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回,宝钗扑蝶,来至滴翠亭旁,听到亭子里有人说话。原来是怡红院丫鬟小红与坠儿在偷偷说私房话呢,内容是关于贾芸捡到小红手帕子的事。
在那个时代,男女婚姻主要还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的女仆,还要听从主子的安排,“好不好,拉出去配个小子。”应当说,小红与贾芸通过私换手帕定情的行为是很出格“有伤风化”的,所以小红与坠儿的谈话也很机密。但还是被前来扑蝶的宝钗无意间听到了。
听了他们二人的密谈,宝钗很吃惊。书中对她有段心理描述,“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之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儿,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他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从宝钗的这些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几点:一,受过正统伦理纲常及三从四德教育的宝钗,打心底是看不起这些私传信物私定终身的“自由恋爱”模式的,也就是说,宝钗一辈子都不可能做《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在她看来这些皆为“奸淫狗盗”之辈;二,对于他人的“奸淫狗盗”之事,能躲则躲,实在躲不过,想办法也要躲,以免引火上身尴尬难堪;三,平时要博览群书,特别是熟读兵书战策与三十六计,并活学活用,以备不时之需;四,日常要善于观察周围人的言行举止研判她们的个性特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小红就属于“眼空心大,刁钻古怪”之人;五,要善于做“演员”,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要演的巧、演的妙、演的呱呱叫!否则,“心有妙计千百条,手忙脚乱全忘了”是根本不行的。
从宝钗的真实想法中,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很正统很规矩,但绝不迂腐!她的杀伐决断、计谋权变之术绝不逊于凤姐。客观的讲,她才是荣府未来当家的宝二奶奶不二人选。下面再来看看她是如何使用“金蝉脱壳”之计的。
关键时刻的宝钗反应相当迅速,就在她一愣神想对策的时候,就听“咯吱”一声,亭子上的槅子已被人打开。宝钗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她故意放重脚步往前赶,一边走一边说:颦丫头,我看你还往哪儿藏?小红、坠儿刚一开窗,宝钗便问:你们是不是把林姑娘藏起来了?说着还故意朝亭子里面看一眼。临走时又说了一段话,这段话特别重要,是她整个计策的核心。
“我才在河边看着他(黛玉)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
很多人认为宝钗此事做的不地道,她陷害了黛玉,嫁祸于黛玉,犯了“故意伤害罪”。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研读与模拟体验,我倒觉得,与其说宝钗嫁祸于黛玉,倒不如说在特殊情况下,宝钗的应急反应给林妹妹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无中生有的伤害。从后面小红的口中得知,通过此事,小红确实对黛玉有了防备与忌惮的。这些,宝钗是应负责任的。
但宝钗的确不是有意或者有预谋的嫁祸黛玉,事情发生时,她确实是去找黛玉的。在她的心理上,“找黛玉”这个概念是一直活跃于她的思维中的,以至于事发突然要她作出快速反应时,她便脱口而出说出“颦儿”的名字。这是人体的应急机制在危急时刻作出的顺势反应,属于“临时起意”。
作者也对宝钗的做法提出了含蓄的批评。宝钗在离开小红她们时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她说:“(黛玉)一定又是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然后一面说一面走。通过给宝钗添加的这一句台词,作者说啊,黛玉被蛇咬,这条美女蛇是谁呀?是你薛宝钗吧。等于宝钗自己骂了自己!作者有时真的很诙谐风趣。
值得注意的是,宝钗的口语里有几个动物名,“人急造反,狗急跳墙”、“金蝉脱壳”、“遇见蛇咬一口”。这是的“狗”,宝钗指的是小红和坠儿;“金蝉”指她自己;“蛇”指谁?绕了一圈还是指她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里,“蝉”是很高洁的鸣虫,宝钗当然要用“蝉”来比自己,但作者对她说,你也可以考虑一下“蛇”哦!这不是在丑化宝钗,而是在幽默地说,颜值高的女孩,也一样有缺点,有不那么善良的一面。
宝钗的“金蝉脱壳”计,是临时起意下的“嫁祸于人”。林妹妹还蒙在鼓里呢!从这一点上讲,在读者心中,薛宝钗丢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