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小套 小套村隶属高城镇。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兄弟二人由冀州枣强迁来运粮河套立村,取名小河套。清代,在村前筑起龙凤山,以此得名龙凤山。每年都有庙会,现已无存。民国时期简称小套。位于原高苑县城西 4.5 公里处、高青县城田镇东南 10.5公里处、高(青)淄(淄)公路西侧、花(沟)博(兴)公路北侧。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走向。以王、刘姓多,亦有张、贾姓氏,均系汉族。庙会也叫香火会。以有名的寺庙或较大的集镇为中心,在农闲季节举行。有在古历三月三的、四月八的、九月九的或十月一的,不等。全县计有几十处。龙凤山庙会以其规模大、名声远,居全县之首。据邵勇胜、蔡瑞鹄、王维九先生记述,龙凤山在今高城镇西的前后营村以北、小套村西南半里许处。龙凤山并不是山,是一座高大的人工堆砌而成的土阜。工程雄伟,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巍然如山。形似拔地而起的“小蓬莱”,因而古人名之曰“龙凤山”。山前是古济水,山后有条大道,交通十分方便。庙基 5 亩,山高约 8 米,四周用青砖砌成;山前有 18 层台阶,两边有石栏;入口处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上山有 3 间朱红大门,山门两旁的木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龙凤山朝阳洞苑邑名地”,下联为“三圣母十阎君人间神灵”,横批为“苑邑名地”。正门两侧有身高4米多的哼、哈二将,其塑像令人望而生畏。山顶的平面有 2000 多平方米,有前后两个大院。前院东西各有 3 间廊房,里面塑有十殿阎君、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和掌管生死簿的判官等。东南角有一座 5 米高的钟鼓楼。每月初一、十五,钟鼓齐鸣,这是和尚、尼姑讲道、念经的日子。后院比前院更宽敞,大门上有“粒我蒸民”4 个大字。院内立有 1928 年重修龙凤山石碑。正面有 3 间大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殿内有 3 尊“三霄女”塑像,均身高 4 米有余,传说是封神榜上的瑷霄、碧霄、云霄,都是财神赵公明的妹妹,被姜子牙封为神仙。两侧塑有十大仙姑陪侍,个个风姿翩翩、栩栩如生。走出两院角门,便可绕院远眺,田园村舍一览无遗。山的北坡长有一棵古槐,树身有三人合抱之粗,树枝光秃,树干干枯,但每年都冒新芽。山前广场 200 米处,有一座戏楼。戏楼上悬挂一横匾,上书“欢洽幽明”4 个大字。民国以来,山庙由兆征、兆引二位僧人住持,徒弟有本钵、本中,第三代有洪喜、洪辰。大尼姑名超凡,二尼姑名超安,三尼姑名超友。传说,大和尚兆征曾经进京朝拜过慈禧太后,因此被附近居民称为“御和尚”。山前有 18 亩良田,供其经营,是僧人门日常生活的主要来源。龙凤山庙会也被誉为龙华庙会。对外叫“四月八”(也说四月十八),实际开会日期多在每年的古历四月二十左右。届时,会首们会集一起,运筹帷幄。庙会之盛,洋洋大观。山前广场上,用席栅、土布扎成 8 条大街,分竹器、木器、铁器、估衣、京货、牲口、面食等各行业。说书唱曲,热闹异常。会期,商贾云集,老少咸至。周村、张店、青岛、济南的客商也纷至沓来。自称“只此一家,别无分设”、誉满全省的三仙眼镜店也逢会必临。那些观光、赏景、烧香、还愿的游人、香客更是不远千里而来。1933 年的庙会上,有好奇者专心数了到会的包子铺,计有 102 处,由此可知庙会之盛。龙凤山庙会兴盛,与寺庙有关,与靠近济水也有关系。济水是数千年来山东地区东西运输的重要通道,姜太公“兴鱼盐之利、通工商之业”主要利用的就是济水通道。济水给龙凤山庙会人员、物资的流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龙凤山作为过去高青县的名胜之地,想来名不虚传。时人有谶语曰:“头枕凤凰岭,脚蹬白虎丘。谁要葬此地,十子九龙侯。”关于龙凤山的来历,相传,清末,附近村大邵家举人邵洪一在外地做官,晚年返乡。一次做梦,梦见泰山奶奶出巡来到大邵家村南面的“十”字路口,因前有运粮河挡道,便住下休息,要求邵洪一给她修建行宫。邵洪一梦醒后,在梦到的地方设坛,请来僧人为人看病。据传,对所治疾病均有奇效,很快远近闻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几年后,收钱计万,足够建山庙费用。康熙二十七年,山庙建成。因泰山奶奶乘坐龙驹凤辇而来,遂起名龙凤山。建成后,求神烧香、治病还愿逐渐兴盛起来,山上也招来僧人进行管理。历尽百年,香火旺盛。直到 1947 年黄河发大水,龙凤山庙被拆除,砖石、木料被送往黄河作为防汛之用,和尚、尼姑也只得另谋生路。所剩一座大土丘,因周围村庄的居民取土盖房、垫猪圈,日久也就成一马平川了。(孟庆尧)
阅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