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1939年3月下旬,晋东南八路军总部。
这天吃午饭的时候,警卫员说到了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范石生遇害了。
朱德听了,手中的筷子随即掉落在地。
朱德控制着自己的情绪,问警卫员:“他是怎么死的?”
“刺客为父报仇。”警卫员说。
朱德听了,连连摇头。他很清楚,这事不简单,背后显然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范石生和朱德什么关系,他的死为什么能让朱德那么痛?
这还要从南昌起义说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起义队伍南下,朱德率一部分起义军转战江西、广东,遇到蒋军的围追堵截,5000人的队伍只剩下2000多人。
10月7日,朱德带领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离开饶平,向西北方向转移。
为避免与敌人遭遇,部队选择林密人稀的小道行军,艰难可想而知。
条件艰苦,前途未卜,有人动摇了,中途掉队和投敌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整个排甚至一个连公开脱离队伍的。
10月中旬,队伍到达赣南时,队伍只剩下七八百人。
大家疲劳至极,悲观气氛笼罩在心头。
见此情形,朱德心情沉重。
就在这时,又来了一个坏消息:身为军需官的林彪表弟,携带仅有的军饷跑了!
天已渐寒,战士们还穿着起义时的单衣短裤,而且衣衫褴褛,没钱买棉衣,如何过冬?
最要命的是,军需官携款潜逃后,也就没有了薪饷,枪支、弹药和被服等给养也不能及时补充。
干部组织开会研究,一筹莫展,大家沉默不语。
正在此时,朱德一拍大腿说:“有办法了!我有个救星,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朱德所说的“救星”,名叫范石生,云南人,出生于1887年,在蔡锷将军的部队里当过文书,很有正义感。
1909年,范石生考入云南讲武堂,与同期的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志同道合,义结金兰。
毕业之后,范石生与朱德同入滇军,都是从排长开始做起。
之后,两人都追求进步,参加了革命,都当上了旅长。
朱德进步很快,在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
范石生在同一年,被中山先生任命为北伐先遣司令。
第二年,朱德出国寻求革命真理。
范石生则升任第2军军长。
1923年,因为击退陈炯明叛乱,保护中山先生有功,范石生晋升为上将,这在讲武堂同期毕业生中是非常罕见的。
范石生在滇军中吃香,到了北伐军,仍旧是备受瞩目。
范石生以出色的军事才华受到赏识,中山先生夸赞他:“军中有一范,顽敌心胆战!”
1926年,范石生的滇军第2军被改编为革命军第16军。而他的同学朱德,因为出国求学几年,这时候只是军官教育团的长官,与范石生的职务无法同日而语。
但是后来,范石生却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是因为范石生和蒋氏产生了矛盾。
蒋氏和范石生矛盾由来已久,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就有了。
蒋氏一向把滇军看作杂牌部队,认为他们没有战斗力。
而范石生则看不起蒋氏,觉得此人成不了大器。
1923年,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身为第二军参谋长的蒋氏要求发言,作为会议主持人的范石生,故意装作不认识,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蒋答后,范石生又问:“你有什么高见?”
接着蒋氏说了自己对作战的看法,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军事才华。
可是不等他说完,范石生就将其打断,奚落他是“纸上谈兵”,把蒋氏弄得面红耳赤,尴尬无比。
如果说,这只是两人之间相互不买账发生的小插曲,下面发生的事让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1927年蒋氏背叛,下令在军队中“清党”,作为第16军军长的范石生不赞成,坚决进行抵制。
范石生愤慨地说:“这还谈什么革命?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话传到蒋氏耳朵,他非常不爽,对范石生产生了戒心,开始在16军安插“钉子”,对其进行全天候监视。
其实蒋氏除了自己的嫡系,本来就谁也不相信,范石生对此心知肚明,和蒋氏始终不同一路人。
我方对范石生为人非常了解,在南昌起义前,就在范部建立了组织,与他保持统一战线关系。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范石生得知朱德率部南下上堡,曾主动派其军中的我方成员韦伯萃找朱德联系,希望同他合作。
合作的目的,是想让朱德加入自己的队伍,扩充自己的实力,也可和蒋氏抗衡。
但朱德怎么可能加入军阀的队伍?所以合作没了下文。
遇到危难的时候,朱德再次想起了好友范石生,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在1927年11月2日送了过去。
范石生一看,好兄弟有难,心急如焚,他随即写了回信,让自己的心腹副官带着信件日夜兼程去见朱德。
朱德拆开一看,眼眶都湿润了。
信中写道:“春城一别,匆匆数载。兄怀救国救民大志,远渡重洋,寻求立国兴邦之道。而南昌一举,世人瞩目,弟诚感佩良深。今虽暂处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来信所提各点,愚意可行,弟当勉为助,兄若再起东山,则来日前程不可量矣。弟今寄人篱下终非久计,正欲与兄共商良策,以谋自立自强。希望即枉驾汝城到曰唯处一晤。专此恭候。”
当时起义军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队伍能不能生存下来都是问题,而好兄弟却非常看好自己,这怎不令人感动?
还让朱德感动的是,他给范石生的信,强调自己的队伍是红色的队伍,不能听范的指挥,更不能接受改编。
范石生对此没有拒绝,那就是同意了,这就更加难得。
信中提到的“曰唯”是曾曰唯,是范石生16军第47师师长,此人也是当年朱德在云南讲武堂任队长兼教官时的学生,当时率部驻扎在湖南汝城。
朱德看后决定亲赴汝城,与曾曰唯谈判。
陈毅、王尔琢等担心朱德的安全,为他捏了一把汗,怕出意外。
可朱德明白,自己去了还可能为部队争取一线生机,如果不去的话,部队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为了党的事业和部队生存,朱德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决意前往。
当然,他也相信无论谈得如何,自己的学生曾曰唯都不会加害自己。
在47师师部,朱德和曾曰唯进行了两天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保持部队自立、自主和自由的“三自”原则。
具体地说就是:
朱德所部成为曾曰唯47师的一个团(第一四○团)
朱德以王楷的名字担任团长,并兼任第16军总参议、第47师副师长。
47师负责朱德部两个月的所有物资补给。
朱德部还是我们自己的部队,有独立行动自由。
甚至部队内部如何组织,如何训练也完全由朱德决定,任何人不得干涉。
不难看出,根据协议,范石生从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朱德所部也没有任何损失。
可以说,争取到这样的条件非常不易。
同时也说明,范石生做了巨大让步,诚心帮助朱德渡过难关。
范石生说到做到,发给朱德所部两个月的薪饷;军官每人另发20元、士兵每人另发5元零用钱。
而且范石生还给我军每支枪配200发子弹,机枪配1000发子弹。
除此之外,我军每人领到了一套冬装和毛毯,连背包带、绑腿、干粮袋及洋镐、十字锹、行军锅、水桶等都一一给予配齐。
不光如此,对我军损坏的枪支,十六军也负责修理。
那么范石生哪来的军饷和物资?
作为军长,都有一定的扩军权力,他只要对蒋氏说,我扩招了一个团就可以领到军饷和物资了。
不管怎么说,在范石生的帮助下,朱德所部得到喘息机会,绝处逢生。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12月上旬,范石生部教导团一个叫丁熙的团长向蒋氏告了密。
蒋氏大怒,立即要求范石生将朱德部就地消灭,并且将朱德逮捕,押往南京。
对蒋氏来说,这就是通敌之罪,是无法容忍的,范石生心里明白,自己如果不照办的话,将会是什么下场。
但他跟朱德是结拜兄弟,不能不讲友情,日后蒋氏如何对待自己,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范石生立即写了密信,派人星夜兼程通知朱德赶快撤离,还送去几万块银元和10箱子弹。
朱德明白范石生的苦衷,不忍心给好兄弟再添麻烦,立即率部离开,前往井冈山与主席会师。
到了井冈山,朱德一直对范石生念念不忘,他不但是自己的恩人,也是红军早期的一大批骨干(林彪、陈毅等人)的恩人。
如果没有范石生的保护,就恐怕没有后面的朱毛会师,井冈山部队就少一半人马。
朱德一直牵挂着范石生,不断托人打听他的下落。
1937年抗战爆发、开始第二次合作,朱德可以光明正大地打探范石生的下落,好报答他当年的恩情。
谁知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始终没有范石生的消息,堂堂一个上将军长,难道人间蒸发了?
就在朱德苦苦打听好兄弟消息的时候,1940年初,传来一个噩耗,范石生被刺杀身亡了。
那么,这段时间范石生去了哪里,为何被刺杀?
范石生帮助朱德脱险,蒋氏当时可能还没有那么在意,因为我军力量弱,对蒋氏形成不了什么威胁。
可是后来形势发展大大出乎蒋氏预料。虽然后来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但在陕北根据地又得到发展壮大。
看到这一切,蒋氏想起当年,如果不是范石生“吃里扒外”,放虎归山,哪会有今天的局面?因此,他对范石生恨之入骨,变本加厉给对方小鞋穿。
他首先将范石生的十六军缩编为第八路军第五师,继后又改编为51师,军衔也从上将降为少将。
这对一个军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范石生心情郁闷,对蒋氏的敌视也日渐增加。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范蒋矛盾进一步激化。
1929年底,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继向川、鄂交界地区发展,蒋氏下令担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的范石生前去“围剿”。
范石生本来就同情革命,加上蒋氏打压自己,他才不会真的执行蒋的命令呢。
范石生并没有真刀真枪跟红军干,只是让自己的152旅派队尾随,远远地跟在红军后面,保持一定距离,应付了事。
如此一来,蒋范矛盾更加激化,范石生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1932年,性格高傲的范石生干脆提请辞职。
以范石生的军事才华,如果跟随蒋氏,一定能飞黄腾达。
难而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愿意为蒋所用,蒋氏也只能放手,不再挽留。
1934年,范石生获准来到庐山,两耳不闻窗外事,当起了寓公。
1937年七七事变后,范石生回到云南,在昆明以行医为业,彻底远离政坛。
可是,1939年3月,已经退出人世纷争的范石生,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范石生已经退出江湖,为什么还会遇刺?
关于他的遇刺,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杨维骞、杨维骧为父杨蓁报仇纯属个人恩怨;一个是蒋氏指使。
杨蓁跟朱德一样,是范石生的结拜兄弟。
他军事才能同样出色,曾经担任滇军第三卫戍司令等职。
1923年4月,任中山先生大本营高级参谋,
1925年春,杨蓁奉中山先生之命,赴范石生“定滇军”任总指挥,率师入桂讨伐叛军唐继尧,同年6月,在广西遇刺身亡。
而杨蓁遇害时,范石生与其同室而住。
范石生的妻子说,杨蓁治军太严,将军事工程延期的团长鞭挞处罚,让对方怀恨在心,遭遇报复。
范妻还说,当时凶手是一群人,跟哗变差不多,刺杀并拖打杨蓁时,气势汹汹,范石生根本就拦不住。
杨蓁的妻子则说,这是范石生指使的,因为杨蓁主张收复云南后,军、政长官应该有不同的人担任,而且还要民选;因为誓师讨伐唐继尧的时候已经有言在先。
范石生觉得,当时全国都没有选举,在云南实行选举条件不成熟;因此二人产生分歧。
杨蓁的妻子说:刺杀丈夫的凶手,之后并没有受到严惩。
杨妻以此证明,范石生是在包庇凶手。
而范石生的女儿则说,当时大敌当前,如果严惩凶手,势必会造成内乱。
后来范军与唐继尧军交火大败,在此情况下更没有办法惩办凶手。
总之,范石生认为,杨蓁的悲剧是性格偏激造成的。
朱德后来也说过,杨蓁“耿直欠委婉,忠厚不讲策略,善于攻敌不善于团结下属,清高廉洁不善于团结同僚,疾恶如仇不善于助人改过,操之过急,招致惨死。”
正像人们所说,性格决定命运,杨蓁的死跟性格有很大关系。
但是杨蓁的妻子当时执意认为,范石生是杀夫主谋。
杨蓁两个儿子在法庭上说,父亲遇害后,他们还很小,但是仇恨种子已经在心中种下,决心刺杀范石生,为父报仇。
1939年,3月17日下午,范石生坐着黄包车与杨蓁二子杨维骞、杨维骧相遇。
杨维骞举双枪连射,范石生身中13枪身亡。
当年9月,昆明地方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哥哥杨维骞9年零5个月的有期徒刑;弟弟杨维骧一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
但是朱德听了却感觉此事蹊跷,1940年5月回到延安后,就请周副主席委托云南地下组织,调查一下范石生的真正死因。
果然,云南的地下组织调查证明,杨氏兄弟是被人利用了。
杨氏兄弟被逮捕审讯后,弟弟是缓刑,不用真的坐牢,但是长子哥哥杨维骞1943年就被特赦,显然有人包庇。
至于是谁包庇,有人说是龙云,因为范石生跟龙云是宿敌,他害怕范石生夺了他的位置。
也有人说,是上海青帮头子雇人协助二杨杀了范石生。
青帮是谁的打手?答案不言自明。
总之,此案扑朔迷离。
无论怎么说,范石生这个对革命有功之人惨死街头,没有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让人扼腕叹息。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