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吴两国的托孤历史咱们写过了,
高平陵之变(4):曹睿弃曹宇用司马懿背后的隐情是什么?(一句狠话乱了曹魏的江山)
孙权选诸葛恪首席托孤大臣的缘由(其它四位辅政大臣背景如何?)
现在回头把蜀汉的也补上。
刘备逃回白帝城后,改名“永安”,然后住这不打算走了。夷陵之战刘备输掉的根本原因是没理解这句话: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两点猜测:
1、很大程度上,皇叔是走不动了,一场大赌,家底输光了,蜀国国运彻底败没,可以想象皇叔此时的懊悔和心碎!
2、夷陵大败的消息传到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惶恐和震动,刘备仍然顶在前线,方能成为安定众人不安情绪的有力保障。此时益州南方已经发生了叛乱,如果皇叔回成都,益州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样的动乱。
223年春,刘备要交代后事了,他把丞相从成都叫到了永安,著名的“永安托孤”开始了(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
刘备对丞相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大事,我这儿子你看能行就辅佐,不行的话,君可自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个“君可自取”,成为了千古疑问。
刘备是要让丞相取而代之吗?
首先咱们尽量客观,看看蜀汉此时的家底到底怎么样。
1、文臣武将损失殆尽。
先看武将系统,五虎上将除了赵云,其余四人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走了。
而一大批军中骨干,如督北军的黄权、伐吴大督冯习、张南,傅肜等不是投降就是战死。
就拿随着黄权投降的将吏来说,光封侯的就有数十人(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封侯者42人,为将者百余人)
再看文臣方面,前后两任尚书令法正,刘巴都走了。
法正咱们之前写过:法正:为什么说220年是蜀汉的重要转折点?(卧龙凤雏外刘备最重要的顶级谋士是谁)
他对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刘巴也毫不逊色,是刘备与丞相都十分欣赏的能臣。
刘备进围成都时,就单独下过命令:“如果有谁危害到刘巴,我将诛杀他三族。”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巴向刘备谢罪认错,刘备展现出大度的气概,并没有责怪刘巴,而且为得到刘巴这样的人才而高兴。(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刘巴之后与诸葛亮、法正、李严、伊籍共同制定制定《蜀科》,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法制基础(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诸葛亮也多次称赞刘巴的才能(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
法正,刘巴先后离世,对蜀汉文臣系统的重大损失。
尚书令位高权重,需要能力突出,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还得有相当的资历才行。如果马良不死,本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惜的是,马良也死在了夷陵战役。
2、国力大损
蜀汉人口:九十四万,领户二十八万,举国兵力不过十万上下。
夷陵之战,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溪蛮加入,总兵力估计在五万上下,还有史料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东吴号称大杀汉军八万)即便夸张,汉军主力丧失殆尽应为可信。
3、内有南中叛乱,外部魏吴虎视眈眈。
刘备兵败的消息传来,整个南中沸腾,益州本土豪族和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跃跃欲试。先是越巂郡叟人头领高定元起兵反叛,杀了蜀汉任命的郡将焦璜,举郡称王。紧接着,益州郡有人闹事,杀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魏国更是十分轻慢蜀汉,刘备驾崩后,曹丕让手下的大臣们给丞相写信,劝蜀汉效仿东吴,接受曹魏的封赏。写信的人很多,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华歆、王朗是天下名士,陈群是曹丕的实权人物,诸葛璋则是丞相的本家)
曹魏君臣已认为益州传檄可定,足见此时蜀汉国势之衰。
真可谓内外交困,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雄才大略,岂会不明白交与丞相手里的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丞相后来能扭转蜀汉颓势,重整旗鼓,相当于再造了蜀汉!
所谓君可自取,更多是知道丞相的艰辛。
对于刘备的托付,丞相是怎么回的呢?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后面大家也都看到了,丞相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对君臣,心神无二,确实堪称是千古之最: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至于为啥将李严也列入托孤大臣?
两点原因
1、李严本人的地位摆在这里。
刘备称汉中王时,劝进的前十一位大臣如下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
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
营司马臣庞羲;
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射坚出身于扶风世家大族,与皇甫家为世交。他少有美名,可以看出,射坚自幼聪慧过人,品行高尚,受到当时士人的称赞)、
军师将军臣诸葛亮;
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
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
征西将军臣黄忠;
镇远将军臣赖恭(任交州刺史,后与苍梧太守吴巨不和,被吴巨逼走,回到故乡零陵)
扬武将军臣法正;
兴业将军臣李严
李严排在法正后面,早就进入了核心权力层。
2、安抚益州本土派。
蜀汉的统治根基是刘备的从龙旧臣和荆州士人,但刘备要稳定政权,自然不能忽视益州本土派的利益。
但即便如此,刘备也没有重用皇亲国戚,出自益州的吴懿,而是提拔了出身荆州,之后在益州当官的李严作为本土派的代表。
至于说刘备用李严来制衡丞相,咱们看下李严的官职和位置就清楚了。
以李严为中都护、尚书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尚书令管政,中都护统领禁军,李严军政大权在手,的确有抗衡丞相的实力,但是最后一句镇守永安才是亮点。
尚书令、中都护只有身处成都才能真正发挥实力,留在永安这个边境重镇,真正的作用只是守卫蜀汉的东大门!而只有加上中都护的头衔,之前从不掌兵的李严才可以掌控永安的禁军。
如果不是丞相要增加北伐军力,调李严进汉中,李严这辈子可能就常住永安了!
将蜀汉托付给丞相后,刘备终于心安了。
这位厚道人对儿子的最后一句教诲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刘备德薄?
他善待了每一个身边的下属,糜芳捅了这么大的篓子,他对糜竺仍然是厚待如初;夷陵大败后,黄权归路被断,最后北降曹丕了,刘备仍然善待其家属,说黄权没办法,不是黄权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人家黄权啊。
经历几十年风风雨雨,他没有任何的屠城劣迹,善待了治下的百姓。
对百姓、对臣子他都做到了仁至义尽!
唯一的一次德薄,也就是得国不正的拿下刘璋。
刘备也许还在为这事所懊悔,在死前能嘱咐孩子这个,他可能真的觉得对不起刘璋。
对自己这辈子的亏心临终能够表达忏悔,皇叔真的比古往今来那些欺世盗名的英雄们,要强的太多了。
没有顶级士族的撑腰,一帮寒门子弟在皇叔的带领、号召下,打出了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十分有名的北伐:
关羽震华夏!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可惜他遇到了曹操、孙权,不然皇叔真有可能创造高祖刘邦那样的丰功伟绩!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