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现称天池宫,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境内,现保存较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桐梓县志》载:天池,在城西天池寺后,接连二池如桶,下池填作寺,下池溉田数百亩,余入周市坝河。
该寺始建于明初,历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次修葺,占地200多平方米,四周有五米高的石围墙,院内庙宇有上、中、下三殿,左右有斋堂、宿舍,中间有四合天井坝,外有戏楼、山门,寺后有历代祖师古墓(俗称和尚坟)30多座,香火旺盛,声名远播。
又据民国《桐梓县志》载:天池寺,在治西十五里天字山下,连接二池,填其下池以建为寺,田土约两百亩。考之碑记:万历王子,令狐年、令狐尚等募捐修葺。庙貌巍然。其后争控不己。分拔一份经官产局售与熊兆,开支公用;又提一份作本县教育经费。余留产业,仍作本庙香火费。
天池寺现存有对联三副,字迹笔划清楚可识,至今保存完好。正殿大门柱上镌有乾隆年间江苏川沙抚民同知温纶湛楷书对联:“入长生法门,天地同寿;登极乐世界,草木皆春″。左右两殿郎柱分别刻有:“种菊栽松三径幽趣,吟风咏雪一路福星″、“鹫岭祗园称佛国,银宫紫府是仙居。″
脚板山、天池寺是县城行走栗子、九坝大路。据史料记载,红军长征在桐梓时,1935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第九军团曾从县城经天池寺进入栗子、九坝。2月23日,红三军团十二团从容光出发,经天池寺会攻桐梓。
天池寺现仍保存的碑碣额题有《万古为昭》、《阿弥陀佛》、《培修永固》、《正直无私》,分别刻于乾隆、道光年间,记载了建寺培修经过和相关约束规定。
在天池寺,石狮的摆放与众不同,把一对大石狮安置在院内,面朝正殿,背对大门,而不是镇守大门,面迎香客。相传,石狮原立于庙前大门两侧,背对正殿。庙前稻谷金黄,一片丰收景象。可是一连几天,稻谷连遭践踏,都不知是什么动物所为。一天清晨,一小和尚终见石狮身上带有湿泥和谷粒,便告知长老后,才知是石狮显灵趁夜到田头贪玩所致。于是合力将石狮翻转,头向里,尾朝外放置,从此稻田免受其害。这就是当地民间流传的“狮子回头″。
在天池寺左侧,有一五层宝顶塔,为“超嵩寿塔″,建于1786年,为砂石精刻而成,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塔地下入口石门处有一副楷书对联“脱却娘生面,披起赵布衫″。
塔地下室有两米见方。相传,室内原安放有大锅一口,装满菜油,点有长明灯,四季不熄。塔高4.6米,塔底座约1.4米见方,塔身为六面体,正面及左、右方均有雕刻,各层也有浮雕。一层为麒麟、神鸟、鹿鸣之类。二层为双狮戏球、双凤朝阳之类。三层为神龛,原石刻神像无存,左右两侧为花草图案。四层为观音坐莲,腾龙祥云。五层为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塑像。
(张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