹等人久怀“倒夏”之心,她欣然应允,并提出加入他们的秘密计划中。

最终,在伊尹与妺喜的合谋下,夏桀尽失民心,“兵败历山,奔南巢而死”

03

夏朝灭亡后,“倒夏”的商汤成了商王朝的首任国君。而伊尹,则成了辅弼他的宰相。

▲明人绘的商汤画像。

商、夏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文化和施政方针多有不同。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却丝毫未受影响。

作为史上最著名的“厨子宰相”,伊尹有着丰富的烹调美食经验。就连给商汤分析天下大势及为政之道时,他也不忘给对方煮上一锅汤,以烹调五味为引,劝导商王救民于水火。

因此,商朝开国不久,青铜器就在祭祀功能之外,被王朝大力推广至人们的日常餐桌上。

鉴于以往生产出来的青铜器形制单一、工艺落后,商朝贵族为了安享一顿盛宴,花了不少心思对青铜器进行改造升级。

他们认为,神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在使用青铜器时,自己与祖先所用的规格不能等同视之。

商朝人开始在青铜器上雕刻出不同的纹路。如祭祀先祖时,人们准备三牲太牢,就以不同的纹饰形象印刻在对应的青铜器上,寄托威严、荣贵的幻想和希望。

▲后母戊鼎。图源:图虫创意

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的三星堆人在祭祀上却不想运用简单的抽象化处理。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中原风格迥异的青铜祭祀之道。既然是祭拜祖先,那祭品的器皿上怎能缺少祖宗形象呢?于是,参照先人模样,他们制造出了各种又高又大,方脸凸目的青铜人像。

▲三星堆青铜面具,现藏于四川广汉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对于日常吃喝玩乐,商朝人有更细致的美学实践。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商朝,粮食第一次出现剩余。粮食的丰富,推动了商代酿酒工艺的发展。祭祀需要用酒,平时宴飨也需要用酒,故商朝对青铜器在餐饮上的应用,首先立足于酒器革新。

他们发现,平常用于祭祀的酒爵,爵身扁平,即便设有三角支撑的杯足,很多时候也容易在祭祀大典上倾倒,引发众神之怒,责怪在位君王。

所以,商朝工匠们干脆将酒爵设计成底部稳实的觥。一来,觥体宽阔可以注入更多的酒。二来觥圆润的身躯,不至于在风中凌乱。

▲商代父乙铜觥,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

商人大量饮酒固然与风俗习惯有关,但酒品的大量消耗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时的酿酒工艺尚未成熟。为满足商人大量饮酒的需求,工匠们又相继发明了尊、罍等大型容酒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四羊方尊。图源:图虫创意

与早先出现的爵不同,尊、罍等都考虑到了酒体贮藏。为避免过多的酒精挥发,设计者们通通为它们量身定做了盖子,尽可能降低容器中的酒与空气接触。

参照祭祀,商代工匠又在尊、爵的切换中,发明出分酒器“壶”“卣”等。与大型容酒器类似,它们的瓶口也是带盖的。同时,为方便贵族们在酒桌上互相“满上”,设计者还专门以铸焊的方式在瓶身上,加了道“横梁”,便于贵族们拿起。

▲商代祖辛卣,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

防止有人不胜酒力,提前喝趴下,贵族们还特地找人设计了一种用于调和酒味的器皿——“盉”。

自此,商人终于可以放开肚皮猛灌酒了。

有了美酒相伴,商代贵族们的餐桌又怎能少得了高级肉食?

在农业耕作水平发展的背景下,商朝的畜牧业也迎来了一次发展高峰。甲骨文中,人们形象地将猪圈写作“圂”,把圈养牛写作“牢”。

▲“牢”的字形演变。

而通过人类驯化的猪、牛、羊、马、犬、鸡等六畜,除了供给奴隶主驱使以及祭祀祖先外,大部分都成了主人家补充营养和体力的主要来源。

这时候,有一口好锅,对商代贵族而言,便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调和五味的“宝器”,鼎在商代除了日常祭祀,就是奴隶主家中最大口径的锅。由于体型巨大,多数时候奴隶主会沿用其祭祀的功能,在鼎中烹饪大型肉食。

不过,大火易将铜合金的锡析出,致使青铜鼎结构不稳,因此,更多情况下,华丽的青铜鼎只能用来盛放肉食,以彰显主人家的高贵。

▲“妇好”鸟足铜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

为了吃上一口热饭,奴隶主斥巨资设计了一套青铜炊具“甗”。它分上下两部分,上半层可用于盛放食物,名叫“甑”。甑的底部有一层满布小孔的箅子。下层是“鬲”,用于盛水。每只甗的底部,还如鼎一般设置多足,可将它们架于火上烤。这便是历史上最早的蒸锅。

▲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铜甗。图源:图虫创意

“食而能知其味”,为了给贵族更直观的视觉和味觉享受,工匠们还特地在各式青铜器外立面中加入云雷、夔龙等纹饰,除了表明青铜器内的食物原型外,更彰显了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

可惜,在如此品类繁多的饮食形制中,商朝还是亡了。

与夏朝相似,商朝也亡于外患——上古周氏族崛起。

周人原本是商朝边陲的一个小部落。因戎狄入侵,领袖古公亶父遂将部落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北)。

抵达西岐后,周人开始“脱戎俗,筑邑定居”,学习商朝的农业文明。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古公亶父及其后人大力与当地羌人联姻,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周原遗址出土的日己觥。图源:图虫创意

古公亶父去世后,幼子季历即位。季历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他在位期间,师承其父遗嘱,在当地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推行仁义,富民强军。不多时,周就成为商朝实力最强的外夷部落。

周的强大,引起了商朝的注意。

为了遏制周氏族的发展,商王室不断利用周族去跟外来戎狄硬碰硬,打算通过战争消耗周部族的有生力量。

不料,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季历率周人愈战愈强,商王文丁亦不得不对季历一赏再赏。几轮下来,季历成了商王室钦命的“商朝西部众诸侯之长”,也就是《封神演义》中受人尊敬的西伯侯。

▲1990年版《封神榜》的西伯侯姬昌。图源:影视剧照

周室借消灭戎狄,大力扩充自家军力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借重赏季历之机,文丁将其调入殷墟,伺机命人暗杀。

季历的突然死亡,并没有暂缓周人的扩张进程。姬昌即位后,秉承父、祖遗志,周氏大力发展军备。到了商纣王时代,他们的势力范围已推进至河洛地区。

这里是商朝的发源地,周室的崛起,自然引起商纣王的高度重视。

效仿祖父文丁,商纣王“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周人与商王室的矛盾最终公开化。

04

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历三世苦难,周武王姬发终于将“倒商”大军陈列于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

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继承者,这一仗,是他复仇商王朝的终局之战。

▲汤阴羑里城太公殿中描绘的牧野之战场景。图源:图虫创意

开战前,他紧急召开了一次全军誓师大会,向身后数十个方国的数万“倒商”弟兄阐述自己的作战理念。

他称,古人常云“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纣王只听妇人之言,对祖宗祭祀不闻不问,对兄弟亲族过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为非作歹,是为本末倒置。今我等理应替天行道,匡扶正义。所以,我们的行军要保持良好的阵型。要像虎、貔、熊、罴一样杀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击和杀戮跑过来投降的人,他们将会有助于我们。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若不奋战,上天也必将会对你们的行为严惩不贷。

武王的鼓舞,彻底点燃了联军的复仇怒火。

延祚五百余年的商王朝,随着商纣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烬。

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多年来都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直到一尊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体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并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

这尊名曰“武王征商簋”的礼器,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熟知的名字:利簋

根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在商周大战前,“簋”这种器皿已为贵族们广泛使用。

簋的形制多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圆下方的形状。因此,人们认为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粮,不仅可以呈现丰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圆下方合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利于国君弘扬“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于是,从簋开始,大量拥有广口且上圆下方的青铜器被逐渐运用到祭祀上,以彰显使用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

与之相适应的,在周王朝随后公布的礼乐制度中,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也成了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准。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意思。

▲兴簋一组,其底部镂空处可生火,提供热食。图源:图虫创意

周代商,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天下从信鬼神转化成尚文教。

鉴于前朝灭国的教训,周初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勤劳耕作,以恢复经济生产。

▲大盂鼎拓片,鼎内有关于饮酒误国的金文记载。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天下九州农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周畿都邑间“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物产的丰富,再次将以青铜器为载体的饮食文化推向历史的顶峰。

在礼制的规劝下,周朝贵族普遍认为吃饭是头等大事。除了鼎簋规制外,对于吃饭,他们还有“井泥不食”,“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兽,毋咤食,毋啮骨”等规定。

正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如果说“礼”是周代社会等级规范和礼仪,那么,“乐”则是在“礼”之下的一种社会表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

周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

周公十分反对“淫乐”。他认为,既然有良好的等级制度,那就应该在里边增添各种适宜当下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周王室的宗法制服务,同时也可威慑群邦,恩化他国。

▲西周何尊,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源:图虫创意

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周公提倡“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普及四方。

礼乐制度的建立,使西周贵族间的宴乐多了一项“雅乐”传统。

所谓雅乐,即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周人运用雅乐,强调的是它与道德的配合宣传,平常演奏雅乐时,必须动作缓慢,声调平和。

雅乐没有艺术性的制约,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严肃穆为标准,所以,发声悠长、沉稳的钟、镈、铙、石磐等自然是宴乐乐器的首选。

▲西周云纹青铜大铙,现藏于福建省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

这些乐器按发音高低排列,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五声音调中的“宫、商、角、徵、羽”。

搭配宴饮中出现的各式珍贵佳肴,周天子“钟鸣鼎食”的画卷就此展开。

但是,明尊卑、定规矩的礼乐制度产生,也伴随着奴隶制的残酷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军事作为支撑,再好的制度,崩塌也是瞬间的事情。

西周末年,周王室出现了一位与上两代末世之君性格类似的周幽王。史载,周幽王在位期间,任用虢石父为上卿,推行暴政,宠爱美女褒姒,百姓怨声载道。

可能是后世为了维护西周的礼仪生态,在阐述西周灭国的事实上,将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褒姒身上。

与妲己、妺喜类似,她也有着亡国美人的特殊性。据说,周幽王自从得到她后,她一直面若冰霜,入宫以来未曾一笑。周幽王对此十分苦恼,不惜以千金求计,只为博得美人一笑。

这时,佞臣虢鼓给周幽王进献了一个馊主意,建议大王以烽火传讯、擂鼓阵阵的方式,力促褒姒大笑。

烽火本是古代一种紧急的军事通讯手段,由国都到边塞,沿边都设有烽火台。每当有敌入侵时,士兵必点燃烽火向王畿报信,同时也向附近诸侯发出预警,让他们组织兵力勤王。

可周幽王不管这些。他采纳了虢鼓的建议,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

▲周幽王。图源:影视剧照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王室预警,以为戎狄再次率军来犯,遂点齐兵马,赶赴骊山救援。

褒姒见千军万马应召而至,觉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见美人如此开心,周幽王决定再来几次。久而久之,见着烽火,诸侯们也以为是昏君罔顾祖宗家法,戏弄诸侯,大家都不来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鄫国、犬戎发兵攻打周王室。周幽王紧急点燃烽火,欲召集诸军共讨之。怎料,一兵一卒都没来。最终,犬戎大军在骊山下俘杀周幽王,西周走入了历史。

05

申侯勾结犬戎发兵攻打周幽王,曾抱有劝大王远离“祸水”,恢复妹妹申后以及太子姬宜臼地位的想法。因此,周幽王死后,姬宜臼在诸侯的拥戴下,继承王位,史称周平王。

为避免他人诟病,周平王率众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至此,失去根基的周王室陷入衰落。

周王室的衰微,让昔日饱受礼制束缚的诸侯彻底放飞自我。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仅亲自跑到中原,向刚刚登基的周定王询问鼎的轻重,更是不顾过去礼制的要求,自己公然在封地中僭越使用王号,全然不顾周天子的脸色。

▲王子午鼎铭文。

楚庄王的表率,使得各国诸侯对礼制束缚阳奉阴违,礼乐渐趋崩坏。

位于山东的齐公,率先将周天子赐下的礼器丢掉,重新打造一批精美的青铜器,订立自己独有的礼乐制度。

▲春秋早期齐系鸟龙纹三兽盖青铜鼎,现藏于郑州华夏艺术文化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而一向雅好音乐的曾侯乙,则聚合全国之力,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由六十五件全套编钟组成的青铜乐阵,享受如帝王般的宴乐规格。

▲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作为今天湖北地区的一方诸侯,讲究享受的曾侯乙还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青铜“冰箱”——冰鉴。

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曾侯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了。

为了制造出更多适合诸侯们享乐的青铜器,各国工匠们轮番进行探索,终于在原合范式浇筑法的基础上, 发明了一种名为“失蜡法”的新浇筑技术。

这种技术首先使用蜂蜡一类的易熔材料灌注成模型,然后在其表面挂泥浆,硬化成壳以后再进行加热,最终使蜡熔成工匠们所需的青铜器铸造模具。

▲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曾侯乙尊盘,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失蜡法的出现,使青铜器的匠造技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这种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春秋战国时代的匠人们为贵族创造出多种引领风潮的错金银、镶金玉等青铜玩物。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色彩对比和古典雅致的艺术张力。

▲战国错金银纹车饰。图源:图虫创意

礼乐崩坏带来的另一重影响,就是“礼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时代,失去周天子管束的诸侯们自主发起战争,攻城掠地,兼并弱小。由于武器的配备以及铸造工艺、材料等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因此,青铜武器的铸造和批量化生产也备受各国关注。

南方的吴、楚、越等国均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冷兵器铸造大国。兵器业的发展,更是造就了干将、莫邪、欧冶子等一代铸剑名家。

▲古代铸剑大师欧冶子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山一举消灭了犯境的越国军队。随后,被围困于会稽山中的越王勾践,依照议和条件,入了吴王宫,甘为夫差驱使。

在吴国宫中,越王勾践足够“乖巧”,令昔日视之为对手的吴王夫差颇为放心。即使有伍子胥等老臣力谏夫差“斩草除根”,敢于在敌国君主面前“尝粪”的越国君主勾践,依旧安然无恙。

▲上海枫泾古镇的吴越古国分界碑石。图源:图虫创意

眼见勾践完全“臣服”,吴王夫差便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让其返回故地,好好做人。

面对一贫如洗的国家,勾践郑重地立下了flag,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细化工作就是,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

勾践多项改革,成功恢复了越国曾经的战斗力。《越绝书》载,“鸡山、豕山者,勾践以蓄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

看着越国从未断过辱国之恨并一步步壮大起来,伍子胥未免有些惊慌。他赶紧向吴王夫差报告了越国当下现状,希望吴王再发重兵,一鼓作气灭了越国,以绝后患。

▲杭州胥山城隍阁。图源:图虫创意

哪料,夫差彼时正沉浸在北伐齐国、会盟中原的喜悦中,对伍子胥的良言充耳不闻。

担心吴国日后鱼烂而亡,伍子胥特地让其子投奔齐国,保留血脉,此举却为奸臣伯嚭事后告知吴王夫差。

公元前484年,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伍子胥被夫差下令赐死。临死前,这位名相留下了一句遗言:“请将我的双眼摆在阖闾城的东门之上,我要看见越国的贼兵入城灭吴!”

伍子胥一语成谶。

▲苏州姑苏古城胥门。图源:图虫创意

两年后,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会盟,吴国内部空虚。勾践抓住时机,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吴国元气大伤,夫差被迫求和。

但勾践从未忘记辱国大恨,四年后,卷土重来,在笠泽大败吴军,从此吴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473年,勾践攻破阖闾城,夫差自尽身亡。想起伍子胥曾经的谏言,他悔恨地留下一句:“吾无面以见子胥也!”

事已至此,后悔无用。

▲吴王夫差剑,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越王勾践的胜利,使其坐稳了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宝座。而那把曾经陪着他南征北战的宝剑,至今也成为了举世惊骇的王者之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越王勾践剑。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从更大的层面上讲,吴、越的崛起,恰恰说明了周天子的权威已经羸弱至极。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致使青铜器走上了一个历史巅峰后,迅速衰落。

就在春秋诸侯忙着拿青铜武器互相对抗时,一种新的金属制品诧然问世。

它是铁,一种比铜的储量更大、硬度更高的金属。无论是用作兵器,还是用作农具,它都比青铜器更胜一筹。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显露了锋芒。

06

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践薨,春秋霸主再度缺位。没有了盟主,各国不得不加强自卫,天下纷争愈演愈烈。

大国争霸,上百个小国,争到最后就剩局部统一的战国七雄。

到底鹿死谁手,就看谁更具改革精神。

列国中,魏国、楚国、韩国相继发起规模浩大的深度改革,但坚持到最后的、改革最彻底的却是秦国。

▲商鞅。图源:影视剧照

秦君的祖先原是替周天子牧马的秦非子。只因西戎入侵,秦襄公曾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居今陕西岐山至沣水一带的土地,跻身诸侯争霸之列。

当诸国都围绕周礼强调的“王道”探索发展之路时,秦国的制度设计师商鞅却一改过去的虚浮,直言“霸道”方可统一天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顶住压力,率先在国内颁布了《垦草令》,拉开变法的帷幕。

当时,秦国耕力在列国中排倒数,商鞅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对田亩制进行了改革,允许秦国百姓留有“私田”,只需要他们如实报告给官府,并由后者登记造册即可。

为了保障国家的税收持续而稳定,商鞅规定,秦国私田多少,将以百姓参军后所立的军功为考核标准,功高则田宅多。当然,贵戚禄厚,所要承担的赋税和对国家的责任就越大。

▲商鞅方升上的铭文。图源:图虫创意

为防止贵族们瞒报私产逃税,商鞅动手改革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他规定,“十六点二立方寸为一升”,并为此订做了统一的商鞅铜方升。

今天,这件国宝级的青铜器依然能发挥它独有的刻量功能,将信息准确无误地反馈给人们。

凭借着刻度精准的测量工具,商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改革的设想。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杀,但变法通途却没有在秦国戛然而止。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在商鞅死后117年统一天下。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将“皇”和“帝”合用的君主, 秦始皇对在国内实行许久的度衡量制度,情有独钟。

▲秦始皇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针对各国文字不一、度量不同的现状,他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统一大秦帝国的度量衡标准。

模仿商鞅,秦始皇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测量工具:始皇诏铜方升。它的测量刻度与商鞅方升略有出入,但总体仍是沿用前者超前的设计理念。

▲始皇诏铜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秦始皇统一天下,标志着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引发的乱世走入了历史。

作为上三代最重要的神器,青铜器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渐埋尘土之下,结束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青铜不再,但它所承载的文明礼制,却镌刻在国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考古学上讲“透物见人”,了解中国,理应从青铜器开始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

李步嘉校释:《越绝书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

王世舜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1年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张昌平:《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

周光武:《中国烹饪史简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

张景明:《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吴克敬:《青铜器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8年

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王伊:《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北方音乐》,2018年第8期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