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风云激荡,群雄逐鹿,英杰争光。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三国那样,使英雄豪杰的才能尽情施展,将忠义勇武的精神极致张扬,让奇谋巧计的威力自由发挥。三国,的确是人才的温床,英雄的天堂。
风云变幻之际,各路诸侯拼的是实力,拼的是智谋,但根本上拼的是人才,不善用人者提前出局,善于用人者笑到最后。鼎足而立的三国霸主,曹操、刘备、孙权,都不乏求贤之心,知人之明和用人之度,但一如曹刘孙三人在个人素质上的不同,他们的识人用人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魏蜀吴三国实力的差异,为三分归一统埋下了伏笔。
一、曹操聚人才,网络天下,贤能庸愚,各尽其用,所以曹魏人才济济
曹操初举孝廉,在效力东汉朝廷期间,忠勇刚直,不畏权贵,无论是用“五色棒”打死蹇硕叔父,还是其后的多次直言进谏,都表现出超常的胆略。在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受到世人瞩目。而后因功迁济南相,罢黜贪官,整饬吏治,其雷厉风行的为政举措震动一方。
董卓祸乱朝政,典军校尉曹操拒绝依附,改名换姓逃到陈留,散家财,募义兵,扛起了讨伐国贼的第一面旗帜!天下英雄感其义举纷纷响应。此时的曹操,虽然实力远逊于各路诸侯,但其名望在汉末乱世却是响当当的。以至于当世名流如乔玄、何颙、许劭一致认为能匡扶汉室,安定天下者,非曹操莫属!
的确,在政治黑暗的三国乱世,曹操集诗人的率直豁达、政治家的英明睿智,军事家的雄才伟略于一身,他就像一个能量场,以自己的独有的魅力聚集天下贤才。
曹操的用人之道一扫汉朝只重士族豪强、仁义孝悌的传统,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唯才是宜的境界。因为曹操深知,人才就是实力,只要网络天下豪杰,敌国就会势穷力竭,不攻自破。
为巩固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霸业效力,曹操在210年到217年期间,先后三次下了“求贤令”,摒弃各种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是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量才提拔。曹操此举打破了世族门第观念,广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达到了抑制豪强,加强集权的目的。
第一个为曹操的魅力所钦服的人是义士卫兹。曹操逃到陈留,惶惶如丧家之犬,卫兹认为能平定天下者,必定是曹操。所以悉以家资助曹起兵,很快招徕5000人马,兹尽付曹操,并甘愿受其驱使,曹操由此走上了称雄之路。
荀彧,河南许昌人,初平二年(191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被曹操成为“吾之子房”,为曹操统一北方屡献奇谋,居功至伟,位列三公。
李典父子,山东巨野人,初平三年(192年),带领几千食客投奔曹操,助其在寿张打败黄巾军,又跟随曹操攻打袁术,征讨徐州。
名士程昱,山东东阿人,曾经盛赞曹操:能够平定天下之乱者,非操莫属,认为曹公智略不世出,乃上天所授!并对陈宫弃明投暗甚为鄙视,认为吕布逞匹夫之勇对抗曹操注定失败。程昱于初平三年(192年),欣然投奔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
猛将典韦,陈留己吾人,兴平年间(194年),张邈在陈宫的鼓动下与好友曹操决裂,并伺机偷袭曹操。典韦耻其为人,转投曹操,成为曹操的护卫亲兵。
先后投奔曹操的还有:戏志才、郭嘉、董昭、徐晃、许褚、钟繇、徐庶、张燕、刘晔、王朗、贾诩、许攸。。。几乎囊括了中原地区的各种人才。
曹操深谙用人之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除了有伯乐般的识人之明,还有造父一样对驽马良驹随心驾驭的能力。曹操,不嫌许攸的贪鄙,宽纵郭嘉的放浪,对陈琳不计仇隙,对张绣两度纳叛,将宽容和诚信推到极致。正是曹操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用人之道,让曹魏集团形成了超强的吸引力,人才源源不断聚集曹魏,奠定了曹操称霸群雄的坚实基础。
二、刘备求人才,思之若渴,但求大贤,不重培养,所以西蜀后继乏人
刘备虽托中山靖王之后,但到其父刘弘一代,家道中落,靠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刘备虽有宏图大志,但成年后依然籍籍无名。后来收了关羽、张飞两个兄弟,依靠友人资助拉其一支义勇军,才有了“革命”的本钱。
但彼时刘备兵微将寡,实力弱小,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受挫,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颠沛辗转,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司马徽的一席话让刘备茅塞顿开,没有智谋之士辅佐,是刘备无安身之所的根本原因,刘备豁然开朗,从此走上了一条“求才”之路。
徐庶、诸葛亮、庞统都是刘备求得的大才,但徐庶在刘备当阳惨败之际,看到“皇叔集团”摇摇欲坠,便临危易志,改投了曹操,刘备苦留不住。庞军师在围攻雒城时,为流矢所中,不幸早逝,刘备犹如失去一臂。
赵云也是刘备从好友公孙瓒处“挖走”的将才。当初刘备依附公孙瓒时,见赵云忠义勇武,遂与之深交。但此时刘备寄人篱下,实力弱小,赵云没有动心。后来刘备再败于曹操,不得已依附袁绍,对赵云频频打出“感情牌”,一番诚意感动了赵云,刘备终于求得这员虎将。
法正善于奇谋,在刘璋手下郁郁不得志,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遂与张松串谋,暗奉刘备为主。除诸葛亮外,法正是刘备最信任和敬重的谋臣,也是刘备“求”得的巴蜀第一贤才。
刘备仁义宽厚,求贤若渴,在鏖战徐州、转战荆楚、图取西川的过程中,确实招徕了众多文臣武将,但其个人魅力逊色于曹操、孙权,在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上,刘备“急功近利”,对大贤猛将比较偏爱,而对平庸泛泛之辈缺少关注和重视,这也是蜀国后继乏人的根本原因。其实从刘备求人才的这个“求”字可以看出,刘备和他开创的蜀汉,其政治环境和用人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在“贤臣择主而事”的乱世,天下谋士武夫,无不想靠大树,栖高枝,选择前景光明的势力,搏求高官厚禄。毕竟光宗耀祖和大展抱负才是“乱世英雄”们最大的人生驱动力。当然,蜀中人才匮乏,与西蜀国小力弱,偏守一方也不无关系。
在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诸葛亮、法正等一班老臣离世后,蜀国人才断层,日渐衰微,没有重臣猛将的蜀国,即使面对冒险深入的邓艾孤军,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三、孙权养人才,继承父兄,笼络少壮,培植族亲,所以东吴分崩离析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在内忧外患中能够雄霸一方,靠的就是高超的识人、驭人权术。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建安五年(200年)继位时,孙权年方十八。此时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东吴局势动荡不安,孙权一方面倚重前朝老臣,如张昭、周瑜、程普,另一方面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悉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逐渐稳定了江南局势。
孙权既有识人之明,还有养人之道,驭人之术。胡综、朱然是孙权在吴郡读书的同学,一个文采飞扬,一个胆略过人,孙权颇为欣赏,并与二人感情甚笃,继位后分别委以重任。
吕蒙原为低级军官,孙权在接掌江东大权后,准备裁撤一些平庸的低级将领,吕蒙赶紧整顿军容,操练战法,孙权在检阅后对其大加赞赏,以其治军有方,提拔任用。吕蒙常以军务繁忙为由荒废学习,孙权劝吕蒙学习经典,研习历史,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后来鲁肃与之议事,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陆逊初为低级幕僚,无人问津,孙权慧眼识人,通过陆逊的一系列军政举措,渐识其谋略才干,遂将孙策的女儿许配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对其刻意培养,正是依靠孙权的“发掘”,陆逊的军事才华才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
为了笼络顾氏,孙权不但对名士顾雍委以重任,还将孙策之女许配给顾雍长子顾邵,并拜豫章太守,恩宠有加。
东吴名将周泰、全琮、吕岱、朱据、潘璋等,都是孙权“发掘”并悉心培养的赫赫战将,孙权为了拉拢他们,除了感情投资和钱物赏赐外,还采用联姻等手段稳固关系,提升臣下忠诚度,如孙权分别把女儿孙鲁班许配给全琮,把女儿孙鲁育许配给朱据。
孙权虽然善于辨识人才,培养人才,但他的眼光始终没有超出东吴豪族,尤其对左右政局,把持军队的陆、张、顾、朱四大家族子弟的培养上,孙权可谓煞费苦心,从而造成派系纷争,严重削弱了吴国实力。发生在孙权晚年长达八年的“两宫之争”,正是在四大家族及其党羽的分派对决中,造成朝局动荡,分崩离析,东吴也由此走向衰亡。吴国后期人才信用的丧失极其危害,暴露无遗。真所谓成也四大家族,败也四大家族。
曹操聚人才,刘备求人才,孙权养人才。但刘备求的是“大贤”,孙权养的是“士族”,只有曹操放眼天下,不拘一格,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开放式的用人机制,汇聚天下英才。刘备和孙权在用人的谋略和气度上,均不及曹操,所以吴蜀两国罗致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不如魏国,从而造成魏蜀吴三国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三分归一统,不在于武力,而在于人才。
开卷知天下,掩卷论古今。
谢谢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