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方正证券 任宇超)
1.1 深耕金属萃取剂十年,打造全球行业龙头
公司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金属萃取剂技术方案服务商。
公司前身为中外合资企业重庆海祥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6 年 11 月,2012 年进军铜萃取剂行业并更名为康普化工,当年建成 1500 吨/年初始产能,铜萃取剂产品型号仅 4 种,能够满足的客户需求有限。
2018 年公司完成 3500 吨/年新产能扩建,同时不断丰富产品型号,逐步研发钴镍萃取剂、矿物浮选剂等新产品。
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和绝佳的服务态度,公司目前终端客户已覆盖全球主要矿业集团,包括全球前五大铜矿企业,BHP(必和必拓)、CODELCO(智利国家铜业)、Gleneore(嘉能可)、Freeport-McMoRan(自由港)和 SCCO(南方铜业),成为智利最主要的铜萃取剂供应商之一。
公司终端客户还覆盖了国内部分新能源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华友钴业及洛阳钼业。
2020 年以来,公司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保持原有产品优势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酸雾抑制剂等创新型高附加值产品,业务也快速覆盖亚非等新兴市场,逐步成长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金属萃取剂制造商。
纵向延伸矿山开采化学品形成全套解决方案,横向布局新能源丰富产品组合。
公司以技术起家,主要从事于铜萃取剂、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以及其他特种表面活性剂等小品类、高附加值化工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尤其在铜萃取剂领域已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龙头企业。
公司的金属萃取剂品类和型号丰富,凭借多年研发积累已经形成齐备的产品库,全系列产品均已注册商标,公司 38 种型号铜萃取剂产品可覆盖全球主要铜矿萃取需求;公司所开发的酸雾抑制剂和矿物浮选剂也均已注册商标,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公司产品组合和应用范围不断丰富,产品应用领域由湿法冶金向城市矿山资源处置领域纵向扩展,并逐渐横向拓展至新能源电池金属回收、污水重金属处理及矿物浮选等领域。
1.2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核心管理层钻研化工行业多年
公司股权架构清晰,董事长邹潜具有绝对控制权。自公司设立之初,邹潜即通过其全资所有的浩康集团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并延续至今。
在股东大会层面,邹潜作为控股股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合计控制公司 64.16%的股份,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凭借绝对控股地位全面统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决策。
公司坚持技术导向,核心团队多具备化工专业背景。
公司董事长邹潜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曾担任中南大学特聘导师(客座教授),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具有较强的化学专业背景。同时邹潜作为公司研发的领军人物,大力支持建设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和技术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另外董事长邹潜还担任重庆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协会会长,常务副总经理徐志刚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他核心高管也大多是工程技术出身,技术储备先进,技术经验丰富,为公司长远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1.3 营收稳健增长,利润规模逐步提升
伴随着业务扩张和产销增长,公司经营规模近年来持续提升。2017 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为 1.05/0.09 亿元,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为 2.25/0.51 亿元,2017-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达 20.99%/54.29%。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良好增长态势进一步延续,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至 2.64/0.78 亿 元,同比增长 123.7%/254.5%,其中 22Q3 营业收入为 1.2 亿元,同比环比分别+300%/+53.85%,22Q3 归母净利润为 0.35 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为+775%/+25.00%。
公司净利率和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
2017-2021 年,公司的毛利率依次为22.31%/12.92%/25.91%/40.18%/34.93%,净利率依次为8.62%/2.01%/11.54%/27.25%/22.62%,受益于公司的持续创新、规模效应和良好的成本管控能力,毛利率和净利率在五年间分别提升了 12.21/14pct。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36.61% 和 29.67%,同比维持增加趋势。
分板块来看,除 2019 年外,公司铜萃取剂毛利率维持在 40%左右,盈利状况良好。而 2021 年新能源金属萃取剂毛利率甚至超过 60%,盈利能力强。
资产负债率持续优化,2022 年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恢复增长态势。
2017-2021 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依次为 35.13%/34.09%/ 34.96%/26.17%/30.59%,一直维持在 35%水平线以下。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启动了扩产计划,资产负债率上升至 39.35%。2022 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在建工程余额 0.23 亿元,较年初增加 0.22 亿元,未来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建设和投放,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陆续放量,公司有望突破产能瓶颈,实现盈利阶梯式跨越。
1.4 公司研发实力雄厚,以铜萃取剂为主业横向纵向拓展
公司研发能力深厚,公司已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专注特种表面活性剂产品的技术研发,设立‚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相关人才加入公司。公司研发团队实力雄厚、经验丰富。
目前公司研发团队共有研发人员 37 人,包括专业领域博士 2 人,硕士 10 人,研发团队理论 基础扎实,实操经验丰富,研发人员配置合理,分工明确。
2017-2021 年间,除 2020 年中试项目减少,材料耗用金额下降拉低研发占比外,公司研发支出总体维持 3%以上,公司人员培训机制及激励机制完善,有效支撑公司研发工作的独立和持续性。
目前,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 37 项,其中发明专利 14 项。
公司产品 Mextral 984H-C 被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得‚2021 年全国湿法冶金星级装备优秀星级品牌‛认证。
另外,公司董事长邹潜和常务副总经理徐志刚带领的‚特效萃取剂的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被评为‘重庆市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公司还先后获得‘重庆市市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市高新技术专业’等认定及荣誉。
坚持以技术塑造产品、以服务赢得客户‛的核心价值,秉承科技创 新的发展道路。公司营销网络完备,‘售前+售中+售后’环节紧密联 动,增强客户粘度,终端客户覆盖全球主要矿业集团,2018 年,公司 获得大客户必和必拓颁布的‘优质供应商认证资格’,是唯一获得该 资格的萃取剂厂商。
公司研发目标明确,下阶段将继续通过研发丰富主业铜萃取剂产品种类,并围绕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酸雾抑制剂、矿物浮选剂、改质剂等表面活性剂等方向进行前瞻性的研发布局。
2.1 精铜需求增长&湿法工艺渗透率提升
新能源及储能行业大幅拉升铜需求量,预计 2050 年达 5300 万吨。铜作为重要有色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力、家电、运输、建筑及新能源领域,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
近年来,铜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展,重点应用于新能源及储能领域,需求量不断提升。
据 S&P Global,电动汽车的耗铜量是传统燃油车的 4 倍,可再生能源系统耗铜量是传统能源系统的 12 倍,预计 2030 年全球铜需求量增至 3990 万吨,2050 年全球铜需求量达到 5300 万吨。
据 ICSG,2021 年全球精铜产量为 2482 万吨,近二十年需求 CAGR 为 2.5%,年均新增百万吨级精铜产量。
全球铜矿品位随开采下行,铜矿品质降低。铜矿品位是指矿石含铜量所占比例,高品位铜矿石杂质含量少,冶炼难度低,冶炼产量高。
1992-2011 年,全球铜矿品位由 1.45%下降至 1.12%,同期智利铜矿矿石品位由 1.61%下降至 0.84%。
铜矿石按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铜矿石(氧化铜含量小于 10%)、混合矿石(氧化铜含量 10%-30%)以及氧化铜矿石(氧化铜大于 30%)。
氧化铜矿石组成复杂,结构松散易碎,矿物成分较多且分布不均匀,因此氧化铜回收利用率很低;硫化铜浮选回收相对容易,工业中常通过选矿技术富集形成铜精矿,再火法冶炼成精铜。
湿法冶铜更加适用于低品位铜矿,技术突破渗透率逐步提升。
铜冶炼是指铜精矿到精炼铜的生产过程,目前主要分为火法冶炼与湿法冶炼两种技术路线。火法冶铜以高品位硫化铜矿为主,将原矿石选矿提纯为含铜量 20%-30%的铜精矿,通过熔炼、吹炼、火法精炼、电解精炼等环节形成电解铜;而湿法冶铜以氧化铜矿为主,通过‚浸出-萃取电积‛环节形成电解铜。
据国际铜业协会(ICSG),2020 年火法冶铜/湿法冶铜工艺铜产量达 2048 万吨/390 万吨,占全球铜总产量的 84%/16%。湿法冶铜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无污染等优点,目前湿法冶铜成本仅为火法冶铜 42.86%,预计未来火法冶铜成本随铜矿品位降低进一步上涨。
火法冶铜原料为铜精矿,随铜矿品位逐渐下降,提纯铜精矿所需原矿石数目持续增加,拉升下游矿业集团开采成本与资本开支,2005 年-2018 年,建成铜矿的每吨开采成本已上升 76%。同时,湿法冶铜技术不断突破,持续拓展矿石萃取类型,目前可以应用于冶炼硫化铜矿,预计未来湿法铜产量加速提升。
公司专注突破湿法冶铜贵金属回收难点,已在协同萃取钴领域取得两项专利,工艺步入工业化阶段,更适用于处理刚果(金)铜钴氧化矿。
2.2 湿法冶铜工艺复杂,技术积累与服务能力非常重要
湿法冶铜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产品配方需要随冶金工艺及铜矿环境变化不断调整。
湿法冶铜工序包括‘浸出-萃取-电积’,先将铜矿石与酸性或碱性溶液反应形成铜离子浸出液,再流入萃取槽与萃取剂混合生成富含铜离子的电解液,最后电积析出铜。
萃取环节是湿法冶炼的核心工段,决定了铜纯度及回收率。铜萃取剂作为核心助剂,其配方 及化学结构决定最终萃取效率。
在上述复杂流程中,如铜矿开采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黏土含量增加),或是冶炼厂工艺技术改变,将影响到最终金属的产出效率。
萃取剂供应商不仅需要开发出客户定制化的产品,也需要对客户工艺流程提出优化建议,提高金属回收率并保持稳定的同时,减少能耗,降低污染。
例如,客户从浮选精矿焙烧/浸出流程改为全矿浸出的湿法流程,由于工艺过程的变化,导致浸出液流向溶剂萃取的流量增加了 20%,而溶剂萃取车间有限的容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浸出液流量进行评估,对溶剂萃取车间的配置进行修改,用建模软件对溶剂萃取车间进行场景模拟,并对工艺过程的管道进行修改,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客户进行紧密的服务。
长流程生产要求工艺控制保持高水平。
金属萃取剂的工艺流程包含两大步骤,合成和复配。合成反应是制备醛肟、酮肟等反应的总和,是铜萃取剂生产的关键步骤,其反应所产生的半成品对铜萃取剂性能、萃取效率起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工艺流程中对合成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对反应的原料、设备、时间、反应条件(含温度、压力、湿度、酸碱性)等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以满足制备的要求。
其中醛肟的制备包含排氢反应、成盐反应、甲酰化反应、肟化反应;酮肟的制包含酯化反应、酸化反应、肟化反应等,合成过程所涉反应类型多、难度大。复配则是根据客户铜矿的不同特点及冶金工艺环境等选择或开发相应的配方,调配酮肟、醛肟比例并向其中加入添加剂复配形成萃取剂产品,对技术经验要求较高。
2.3 铜萃取剂成长空间广阔
铜矿品位随资源开发持续下降导致火法成本上升,湿法冶铜占比显著提高。据 ICSG,2020 年精铜产量中湿法占比约为 16%,火法占比约为 84%,火法冶铜技术目前仍是主流工艺。但未来随着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环保节能的要求以及铜矿品位逐渐降低,新建投产的矿山中湿法冶铜占比提升。
据 ICSG,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仅投产两座大型铜矿,2022 年至 2023 年,全球扩建投产七座铜矿项目,其中四座采用湿法冶炼技术,包括刚果(金)KFM 铜矿、刚果(金)Lonshi 铜矿、俄罗斯 Udokan 铜矿以及智利 Quebrada Blanca 二期铜矿开发项目,其中采用湿法冶炼的铜矿产能占比达到 43.3%。
中性假设下,2030 年全球铜萃取剂市场需求量将达到 3.03 万吨。
据 ICSG和S&P Global数据,2021年精铜消费量约为2482万吨,预计2030 年铜需求量将增至 3990 万吨,预测期间 CAGR 为 5.41%,由 CAGR 算出预测区间每年精铜消费量情况。再根据近年湿法冶铜占比,对湿法铜占比的变化趋势做出悲观、中性、乐观三种假设。
最后,根据公司公告数据,生产单吨湿法铜平均消耗 4kg 铜萃取剂,测算出三种假设下铜萃取剂的消费量情况,2030 年全球铜萃取剂市场需求量将达到 2.55/3.03/3.51 万吨。
公司覆盖全系列铜萃取剂产品,利用长期技术积累服务客户。
铜萃取剂主要分为醛肟类、酮肟类、酮肟醛肟复配类、醛肟加改制剂类以及β-二酮类,每种萃取剂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冶炼场景。酮肟醛肟复配类铜萃取剂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原料酮肟、醛肟配比及添加剂的添加方式为关键技术,影响萃取性能及效率。
铜矿常与其他矿物共生,矿物结构层次及组成较复杂,不同矿石浸出液所含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有所差异。
公司产品涵盖全系列铜萃取剂类型,根据客户冶金工艺特点及目标矿石的金属成分、品位、酸碱性及杂质特性开发定制化配方,运用自研‘Simula-SX’模拟软件及研发累积经验调整原料配比,适应不同铜矿环境。
3.1 铜萃取剂的核心壁垒在先发认证与技术服务
目前世界范围内金属萃取剂主要供应商仅有巴斯夫、索尔维与康普化学三家。
国内金属萃取剂的生产商还包括福建紫金药剂厂和德源化工两家非上市公司,业务规模较小,产品种类有限,尚不具备切入跨国矿业集团供应链能力。
福建紫金药剂厂铜萃取剂主要供大股东紫金矿业使用,对外销售较少;德源化工主要生产磷酸类萃取剂,不适用于大规模铜萃取。格局优异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进入壁垒。
壁垒 1:下游客户供应链稳定性高,先发认证带来很高的时间成本。
铜萃取剂在湿法冶铜过程中用量较少,提纯一吨精铜仅消耗 3-5 千克铜萃取剂,下游成本占比较低,但对客户生产效率影响极大,因而客户对铜萃取剂价格敏感度低,而公司下游客户多为跨国矿业集团,铜产能大、对产品质量及稳定性要求高,因此对供应商选取标准严格。 国际矿业集团供应商认证周期通常为 1-2 年,其他客户供应商认证周期为 0.5-1 年,预计新客户整体开拓周期平均要 3 年以上。
壁垒 2:非标服务依赖研发与迭代能力,而研发迭代又反向依赖长期的客户服务的技术与经验积累。
新进入者缺少技术经验及数据积累,难以针对客户需求定制化调整配方,达到其供应商选取标准。此外下游公司选取全新的供应商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
3.2 横向对比主要竞争对手巴斯夫与索尔维,均通过收购进入金属萃取剂行业
巴斯夫收购 Cognis,布局采矿化学品业务。Cognis 的前身是德国 Henkel,其于 1999 年剥离出其化工产品分公司组建了 Cognis。
2010 年 12 月 9 日,巴斯夫以 31 亿欧元对价完成了对 Cognis 的收购,从而完成了采矿化学品的布局。目前其产品包括萃取剂、矿物浮选剂、絮凝剂、粘合剂、浸出助剂、助磨剂等。
索尔维(Solvay)为全球主要的金属萃取剂生产商之一,通过收购 Cytec 公司进入行业。Cytec Solvay 的前身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Acorga)与南非英美资源集团的合资企业,开发了非洲冶金史上第一批醛肟试剂(Acorga P-5000)。
索尔维 2015 年收购 Cytec 公司切 入矿山化学品业务,生产多品种金属萃取剂及浮选剂。康普化学深耕铜萃取剂,并围绕金属萃取剂进行产品体系的拓展,目前已形成比肩巴斯夫、索尔维的产品组合。
公司产品主要涵盖五大类,包括铜萃取剂、酸雾抑制剂、矿物浮选剂、其他金属萃取剂、改质剂。
其中铜萃取剂领域,公司覆盖全系列铜萃取剂产品(醛肟类、酮肟类、酮肟醛肟复配类、醛肟加改制剂类以及β-二酮类)研发了‘绿色肟化反应’、‘连续萃取’等新型工艺,具备技术优势。在锂萃取剂领域,公司与索尔维优先于巴斯夫布局,公司产品目前进入中试阶段。
酸雾抑制剂为公司自主研发产品,行业市场参与者较少,公司先发优势明显,2021 年首次实现规模化大批量销售 24.1 吨,实现营收 683.53 万元。
目前公司在絮凝剂、金银等部分金属萃取剂、助磨剂和污垢控制剂等体系布局尚有欠缺,未来可纵向延伸其他采矿化学品,不断拓展产品种类。
公司聚焦金属萃取剂赛道,通过紧密技术服务构筑护城河。
巴斯夫和索尔维均为国际大型化工集团,销售规模大,业务条线多,金属萃取剂业务占比较小。
公司专注金属萃取剂赛道,铜萃取剂产品与巴斯夫、索尔维同类型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类似,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准。为提高配方筛选效率,公司、索尔维与巴斯夫均开发了相关模拟软件辅助配方选型,提高服务能力。
萃取剂属于有特定用途的非标工业助剂,需要根据客户具体的用途和工业环境等细节不断修改萃取剂配方,具有很强的定制化特征。公司持续优化服务能力,定制化长期服务构筑护城河。
公司在产品各个销售环节,根据客户生产特点与需求,持续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持,通过定制化、专属化、长期跟踪咨询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客户粘性,拓展销售渠道。
2021 年,公司金属萃取剂产能约为 5000 吨,全球产能占比为 27%。
未来公司募投项目逐步投产,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竞争能力持续优化,预计项目达产后公司金属萃取剂产能达 8500 吨,产能占比将提升至 36%。
4.1 电池金属回收利用将成为未来主流金属原料供给
五大金属在新能源电池中扮演重要角色。钴、镍、锂、锰、钒为新能源电池的主要金属成分,被称为新能源电池金属,相应的萃取剂被称为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
上述金属在新能源电池中发挥了电流传导、电力存储等关键作用,是新能源电池最核心的原材料成分。
全球电池生产与金属资源分布错配,新能源金属回收分散供应风险。
目前及未来动力电池生产主要集中在东亚、欧盟和美国地区。然而, 这些主要电池生产国却并非相关金属资源的主要储量国和生产国。动力电池所需的金属资源产量和储量高度集中在非洲、南美和澳洲。
例如,金属钴的主要生产国和储量国均为刚果(金) (占比 58%和 49%) ; 金属锂的主要生产国和储量国分别为澳大利亚(40%)和智利(47%) ;而金属镍的第一生产和储量国则为印度尼西亚(19%)和巴西(16%)。东亚、欧盟和美国等地区生产动力电池,需要严重依赖于从上述国家进 口金属原材料。
随着动力电池产量的急剧增加,金属原材料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跨区域供应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何稳定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和高质量供应、合理利用国内外的金属资源,既是电池生产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能减缓对原生资源的需求,降低依赖进口的风险,是解决相关金属供给不足的重要路径。
激增的动力电池销量意味着大量的金属资源消耗。
预计 2021-2030 年全球范围内应用于乘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钴的累计使用量将超过 188 万吨,相当于目前全球已探明钴矿可开采量的 30%;镍的累计使用量将超过 487 万吨,接近于 2018 年与 2019 年全球所有国家镍矿产量的总和。
未来 5 到 15 年,全球电池对于五种金属的需求快速增长,其中,钴的增长率达到 26%、镍达到 20%、锂达到 36%、锰达到 20%、钒达到 49%。
电池退役高潮开启,未来十年退役电池总量将超 700 万吨。
根据 IEA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1 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0 年底全球电动车保有量 1,080 万辆,到 2030 年将增加至 1.45 亿辆(保守估计)或 2.3 亿辆(乐观估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0%或 36%;根据 2017 年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的预期,2030 年全球乘用电动车销量将达到 2500 万辆,对应动力电池电量超过 2.1TWh。
结合中国财政部和工信部发布的文件和行业共识,2015 年及以前销售的动力电池使用约 5 年 后退役,2016 年及以后销售的动力电池使用约 8 年后退役,且退役时的理论剩余电量为 80%。
在过去 2-3 年退役的动力电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报废品,真正的退役潮现在才刚刚开始。根据以上对 2030 年全球汽车及电池电量的估算,预计 2021-2030 年期间全球乘用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将会达到 705.23 万吨。
电池回收利用效率较高,有效弥补供给紧缺。
随电动汽车产销量不断提升,预计新能源金属矿产未来供不应求,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 原材料锂、钴等稀有金属。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可利用的锂资源量将难以达到其需求值。金属锂的开采和提取非常复杂,成本高,生产 1 吨锂需要 250 吨锂辉石或 750 吨富矿卤水和 1900 吨水。而使用电池回收技术,回收仅 28 吨废锂离子电池即可生产 1 吨锂。
因此,废锂离子电池可以被视为提取金属的‘人造矿物’。废旧锂离子电池的金属成分已超过天然矿床的含量,从废 LIB 中分离金属比从天然矿物中分离更容易。据估计,2020 年仅中国就可以生产 50 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将处理 1100 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
因此, 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是减少对缺乏钴和锂等初级资源的迫切需求的可 行方法。 电池金属市场火热助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
制备上述金属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回收。
特别是在当前电动车逐渐普及、电池淘汰报废增加的背景下,电池回收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碳中和背景下,电动车和储能市场将快速增长,据彭博社预测:(1) 2040 年全球轻型电动汽车的销量可达 5600 万辆,约为 2020 年的 17.9 倍;(2) 2020 年全球储能装机达 5.3GW,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储能装机达到 1.6TW。可回收电池金属市场空间广阔。
在动力电池回收方法中,湿法回收是锂电池最常用且最成熟的技术。
湿法回收是指使用化学溶剂将镍钴锰锂等金属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转移到浸出液,再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共沉淀等方式,将金属离子形成无机盐或氧化物,如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等。该项技术工艺较为复杂,但金属回收率高,纯度高。
具体到每种可回收金属,到 2027 年,预计需回收的金属钴将达 7.75 万吨、锂达 6.46 万吨、锰达 9.49 万吨、镍达 30.42 万吨,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22%、29%、20%、31%,市场前景广阔。
4.2 前瞻布局新能源电池贵金属回收领域,构筑新赛道先发优势
公司 2017 年提前布局贵金属萃取领域,发表镍钴共萃相关专利,目前已获得 6 项贵金属回收相关专利,开发出 11 种新能源电池及其他金属萃取剂,涵盖钴、镍、锂、钒、锰等贵金属。
2019 年公司积极推广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产品,积累优质客户资源,目前产品已覆盖全球大型钴锌锰湿法分离公司 Boleo、全球钴业龙头华友钴业及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等。
技术研发及客户资源助力公司获得先发优势,近年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产品销量与业务营收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公司依托长期技术累积,不断完善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技术。
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的研发生产与铜萃取剂相似,均需经过合成和复配两个步骤。合成过程涉及多种化学反应,对反应条件、温度要求较高,合成工艺较复杂;复配需要调配半成品与添加剂比例,对技术经验要求高。
公司依托多年铜萃取剂研发技术经验,发挥协同优势,自主研发 Mextral 63H 等多型号钴镍分离萃取剂产品,可用于萃取钴、镍、锌、锗、钼、铀等金属,具有萃取动力学快、反萃性能好、分相快、夹带少等优点。公司同时稳步推进锂金属萃取剂研发,目前已进入客户试样阶段。
公司积极布局萃取剂衍生产品,丰富优化产品结构,打开增长空间。 公司依托客户资源,覆盖下游多样化需求,跟踪行业最新动态。在与 客户沟通中了解到客户对于电积车间除尘、除雾与保障安全有迫切需 求,因此公司开发了酸雾抑制剂及矿物浮选剂等衍生产品。
酸雾抑制剂属于公司原创性开发的产品,可用于湿法冶金的电积反应阶段,抑制电积过程中酸雾排放,防止职业危害、环境污染以及腐蚀生产设备,同时提升原料利用效率。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向电积液中添加 3-20ppm 浓度单位的酸雾抑制剂产品,电积车间的酸雾浓度从 1.6mg/m³降低到 0.2mg/m³以下。酸雾抑制剂行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司先发优势明显,2021 年首次实现规模化大批量销售 24.1 吨,实 现营收 683.53 万元,2022 年 H1 实现营收 1891.6 万元,业务增长迅速。
矿物浮选剂可提升矿石金属纯度,应用空间广阔。
火法冶金以及湿法 冶金,均需使用矿物浮选剂对矿物浮选。浮选是在金属冶炼之前,对目标金属原矿石在乳液状态下进行选别,提高矿石的金属纯度,提升冶炼效率。矿物浮选剂市场需求广阔,2020 年中国矿物浮选剂市场规模为 30.5 万吨,预计到 2027 年可达 41.5 万吨,黄药、黑药、脂肪酸等传统矿物浮选剂技术附加值偏低,利润空间有限。
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生产新型矿物浮选剂,目前已拥有硫氨酯类矿物浮选剂和羟肟酸类矿物浮选剂产品,硫氨酯类矿物浮选剂可用于硫化矿的浮选,羟肟酸类矿物浮选剂可用于钨、锡、稀土、石墨、萤石矿等多种较难浮选的矿物以及煤泥等非金属矿物的浮选。
相较于传统浮选剂,公司开发的新型矿物浮选剂产品性能更好、稳定性更强,预计未来产品渗透率持续提升。矿物浮选剂公司目前国内市占率仅 0.07%,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后国内市占率可达 2.36%,成长空间广阔。
产能不足是限制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订单量的不断增长,公司产能利用率基本保持满产状态,几乎接近饱和,2022 年 H1 达到 108.21%。公司铜萃取剂产品 2019-2021 年的有效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91.86%/101.29%/97.90%,而 2022 年 H1 达到 111.24%。
2022 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大幅增长,下游客户需求旺盛。截至 2022H1 期末,公司在手订单 2.43 亿,较 2021 年末增长 421.2%。
公司终端产品配置装置的产能共 5000 吨,由于向客户所提供的产品均为定制化产品(中间体不外售),因此在产能统计中仅考虑最终产品。拆分来看公司共计拥有醛肟&酮肟中间体产线 2 条,4 条金属萃取剂配制装置。
公司扩产应对未来订单需求量的增长,解决现有产能近乎满产的问题。
本次募投金属萃取剂拟建产能规模与发展规划相匹配,极大缓解当下公司订单压力,在当前产能利用率高位与在手订单充足情况下有望快速达产。
预计到2025年,募投项目中金属萃取剂产线新增的3,500 吨可释放 60%产能,2027 年可释放全部产能。按照当前的产能投放强度,未来五到十年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公司产品市占率有望提升。
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 1.3 亿建设年产 2 万吨特种表面活性剂项目,进 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组合,大幅提高整体产能至 2 万吨/年。扩建后公 司将拥有 8200 吨/年铜萃取剂,300 吨/年新能源金属萃取剂,7200 吨/年矿物浮选剂,4000 吨/年改质剂等其他特种表面活性剂以及 300 吨/年酸雾抑制剂产能。
募投资金中将有 1 亿元用于康普化学技术研究院项目建设,占募资总额的 43.5%,彰显公司对研发和客户服务的重视。项目投产后公司有望加快产品迭代速度,进一步增强客户服务的能力,增强客户粘性。
7.1 盈利预测及业务分项预测
综合上文对公司业务及核心竞争力的各个维度分析,我们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经营情况,分业务板块做出以下预测:
7.2 可比公司估值
公司主营业务为铜金属萃取剂,A 股无业务完全相同的同类公司。结合公司招股说明书以及主营业务相关性,选取中触媒、皇马科技、新化股份(新化股份与公司主营业务中均有镍、钴等分离业务)作为可比公司,2022-2024 年可比公司平均 PE 约为 21.8/15.6/12.2。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