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也就是今天啦)。
哲学,听上去像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学科,但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的痕迹。
如何分配我们花费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上的时间?这在于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衡量;而我们如何评价社会事件,则关乎我们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
和他人争论时,如何一针见血地揪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和谬误?你需要一点逻辑学的知识。
小到一场游戏,大到国家政策,如何制定一条公平的规则,涉及政治学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讨论。
而在我们欣赏文学、艺术时,到底何为美?这是美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就连我们打开电脑,看一集《武林外传》——
诶?这好像也是哲学问题。
人们都说,“惊奇”是哲学的开端,可是随着我们越长越大,似乎越来越少地提问“为什么”了。
世界哲学日,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对自己发问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会忽略思考?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那些本不能容忍的现实?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否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正义与平等;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又是否符合那些伟大宣言中的伦理和道德准则……
今天,阿信希望这份书单能带你走近哲学,爱上思辨。
《哲学是什么》
<英> 彼得·吉布森 著
哲学是什么?
从古希腊语的词源来说,哲学就是“爱智慧”;而《说文解字》告诉我们:“哲,知也。”高中课本上,哲学是一整册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不过,如果你想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哲学,仅知道这些也许还不够。推开哲学的思想大门,不如从这本《哲学是什么》开始。
本书对哲学行了一次全面的描述,涵盖了西方哲学中的所有重要主题,包括哲学的核心概念、核心议题、主要哲学家流派及其思想。并为你准备了活泼易读的思维导图和全彩插画,帮助你更轻松地“爱智慧”,认识世界和自己!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意> 翁贝托·加林贝蒂 等 著
走近哲学的另一个思路,是从认识哲学家开始。
那么,阿信就要向你推荐这本刚刚荣获2021深圳读书月 "年度十大童书”荣誉的《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看的哲学入门科普读物,不过嘛,其实阿信拿到这本书,自己也读得津津有味。它以轻松幽默的笔触,短小精悍的文风,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思想史上100位著名哲学家的代表性哲理思想。
从米利都的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到卢梭、笛卡尔,再到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带你一书浏览古希腊、中世纪到今天的2000多年的哲学史和人类思想史程。
《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
郁喆隽 著
如果给孩子读的科普小书,满足不了你对哲学的探索欲,那就再来看看这本《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吧。
这本书选取了50个切中当代生活的大问题,带你重温50部哲学经典:你为何会成为“打工人”?“小确幸”有什么问题吗?人工智能为何无法取代人?你愿意生活在监控中吗……
在问题的背后,是50种历久弥坚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约翰·塞尔的《心灵、大脑和程序》、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通读每一本大部头,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困难,那么,通过本书每篇10分钟的短阅读,快速吸收这些哲学家的智慧精华,你同样能向人类思维的边界不断探索。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张汝伦 著
如果进一步将目光投向近代人类文明史,你会发现,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思考,在思想长河中如同群星闪耀。
在这本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的经典哲学通识课——《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中,他们熠熠生辉的思想被一本尽揽。
从叔本华讲起,到德里达结束,张汝伦教授向我们介绍了15个哲学主题、29位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生平和主要哲学观点,帮你理清各位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传承和影响。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
<英> 乔纳森·沃尔夫 著
如果继续探究,你也许会走进哲学中更加细分的领域。
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致力于将严谨的学理探究应用于现实问题,从哲学角度思考公共事务。他的这本《政治哲学》于1996年首版出版后,很快就成为广受认可的通识著作,也影响了众多年轻人走上思索公共事务之路。
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他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议题讨论的经验,也能看到女权、种族、移民等等当下热议的话题。
《道德哲学》则是沃尔夫教授全新出版的通识作品,这本书中,他用一贯明晰晓畅的语言风格,梳理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向我们介绍了以追寻良好生活为重要目的的道德哲学。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 托马斯·斯坎伦 著
如果你对沃尔夫教授关于政治学的观点有更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那阿信安利你这一本《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沃尔夫曾经对这本书评价道:“斯坎伦四十多年来对平等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不平等观念)的思考,被浓缩成了这本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发人深省却又十分简洁的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阿尔弗德自然宗教讲座教授(荣休),托马斯·斯坎伦专攻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在这本书中,斯坎伦把自己的平等观概括为“多元论的”和“关系性的”,前者意指我们有多种不同的理由来反对不平等,后者则指的是我们对不平等的关注应当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景观: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
<美> 萨姆·哈里斯 著
是非、善恶,谁说了算?
以大卫·休谟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道德是两个截然的领域,科学研究“是如何”,而道德则告诉我们“应如何”,无论科学如何进步,它始终无法帮助我们做出道德判断。
而在这本《道德景观》中,萨姆·哈里斯雄辩却充满关照地提供了一种审视人性价值的新视角:神经科学。
他认为,价值观、意义、伦理,以及人生目的,其实都是关于有意识的人的幸福问题,因而我们可以把价值观转换为科学所能理解的事实。进而,伦理学不过是科学的一个待发展的分支。
也许,我们可以让最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最懂得人的”神经科学来破解人类这个永恒思考的问题:何谓人性?
《推理的迷宫》
<美> 威廉·庞德斯通 著
《推理的迷宫》是世界知名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生动剖析人类逻辑思维奇妙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他搜集了古往今来的大量哲学悖论和逻辑谜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阐述及分析,带我们认识知识的脆弱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探索人类在知识世界中遇到的困境和幽微深刻的谜题。
《存在与科学》
<英> 彼得·阿特金斯 著
思考“我是谁”的著作不胜枚举,这本《存在与科学》却与众不同:这是一本化学家跨界为广大青年读者写作哲学入门读物。
作为牛津大学教授、经典教材《物理化学》的编写者,彼得·阿特金斯在这本书中用科学视角解读与人的存在有关的哲学问题。
他将目光投向常常被神话、宗教占据的领域——物质、生命的起源与终结,以其一贯的简明、机智、优雅和坚定表明科学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他承认,有些人从信仰中得到慰藉,同时也坚信,科学有能力揭示真相。
《自私的基因》
<美> 理查德·道金斯 著
人生来自私,如果人类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至今,这本书中的经典论断仍然在被引用和讨论。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求生的机器。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哲学·科学·常识》
陈嘉映 著
这是我们求知时都会困惑的大问题: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
《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也是他反思科学思想史的代表作。此次新版,陈老师重新构思了尾章,进行了全新校读。
在这本书的上篇中,他反思性地讲述科学史,回顾人类认识真理和科学的发展历程;下篇则是他对核心科学观念的哲学思辨。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威尔·杜兰特哲学经典系列
<美> 威尔·杜兰特 著
威尔·杜兰特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哲学课》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全面而且优美的哲学通识课,梳理了不同流派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论述。
《哲学家》聚焦苏格拉底、柏拉图、培根、斯宾诺莎和尼采这五位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哲学和哲学家存在的意义。
《追寻幸福》回答了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问题,场景化地解答了哲学在生活、婚姻、恋爱、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运用。
《生命的意义》中,杜兰特给100位艺术界、政界、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名人写信,请他们回信解答“人类生命的意义或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仍从回答中看到人类的共性。
迈克尔·桑德尔作品系列
<美> 迈克尔·桑德尔 著
作为“社群主义”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关于社会民主与公正的追寻,充满了思辨的魅力。
从《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到《精英的傲慢》,他在一步步探寻: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公正?一切听从市场逻辑安排的世界是怎样的?当金钱与公正正面交锋,我们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选拔精英人才的“优绩制”,真的是公平的吗?好的社会,应该如何定义成功和正义……
针对这些问题,桑德尔在书中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些答案,也许能刷新你对公正的认知。
韩炳哲作品系列
<德> 韩炳哲 著
一套“现代得不能再现代”的哲学思想散文。韩炳哲教我们用哲学家的眼光,看待今天这扑面而来的新潮生活:点赞、朋友圈、加班、大数据、监控、沉迷、山寨……信息技术时代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哲学家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批判?
现今,越来越多知识分子开始引用韩炳哲的话,来评论眼下的世界。这些真知灼见,都能在这9本精炼的小书里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