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微型面包车和微型载货车红遍大江南北,“长安”的名字深深地印刻在了当时人们的脑海中。谈到国内众多的“汽车城”,重庆市可谓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你能想象如今的长安汽车追根溯源的话已经拥有152年历史了吗?从最初的兵工厂转为民用汽车制造企业,长安汽车从起初仿制国外成熟车型,之后与海外汽车品牌的“联姻”,再到现在自主品牌的创立,长安汽车一路创造并鉴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家拥有百年历史和兵工制造背景的“年轻”汽车品牌。 前身为始建于1862年的兵工厂 长安汽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11月,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当时的上海洋炮局雇有50名工人,招募洋匠到香港购得所需的机具,用极为简陋的黏土熔炉制造开花炮弹。 上海洋炮局于1863年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到了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在聚宝门(如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的西天寺废墟上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金陵制造局。李鸿章给予金陵制造局很大的支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金陵制造局仍然坚持逐年扩建,到了1899年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近千台机器和1700名工匠的大型兵工厂,成为当时中国主要军火生产基地之一。 金陵制造局创建之初为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但随着起义的失败,金陵制造局生产的武器就用于装备淮军。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金陵制造局为抗击侵略者日夜赶制枪炮弹药,炉火数月不熄。其中,金陵制造局生产的美式加特林轮回机关枪威力惊人,该枪口径11毫米,枪管有12条膛线,配有6到10支枪管,在固定中心轴上回转填弹发射,每分钟可连续射出350发子弹,射程可达2000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金陵制造局在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便名声大振。 1912年民国成立,金陵制造局厂名继续被沿用,1929年起更名为金陵兵工厂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兵工企业。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金陵兵工厂日夜赶工支援前线,同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南京告急。金陵兵工厂接到国民政府西迁的命令,全厂职工夜以继日地拆卸设备,突破重重险阻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西迁的壮举,为日后抗战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金陵兵工厂迁往重庆后,仅用了三个月就得以复工并更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1938年,湖南株洲炮兵技术研究处接到内迁重庆的命令,同年9月全体职工迁至重庆嘉陵江畔的江北区石马乡空水沱。1941年,炮兵技术研究处改名为第十兵工厂,第十兵工厂在解放后更名为一五二厂(即江陵机器制造厂),一五二厂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为之后长安汽车厂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40年至1941年间,日军飞机多次对第二十一兵工厂进行轰炸,广大职工仍然坚持生产支援前线,为当时的国民政府进行抗战提供了60%的武器装备。 1949年11月29日,在解放军隆隆的枪炮声中,蒋介石从台湾派遣由2000余名特工组成的破坏队企图炸毁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了保护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广大职工在中共地下党和厂长俞濯之的组织下,与国民党破坏队展开殊死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使工厂基本完好的交由新生的人民政权手中,成为新中国兵工产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1951年,第二十一兵工厂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同年6月,四五六厂和一五二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潮,近万名职工和家属捐助现金和物资共计6.13万元。四五六厂作为中国当时军用装备的生产大户,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家对军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该厂产能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让四五六厂真正迎来新生的是1949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西苑机场举行的那场盛大的阅兵式。由于我国当时还没能力生产汽车,领导人检阅三军所乘坐的还都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美国威利斯军用吉普车,有人建议换辆好车以展示一下人民军队最高统帅的威严,然而毛泽东则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乘坐我们自己军队缴获的战利品检阅英雄部队不是更好嘛!”。正是毛主席的这番话激励了人们势必要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越野车的决心。 国内第一款越野车诞生 1957年,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学会两套本领”的生产方针,以这个方针为指导方向,四五六厂的200多名工人在1958年面临资金不足、没有机床和模具的情况下,历时3个月,以威利斯M38A1为基础,逐个零件反复测绘仿制,终于试制出中国第一辆越野车——长江牌46型越野车。与此同时,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