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在硝烟中写诗,英雄向光明处奔驰
在李兆麟将军遇难地的追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街,商铺林立,人群熙攘。
来到兆麟街88号,喧嚣远去,一段历史向我们走来。
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将军遇难地,如今改建为李兆麟将军纪念馆。李兆麟是少数历经抗战14年全过程的抗联领导人,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
纪念馆中,有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1946年3月8日,遇害前一天,时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李兆麟在哈尔滨妇女节庆祝大会上发表了激情澎湃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努力学习,武装我们的头脑,勇往向前,使我们祖国的未来繁荣富强!”
李兆麟像。新华社发
离别
“在家时我学会了治家,革命后学会了治国。”1945年12月,李兆麟托即将回老家的长子李玉带回一封家书。李玉从未想到,这封家书竟成为父亲的绝笔。
在李兆麟夫人金伯文的回忆录《我与李兆麟共同生活的日子》中,1946年3月9日,注定是她一生难忘的一天。
这天早上,她正忙着给李兆麟熨衣服。李兆麟抱着1岁多的小女儿张卓亚,领着未满3岁的小儿子张立克,神态如常。
金伯文没有多问他当天的工作。她仅知道的是,李兆麟当天除了处理中苏友协的工作外,还要外出与人见面。起因是他收到的一封信:“下午3点请兆麟同志去水道街9号,商谈关于‘国大代表’的事情。”
大约9点,李兆麟穿好了衣服,坐上汽车离开家。
到了下午6时左右,天暗了下来,李兆麟未归。有人敲门,金伯文赶忙打开门,看到的却是神色慌张的交通员宋兰韵和警卫员李桂林。
“李会长回来没有?”他们进门就问。
金伯文说:“没有。”又反问道,“出了什么事?”
宋兰韵和李桂林没有应答,赶紧告辞离去。
金伯文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反复回想着当天早上出门时的情形:衣服熨好之后,李兆麟就穿着出门了,像往常一样,他和家人挥手再见,并且承诺晚上回来吃饭。
这天晚上,金伯文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她再也坐不住了。把孩子托付给其他同志帮忙照看后,她一人摸到了市委机关所在的马家沟。一见到李兆麟的老战友冯仲云,金伯文便问他:“兆麟同志有消息没有?”
“没有,现在同志们都分头去找了。”冯仲云说。
金伯文再没有言语,只是边流泪边往家走,继续焦急地等待丈夫的消息。
金伯文与李兆麟相识于抗战岁月,两人是老战友。金伯文是朝鲜族人,一家都死于日军之手,父兄更是为了抗日牺牲的,她因此立志——为了革命,可以牺牲一切。金伯文身上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温柔、识大体的性格,深深打动了志同道合的李兆麟。
在还是伙伴关系的时候,一次离别前,李兆麟说要去松花江以南活动,把一条毛毯留给了她,并告诉她:只要活着,总会再见的。
所以,尽管金伯文一直知道丈夫的工作危险重重,也常常忧心于他的安全,但她一直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
但就在这一次,金伯文并不知道,这一别意味着什么,直到3月10日下午6点左右。
战斗
时钟拨回到1940年。在李兆麟部署下,抗联第三路军继1939年攻陷当时的讷河县城后,又连续攻袭了克山和肇源两座县城,并广泛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争,使日伪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这年年初,日伪当局为彻底“讨伐”抗联,选定重点地区进行攻击。李兆麟所在的抗联第三路军集中活动的伪北安省,就是敌人“治安肃正”的重点地区之一。
不仅如此,为防止抗联战士以庄稼地为掩护攻袭据点,日伪当局规定铁路两旁250米以内、公路两旁50米以内,禁止种植高粱、玉米、向日葵等高秆作物。
抗联活动困难重重,李兆麟仍率领战士坚持战斗。
在深山密林里,金伯文背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此时,他们刚甩开日伪军的侵袭。
敌人在暗处环伺,给养断绝。孩子因为没奶吃,哭闹不停。
金伯文在《我与李兆麟共同生活的日子》中写道:“这时部队仍然没有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没有吃的还可以忍耐,可是孩子小不懂事,常常饿得哭闹……有一天,兆麟同志到火堆旁,含着眼泪抱起了饿得大声哭闹的孩子,把他扔到了离我们驻地几百米以外的树林。”
李兆麟为了部队同志的生命与安全,不惜舍弃自己的骨肉,这让在场的战士热泪盈眶。后来,随部队活动的一位陈姓老大爷实在不忍,便偷偷地把孩子抱了回来。
也是在这一年,在苏联伯力召开的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干部会议结束后,李兆麟按照上级要求,于3月末率领10余人组成的小部队动身返回东北战地。
虽已立春,但大地仍被冰雪覆盖。在蹚过汤旺河后,干粮所剩无几,除了省着吃以外,大家饿了就吃几把雪或咬小树枝的嫩皮充饥。一天路遇狍子,大家喜出望外,将其击毙后分食狍子肉。随后,大家一致说把狍子皮分给首长李兆麟当褥子用。李兆麟没有推辞。
在离抗联密营地还有好几天路程时,部队彻底断了粮。一天,到了一个小山沟,李兆麟突然对大家说:“今天我请客!”说着,他把大家给他当褥子用的狍子皮拿出来,生火烧掉毛,用刀子割成小块,然后放在水里煮。狍子皮熬好以后,每人都分到了一碗,饥肠辘辘的战士们吃得很香。他们眼里闪动着泪花,原来,当时李兆麟没有推辞,是想留狍子皮到危难时给大家充饥。
李兆麟的战友张祥在《李兆麟同志和我们同甘共苦》一文中,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李兆麟的模范带头作用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个人,他的一言一行,大家看在眼睛里,铭记在心坎上。”
东北大地上,抗联战士与敌军的周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白天不能拢火,怕引来敌人,就用炒面和雪水充饥;到了晚上,在雪地里宿营,一觉醒来,胸前被火烤得很暖,而后背上却结满了冰霜。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李兆麟和战友们作词的《露营之歌》,正是东北抗联艰苦岁月的写照。而李兆麟身上舍己为公的高尚品格,也团结和激励着战士们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突封锁、破重围”,与日伪军对抗到底。
1934年,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以东珠河道北地区活动的珠河反日游击队领导人赵尚志、李兆麟,决定组织游击队、义勇军、山林队联合开展一次大规模行动,他们将目标瞄准宾县县城所在地宾州镇。
宾州镇是位于哈尔滨以东60公里处的一座重镇,也是日伪当局在哈尔滨地区设立的重要据点之一,城防设施坚固,易守难攻。
1934年5月,珠河反日游击队和各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1500余人杀向宾县县城,进攻队伍蜿蜒十余里,沿途敌人闻风而逃。部队三路进军,将宾县县城团团包围。
傍晚掌灯时分,部队向守城之敌发动进攻。由于反日联合军人多势众、进攻猛烈,城内守敌异常惊恐,一个小时内竟七次向哈尔滨致电,请求日伪当局迅速支援。
次日上午,敌人增援部队赶到。在此情况下,为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大部队停止进攻,撤离阵地。攻打宾州之战,杀死杀伤敌人七八十人。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深受当地群众拥护,许多农民来给部队送饭,并送来日伪走狗名单。
此次战斗中,反日联合军用木制大炮轰城,“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被传为美谈。
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李兆麟任代理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年8月,为打击敌人气焰,赵尚志与李兆麟将攻打目标锁定为五常堡。五常堡为当时五常县的大镇,距县城仅15公里。该镇四周筑有土墙,土墙四角和重要路口设有炮台、堡垒,土墙外还有城壕。五常堡城内共有敌伪武装300余人,要攻破此镇并非易事。
赵尚志、李兆麟研究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以实击虚的战术,声称要攻打五常县城,以转移敌人注意力。
趁着夜色,哈东支队300余人行进到距五常堡10公里处的二道河子。支队把部分兵力部署在通往五常县城的道路上,以堵截敌人的增援部队,大部队则包围了五常堡。
四处游击作战,战士们早憋着一股狠劲儿。战斗打响后,哈东支队向守敌发起猛烈攻击,接连攻占了敌人的几处炮台。经过约两个小时的激战,哈东支队攻入城内,与敌人展开肉搏,敌军无力抵抗,狼狈逃往城外。
哈东支队入城,将日伪机关和防守设施尽行焚毁,并缴获长短枪40余支、子弹1000余发,以及布匹、衣服、胶鞋和面粉等物资。
“木炮打宾州”“攻克五常堡”等几场战斗威震哈东,与李兆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哈东支队这一时期的斗争成绩,为巩固和扩大游击区、建立人民政府等中心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牺牲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1945年,东北抗日军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胜利,东北人民获得解放。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立即派出大批干部和军队进入东北,与我党原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汇合,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建立各级地方政权。
1945年10月1日,滨江省政府在哈尔滨成立,李兆麟被任命为滨江省副省长兼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利用这一合法身份,他积极在当地恢复、发展党组织,并抓紧时机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
1946年1月,国民党正式从苏军手中接收松江省(原滨江省)和哈尔滨市及所属各级政权后,李兆麟辞去他职,专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作为我党在哈尔滨唯一的公开代表,李兆麟通过电台、报纸、群众集会等多种形式和媒介,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曾长期被日伪统治的哈尔滨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更激励着青年一代为民主、和平、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在为光明而奔走的这段日子里,李兆麟特别重视舆论工具的重要作用,哈尔滨广播电台成为舆论斗争重地。当时的电台负责人赵乃禾回忆说,李兆麟安排电台按规定时间口播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篇目。那段时间,赵乃禾接到了几封恐吓信,其中有一封装着一颗子弹,信里写道:“如不悬崖勒马,幡然悔悟,莫道严惩不贷,悔之晚矣!”
赵乃禾将情况报告给李兆麟后,李兆麟严肃而镇定地鼓励道:“被敌人反对是好事!他们骂得越狠,越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很有些成绩!”
李兆麟利用中苏友协会长身份,多次代表中共党组织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并多次在讲演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在国民党接收哈尔滨市后,中苏友协事实上已成为中共北满分局和哈尔滨市委在哈尔滨开展各项工作的秘密指挥部。李兆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同国民党反动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
李兆麟的战友、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钟子云(王友)回忆说:“(李兆麟)为党的事业勤奋工作、勇于坚持原则、同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使李兆麟的处境更为危险,他也收到了敌人的恐吓信——同样装有子弹。
“最近,常有你的黑信,说要杀你,你可要当心啊!”冯仲云知道情况后提醒他。
李兆麟若无其事地说:“杀我干什么?我值几个钱?”他又说,“抗战这么多年,鬼子的枪子儿在我的背包和棉大衣上打了八九个眼,也没碰到我的肉。今后要是再碰上事的话,我看就够我呛的。”
殊不知,国民党特务组织已经把李兆麟的名字列入“黑名单”中。
哈尔滨冬季漫长,素有冰城之称。1946年的3月,冰城凛冬未尽,国民党军统特务滨江组早就策划好的一个计划,在此时付诸实施。
为谋害李兆麟,滨江组特务煞费苦心,秘密策划了多种谋杀方案。1945年12月8日,在中苏友协附近的路上,特务开枪把体态特征酷似李兆麟的哈尔滨日报社职员、中共党员李钧杀害,误以为大功告成,结果后来发现并不是李兆麟。
敌特暗杀未果,又炮制出新方案,利用真实身份为军统特务的哈尔滨市政府人事室办事员孙格龄接近李兆麟。
3月10日下午6点左右,焦急难耐的金伯文终于等到了那个消息——3月9日,在哈尔滨市水道街9号,李兆麟被诱骗喝下毒药后,连中七刀,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
“如果我的鲜血能擦亮人们的眼睛,唤起人们的觉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对于自己的生命,李兆麟早有定义。
追寻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巍然矗立,六根立柱雄伟壮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国首家规模较大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馆内一楼,一件厚厚的砖青色棉外套、一双布满横纹的旧皮鞋,在玻璃展柜里展示。不少参观者在这里凝神驻足——这就是李兆麟牺牲时穿着的血衣和血鞋。
70多年过去,曾经现场的惨状、滚烫的热血早已斑驳,可这血衣却是坚实的证言,诉说着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
“十四年艰苦奋斗,挺起民族脊梁,东北抗联精神是用烈士的生命和鲜血熔铸而成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说,脚下这片黑土地上,涌现出以李兆麟为代表的一大批抗联英雄,他们的事迹既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更成为引领后来人的信仰之源。
沿着老照片中的城迹,继续追寻。
哈尔滨市道里区柳树街13号院1号楼,是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这座始建于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复古建筑,古典端庄,简洁大方,在2020年10月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数百件老物件、老照片,揭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从正门入馆,上台阶右转,路过秘书室、总务部、副会长办公室,就到了会长办公室——77年前,李兆麟曾在这里批阅文件,创办杂志,兴办培训班。
据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馆长曲艳丽介绍,中苏友好协会作为教育和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重要阵地,曾掩护我党我军干部数百人,成为向各地输送干部的中转站,1945年至1949年期间发展协会会员3万余人,成为党的工作队、宣传队、播种机。
后来者的追寻不断穿越时空,抵达历史的深处,延续着往昔的红色记忆。
2022年“五一”前夕,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李兆麟的女儿张卓亚。
“老人家当时已经76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当时陪同张卓亚参观的曲艳丽回忆说,老人家听说哈尔滨建成这座纪念馆,慕名而来。
“张卓亚老人说,哈尔滨是父亲最后工作、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她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牺牲时,她才1岁多,但父亲心怀家国天下、最后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影响了她一生。”曲艳丽说。
“我父亲是英雄,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卓亚这样说。在她心中,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的红色气质,是超乎一切个体的伟大存在,是值得永远追寻的精神内核。
这些年,张卓亚在全国寻访抗联老兵后代,打捞属于抗联的历史碎片,用文字整理、记录,努力将其复原。她常常参与各种有关抗联的报告、讲座、悼念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铭记那段历史。
“参观时老人眼中始终饱含着泪水。”曲艳丽说,“此情此景令我深受震撼,更增强了我的使命感。这里是革命先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革命的火种就蕴藏在这里,我们有责任让这火种生生不息,播洒进每一位参观者的心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并非尘封在一隅,而是跃然于城市的肌理。李兆麟当年的遇难地——原水道街9号,如今已是一座为他而建的纪念馆,门牌号更新为“兆麟街88号”。
纪念馆门口刻有李兆麟的浮雕,再现将军当年的戎马生涯。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纪念馆于2011年4月28日开馆,那一天正是哈尔滨解放65周年纪念日。
“李兆麟将军在黎明之前牺牲,却始终向抗日的光明处奔驰,为信仰奋斗终身,正是这份许党许国的大爱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李兆麟将军纪念馆馆长孙盛文介绍,从少年立志到武装抗日,从转战北满到率部西征,从野营整训到血沃北疆……这个占地仅300余平方米的展馆,再现了李兆麟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墙上悬挂着一张拓印的木板引人注目。“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字迹端正,清秀硬挺。孙盛文说,少年时的李兆麟在私塾读书,这是他在自己的书箱上刻下的座右铭。每当有人来参观,尤其是有孩子到来,她都会认真讲解这个故事,借此激励更多新时代青年奋发图强。
在众多参观者里,有一位令孙盛文难以忘怀。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步履蹒跚,在女儿搀扶下,仔细端详每块展板、每张图片,全程下来足足参观了40多分钟。其间,孙盛文举起手机,将这个佝偻的背影定格,并发布在朋友圈里,写下一句:“认真的态度让我们所有人感动!”
“每一件文物、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把故事讲解好、宣传好,是我们博物馆人的职责。”孙盛文说,人来人散,喧闹在一时;多数时候,博物馆人做的,就是默默守护。
“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始终都在,这大概就是我们博物馆人最澄澈的缅怀和纪念。”她说。
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的李兆麟将军雕像及纪念墓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鹤 摄
尾声:红星永不陨落,战歌始终嘹亮
在东北许多地方,有很多以“兆麟”命名的公园、广场、学校——
哈尔滨市兆麟公园里,竖立着李兆麟将军的雕像。刻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的墓碑前时常摆满鲜花。一束束鲜花,仿佛告诉来往行人,永远不要忘记一腔热血向光明的这位抗日将领,也永远不要忘记他身后这支英雄抗联部队。
在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露营之歌》是每个学生都会唱的红色歌曲。每当悲壮激昂的旋律在操场上空回荡,仿佛在为那些抗联英烈奏响通往光明的乐章……孩子们从战歌里感受昔日将士们救亡图存的壮志雄心。
如今,哈尔滨市在着力打造“英雄城国防教育景观线”,由“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环形红色主题街道,以及这条线路周边的数十个革命旧址、遗迹和纪念馆组成。
山河为证。英雄的墓碑上,书写不尽抗联英烈的光辉事迹,烈士们用鲜血浇灌的抗联精神之花迎风怒放。
英魂不朽。红色地标所蕴藏的生命力,将澎湃城市的血脉,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注入磅礴力量。
白山黑水间,历史在风声中驻足。追寻的人都会懂得:红星永不陨落,战歌始终嘹亮。(记者陈聪 杨思琪 王鹤)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