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亿。日本自古就和我国交往频繁,特别是唐朝时期,日本政府指派大批遣唐使到我国学习,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
公元前475年,我国进入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部分农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东渡到日本列岛定居。日本称之为“渡来人” 的大陆移民,给处于原始社会的日本带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冶铁技术,使日本社会逐渐进入文明的“弥生时代”。
在弥生时代,日本列岛诞生众多奴隶制国家。2世纪初,北九州地区的邪马台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与三国时期的魏国有密切往来。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比较大,有30多个属国,有位名为“卑弥呼”的女王曾统治过这个国家。女王擅长用鬼神之事来迷惑百姓,她终生未婚,她的弟弟辅佐朝政。238年,女王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铜镜百枚。后来,邪马台与邻国狗奴国发生冲突,女王向魏国求援,魏国派使臣痛斥了狗奴国国王。
3世纪末,以大和(奈良)为中心的大和国崛起。大和国流行前方后圆的巨大坟墓,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古坟时代”。大和国能征善战,逐渐取代了邪马台国的宗主地位。到四世纪末,大和逐渐统一了日本列岛南部地区。刚统一的大和就以大国自居,趁朝鲜半岛混战之际,打着援助百济的旗号,出兵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任那地区。6世纪中叶,在朝鲜人民的反抗下,大和被迫退出朝鲜半岛。
在大和内部,王室不断侵占贵族的领地,引起贵族的激烈反抗,使得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加剧。592年推古女王即位后,任用圣德太子为摄政王,试图建立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来解决社会危机,并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解决危机。
608年,日本向隋朝递交的国书中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出现“天皇”一词。
646年,以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为首的皇室成员,联合留唐归来的学生推出新的改革措施,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班田收授法》,没收奴隶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人民耕种;但允许官员和贵族拥有一定的私田,不用上缴赋税,这为日本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673年,天武天皇继位。他效仿唐朝的体制,置六部百官,建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官僚体制。天武天皇还重视法治建设,681年,他命人修订法律条文;次年,新的法律条文《飞鸟净御原令》编制完成。这个时期,“大和国”的名字改为“日本国”。
上文提到的“班田收授法”,为日本消灭了奴隶主庄园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给农民也带来巨大利益。但允许官员、贵族拥有一定数量的私田,这让他们钻了政策的漏洞,他们一方面圈占土地,另一方面以收取佣金的方式,鼓励农民把土地挂靠在自己名下。这些官员和贵族慢慢成了拥有大量农田的庄园主,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沦为庄园主看家护院的武士。
为在不断的争斗中获胜,这些武士联合起来结成团体,团体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关东地区的源氏和畿内地区的平氏两大武士集团。这些大的武士集团,在全国设置分支机构,在庄园内拥有完全自主的治理权,俨然成了国中之国。这些还不能满足集团首领的胃口,最终他们架空了天皇,成为治理国家的无冕之王。
1185年,源氏集团的首领源赖朝,迫使天皇承认他在庄园内拥有治理权,日本由此进入镰仓幕府时期。镰仓幕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朝廷并立的双重政权结构,朝廷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尽管镰仓幕府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但其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来保障。1333年,镰仓幕府的将军足利高氏反叛,镰仓幕府灭亡,以足利高氏为首的室町幕府兴起。
镰仓幕府灭亡后,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被后醍醐天皇赐名嘉奖,改为足利尊氏。1335年,足利尊氏要求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遭到后醍醐天皇的拒绝,于是足利尊氏率军进入京都,废黜后醍醐天皇,另立光明天皇即位。被废黜的后醍醐天皇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的吉野山另立门户,从而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1338年,足利尊氏从光明天皇那里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封号,建立起室町幕府。1392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呼吁南北朝统一,得到南朝的积极响应,南朝后龟山天皇把象征天皇权威的神器交于北朝的后小松天皇,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对峙。
1467年,室町幕府内部因继承人问题爆发激烈的武装冲突,严重削弱了幕府的实力,幕府沦为只控制京都周边的地区性政权。各个地方的“守护大名”变成拥兵自重、雄霸一方的诸侯,从此,日本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
1560年,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首领织田信长与三河国(今爱知县东部)首领德川家康结盟,来反对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荣。1568年,织田信长奉天皇之命率兵进入京都,废黜了足利义荣,自己掌握了实权。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明智光秀谋杀,织田信长的部将丰臣秀吉杀死明智光秀,他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自不量力的丰臣秀吉掌权后,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吞并明朝,结果被明、朝联军击败,郁郁而终。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势力最大,随即成立德川幕府。因其幕府设在江户,所以又称江户幕府。
进入19世纪后,西方列强频繁践踏日本的主权,德川幕府无力保护日本,加上幕府内部的腐化堕落,引起诸藩的不满。
1867年,明治天皇继位,他拉拢西南诸藩结成倒幕力量,接着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一切权力重归天皇。倒幕派组成的新政府,在1868年3月颁布《五条誓文》的施政纲领,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帷幕。明治维新对社会管理放松,使人民获得了自由,但并没解决日本社会的深层矛盾。日本急需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结果软弱的清政府给日本很大的启发。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借口三年前琉球船民在中国台湾被杀事件,派兵在台湾登陆,结果遭到中国军民的痛击。日本被迫求和,大久保利通亲自来华谈判,他利用清政府的软弱,以“抚恤”的名义得到5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日本像是找到了灵丹妙药一样,对战争的渴望一发不可收拾。
1885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提出“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待此类国家之办法对待之”。
为了对中国发动战争,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就积极扩军备战,从国外购买海军舰艇,扩充海军编制。90年代初,日本农业连续两年歉收,社会矛盾激化,日本决定发动战争来转移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
福泽谕吉在1894年1月26日的《时事新报》上撰文劝说政府:“以吾人之见,如政府一变其方向而大力推进东洋政略,以使国内的人心外转,或许是眼下适当的方案。”
1895年1月,日军进攻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将清朝的北洋舰队全歼在海港内。3月,日军在辽东不断加强攻势,清朝军队连连败北,日军逼近山海关,清朝政府决定求和。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极为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战争的巨大红利,促使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后面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在这里就省略了)
附:日本天皇世系
参考文献:
《日本史》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