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三字成语
1、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
2、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杜甫有诗云:“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3、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4、杵臼交:杵臼,舂东西的木棒与石臼。后称交友不嫌贫贱。
5、掉书袋:掉弄书袋,指言谈中喜欢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
6、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7、恶作剧:过分地戏耍捉弄人。
8、耳边风: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9、父母官:古时对州县官的称呼。
10、父母国:古时称自己出生的国家。
11、 父子兵:上下关系亲如一家的军队。
12、风马牛:即风马牛不相及,喻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13、黄粱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14、紧箍咒:《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后来比喻束缚人的框框。
15、九回肠:形容胸间的愁闷、痛苦已到了极点。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16、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禅理,只会袭用禅家套语作为谈话资料。后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实际上意义的词语。
17、每事问:遇事多做调查研究。陶行知有诗《每事问》云:“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18、闷葫芦:难以猜破的哑谜,弄不清楚的事情。
19、门外汉:指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的外行。
20、绵里针: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也比喻小心珍护。
21、迷魂汤:迷信的人指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或行为。
22、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23、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后来指凭空捏造罪名。
24、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
25、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后多用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26、鸟兽散:人群象鸟兽般一哄而散。
27、牛马走:本意是指在皇帝前如牛马奔走的人。常用作自称的谦词。
28、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
29、敲边鼓:意思是从旁帮腔。
30、敲门砖: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比喻猎取功名的工具,功名到手即可抛弃。
31、敲竹杠:借故欺诈或要挟,以骗取财物。
32、清君侧: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33、绕指柔:原意自喻英雄失志,俯仰由人。后来亦借以形容柔软。
34、杀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宋朝苏东坡诗《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云:“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35、狮子吼:佛教徒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
36、忘年交:指忘记年龄的交友。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37、无底洞:比喻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
38、想当然:据推想,应当是这样。现在大多指凭主观想象认为如此,与事实并不相合。
39、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40、一窝风: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41、一言堂:原来是旧时商店挂的匾额,表示买卖公平不二价。后用以反映领导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
42、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憎恨的人。
43、应声虫:随声而应的虫。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44、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45、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的正直。《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二、 常见五字及以上成语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拘泥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於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今通常作“八字没见一撇”。
【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交他去了,省得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拔赵帜易汉帜】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率汉军击赵,将至井陉口,先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抄小路埋伏于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以诱赵。赵军出击,汉军佯败而走,赵军果空营追击。“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为信所灭。后遂用以为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白色细沙混于黑土,白者亦黑。喻好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时久也会污染恶迹。《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参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努力修炼提高。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势也。”
【百思不得其解】久思而不得解答。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犹言:邻居好,是块宝。《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比耳官更能寻找真理。《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月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获多不如存优。《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还不致完全破产。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饱人不知饿人饥】比喻处顺境之人,不理解处困境者之苦衷。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上不足,比下有馀】谓处于中等状态。语出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冰炭不同器】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差之毫氂,失之千里】同“差之毫釐,谬以千里”。氂,亦作“釐”。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见“差之毫氂,失之千里”。
【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开始相差一小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谬,也写作“缪”。语本《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有所成就。
【成也萧何败萧何】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挫折、教训。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语出《孙子·计》。原谓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初生之犊不畏虎】同“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杵臼交】《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此一时彼一时】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此地无银三百两】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后用以比喻想要掩盖事实,反而更加暴露。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谓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见“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存十一於千百】谓亡多而存少。
【打破沙锅问到底】同“打破砂锅璺到底”。
【打破沙锅璺到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语本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把握住关键,才易于制胜。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率而明白地讲出来。
【打鸭惊鸳鸯】比喻打此而惊彼。
【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独木不成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作“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谓少管事、少揽事可少风险、少麻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明理学家反对妇女改嫁的封建说教。谓贫困饿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节操才是大事。语出《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讬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翻手云覆手雨】语出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后因以“飜手云覆手雨”比喻反覆无常或玩弄手段。
【防患于未然】见“防患於未然”。
【防患於未然】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语本《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比喻只要真心改恶从善,就可成为好人。
【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语本《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郑玄注:“放,犹至也。准,犹平也”。
【放长线钓大鱼】比喻作出周密的布置,引出深藏的、主要的敌人。
【放诸四海而皆准】见“放之四海而皆准”。
【风牛马不相及】同“风马牛不相及”。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谚语。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见“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旧谚。谓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富贵逼人来】①《北史·杨素传》:“常令为诏,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帝嘉之,谓曰:‘善相自勉,勿忧不富贵。’素应声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后以“富贵逼人来”言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②谓富贵能使他人前来靠拢。
【高不成低不就】语本宋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任渊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意谓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多用以形容谋求职业或婚配上的两难处境。
【高不凑低不就】见“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輳低不就】见“高不成低不就”。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精良。
【攻其一点,不及其馀】谓只注重事物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局部,而不顾及其它部分。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为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馈赠时的应酬语。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狗咬吕洞宾】喻不识好歹。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
【顾左右而言他】谓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事。形容支吾其词,无法应对。
【顾头不顾尾】比喻只顾眼前,不顾今后,缺乏通盘打算。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
【过屠门而大嚼】语出《太平御览》卷三九一引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后用以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汉书·韩信传》作“多多益办”。后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豪末不掇,将成斧柯】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豪,通“毫”。
【河水不犯井水】比喻互不干犯。
【河东狮子吼】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陈妻柳氏;师(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陈慥好谈佛,故东坡借佛家语以戏之。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原意为黑云密布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后比喻恶势力造成的紧张局面或恶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恨铁不成钢】比喻对所期望的人不求长进而表示焦急不满。
【后浪推前浪】见“后浪催前浪”。
【后浪催前浪】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换汤不换药】喻形式改变而实质不变。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形容徒费唇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宋·陆游《跋柳氏训序》:“方玭之为是书也,璨已长矣,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悲夫!”亦作“言之谆谆,听之藐藐”。明·无名氏《三化邯郸》二折:“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良药苦口,信有之矣。”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徠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亦作“家絫千金,坐不垂堂”。谓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江水不犯河水】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捷雷不及掩耳】犹迅雷不及掩耳。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解铃还须系铃人】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事亦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后因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今日有酒今日醉】见“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比喻只图眼前享乐。
【近水楼台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后常用来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朱砂容易变红,接近墨容易变黑。强调客观环境具有很大影响。
【惊天地泣鬼神】天地震动,连鬼神也感动得流泪。形容非常惊人和感人。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语本《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形容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谓救人性命功德无量。
【救寒莫如重裘】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
【居移气,养移体】地位改变气度,供养改变体质。谓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跼高天蹐厚地】“跼”念jú。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跼。”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举贤使能,举贤任能】推举品行正直的人,起用才能出众的人。《三国演义》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拒人于千里之外】在千里之外就把人挡住。形容对人态度傲慢。语出《孟子·告子下》:“距人於千里之外。”距,通“拒”。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言而有信。
【君子之交淡如水】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
【君子之接如水】见“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成人之美】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
【开口见喉咙】犹言开口见心。
【可望而不可及】见“可望不可即”。
【快刀斩乱麻】《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后因以“快刀斩乱麻”比喻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谓来的人不怀好意。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犹言解铃还是系铃人。谓谁惹起的是非,还得由谁来了结。
【浪子回头金不换】谓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鲤鱼跳龙门】①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②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连枝共冢】传说战国时,宋康王夺舍人韩凭妻何氏,凭怨而自杀,何闻亦殉情而死。何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原以尸骨,赐凭合葬。”康王弗听,分葬韩何,使冢相望。结果,“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宋人哀之,遂名其木曰相思树。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后因以“连枝共冢”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亦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外物的侵蚀。
【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庐山真面目】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庐山、山名,位于江西九江市南。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作“庐山面目”。
【鹿死不择音】指庇廕的地方。音,通“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廕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谓遇见不平的事,挺身出来干涉,为受欺一方打抱不平。形容见义勇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见“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驴脣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
【马上得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谓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
【民以食为天】民众以食粮为根本。
【名不正,言不顺】谓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话就不顺理。
【明人不做暗事】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暗,也写作“闇”。栈道,在悬崖峭壁间傍山凿石架木而成的通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脩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闇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后因称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或暗地进行活动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亦作“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谓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见“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鸣鼓而攻之】见“鸣鼓而攻”。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谓极坚之物,磨也磨不薄;极白之物,染也染不黑。比喻不受环境影响,经得起考验。语出《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朱熹集注:“磷,薄也。涅,染皂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唐·李德裕《袁盎以周勃为功臣论》:“<周勃>磨而不磷,未尝不心存社稷。”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划事情要尽人的努力,而事情的成败则还受到环境、自然条件等的制约。
【鲇鱼上竹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因以“鮎鱼上竹竿”比喻上升艰难。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见“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见“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谓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牛头不对马面】见“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女大十八变】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麽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原指龙女通神善变,后谓女孩发育成长过程中姿容、性格多变。
【女大不中留】谓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谓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趕,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平地一声雷】①平地突发巨响。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或突然发生意外之事。②砲仗名。
【骐骥困盐车】犹言骥伏盐车。
【骑上扬州鹤】同“骑鹤上扬州”。
【骑牛读汉书】《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以“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骑驴吟灞上】同“骑驴索句”。
【骑驴风雪中】同“骑驴索句”。
【骑曹不记马】《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如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后以“骑曹不记马”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日打柴一日烧】见“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送鹅毛】亦作“千里寄鹅毛”。据《路史》记载,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过沔阳湖,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姻缘一线牵】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姻缘使线牵】见“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谓将才难得。
【千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部分就影响全局。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比喻前人的失误,后人可以引为教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见“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亦作“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强中自有强中手】见“强中更有强中手”。
【强中更有强中手】强者中还有更强的。比喻技艺或谋略等无止境。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英勇的将领率领下不会有懦怯的士兵。比喻能干人手下没有弱者。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虽为强大者,但也压不住盘据在当地的势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①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谚有‘巧息妇做不得没面崱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按,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②今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青出於蓝”。
【轻尘栖弱草】比喻人生无常。
【清水无大鱼】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以“清水无大鱼”谓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请将不如激将】谓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弟。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使圉人杀子般立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时齐大夫仲孙湫吊鲁回来,对人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常以庆父喻祸根,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单影只,无所依靠。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求马於唐市】见“求马於唐肆”。
【求马於唐肆】谓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其所,必无所获。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热锅上蚂蚁】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
【热锅上蝼蚁】同“热锅上蚂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为智,阴阳之道,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认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天天运行天空,江河天天流过大地。形容光明正大或永存不废。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近长安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谓自己直接经验过的,自己最了解。禅宗比喻内心的悟证。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堕五里雾中】《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用“如堕五里雾中”比喻模模糊糊,摸不着头脑或认不清方向。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见“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谓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山高皇帝远】谓王法管辖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射人先射马】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神不知鬼不晓】见“神不知鬼不觉”。
【神不知鬼不觉】谓形迹隐秘,不为人知。
【神龙见首不见尾】见“神龙见首”。
【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狮子大开口】比喻要大价钱。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见“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使功不如使过】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是可忍,孰不可忍】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意谓绝对不能容忍。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非只为多开口】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手无缚鸡之力】双手没有捆缚住鸡的力气。形容文弱。
【书同文,车同轨】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高招风】见“树大招风”。
【树欲息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树欲静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至清则无鱼】源自《大戴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谓水太清了,鱼便不能活。现用来告诫人们对人对物不可有过高的要求。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流湿,火就燥】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谓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喻因祸致福。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谓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见“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本《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犹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谓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司马牛之叹】《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死无葬身之地】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死诸葛哧走生仲达】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四海之内皆兄弟】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摊书拥百城】见“摊书傲百城”。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遍天下】见“桃李满天下”。
【替古人耽忧】谓不必要的忧虑。
【替古人担忧】见“替古人耽忧”。
【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谓只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高皇帝远】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王法难以到达。多用以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无绝人之路】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天道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有漏失。比喻作恶者逃不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表面上忙于应付。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驱,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无天於上,无地於下】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尉缭子·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淮南子·兵略训》:“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是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后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无忌惮。
【无巧不成书】形容事情十分巧合。
【无巧不成话】同“无巧不成书”。
【无可奈何花落去】①毫无办法,只能任花飘落。比喻大好春光即将消逝。②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没落。
【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无何有之乡】①指空无所有的地方。②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三宝殿,泛指佛殿。
【无所不用其极】①谓无处不用尽心力。②没有什么极端的手段不使出来。
【无所施其伎】见“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技】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无官一身轻】谓卸去官职或不当官反而轻松自在。
【无毒不丈夫】旧谓不心狠手辣就不成为大丈夫。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无容身之地】①谓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谓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梧桐一叶落】梧桐落叶最早,故以“梧桐一叶落”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物以稀为贵】物品因稀少而珍贵。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谓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先下手为强】谓先于他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语出《隋书·元胄传》:“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像煞有介事】谓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①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②比喻借用名义,强迫令人服从。
【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很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心有灵犀一点通】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以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旧说犀牛是一种灵兽,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故称。
【惺惺惜惺惺】聪明人爱惜聪明人。意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同情。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朽木不可雕】亦作“朽木难彫”。亦作“朽木不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燕雀安知鸿鹄志】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鸿鹄,天鹅。
【养子防老,积穀防饥】同“养兒防老,积穀防饥”。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虎自遗患】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元·关汉卿《金线池》一折:“我想这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水浒传》三回:“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辏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行货都有。”参见“三百六十行”。
【一棒一条痕】比喻做事扎实或说话一语破的。《朱子语类》卷三四:“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直是恁地。”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下:“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亦作“一鞭一条痕”。《儒林外史》一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捆一掌血。”《儿女英雄传》三五回:“吾兄这几句说话,真是一鞭一条痕的好文章。”
【一鼻孔出气】指相互间言行如出自-人,常含贬意。《醒世姻缘传》六回:“那晁住媳妇就是合珍哥一个鼻孔出气,也没有这等心意相投。”《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新月博士常发议论,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气,南方已无人信之。”
【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依葫芦画瓢】比喻刻板地照着做。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银样镴枪头】亦作“银样蜡枪头”。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其实中看不中用的人。镴,锡铅合金,即焊锡,色白似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
【有志不在年高】谓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志气事情终究会成功。
【有其父必有其子】谓子肖其父。语本《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过失或缺点则改正,无则用以自勉。本用于自省其身。后多用于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时所持态度。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欲速则不达】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远水不救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救不得近火】见“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解不了近渴】犹言远水不救近火。语出宋陈师道《乌呼行》:“不应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远亲不如近邻】谓好邻居比远方亲戚更能互相帮助。
【月晕而风,礎润而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谓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语本《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张公吃酒李公醉】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有这一家。后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的片面性。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谓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众人拾柴火焰高】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得过且过地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