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618~907年)
唐朝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共历二十一帝(含武则天),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大唐以其恢宏豪迈的气势,兼容并蓄的品格,勇武善战、文采飞扬的形象给世界打下深深的中国烙印,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其灿烂辉煌的文化、成熟的政经制度、建筑风格、服饰等更是极大影响了周边的国家。至今,唐人、唐人街、唐手(即武术)等仍是世界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称呼。
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九年,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
李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尴尬”的开国皇帝,其光芒完全被他的儿子李世民所掩盖。史书上的描述让后人感觉他是老好人一般的“窝囊废”,甚至他起兵建功立业也是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功劳。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上记载,李世民通过裴寂把李渊引进隋炀帝的晋阳行官,灌醉了李渊,使得李渊酒后与宫女发生关系,迫使李渊起兵。
这基本上是胡扯。李渊起兵时,李世民不过十八、九岁,政治上谈不上成熟,若是说他有鼓动之功尚不为过,但如此重大决定必是李渊缜密思考和精心准备后决定的,决非仓促间能完成的。李渊的无能与平庸完全是后世为了给李世民脸上贴金而刻意造成的。
实际上李渊是个杀伐果断,孔武有力的人物。有二则故事可见李渊的不一般:李渊与其妻窦皇后窦氏的成亲前,窦氏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不肯轻配女儿而举办骑射之赛,以在一绘有孔雀的屏风上射中屏风上孔雀的眼睛为准则招选夫婿,李渊凭借准确的目力与劲道,于数步外射中孔雀的眼睛而最终娶得美人归,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还有就是李渊曾率十余骑从人和数千盗匪遭遇,李渊临危不惧,连射七十余箭而箭无虚发,中箭之敌皆应弦而倒,盗匪们大溃而逃。
历史的机遇与优秀的素质造就了李渊,使他成为是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从起兵到称帝历时不到一年。
在此期间,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李三娘和她的丈夫柴绍协助父亲建立帝业,她指挥招募的军队曾数次击败隋将屈突通,展现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她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军马的公主。后来,李三娘一直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所率数万“娘子军”驻守的出入山西的咽喉苇泽关(今山西平定县东北),更是因她而得名娘子关。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并让他们扫荡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当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先平定西北广大地区。
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出讨河东,收复太原并消灭刘武周势力。此时唐朝与黄河流域的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王世充,窦建德和王世充联盟对抗李世民的军队。
武德四年(621年),在武牢关一战中李世民俘获窦建德,并促使王世充投降。
这一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唐朝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铸造了“开元通宝”,从而影响了其后的中国一千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并且通宝的称谓也一直延用至近代。
武德六年(623年),平阳公主李三娘病逝,被以军礼入葬。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同年,太子李建成俘斩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
武德七年(624年),唐军消灭了江南的辅公祏势力,终于一统天下。
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愈加成熟,展现出超出于父兄的雄才大略,也引起了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于是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显然更加中意的是长子李建成,局势逐渐向李建成倾斜。
随着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两派明争暗斗加剧,双方势成水火,再也无法调和,最终导致骨肉间的血腥残杀。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李元吉也被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随后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保护“父皇”,实际上就是软禁了李渊。面对手握长矛,目露凶光的“护卫”尉迟恭,李渊马上表示,“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杀死太子和齐王的所有儿子,将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没入宫中,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是隋文帝杨坚的侄子杨雄的女儿,后来李世民纳杨氏为妾,宫中呼为“巢剌王妃”,她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唯一一个生下子女的嫔妃。
李世民的不伦之举让他饱受后世指责,其后的李治、武则天、李隆基所为也步其后尘,这就是人们骂唐为“脏唐”的原因。其实李唐血统、政权出于胡汉杂揉,其彪悍粗犷、不遵伦理的胡人作风,在当时司空见惯,也算不得什么,但这却入不得儒家礼教的法眼。
传说李世民恐惧兄弟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担任门前守卫,但后来因两人年老,无法长期担任,便绘制两人的画像挂在门口,这就是民俗中贴门神的由来。
同年,李渊“主动”让位于李世民,自已退居为“太上皇”。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贞观(627年)。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二十三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继秦皇汉武之后,又一位有着杰出作为的文治武功俱佳的雄主,其开创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后世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
李世民夺取政权手段的恶劣,杀害同胞骨肉、威逼父亲行为的狠毒向来为后世所诟病,但客观地讲,当时他与太子李建成为首的各自背后的利益集团已经势成水火,无论那一方失败势必都会人头落地,为保住脑袋已是必须马上应对的现实问题,更何况还有皇权利益的巨大诱惑呢?
李世民虽然对兄弟挥起了屠刀,为后人所不耻,但他所开创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其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大发展的历史功绩不应被抹杀。世民,即“济世安民”,实事求是地说,他对得起这个名字。
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位期间极大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合议问政,形成以中书省发布命令,以门下省审查,尚书省执行的制度。而必须以门下省“副署”诏书后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的制度,已与现代政治中的“三权分立”制相极为类似。
唐太宗亲自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有门下省的“副署”,才能生效。在漫长的中国封建专治史中,皇帝能够主动将自己的权利关进“笼子”的,这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这是发生在一千四百年前的中国,在中国历史上的853个帝王中,唯唐太宗李世民一人有如此胸襟。
李世民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其清醒的政治头脑与智慧令人钦佩。
李世民的胸襟还表现在他能够虚心纳谏及与宽仁。魏徵是前太子李建成的臣子,曾力劝太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赦免魏徵,并用为詹事主簿,先后纳其谏言二百多条,数十万言。当然,魏徵的直言犯谏有时也会让李世民感到难堪。有一次,魏徵就把他气得抓狂,李世民就曾对长孙皇后说要宰了这个“田舍汉”(乡巴佬)。
为了改变隋末战乱而导致的人口锐减,李世民曾从突厥一次赎回8万人。李世民还以国家名义立法,鼓励寡妇改嫁,从国家层面关心“单身狗”,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了。
贞观二年(628年),二十六岁的玄奘为究竟瑜伽唯识学,不顾禁令,毅然跨出西行求法的步伐。此后行程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这年四月,唐军击败在突厥庇护的最后一个割据的夏州的梁师都,一统全国。唐开始集中精力对付东突厥这个老冤家。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出师塞北,俘获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原为突厥控制的铁勒诸部中的分支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的薛延陀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其统治着“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
李世民与西域的往来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中国形成今天的版图是有着历史贡献的。
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不幸的是在沔阳河边,缅伯高打开笼子给白天鹅喂水时,天鹅一飞冲天,缅伯高只扯下几根羽毛。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里忍不住要插一句,看到这里总让我想起今天某位作家之女的‘屎尿体’,比起这位胡人之作差得太多了。)
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重重地赏赐了他。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了训戒侍功自傲的骁将尉迟敬德,展现了李世民对功臣的约束和警惕。
事件的起因是一次饮酒,为了争座位,尉迟敬德险些打瞎出面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兄弟,也战功卓著的功臣。李世民非常生气,事后严厉警告尉迟敬德,“我一直不明白刘邦为什么非要杀掉功臣,现在看来,不全是他的错。”经此事后,尉迟敬德规矩了许多。
这一年底,李世民做出了一个中国历史的空前的决定,准那年二百九十名死刑犯回家办理后事,次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让人吃惊的是,后来那些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李世民下令将他们全部赦免。此事记载于史,但很多学者严重质疑其真实性,认为即使属实其中也必有暗箱操作的“放水”、“作秀”的成分,可即便是“作秀”,大唐之气度、教化之成果仍令人震撼。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跑后为国人所杀,李世民另立吐谷浑国王,收服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庚子,创建大唐的唐高祖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已故应国公武士彟(yuē)的十四岁的次女因“容止美”被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贞观十二年(638年),受到兴起的阿拉伯帝国挤压,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国王伊嗣俟三世派使团抵达长安向唐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后来,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复位失败,定居并死在长安。
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同年,薛延陀因唐朝将东突厥的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与唐朝产生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王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侯君集灭高昌,李世民设安西都护府和西州。此后几年,唐朝先后征服二十多个西域国家,在焉耆、龟兹、疏勒、于阗设置军镇,即安西四镇,统辖天山南北。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传说是李道宗之女)在历经三年的长途跋涉后进入藏区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自此两百年间,唐蕃关系密切,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因文成公主不喜欢,松赞干布下令禁止吐蕃人的赭面(涂红脸)习俗,佛教也因唐入藏地。
同年,由皇四子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这是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对大唐全国的地理、山川、及历史事件等等做了一次详实的梳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唐太宗对李泰这个儿子表现出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李泰得意之余,也不禁对老父亲屁股下的位子产生了某种想法。
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杀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高藏为王,自称莫离支(主兵元帅),专制国政。
同年,百济攻占新罗四十余城,又与高句丽连兵,谋绝新罗入唐之道。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唐太宗以谋反之罪废太子李承乾,立嫡子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
李承乾原本是个“乘宝宝”,李世民对他给予厚望,而李承乾也一直表现得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的个性中的叛逆性与固执的主见越来越突出,不时与李世民及他给太子选的辅臣等发生冲突。
更让李世民失望的是这个帝国的继承人极度崇拜突厥文化,甚至把自己的东宫改成了突厥部落的模样。李承乾经常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金城是今天的兰州,思摩就是突厥首领李思摩,原名阿史那.思摩,设是突厥的官名,大致相当于中原王朝的藩王。堂堂大唐太子竟如此荒唐透顶。
李承乾胡闹的程度让他的手下都看不下去了,“左右私相语,以为妖”。可即使如此,李世民仍不肯放弃太子。然而李承乾却对那个觊觎皇位的胞弟李泰不放心,在试图暗杀失败后,索性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只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李泰的面前一片光明,如果循规蹈矩,那么他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却作了一件自认聪明,实则愚蠢的事。李泰信誓旦旦地向父亲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这种上坟烧报纸的骗人鬼话居然让李世民相信了,他当即允诺立李泰当太子。
时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后来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不可能的事,而稍后李世民也明白过味来,李泰只会效仿自己对同胞下手,绝对不可能向自己的儿子下刀的,自己百年之后天知道他能做出什么事来。为了保全自己的三个儿子,李世民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同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
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句丽。唐军先是连克盖牟等十城,因时近深秋,难以久留,唐太宗耀兵于安市城后,从容班师。此后,唐太宗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以耽误其农时的策略。
有意思的是,由于高句丽曾是地跨中国与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今天的韩国却强行认高句丽为祖宗,与中国打起了笔墨官司。更有甚者,一些半岛上的“历史发明家”出于某种不健康的心态,公然做出篡改历史伪造地图等行为,他们拍的《帝国的早上》中李世民在出兵高句丽的途中被对方大将杨万春射瞎了一只眼睛,唐朝军队大败而归。《大祚荣》与《渊盖苏文》中,相似的剧情再次出现,其意淫的程度与国内某些猪脑的编剧、导演所拍摄的抗日神剧有同工之妙。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阔别十七年的长安。征战归来的李世民得到消息,在洛阳隆重接见了他。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一举击溃薛延陀,迫于压力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抵达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灭亡。回纥首领吐迷度联合回纥诸部配合了唐军行动,唐朝以回纥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设置六府、七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以王玄策为正使率三十人出使天竺(印度)。当时的印度境内邦国林立,远不是今天的模样,今天的印度的国家形态是要靠后来的不列颠来完成的。
王玄策到达时,恰逢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亡,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乘机篡权上位。不知道阿罗那顺是对唐蕃关系密切感到不安,担心他们联合对自己不利,还是见财起意,竟发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手下蒋仁师逃脱后,以迎娶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之王的名义借得到一千二百名吐蕃兵、七千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
王玄策率不到两千军士仅三天便打败中天竺军,之后一路所向披靡,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今天的“三哥”一如千年前一般无二,战力平平,还不时要出些“幺蛾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李世民将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谆谆告诫太子李治吸取自己的教训,向圣贤学习。此时的李世民已接近人生的终点,对太子及身后的帝国充满了不舍与期望。
在李世民患病期间,照顾父亲的李治与年长他四岁的“小妈”武媚眉来眼去,有了感情。
这年五月,王玄策押着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女等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浩浩荡荡回到长安。俘虏中有一个叫那罗迩娑婆的和尚自称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命他为自己炼制“延年之药——但庸医害人,此药非但没能挽救李世民的生命,或许还导致李世民加速离世。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八月,葬于昭陵。
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三十四年,是唐朝第三位皇帝。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李治是懦弱而平庸的。世人之所以多对李治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是他夹在“唐宗”李世民和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之间,与那二位相比实在是不够夺人眼球,但这不是事实且有失公允。
实际上,李治是位政治手腕高超,守业有成且颇具开拓精神的皇帝。李治在位其间,大唐国力继续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其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达到唐朝的顶峰。李治治国因“有贞观之遗风”,被后世称为“永徽之治”。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入感业寺进香以祭奠李世民的周年忌日。在感业寺,李治见到了因无子,依例与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的武媚,二人旧情复燃。武媚为李治还写下了动人的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同样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事后看,这位王皇后不仅给自己又多找了个情敌,更是给自己找了个灭顶的灾星。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满,怀孕的武媚也便再度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
同年,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消灭了萨珊王朝(今伊朗),其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向唐王朝贡献方物,伊斯兰教从此传入中国。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一月后女婴暴卒,原因不明。根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是武则天自己下手扼杀女儿后嫁祸给王皇后,李治因而有了废后的想法,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并未言明公主的死因,因而武则天杀女事件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李治之所以要“废王立武”,一方面当然是他对武氏的宠爱,另一方面则表达了他对以舅父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王皇后的舅父)为首的关陇集团的掣肘的不满,力图主导政局的愿望。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如愿地“废王立武”,封武则天为皇后。
借此事件,李治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出京师,后来褚遂良被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并死在当地,长孙无忌被赐死。李治给关陇贵族以沉重一击,改变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终结了中国古代皇帝--贵族政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王皇后、萧淑妃被废后,武则天对情敌的处置令人发指:两人被断去手足,丢到大酒瓮里,还美其名曰:“骨醉”。萧淑妃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自此后,唐宫中不再养猫。
或许是做了这件伤天害理的事让武则天的内心受到谴责,她多次见二人作祟,披发沥血如死时的样貌。后来她移居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所生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
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略可汗逃往石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
同年,李治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率军渡海灭亡百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唐朝在百济设熊津(今韩国公州市)五个都督府,失去盟友的高句丽陷入孤立境地。
苏定方命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继续进攻高句丽,王文度于赴任半途病死,高宗下诏以刘仁轨代替。百济的残余势力则勾结倭国妄图复国。
此时的李治患风疾,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开始参政。能干武氏的极大的帮助了李治,但其强势的表现、培植个人势力的行为也让李治有了大权旁落的担忧。
龙朔二年(662年),唐军与高句丽在平壤激战,史称第一次平壤战争。此役由于援军补给的延迟,六十二岁的庞孝泰于蛇水之战中,和他的十三个儿子相继战死沙场。
龙朔三年(663年),刘仁轨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与倭国水军四百余艘遭遇,刘仁轨指挥唐军大败倭国水军。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日本在被中国按在地上“摩擦”一番后,认识到对手的强大,自此九百年不敢涉足朝鲜半岛。数百年间,日本一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全面模仿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也是在这一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被迫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迁入凉州。持续三百三十多年的吐谷浑不复存在。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玄奘病逝于长安,享年六十二岁。
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而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笔录完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它们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古代印度次大陆及中亚一带是没有记录历史的传统的,如果没有《大唐西域记》,今天印度古代历史将是一片黑暗。从这个角度看,无论给予玄奘怎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同年,武则天因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巫术,即以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对武后已有不满的李治意欲将她废为庶人,便密召上官仪商议,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由此事也可证明,此时的李治仍牢牢把控着权力。
武则天得到消息后急忙向李治申诉辩解,李治心中的怒气渐渐消散,转而对她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他原谅了自己的老婆,却把负责完全推给了上官仪。武则天对上官仪等恨之入骨,伺机报复。
同年十二月(665年1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上官仪先是下狱,后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抄没,李忠被赐死于贬所。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庞大的车队与武后所率的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封禅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武则天说服李治由她担任亚献,以皇后身份风风光光地与皇帝共封禅泰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内乱不止,李治派李勣率军发起攻击,高句丽灭亡。
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大批高句丽遗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在这迁移的队伍中,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也在其中,后来的渤海国王大祚荣就是他的儿子。
“粟末靺鞨”就是生活在粟末江的靺鞨,粟末江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命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时的武则天已权势熏天,雕刻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至于基中有多少“美颜”的成分就不得而知了。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随着李治病情的加重,武后已大权在握,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猝逝,武则天所生第二子李贤继立为太子。
病情日渐沉重的李治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怎么能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武后得知后组织了“北门学士”,一面著书立说给自己制造执政合理的舆论,一面着手其分割宰相的权力。
仪凤二年(677年),因罪而死的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引起武则天的注意。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的才华让武则天非常喜爱,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仪凤四年(679年),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二部落相继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都护府所辖的二十四州响应,叛军有几十万人众。李治下诏授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同年,李治改年号“调露”。
调露二年(680年),裴行俭于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之战中擒酋长奉职,泥熟匐可汗也被其部下所杀,叛军余众退守狼山(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温傅部又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伏念,立为可汗。
同年,太子李贤因收集数百副铠甲,藏在东宫的马坊中,被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李治于是立李哲(李显)为新太子,改元永隆。
李贤被废,究其根源就在于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李贤才华横溢,二十余岁已能统召帝国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后汉书》,其亲笔点评更被后世称为“章怀注”而极具文史意义。
李贤的才能让武则天心里不免有些不是滋味,而且他招贤纳士为日后登上大位所做准备更让雄心勃勃的武则天感到不安。武则天所器重的术士明崇俨曾对武则天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贵”,说到底也是符合武则天的心中心思的。后来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后因此更有理由迁怒于李贤了。
其实早在被废黜之前,李贤便已经有所预感,从他所做《黄瓜台辞》一诗就可以知晓。全诗只有三句:“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诗中以种瓜摘瓜作比喻,哀惋凄楚,希望能让母亲放自己一条生路之意以表露得明明白白。但这首堪与当年曹植所做《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没能打动母亲的心,几年后李贤被秉持武则天的意思的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逼令自杀。
永隆元年(680年),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开耀元年(681年),阿史那伏念逮捕温傅,向唐军投降。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宰相裴炎出于妒忌唆使唐高宗杀死伏念。裴行俭叹道:“杀降者,恐无再来降者。”于是称病不出。此事件为突厥上层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祸根。
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又反叛唐朝,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汗国。这时期的回纥仍追随大唐而南迁至凉州。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李治改元为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唐高宗李治在紫微宫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唐中宗李显(683-684年)第一次在位仅五十五天,是唐朝第四位皇帝。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子,在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被立为皇太子。李显继位后便急不可耐地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刚刚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转头便又想要将他擢升为侍中,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实际就是并列的宰相。
对于李显用“火箭速度”提拔自己岳父的行为,中书令裴炎当即反对。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高宗李治与聪慧过人的武则天居然生出这种糊涂虫,着实让扼腕叹息。
在听到裴炎的汇报后,武则天怒火冲天,于是连屁股都没坐热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房州(今湖北房县)长达十四年。在迁居房州途中,韦氏生下女儿,因处境艰难,连包婴儿的布片都没有,李显只好将自身穿的衣服脱下包裹孩子,女婴由此起名李裹儿。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改立幼子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
唐睿宗李旦(684-690年)在位六年是,唐朝第五位皇帝。
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子,是一位即不能听预闻政事,又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没有行动自由的傀儡皇帝。
嗣圣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年号为“光宅”,改东都为神都,赐宫城名为太初宫。
同月,李勣(原名徐世勣,赐姓李)的孙子徐敬业等一群失意官员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文中历数武则天的罪行,予以痛斥后号召天下起兵反武。其言词之犀利,文笔之华丽(通篇骈四俪六的句式),气势之磅礴,即使今天读来也让人感到凛然振奋,文中的最后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被后世不断借用。
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能嬉笑自若,但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就被极大震撼了,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也不知所终。对我们今天的人而言,不知《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者大有人在,但提起“红掌拔清波”几乎人人能够背颂,这首《咏鹅》就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的。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装模作样地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不算笨,接连上表推辞,“恳请”母后继续执政,武则天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
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紫微城前,分为延恩(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之)、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四匦,随时接纳臣下表疏。
此举广开言路,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大有益处,但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报箱,也开启了告密的先河。
武则天对告密者大加封赏,兴起“酷吏政治”,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残酷打击对手,使得朝中人人自危。李氏子孙首当其冲,武则天将他们或杀或抓,其中幼弱幸存的人也被流放至岭南。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声称在洛水中发现的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的白石,并将其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将白石命名为“宝图”(后改称“天授圣图”),自己则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在中国历史上,凡有圣人、贤君出现就会有上天感应而降下“祥瑞”、“神兽”或宝物的把戏屡见不鲜。此时的武则天欲登上大位的意图已是昭然若揭,对此李旦只能“打落牙齿吞入肚”,跟随武则天亲临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
这一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为保住李氏的江山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联络诸王反对武氏,但因叛徒告密而兵败身死。因受参与反对武氏的哥哥薛顗的牵连,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也被下狱而死。两年后,太平公主遵从母亲的意思改嫁给了武则天之堂侄武攸暨(jì),但第二次出嫁的公主已变得着实地不像话了,她给驸马戴了一大堆的绿帽子,不但勾搭朝臣,还包养“小鲜肉”,并将喜爱的张昌宗献出来以讨好武则天。
垂拱五年(689年),武则天改名为“曌”(zhào),取“日月当空”之意,“则天”其实是后世根据其谥号的称呼。
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以考察人材,“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到神都,上表请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开始了女皇登基前的“前奏”。随后,李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与众官员百姓加入演出,接着“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的祥瑞便出现了。
九月九日,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改元天授。武则天以中国历史上继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被载入史册。
武则天(690-705年)在位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从参与执政到完全执政,前后长达五十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稳定唐朝国家政权、疆域,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武则天下令将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收藏并命僧人大讲物讲,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武则天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法明等在其中夹带的私货《大云经疏》,也就是这部经的解释注疏,法明等在书中暗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天下之人都要崇拜归顺。这其实是武则天为自己即位正当性所找的理由。
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派大将王孝杰与阿史那忠率军西征,大破吐蕃,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长寿三年(694年)正月,将军李多祚击破叛乱的室韦。
室韦的主体部分出自鲜卑宇文部,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东胡的后裔。室韦与契丹同是游牧民族;室韦在北,契丹在南。今天的蒙古族,即是室韦蒙兀部受契丹挤压西迁后由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发展形成的。
二月,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薛延陀泥熟俟斤等万余人。
长寿四年(695年)四月,在武三思及“四夷酋长”的倡议下,武周以铜铁铸造天枢立于端门外,歌颂武则天的功德,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武周政权的风头一时无两。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与妻兄、归城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唐,斩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粟末靺鞨人大祚荣与父亲一起加入到反唐的队伍之中。
消息传至洛阳,武则天大怒,一面派兵镇压,一面下诏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女主的作派果然与众不同)。后来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率余部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则天处死来俊臣,将其党羽全部流放岭南,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酷吏政治。
武则天使用酷吏本意是打击李唐宗室及反对派,以巩固自己的政权,但来俊臣为代表的酷吏横行无忌,搞得天怒人怨,甚至愚蠢到要同时挑战武氏与李唐宗室,既得罪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物,又要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终于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建立震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将远贬在房州(今湖北房县)的儿子李显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
武则天称帝后,到底由侄子或是儿子来继承帝位就一直困扰着她。在此前一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为谋求太子就曾几次试探她的口风。从武则天的角度看,她当然希望武周政权的延续,但宰相狄仁杰对她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为武则天之侄,李显、李旦则为武则天之子)?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这番话让武则天彻底打消了立武氏为嗣的念头,理智地选择了儿子李显。为消除未来武李两家可能发生的政治斗争,武则天通过一系列联姻将其联系起来。
久视元年(700年)九月,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为此废朝三日,痛哭道:“朝堂空矣!”此时的武则天进入暮年,朝政大事多由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及其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把持。
长安元年(701年),大诗人李白出生于大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并保障丝绸之路畅通。自此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以天山为界,以安西都护府为主,分治西域南北。
同年,武则天首设“武举”以选拔武将。五十多年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的名将郭子仪即是武举出身。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与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谋反,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紫微城,杀死二张,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武则天被迫禅位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洛阳紫微城之西,亦称“西宫”)。
二月,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复称神都为东都。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
政变后论功行赏,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根据武则天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次年五月,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字,而武则天的墓碑则无字。武则天的墓碑为什么会是“无字碑”,一千二百多年来人们给予多种解释,成为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
唐中宗(705-710年)李显复位,在位五年。李显复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立韦氏为皇后,接着便不顾众人反对马不停蹄地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亲为王,总算是出了胸中那口长久以来压抑的恶气。
或许受到武则天由后及帝在前和李显懦弱无能的鼓舞,这位韦皇后开始野心勃勃地干预朝政,做起了“武则天第二”的美梦。李显不仅放纵韦后的行为,还让他的妹妹太平公主积极参政,并封上官婉儿为昭容,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而扶他上位的张柬之等功臣被他完全扔到一边。
由于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加上上官婉儿在李显面前吹的“耳边风”,此时武家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上升。韦后与武三思一起玩一种叫作双陆的游戏,李显甚至还地坐在一旁为他们数筹码。
神龙二年(706年),李显立第三子李重俊为皇太子。由于李重俊不是韦后亲生,所以韦后很讨厌他,安乐公主甚至轻蔑地称呼太子为奴才。恃宠而骄的安乐公主还三番五次地闹着要唐中宗废掉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不堪忍受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史称“重俊之变”。
叛军在皇城内搜寻韦皇后、安乐公主与昭容上官婉儿。韦皇后闻变,簇拥着唐中宗奔向玄武门,狼狈不堪的李显趴在楼槛上许以“长保富贵”,千骑军官王欢喜等人当即倒戈,斩杀李多祚和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李重俊逃亡,不久为左右所杀。此后,安乐公主改嫁给了“老相好”武承嗣之子武延秀。
景龙四年(710年),李显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金城公主沿着七十年前文成公主入藏的旧道嫁予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以巩固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
唐中宗亲自为年幼的侄孙女送行,一直送至始平县(今陕西兴平)才停下车辇,并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分手之地为凤池乡、怆别里,并免金城县百姓徭赋一年。此后的唐蕃关系依然是时战时和。
这年六月,李显暴毙身亡,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定陵。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
关于唐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一事,《旧唐书》没有记载,只见于其后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可信度存疑。李显与韦后是患难夫妻,早年被废的中宗曾一度要自杀,是韦后劝说他打消了寻死的念头,况且大权在握的韦后为何要毒杀李显以利于安国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政敌呢?而且在中宗去世十八天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联合发动了政变。显然,说韦后毒死中宗只是夺权政变的借口罢了。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刚刚继位的李重茂迫于形势,让位于叔父李旦。
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改元景云。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应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推辞,第三子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710-712年)李旦复位,在位三年。李旦复位后,太平公主的权势地位更加显赫。随之而来的是太平公主对掌控权力的欲望也大大增加,她与李隆基的矛盾不断加深,关系日趋紧张。
太平公主不仅在朝野散布流言,与窦怀贞等大臣结为朋党,甚至将宰相宋璟邀截在宣政殿光范门内,暗示他们应当劝皇帝改立太子。
景云元年(710年),唐朝根据周边的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无力大举进犯而只能以少数骑兵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情况,改变唐太宗时期的军事进攻战略为军事防御战略,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这是首次设立节度使之职。
节度使,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地方军、民、财政。这本意是快速形成合力抵御外侵,拱卫中央,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但后来节度使的权力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大到中央无法控制而割据一方,并最终埋葬了大唐政权。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命李隆基监国,并将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其向李隆基倾斜的政治意图已非常明确,但太平公主又跑到李旦面前哭诉而留在了京中。
先天元年(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
同年八月,因出现彗星的天象,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第六位,也是在位最长的皇帝。
李隆基执政前期奋发有为,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及周边国家,也在世界史上镌刻下了光辉的一页。李隆基执政后期则昏聩懒政,引发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李隆基即位皇帝后,太上皇李旦仍掌握朝中重要官员的任命权与重大刑案的裁决权,仍旧自称为朕,而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更是水火难容。依仗李旦的信任和在朝中拥有强大的势力,太平公主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李旦有意遣皇帝李隆基出京巡边,但因故延期,将日期改为明年八月。
先天二年(713年),初登大位的李隆基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改国号“渤海”。
七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率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及羽林军杀死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跑到承天门避乱的李旦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只得下诏宣正式归政于皇帝,李隆基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隆基终于摆脱了外出“巡边”而可能引发的种种不测的困境,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这一年,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开元通宝”原是唐高祖统一币制所铸钱的名称,李隆基以此为年号,完全借此以是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决心。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太上皇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开元五年(717年),李隆基至东都洛阳,在此期间,李隆基接见了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李隆基改紫微城明堂为乾元殿,并在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于是又称乾元院。
开元六年(718年),李隆基改乾元院为丽正书院。丽正书院后来又改名为集贤殿书院,“书院”机构由此产生。
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李隆基封其为勃利州刺史,治所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开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张说的主张,取消了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改府兵制为雇佣兵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更有利于提高了战斗力。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废掉王皇后,封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氏为惠妃。李隆基对武惠妃极为宠爱,甚至想立她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反对,并翻出了武氏家族干政、乱政的历史旧帐,从而使这件事作罢。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紫微城出发,至泰山封禅。同年,唐玄宗设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管理黑水靺鞨,唐朝派驻长史进行监控。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那时的大唐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文化影响力更是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的中心。
当时世界人口大约两亿,而中国人口保守估计超过七千万。这时期唐都长安人口达到了一百万,不要忘了这是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下达到的数字,长安的繁盛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当时往来于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的波斯、大食商人络绎不绝,他们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数多达七十余国。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人均9亩,是现在的8倍,那时发明的曲辕犁、筒车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随着大唐盛世繁荣而来的,唐诗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感染力与张力的注脚。李白、杜甫主要生活在玄宗时期,以他们为代表,唐诗被推到了中国文化史的前所未有的高峰,“李杜”更是后人无比敬仰的诗坛巨擘。
开元十五年(727年),回纥首领承宗等人因与凉州都督王君毚(chuò)不睦,双方互告,结果承宗等被流放岭南致死。原本相交甚好的唐与回纥出现了裂痕。
开元十七年(729年),承宗的侄子护输杀死王君毚反叛,并断绝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军打击下,护输投奔了后突厥汗国。
开元二十年(732年),通晓多种语言、原本只是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胡人安禄山因偷羊被抓,幽州节度张守珪原本要处死他,但被安禄山一番话语打动,将他收于军中。
安禄山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是康姓的胡人,继父姓安。安禄山人虽肥胖,但机智能干,嘴巴又甜,哄得张守珪非常开心,很快他就成了张的干儿子并得到了提升。后来,正是这个安禄山最终将大唐由鼎盛繁荣推入了深渊。
开元二十二年(733年),大唐、吐蕃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定界刻碑,约以互不侵扰,并于甘松岭互市。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倾倒,夸赞其是“太白星”、“谪仙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先任命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此时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继位时的雄心斗志,开始出现了贪图安逸的苗头。
李林甫是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在宰相位上长达十九年,其间钻营拍马,排除异己,“口蜜腹剑”这句成语就是当时世人对他的评价。李林甫建议了使用胡将安禄山和任用杨国忠,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与他有莫大的关系。
同在这一年,安禄山幼时的伙伴--突厥人阿史那崒干因无力偿还所欠官府债款而逃亡到了到北边,被当地的奚族人捉住。为了保全性命,阿史那崒干欺骗他们说自己是大唐派来的使者。奚王被他吓唬住了,好生招待不说,还派手下能干的琐高率领三百人跟随他去朝拜大唐皇帝。快走到平卢(今辽宁朝阳)时,崒干先派人欺骗平卢守将裴休子说这些奚族人要偷袭平卢,结果这三百人被唐军杀死,琐高被押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崒干因此官运亨通,后来唐玄宗还赐给他一个汉名——史思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为让自己生的儿子李瑁当上皇太子,诬陷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结果三人被废为庶人并杀害。
同年十二月,疑心生暗鬼的武惠妃也病死了,这给了李隆基心理上以沉重一击。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隆基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此时的李隆基正陷于失去武惠妃的悲痛之中,有马屁精向郁郁寡欢的皇帝进言说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李隆基就将她招进宫里。
天生丽质且善歌舞、通音律的杨玉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老皇帝。既然老子喜欢,儿子就只能“割爱”了,可怜的李瑁不仅没当上太子,连老婆也搭进去了。为了保持皇家的体面,李隆基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法,那就是先让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李隆基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玉环出家,道号“太真”。
这年十一月,入吐蕃三十年、力促唐蕃友好的金城公主病逝。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吐蕃使者抵达长安报丧,李隆基为金城公主举哀,辍朝三日。
同年年底,李隆基的大哥宁王李宪和堂哥张怀太子的儿子李守礼先后去逝,唐玄宗兄弟这一辈就剩他一个人。李隆基伤感之余,不免想要去去晦气,而自己开创丰功伟绩奋斗了快三十年了,完全应该颐养天年,更有好事之徒及时献上“祥瑞”,李隆基第十九子李珪府的参军田同秀说老子李耳告诉他尹喜的故宅藏有灵符,尹喜就是周朝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判断有圣人将至的函谷关关令。
李隆基马上派人到故函谷关尹喜台旁寻找,果然找到了灵符,于是决定改元“天宝”。李隆基没有想到,从天而降的不仅有“灵符”,还有若干年后的战争与离乱。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卢(今山东青州)设置节度,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天宝三载(744年)正月,唐玄宗改“年”为“载”。同年,后突厥内乱,护输的儿子骨力裴罗(一说是承宗的儿子)灭突厥,建回纥汗国,从而占据漠南漠北。这时的安禄山官运亨通,又接替裴宽兼了任范阳节度。
这一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在东都洛阳遇到了三十二岁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两人结成好友。
天宝四载(745年),杨玉环守戒期满,李隆基先是册立左卫勋二府右郎将军韦昭训的三女儿为寿王李瑁王妃,算是给了儿子一个“安慰奖”,然后便迫不及待地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因杨贵妃得宠,杨家也水涨船高,杨贵妃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杨玉环的远房兄弟杨钊,也因为给唐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时计算赌账,而被赐名杨国忠。
杨家声势鹊起,安禄山那有不抱腿之理,四十大几的他竟全然不顾廉耻地要求拜杨玉环做干娘,安禄山还说“胡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话来讨李隆基和杨玉环欢心。为了让皇帝开心,安禄山还跳起了胡旋舞,史书上记载是“乃疾如风”,以安禄山这个三百斤的大胖子的体重来看,可见其卖力的程度。
天宝六载(747年),唐朝命高仙芝率军万人,征讨葱岭上的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境内)。
小勃律原为唐属国,后来小勃律王娶了吐蕃公主后归附于吐蕃。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战功逐渐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与他能干的下属封常青堪称大唐帝国双壁。至当年八月,高仙芝率军大获全胜,俘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后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载(750年),唐军应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请求击败了依附于吐蕃国的朅师国的军队,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唐朝与高仙芝在西域的名声都达到了顶峰。
此时的唐王朝与不断向东扩张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在西域形成对屿,地处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所建立的若干城邦小国,如康国(今撒马尔罕)、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花剌子模)、史国等就成了双方争夺和控制的对象。
这一年,高仙芝以“无蕃臣礼”为由对石国和突骑施(属西突厥的部落)发起攻击,并乘机劫掠。高仙芝的穷兵黩武与贪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逃跑的石国王子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诸胡部落,诸部暗中联合大食与唐朝对抗。
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高仙芝亲率军攻打大食。唐军深入大食国境七国余里,在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国江布尔城)与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五日,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此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
有观点认为,怛罗斯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西域(新疆)因此而逐步被伊斯兰化,这有失偏颇。真正影响历史走向的是安史之乱,它才是导致唐朝对西域控制力逐渐下降的主因。安史之乱以后,吐蕃乘机占领多处河西军镇,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失去了与中原地区的直接联系,成为一块孤悬在外的“飞地”。此后唐朝失去安西四镇、北庭,伊斯兰教才向东渗透。但即使如此,汉传佛教依然生命力顽强,大约两百年后的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新疆得到了发展,而则此时唐王朝早已作古了,新疆要至明朝中叶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
就在这一年,安禄山又被唐王朝任命兼任了河东节度,至此他已是大权在握,成为节制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区的司令了。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接任宰相。安禄山对生前老谋深算的李林甫非常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国忠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杨与安的矛盾更加尖锐。
天宝十二载(753年),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今巴控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唐在西域的影响力达到了极致。
天宝十三载(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
安史之乱(755-763):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诈称奉密旨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北京)起兵十五万南下反唐,史称“安史之乱”或天宝之乱。
此次叛乱既有唐朝内部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权夺利趋于激烈的原因,也有作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安禄山看清中央虚弱而自己既有地盘又有人、“枪”的原因。而唐玄宗李隆基也要对叛乱负有不可扮推卸的责任,他的怠政及任用权臣、贪图享乐造成国家政治的黑暗。高力士就曾提醒唐玄宗“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玄宗的养子王忠嗣也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但都被他当成耳边风。
由于多年的和平安逸,叛乱很快席卷河北。唐玄宗惊慌失措,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命郭子仪守朔方(陕西靖边县),王承业守太原,张介然出任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
此后,唐朝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领拼凑的五万兵士出征。封常清所募之兵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战力与叛军相去甚远,很快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并准备称帝。
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这本是根据敌强己弱的现实情况采取的理智之策,但李隆基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以“失律丧师”处斩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镇守潼关。此时郭子仪、契丹族将领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取得一系列胜利。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李隆基以“贼方无备”为由,强逼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灵宝之战叛将崔乾佑大败唐军,哥舒翰被俘。
随着战局的恶化,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李隆基仓皇逃往蜀地。
六月十四,禁军将领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密谋后,在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率禁军兵士杀死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这里要提上一句,根据《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或许真的确有张小敬其人。)
因为是兵变主谋,太子李亨与父亲裂痕已无法弥合,于是在马嵬驿分道,李隆基向南逃到成都,李亨带着儿子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李倓向北到达朔方收拾残兵败将。叛军随即占领长安。
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七年,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夜(一说正月初五),因不堪忍受脾气暴躁的安禄山的鞭棍抽打,其谋臣严庄与安禄山次子安庆绪合谋,指使安禄山的近侍阉人李猪儿弑杀安禄山。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
正在进攻太原的史思明听到消息,留下士兵驻守,自己退回范阳老巢。史思明守着安禄山先前从长安、洛阳劫掠而来的财宝,心理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这时安庆绪命尹子奇率军进攻河南,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不降。当时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是唐朝的唯一来源,而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但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十月之久。
二月,李亨得知安禄山已死,谋士李泌(没错,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那个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但李亨想得却是收复两京,从而坐视战机失去。
李亨派遣仆固怀恩出使回纥,仆固怀恩跟回纥缔结婚姻并要求他们出兵讨伐叛军。出兵当然要有条件,唐与回纥相约定攻克长安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大唐的里子与面子算是丢尽了,但此时的唐朝已全然顾不上了。
九月,唐朝以广平王李豫、郭子仪正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为了强化唐纥友谊,李亨命令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唐军于长安西香积寺北歼敌六万,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郭子仪收复长安。
叶护太子提出要按约定执行抢劫,李豫对叶护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长安因此逃过一劫,但悲剧留给了东都洛阳。
就在这年十月,睢阳城陷落。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七千,前后四百余战,牵制叛军十几万人,还打瞎了尹子奇的一只眼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张巡誓死不降,于是与姚门言、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在此期间,唐朝官军与回纥军继续进攻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再次放弃陕郡逃跑。此后,安庆绪率部放弃洛阳退至邺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临行前他将哥舒翰等俘虏杀害。
郭子仪收复洛阳,此时距离睢阳陷落不过十天。严庄向唐军投降,被唐帝国任命为司农卿,可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进入洛阳的回纥军收取府库财帛,然后在三天里撒着欢地劫掠财物。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作为酬谢,回纥这才停止了劫掠。
十二月,李亨进入长安,李隆基由也成都返回,居于兴庆宫。
此时盘踞邺城的安庆绪开始四处征兵,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先后投奔,只有史思明按兵不动。自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就一直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总想找个机会除掉史思明。
安庆绪派了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带五千骑兵赶到范阳,名为征兵,实则准备偷袭,但这三人反被史思明设宴时拿下。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李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不到半年,史思明就杀死唐朝派到史思明军中作“策反”工作的乌承恩和他儿子以及从属两百多人,再次反叛。
乾元元年(758年),回纥葛勒可汗遣使求婚,李亨因其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表示应允。与以往和亲以宗室之女不同,这次是货真价实的真公主,李亨册封已经做过两次寡妇的次女为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为妻。
七月,李亨送宁国公主至咸阳,公主向李亨辞别说:“为了国家,死而无恨。”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汗国,可汗以女婿之礼站立接受诏书,立宁国公主为可敦(王后)。回纥举国欢迎说:“唐天子将真女嫁来,是看得起我们回纥。”
回纥可汗上(皇帝)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据说,这就是“一个女婿半个儿”由来。
不知道是不是命中克夫,宁国公主稼到回纥不过八、九个月,回纥可汗就病死了。依照当地风俗,宁国公主应当殉葬,但宁国公主不愧为大唐皇家之女、中国先进妇女的代表,任由回纥人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肯就死,“我中国法,婿死,即持丧,朝夕哭临,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何须万里结婚。”一番话义正词严,说得回纥人鸦雀无声。
可是可汗死了,做为可敦你总要意思一下下吧!于是宁国公主拿刀划破脸,“剺面大哭”,以表示悲戚。因为没有生下子女,“秋八月,宁国公主自回纥还,诏百官于明凤门外迎之。”从出嫁到回国,满打满算不过一年,宁国公主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这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的安庆绪,但二十万大军居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李亨竟派宦官鱼朝恩出任“观军容宣慰黜陟使”,这完全就是让外行来指导内行。
陷于困境的安庆绪以让出燕国帝位为条件,派薛嵩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一面派兵接应,一面到相州南边攻打魏州。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自封为“大圣燕王”。李光弼向鱼朝恩提议分兵北上,就算不能打败史思明,也足以解除唐军腹背受敌的危险,又被鱼朝恩拒绝。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
三月,唐军与安庆绪的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溃败,因宦官鱼朝恩的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刚刚解围的安庆绪回过头来就想抵御史思明,被他的部下所阻止。安庆绪只好硬着头皮去见史思明,结果被史思明以“吾为太上皇讨贼”为由,连同他的四个弟弟以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一起被绞杀。
九月,史思明再次占领洛阳。唐军与叛军的战事陷于胶着。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拍李亨的马屁,矫诏强行把唐玄宗迁居西内。途中,李辅国率五百骑兵,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李隆基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高力士挺身而出,怒斥李辅国,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
事后,李隆基的几个亲信遭到清洗:高力士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退休;平时陪伴左右的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两年后,遇大赦而归的高力士在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当我们以讹传讹,笑谈力士为李白“脱靴”的假历史时,不应该不知道这是一个被深深误解的,对唐玄宗一生忠心耿耿的宦臣。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怀恩率军反攻洛阳失利,被史思明在洛阳北的邙山击败,形势对叛军极为有利。但就在这时叛军突然发生了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原来史思明乘胜攻陕州,遇阻后退守永宁。史思明下令让儿子史朝义在一个月内完成筑城,以贮备军粮。后来史思明巡视时发现,城虽筑好后但外墙未抹泥,于是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至面前臭骂一顿,并扬言要宰杀了他们。
临走,史思明又冲史朝义大骂:“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惊恐万状的史朝义、骆悦索性先下手为强。当夜,史朝义发动兵变,将史思明用绳子勒死。史思明之死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惶惶不安唐军得以喘吸之机。
同年底,李亨病重,命太子监国。
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在抑郁中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此时的李亨病情愈加严重,张皇后因无子,对李豫心存忌惮,于是与内官朱辉光等人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
四月十六日,张皇后矫诏召见李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后,将李豫保护到禁军中,并于软禁李系、张皇后等。当晚,受到惊吓的唐肃宗李亨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四月二十日,李豫即位,改年号宝应。
唐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十八年,是唐朝第八位皇帝。
李豫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措施,极大安定了社会和唐朝的统治。但为迅速平定安史之乱,李豫对安史旧将所做的让步也给唐王朝留下的极大的隐患,而对宦官的宠信、对待功臣的苛刻也给国家带来了不少灾难。
李豫继位,李辅国功不可没,但他恃功自傲,居然搞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由于李辅国大权在握,李豫心中虽然气炸了肺,但表面更优待李辅国,尊之为“尚父”,却私下通联宦官程元振等将其架空,然后派人扮作盗贼将其刺杀,并把他的脑袋扔进厕所。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李豫以长子李适为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史朝义的战力与他的老子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一路溃败。
十一月,李白病逝于镇江,终年六十二岁。一代诗仙就此回归天国。
也是在这一年,李豫下诏令将渤海升格为渤海国。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但他的部下李怀仙已献范阳投降,走投无路的史朝义于林中自缢。至此,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正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避难的杜甫得知喜讯后,欣然写下那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年,李豫改元广德。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节度使拥兵反叛事例却也让李唐皇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李豫对宦官的依赖日甚,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被明升暗降地剥夺了兵权,勇将来瑱也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贬赐死。
投降唐廷的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率部驻于黄河以北的范阳、成德、魏博三镇,被称为河朔三镇。三镇不奉朝命,不输其赋,事实上形成了割据局面。
广德元年(763年)八月,仆固怀恩奉皇帝之命劝说受史朝义挑唆犯边的回纥登里可汗退兵,史载“可汗大悦,遂请和,助讨朝义”,但这又成了宦官诋毁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的“罪状”。
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因回纥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恐其合谋袭击,所以每逢怀恩与回纥往还太原,他都闭城不出来相见。宦官、监军骆奉先从辛云京处听到仆固怀恩可能造反,心里也不免发毛。
此后,骆奉先路过仆固怀恩大营,仆固怀恩热情招待,因隔天是端午节,怀恩便将他的坐骑偷藏起来。这原本是怀恩想多留他一天的拍马屁行为,却让骆奉先心生恐惧。骆奉先不知道这是胡人礼节,当晚跳墙逃走,怀恩知情不好,急忙派人带着金银连同马匹一起追赶并归还给他。回京之后骆奉先立刻上表怀恩必反,仆固怀恩则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折自辩。
九月,李豫遣宰相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裴遵庆让仆固怀恩入朝,但将行之时,副将范志诚劝他说:“公如果信其美言,入朝就会被杀。”仆固怀恩又想派一个儿子进京,再被范志诚劝止。
这年十月,趁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内地空虚而不断吞噬大唐土地的吐蕃,兵临长安城下。
此时来瑱被谗杀,长安几乎无兵可守,镇守徐州的李光弼因为畏惧谗言不敢带兵入朝救援,李豫只得逃到陕州避难。鱼朝恩因率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李豫之功,得到更大的信任。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防范吐蕃的戍边军队,因鱼朝恩将陕州军编入和控制,逐渐成为护卫皇家的禁军。
吐蕃兵占领了长安后,立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并大肆劫掠。李豫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迷惑敌军,同时派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四处散播:“郭令公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陷落十五日的长安重被收复。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十七日,李豫立雍王李适为皇太子。
李豫命颜真卿出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劝说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推荐郭子仪去收服这些老部下,但此时报国无门、被逼无奈的仆固怀恩已绝望了,他派出儿子仆固玚进攻辛云京。在攻打榆次时,仆固玚被部将焦晖杀死,仆固玚的军队都投降郭子仪。
仆固怀恩得知军变的消息,忙跑去告知老母亲。仆固怀恩的母亲怒斥他不该造反,“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然后提着刀追着要杀他。仆固怀恩只得带着几百亲随,渡河西逃,直到灵武才停下来。
李豫将仆固怀恩的母亲接到长安养老,看似是宽大为怀以德报怨,但他同时又将李光弼的母亲及兄弟接入京城,其防范与不信任功臣的意图也表露无余。
七月,李光弼在郁郁中离世,时年五十七岁。
八月,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十万再次进攻唐朝,被击退。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九月八日,仆固怀恩突然病逝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军中。
面对大军压境的危急局面,郭子仪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他单人独骑去见回纥首领,晓以大义,终令回纥回心转意与唐和好,唐、回纥合力击破吐蕃。为了表彰郭子仪为国家建立的卓越功勋,李豫封其为汾阳王,并将女儿昇平公主下嫁他的儿子郭暧。
仆固怀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与西汉时的李陵很有一比。在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有四十六个亲人为国殉难,他的儿子仆固玢曾因兵败投降叛军,后乘机逃回,但仆固怀恩仍大义灭亲,把儿子当众斩首,他的三个女儿更是牺牲幸福为国远嫁和亲,可谓满门忠烈。 仆固怀恩对大唐可谓尽心尽力到了极致,但这些都不能让他免于被宦官诬陷、被李唐王朝所猜疑,以至被逼反叛,身死名裂(被列入“叛臣传”)。仆固怀恩死后,李豫惋惜地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算是说了句公道话。
功高震主向来为历朝历代的帝王所忌讳,能做到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但郭子仪却做到了。
郭子仪军功赫赫,获封大将军、汾阳郡王。郭府的大门每天大敞四开,郭子仪下令:有人来访任,何人不得阻拦。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将军要调到外地去当官,就来到他的王府和他辞行,因为没人阻拦,这位将军一直走到内宅,眼前的景象让他的眼睛差点掉到地上:堂堂的王爷象仆人一样正在给老婆和女儿端水递毛巾,侍候她们梳妆打扮。
事情传扬出去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笑谈,郭子仪倒是一切如故,可是他的几个儿子却觉得这个事情丢了王爷的脸面。郭子仪对他们说,四门洞开,有人进谗言就没有了理由,这是防止别人诬陷的自保之道。
李豫对郭子仪的忠诚给予了高度的信任。郭暧与升平公主吵架,口不择言地说“你不就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是不稀罕当皇帝!”公主大怒,回宫告诉父亲。
李豫宽容地告诉她,“他说的没有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李豫命公主回家,并对前来请罪的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这就后来戏曲影视中的“打金枝”的由来。
永泰二年(766年),郭子仪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并请置瓜、沙、甘、凉、肃诸州长史。郭子仪的侄子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郭昕(xīn)奉命前往河西、安西等地巡抚,没人想到,经此一别,郭昕将军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这一年,吐蕃攻陷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切断唐庭与西域的联系,唐河西节度使被迫迁往沙州(敦煌)。
大历五年(770年),经宰相元载设计,李豫命人缢杀了专权跋扈的鱼朝恩。元载从此深得皇帝宠信,开始独揽大权,贪污纳贿。
就在这年的冬天,诗圣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李豫命吴凑收捕元载等人,元载同日被赐自尽。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二十日,身患重病的唐代宗李豫下令由皇太子李适监国,当晚在大明宫紫宸之内殿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唐德宗李适(779-805年)在位二十七年,是唐朝第九位皇帝。
李适在位期间,对内实行改革,削藩平乱,严禁宦官干政;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扭转了战略劣势。
建中元年(780年),李适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将之前杂乱的税赋改为夏、秋两收。两税法不以人丁为本,而是按财产纳税,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的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继任成德节度使,被早有意削藩的李适拒绝。
李惟岳于是联同田悦、李正己,梁崇义三人一同举兵谋反,李适命朱滔、李希烈等平乱。但是在在削藩过程中,李适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朱滔和取代李惟岳的王俊武等人的不满,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李正己之子)四人抱团取暖,这让本已大好的形势发生逆转。
这年六月十四,一代名将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十几天后,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留后郭昕的使者借道回鹘抵达长安,报告了安西、北庭二都护府联合沙陀、回鹘共同抵御吐蕃的情况。此时,这些大唐将士们与祖国隔绝已长达十五年了。
朝臣上下无不被这些忠勇的将士所感动落泪,李适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此后,李元忠去世,杨袭古继任伊西北庭节度使。
同在这一年,已独自与吐蕃周旋十一年的大唐河西重镇沙州“粮械皆竭”,在获援无望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率沙州军民开城投降。大唐河西土地全部失落于吐蕃,但唐的火种却未熄灭,近七十年后,沙州首领张议潮率众驱逐吐蕃,再次回归大唐。
建中三年(782年),李希烈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东都洛阳告急。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处于内乱中的唐庭与吐蕃订盟于清水(今甘肃清水西北),被迫承认了被吐蕃趁乱实际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
安抚完吐蕃,李适马上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安抚,结果被李希烈扣留。朝廷任命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哥舒翰之子)为副招讨使负责讨伐李希烈。哥舒曜与李希烈多次交战,但始终不能取胜,反被李希烈率兵包围在襄城。
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奉李适之命解襄城之围,率五千士卒途经长安。因为冒死出征却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哗变,李适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
乱军拥立朱滔的兄长朱泚,称大秦帝,年号应天。此后,朱泚进围奉天,铁勒将领浑瑊(jiān)率军血战坚守,太子李诵也身先士卒加入战斗,这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正在河北前线的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撤军勤王,朱泚只好退回长安固守。急病乱投医的李适又向吐蕃求兵,“许四镇之地,已答收京之功”,此举危害极大,并为最终失去西域酿下苦酒。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适下罪己诏,即著名的陆贽《奉天改元大赦制》,除朱泚外,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之罪。但此后受宰相卢杞影响,李适对李怀光大为猜忌,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李适不得不再次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避乱。
同年五月,李晟击败朱泚收复国都,朱泚于逃亡途中被杀。七月,李适返回长安。八月,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时年七十六岁。
削藩接连受挫对李适打击极大,尤其是“奉天之难”,跟随护驾的只有宦官霍仙鸣及窦文场,使他对武将更不信任了。不得以,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安抚。不能相信武将,就只能相信身边的宦官,李适开始让宦官掌握禁军军权,但这又导致宦官专权的恶果。
唐军刚刚收复长安,吐蕃便立即兴冲冲地前来索要安西、北庭。李泌以政治家眼光坚决予以反对,指出“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李适最终拒绝割让土地,唐与吐蕃关系再度紧张起来。
贞元元年(785年),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兵败自杀。
贞元二年(786年)四月,淮西将陈仙奇杀李希烈降唐,李适任命陈仙奇为节度使。七月,吴少诚又杀陈仙奇,李适又任命吴少诚为节度使。自吴少诚起,历经吴少阳(吴少诚之弟)、吴元济(吴少阳之子),吴氏割据淮西三十年。
这年冬天,吐蕃攻占盐、夏两州,并派兵据守。李适派马燧、骆元光、韩游瑰等会合讨伐。面对大军压境和粮草接济困难,吐蕃大将尚结赞派使者讲和,还要约盟誓,都被李适拒绝,但在马燧极力说吐蕃的诚意可信下,李适终于同意了。
贞元三年(787年)四月,马燧与吐蕃代表入朝见李适。结果马燧前脚入朝,尚结赞后脚就已返回吐蕃。
五月,唐和吐蕃在平凉盟誓,结果突遭吐蕃军队袭击,结盟变成了“劫盟”,侍中浑瑊只身逃脱,其它将领官员六十多名成为人质。因为是马燧的错误主张,他被罢去兵权。此后,唐与吐蕃又不断交战。
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李泌向李适提出“北和回纥、南通南诏、和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对策。
这年八月,郜国大长公主之狱牵连到太子。
郜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之女,她与驸马萧升所生一女是皇太子李诵的妃子。郜国公主仗恃自己地位特殊,自由出入东宫。萧升死后,她的私生活很不检点,这在开放自由的大唐并不算什么,但有人在告发郜国公主“淫乱”的同时,还揭发她行厌胜巫蛊之术,这样就冒犯了皇帝。李适有了废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想法,李泌以史为鉴说服了李适,打消了他改立侄子的念头,从而使李诵渡过危机。
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在李泌劝说下,李适同意以第八女咸安公主下嫁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双方合亲。这是唐第二次以真正的公主下嫁回纥,李适册命可汗为汨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并允许回纥改族名为“回鹘”。回鹘,即“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咸安公主先后嫁四位回鹘可汗,二十一年后去世。
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李泌,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代,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李泌一生坎坷,多次被人诬陷、排挤,但其淡泊名利、忍辱负重,为国谋划之心始终不改。
李泌真正执政时间不过两年,但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唐帝国的稳定。
同在这一年,大唐僧人悟空从天竺经西域回长安,途经疏勒镇,见到了镇守使鲁阳;在于阗镇,见到了镇守使郑据;在龟兹,见到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在焉耆镇,见到了镇守使杨日佑,此时的唐军仍守卫着安西四镇。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陷唐北庭(今新疆奇台),北庭节度使杨袭古退守西州(今吐鲁番),不久他被回鹘“战友”颉干迦斯杀害。北庭失守,意味着唐与西域的联系完全断绝。
贞元十九年(803年),大唐重镇西州陷落于吐蕃,从此安西成为“孤岛”,不见于中国史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功能。此时的德宗也已入暮年,健康状况不佳,皇帝和皇太子同时病重,大唐的前途和命运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诸王、亲戚都前来宫中向李适祝贺,唯独太子李诵因病无法前来,李适因而流泪哀叹,病情加重。正月二十三日(2月25日),唐德宗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十位皇帝,也是一位壮志未酬的短命皇帝,在位仅一百八十六天。
李诵拖着病体即位,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针对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弊政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王叔文、王伾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合称“二王刘柳”,是这一革新派的核心成员。革新必然触及宦官、官僚等保守派的利益,反对的浪潮汹涌而来,这让李诵糟糕的身体状况更加难以支撑。
这年八月,李诵禅让于太子李纯。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十六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李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任用贤明,基本削平藩镇对中央的威胁,重树大唐中央政府的威望,国家再度出现繁荣景象,大唐在此后相当一段时期保持和平稳定,史称这段时期为“元和中兴”。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都是这一时期涌现的直臣和佼佼者。
李纯即位后将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淮、程异及韦执宜八人先后贬为远州司马,包括先前已被贬的王伾、王叔文在内,史称“二王八司马”。“永贞革新”至此告一段落,这里要提一句,“永贞”的年号是在李诵退位以后才改的。
就在同月,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其心腹刘辟不经朝廷同意就自立为留后。刚刚继位的李纯忙于内部事务,便任命他为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事。刘辟以为新皇帝软弱,继而得寸进尺要求得到三川之地,被拒绝后竟出兵进攻东川。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禅让五个月的唐顺宗李诵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关于李诵之死,史书的记叙是自然死亡,但后世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他是被谋杀的。
正月二十三日,缓出手的李纯派兵讨伐刘辟,开始实施削弱藩镇的政治理想。高崇文打败叛军,至十月,将这第一个跳出来的倒霉蛋押解至长安斩首。
元和三年(808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朝政,引起宰相李吉甫的不满,因李吉甫的阻挠,牛僧孺和李宗闵没有受到提拔,李纯还将考官降了职。朝臣中很多人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朝臣由此分成了两个对立派,这逐步发展成持续近四十年,让唐帝国极为头疼的“牛李党争”。
根据史家考证,这年冬天,吐蕃攻陷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个堡垒--龟兹,坚守西域四十三年的武威郡王郭昕和他的战士们为大唐帝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直到此时,远隔在长安的大唐王朝对这些耿耿忠心的战士们的事迹仍是一无所知。
郭昕(?-808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州)人。郭昕出任大唐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殉职于龟兹任上,后人谥铁血郡王。后世在缅怀“千古第一”的忠臣郭子仪时,不应忘记这位“铁血郡王”和不应忘记那些孤悬大漠,泣血死守,殒身不惧的忠勇的战士。
随着龟兹归于吐蕃,唐朝在西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经营活动也宣告结束。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依旧例要任命其子田怀谏继任。李纯以静制动,始终不下达任命书。田怀谏仅十一岁,大权落入蒋士则之手,不久田兴杀死蒋士则向朝庭表示顺从。李纯抓住机会,收服田兴,一举解除了威胁唐政权五十多年的河朔三镇不服从调度的问题。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人吊祭,被他挡在城外,他也完然不把朝庭放在眼里,继而举兵叛乱。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的淮西吴元济用兵。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雪夜进蔡州,生擒吴元济。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被平定。次年,朝廷再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一系列地胜利产生了极大的威慑作用,各藩镇纷纷表示忠诚朝廷。
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重用宦官吐突承璀等,这给唐帝国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李纯也胜利的欢呼声中渐渐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开始越发地骄侈,并追求长生不老。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病情恶化,唐宪宗李纯突然去逝,时年四十三岁。
因为李纯生前没有立皇后(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宠幸女人),所以在郭妃(郭暧与升平公主之女)主导下,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杀吐突承璀与澧王李恽,拥立太子李恒继位。
唐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五年,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李恒在位期间,推行“销兵”策,河朔三镇也再次反叛。唐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
李恒继位时,当时社会情况是“三户资一兵”,巨额的军费开支已使国家经济不堪重负。李恒开始推行“销兵”策,即诸镇有兵处,每年百人之中削减八人。
销兵政策本意是既能够让士兵归农,又可以削弱兵镇对国家的威胁,可谓一举两得。但问题是国家不能控制土地(或许就没有土地),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许多军士落籍又无可生计,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后都加入了河朔叛乱的队伍,反而成为一支变乱的潜在力量。《旧唐书》甚至以为,“再失河朔,盖销兵之失也”。
长庆元年(821年),回鹘崇德可汗派使者合达干等到大唐请求和亲,得到李恒的同意。五月,唐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以正牌公主和亲回纥(回鹘)。
据史书记载,临行当天,李恒亲自将妹妹太和公主送到通化门,文武百官在章敬寺前恭立送别公主,朝廷出动大批仪卫。长安城的男女老少更是几乎倾城出动,观看公主出嫁的仪式。
七月起,卢龙、成德、瀛州、相州相继发生军乱,唐王朝再也无力控制。不过,经削藩、销兵,藩镇也无力反抗中央,双方达成平衡,直到唐末。
同年,唐与吐番再次会盟,次年唐使达逻些(拉萨)重盟。
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李恒突然中风。病中的李恒他的父皇一样迷恋上了金石之药。
长庆三年(823年),唐番以汉藏两种文字将盟文刻成石碑,立于大昭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原为三块现仅存一)。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唐穆宗李恒驾崩于他的寝殿,时年三十岁。
唐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三年,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李湛在位期间,极度贪玩,不理朝政,可以说毫无作为。因为贪玩,他接连遇险却不知收敛,最终送了小命。
长庆四年(824年)四月,长安染坊的役夫张韶与一个在街头卜卦的苏玄明纠结一群亡命之徒混入皇宫夜袭清思殿。清思殿,原本是让皇帝清静思考的地方,此时却已成了喧闹的马球场,李湛仓皇而逃。好在这是一些头脑简单的乌合之众,暴乱被扑灭。但此事本已给李湛敲响警钟,但他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花样不断翻新。
李湛一味贪于玩乐使得后宫受到冷落,假太监刘克明乘机与李湛的贵妃有了私情。但纸终究不能包住火,刘克明索性决定干一票大的,杀死皇帝。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刘克明、苏佐明合谋乘李湛更衣之机将其杀死,李湛时年仅十八岁。随后苏佐明等矫诏,让唐敬宗的叔叔绛王李悟代理监国。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苏佐明,诛杀李悟,拥立李湛弟李昂登基为帝,改元“太和”。
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十五年,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
李昂在位期间,牛、李党争更趋激烈,面对两派的党争,李昂曾无可奈何叹道:“平定河北藩镇之乱容易,而想平息朝中党争却很难啊。” 牛李两派互相攻击,造成宦官权利更加膨胀。不甘于被宦官操纵掣肘的李昂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伺机消除宦官。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等以观看天降的“甘露”为由骗宦官仇士良等人去察看,结果宦官发现了暗中埋伏的武装士兵,挟持李昂,然后派遣神策军大肆屠杀朝臣,李昂从此被软禁,史称“甘露之变”。后来李昂曾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说到伤心之处不禁凄然泪下。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李昂病逝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时年三十二岁。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瀍
同年,回鹘发生内乱,黠戛斯人趁机消灭回鹘汗国,成为漠北草原上的新主人。
黠戛斯人就是今天的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的先民。当时,唐太和公主嫁到回鹘和亲二十年,亡国妾妇下场通常很糟糕,但黠戛斯首领阿热亲自前来拜见公主。阿热和公主同样有着黑发黑眼,他安慰公主说,别怕,我们是汉将李陵的后代,李陵和大唐皇室都是陇西人,咱们一千年前是一家。请公主放心,我们一定会将您送回长安。
随着回鹘灭亡,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在喀什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称葱岭西回鹘。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洲回鹘与当地土著结合,改称“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还有一支迁到河西走廊,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称河西回鹘。这一支就是现在的裕固族,裕固族用自己的语言自称为yughur ,维吾尔人用自己的语言自称为uyghur。维吾尔与裕固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被分离成两个民族的。
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即李瀍)在位不到七年,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李炎期间任用李德裕为宰相,对内削弱宦官势力、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会昌元年(841年),太和公主在黠戛斯使者护送下回国的途中被回鹘贵族乌介特勤劫留,并以此为由以太和公主的名义请表唐朝以求册封,唐因回鹘曾助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而立即派出使者带同粮食等物前往乌介驻地慰问赈济,并册封乌介为可汗劫留。乌介可汗等人率领大批回鹘南下,要求借城。
会昌二年(842年),乌介可汗提出借取天德城被唐朝拒绝,乌介可汗便率军越过杷头峰(今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等地。李瀍接受李德裕建议,出兵三路征讨。
就在这一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及兵源,吐蕃与大唐不约而同地开始对佛教进行打击。
相对于唐朝而言,吐蕃则更加激烈与残酷,藏王达玛被痛恨的佛教徒们称作朗达玛,意思是鲁莽粗暴的公牛。达玛后被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达玛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相争不下,开始了连年混战。由此,统一的吐蕃政权不复存在,陷入四分五裂。大唐决不会想到竟会“躺赢”宿敌。
会昌三年(843年)初,唐将石雄利用夜晚挖地道奇袭乌介可汗,乌介可汗身受重伤,仓皇东逃至室韦。石雄护送太和公主回到长安,李瀍给予这个和亲多年的苦命姑姑隆重的迎接仪式,命令宰相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公主。
李瀍加封她为“安定大长公主”,此后太和公主终老于长安。当时太和公主还有七个亲姐妹在世,或许是嫉妒她得到极高礼遇,她们谁也没有奉命迎接慰问公主。唐武宗大怒,对她们处以罚钱罚物的严厉处罚。
同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亡,其侄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
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调遣成德、魏博、河中等八镇兵力攻打昭义军,史称“唐平刘稹泽潞之战”。刘稹兵败,被部将郭谊、王协杀死。
会昌五年(845年),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李瀍下令大规模“灭佛”:拆毁佛寺,没收寺众土地,命僧侣还俗。由此,李瀍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初一,李瀍下诏改名为李炎。十二天后,唐武宗李炎因服食“仙丹妙药”中毒而死,时年三十二岁。宦官马元贽等拥立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李怡(李忱)为帝。
唐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十三年,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忱在位期间,对内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结束牛李党争;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因其努力仿效唐太宗,又以魏征的五世孙魏谟为谏议大夫,时人称其为“小太宗”。李忱执政的时期史称“大中之治”,也是大唐辉煌史上的最后一段光荣时刻。
李忱本人极其重视科举,对李德裕等因士族子弟入仕一向看不上眼,所以他一继位便将李德裕从朝中剔除,并一路贬到海南。李忱的本意是让白居易出任宰相,但因白居易数月前已去世而作罢,痛惜不已的他写下了《吊白居易》,以深表怀念之情。之后,李忱重用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一举结束让唐朝头疼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率军大破北方诸山奚(游牧民族),从此北方再无战事。
大中二年(848年),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乘吐蕃分裂,驱逐吐蕃守将,派遣使者赴长安告捷,以明“誓心归国”之志。
沙洲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城全部都在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讯息能够到达长安,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道向长安进发。
这十支队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人的尾随追击而献身,或在大漠迷失方向而永远留在了大漠之中,只有敦煌高僧悟真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队伍,绕过了莽莽的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大中三年(849年), 在苦苦等待大唐消息期间,张议潮率部连续收复甘州,肃州。
同年十二月,李德裕在崖州(今海口东南)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李德裕是晚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扶持下,没落的大唐才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小阳春”。李商隐称誉李德裕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更是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大中四年(850年),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悟真抵达长安。此时离张议潮沙洲起义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期间,张议潮又率众收复伊州(哈密)。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张议潮已先后收复沙州、瓜州(安西)、伊州、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
至此,除凉州(今甘肃武威)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重归唐朝。张议潮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张议潭就此留在长安以示忠诚。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唐宣宗李忱因服用“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病逝,享年五十岁。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李漼(cuǐ)继位。
唐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十四年,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漼在生活上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且崇信佛教,在政治上腐败无能,所用二十一任宰相也多半碌碌无为。唐朝又一次滑向深渊,从此再也没有翻身。
咸通二年(861年)三月,张议潮命侄子张淮深率军攻克吐蕃盘踞的最后一州--凉州。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潭病逝,六十九岁的张议潮毅然进京,“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唐朝的忠诚。
自沙州起兵,张议潮在二十间年征战无数,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以归义军之名克复瓜、沙、凉等州郡,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堪称忠诚与勇敢的典范。
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议潮在长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李漼不顾群臣的劝谏,以“为百姓祈福”为名下令迎奉佛骨真身舍利,实际是想让自己“圣寿万春”。讽刺的是这没能给他带来幸运,此后不久他就一病不起。
七月十九日,唐懿宗李漼在咸宁殿病逝,时年四十一岁。李漼第五子、年仅十二岁李儇继位。
唐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十五年,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李儇是唐朝继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因年龄小,重大决策都掌控在宦官田令孜手中,此时的唐帝国也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乾符二年(875年),关东出现大旱,王仙芝在濮州濮阳发动起义,黄巢率众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响应。各地拥兵的节度使为求自保,坐视观望,起义军的声势不断壮大。
乾符四年(877年),吐蕃王朝的贝科尔赞赞普在战乱中被杀,自此在西藏地区统治长达二百一十二年的吐蕃王朝,宣告灭亡。此后将近四百年,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统一政权,直到蒙元。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余部投奔黄巢。黄巢一度投降,但不久再次反叛。黄巢率部流动转战,将江浙、岭南近半个唐朝江山搅得昏天黑地。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黄巢翻越五岭,兵围番禺(今广州)。黄巢想割据岭南,于是通过围在城内的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上书唐朝皇帝希望做节度使,遭到拒绝。黄巢随即攻占番禺,并图以此为根据地。但因疫病流行,黄巢转而回师北上。
根据不见于中国史书的由阿拉伯人商人写的旅行记《中国印度见闻录》中的第二卷和10世纪阿拉伯学者马素第的《黄金草原》记载,黄巢入番禺城后屠杀了当地大量阿拉伯、波斯和东南亚商人。
据来自西拉甫港的阿拉伯商人阿萨德声称:黄巢共杀死了二十万名外国番商和胡族人,并摧毁了他们的寺院和教堂。屠杀数字之所以如此准确,是因为唐朝政府对外商是按照人头来课税的。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克洛阳、潼关,逼近长安。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李儇为逃离长安做准备而任命西川、山南西道(陕南附近)和东川(重庆附近)节度使职位时,竟然是用打马球赌输赢的办法决定人选,即“击球赌三川”。随后,李儇逃往成都,一呆就是四年。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占长安,建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军不断组织反攻,出身西突厥别部沙陀族的李克用也率兵加入打击黄巢的行列。
中和二年(882年)九月,黄巢的将领朱温投降唐军,李儇大喜,将其赐名朱全忠。
中和三年(883年),黄巢撤出长安。转战中因部下孟楷战败被杀,他率军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旧唐书》等史书记载,黄巢和他的军队攻打陈州时候,出现军粮不足的现象。在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黄巢命令军队建造舂磨砦巨碓,采用机械化方式,将活人辗碎,以人肉作军粮,吃掉三十万人。此事虽见于史书,不过此记载过于狗血,细思起来却难以服人。相比之下,在番禺屠城要靠谱得多了。
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兵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山东莱芜)。关于黄巢,历史上另有被他的外甥林言所杀说和出家说。
经黄巢之乱,各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大唐王朝已名存实亡。
光启元年(885年)三月,李儇重返长安。但好景不长,田令孜支持的节度使朱玫和李昌符,又与王重荣、李克用大打出手。军阀互战,李儇只得再次出逃兴元(今汉中),朱玫将因病没有跑掉的襄王李煴挟持到长安立为傀儡皇帝,改元“建贞”。
光启二年(886年)十二月,朱玫的部下王行瑜将朱玫及其党羽数百人斩杀,纵兵大肆抢劫。李煴逃奔河中,被王重荣杀死。
光启三年(887年)三月,返京的李儇在途中又被李昌符强行滞留。七月,李茂贞斩杀李昌符。
文德元年(888)二月,李儇回到长安,但经过这样几番折腾,心力交瘁的李儇的身体完全垮了。
三月六日,唐僖宗李儇病逝,年仅二十七岁。在宦官杨复恭拥立下,李儇弟李晔继位。
唐昭宗李晔(888-904年)在位七年,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李晔为挽救唐帝国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利用分化策略沉重打击宦官势力,但藩镇势力则乘机扩大。
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李晔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王建等节度使出兵,讨伐陈敬瑄(田令孜兄,田本姓陈),拉开西川之役的序幕。韦昭度是个文臣,不习武备,王建乘机扩充兵力,收拢人心。
在李晔派兵讨伐西川期间,李克用等军阀间也在互相厮杀,抢夺地盘。朱温暗中贿赂宰相张浚,让张浚游说皇帝讨伐李克用,但张浚根本不是李克用的对手,连吃败仗。无奈,李晔只得向李克用认错,威望损失殆尽。而此时的西川,除成都外都已被王建控制。
大顺二年(891年)三月,因和李克用作战失利,李晔被迫下诏召回征西川的军队。羽毛已丰的王建前脚送走韦昭度,后脚就派兵扼守剑门(今剑阁北),切断了中原与两川地区的联系,成为一个事实上独立的小王国。大唐皇帝忙碌了三年,最终一无所获。
这年十月,李晔和宦官杨复恭的矛盾也已公开化,李晔下令剥夺杨复恭的兵权,恼羞成怒的杨复恭出逃山南后反叛,这又给了李茂贞扩张实力的机会。
景福元年(892年),李茂贞攻克兴元府,斩杀杨复恭。此后,他开始对朝政指手画脚,言辞傲慢无礼。
景福二年(893年),李晔出兵讨伐李茂贞,但反为李茂贞所败。李茂贞领兵进军长安问罪,强迫皇帝将宰相杜让能杀死。
乾宁二年(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去世,他的儿子王珂、王珙争位,因李茂贞与李克用各支持者不同,李茂贞又逼李晔杀掉了两个宰相李溪和韦昭度。
不久,李茂贞二次领兵进军长安,李晔被迫逃往河东投奔李克用,结果被李茂贞的盟友韩建追上并挟持到华州幽禁了将近三年。
乾宁五年(898年),朱温占据东都洛阳。为防止皇帝落到朱温手里,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放李晔回到长安。李晔改元“光化”,以资庆祝。
光化三年(900年),李晔被宦官幽禁,他们策划废黜唐昭宗,拥立太子。为防止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他们向朱温递出了橄榄枝。朱温一进入长安,就杀宦官、杀宰相,还将神策军解散,从此唐朝皇帝手中无兵,再无回天之力。
光化四年(901年),朱温拥立李晔复位,改元“天复”,李晔加封朱温为梁王。
李茂贞听说唐昭宗复位,又从凤翔赶到长安,厚颜无耻的请求皇帝加封其岐王。李茂贞勾结宦官韩全诲将李晔控制起来,宰相崔胤决定利用朱温的力量诛杀宦官,事后看这是奇臭无比的一招。
此后朱温领兵讨伐韩全诲,韩全诲便迫使昭宗一起逃到了凤翔投靠李茂贞。朱温包围凤翔,长达一年多。
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封割据江南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这就是后来的十国中的“南吴”的雏形。
天复三年(903年)正月,粮草用尽的李茂贞迫于压力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将李晔交给了朱温。朱温带皇帝回到长安,将几百名剩下的宦官残酷地杀掉。而经此一役,李茂贞实力因此受到重挫,再也无法恢复。
此后朱温离开长安,但留下自己的侄子驻军控制。后悔不迭的崔胤进行了最后的自救,他一方面招募扩充朝廷禁军,另一方面积极地和周边藩镇和好,希望通过朝廷自强、改善关中政治环境来避免亡国的命运。
天复四年(904年),朱温杀宰相崔胤,逼迫李晔迁都到洛阳。朱温改年号为“天佑”,但李克用认为他是假借天子之名,所以拒绝使用,依旧使用天复年号。
八月,唐昭宗李晔被朱温将领史太弑杀,时年三十八岁。其子李柷被立为帝,是为唐哀帝。
唐哀帝李柷(chù 904-907年)在位三年,是唐朝最后一任皇帝。
李柷继位时年仅十三岁,完全是傀儡,朱温“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基本上超过了汉初相国萧何和汉末丞相曹操。朱温曾被唐僖宗李儇赐名“全忠”,但他非但不忠,还弑君夺权,完全露出了篡位的狐狸尾巴。
天祐二年(905年)六月,朱温在亲信李振和柳璨的鼓动下,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朝臣三十多人于黄河边的白马驿全部杀死,然后投尸黄河,史称“白马之变”。
同年,为对付朱温,李克用与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云中结为兄弟。
同在这一年,杨行密去世,其杨渥继位,此时的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天祐三年(906年),朱温攻打沧州(今河北沧州),燕王刘仁恭向李克用借兵。刘仁恭原本是李克用提拔起来的,但他后来不听从李克用的号令,双方兵戎相见,李克用被打得大败。李克用极度痛恨刘仁恭,本不想出兵,但经李存勖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后,李克用最终出兵攻破潞州(山西长治),以解燕地之围。
天佑四年(907年)三月,朱温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强迫唐哀帝李柷“禅让”皇位,定国号大梁,改元开平。李柷于次年被朱温毒杀。
至此,轰轰烈烈的大唐王朝就此灭亡。
随着唐朝大一统政权的结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继西晋后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分裂时间长达漫长的三百七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