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一手行草,别创一格,他和父亲书圣王羲之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在东晋是身份极为尊贵的人物,他既是当朝驸马,也是皇帝的岳父,还兼任中书令一官。中书令在东晋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在门阀世族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时候,他身为王家族长,可以说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了。
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身份高贵,还是当时无数读书人崇拜、向往的对象,他却并不开心。在他晚年的时候,更是病痛缠身,心情低落。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接着看下去。
《世说新语·德行》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这是王献之生前最后留给众人的画面: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意思是:王献之病重(子敬是他的字),按照当时的习俗,人逢大病,是犯下罪过,上天降下了责罚,这时候是需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道人,将他的罪过记下,像上天祷告、祈求谅解。
王献之的家人请来的道人问他:“你曾经做过了什么错误的事情吗?”
病床上王献之艰难的翻了翻身,答道:“我只想起和郗道茂离婚的事情,再想不到其它算得上过错的事情了。”
这位郗道茂不是别人,正是王献之成为驸马之前休掉的妻子,也是那个陪伴他走过人生低谷的青梅竹马。
《思念帖》: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我对你的思恋,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我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对此感到非常悲伤!不知哪一天才能再见到你,不知道怎么来形容这一刻对你的心情!只希望你能够好好保重自己。不论早晚,我希望你可以回复我这封信,让我能够知道你的近况。
王献之的思念,也终究是没有结局。
或许,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忘记。是夜深人静时的辗转难眠,还是回忆里的她扰乱了思绪,我们已无从得知。
但是写下这封信的他,终究没有如他人所愿去忘记,他的生命里抽离不出她的身影。而她,也忘不了那个想注视着一起老去的人。
所以,她还在等他。
王谢郗桓庾,是东晋最有名的五个望族。
在那个门阀深严的时代里,高门世族的婚姻选择极为狭小,除了彼此之间,就是帝王之家了。庶族即便职位再高,也是配不上高门子弟的。
那个杀死梁武帝的南梁汉帝侯景就曾经向梁武帝请求说媒,而对象就是王谢两家,梁武帝却很干脆的回复他:“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
琅琊王家和郗氏的交集,最为人乐道的莫不过于东床快婿的故事。郗氏虽是新晋门阀,但因为族长郗鉴以从龙之功,位列三公,风光一时无二,郗氏在他带领下也晋升顶尖门阀之列。
当时,郗鉴前往王家,打算结为儿女亲家,王家子弟莫不重视此事,都是打扮得华美庄重。郗鉴注视了半天,虽然都很满意,却觉得少了点什么,当他发现在床上躺着,拿着书本,并不重视这件事的王羲之时,眼前一亮。而王家的人都感觉非常羞愧,正打算解释时,郗鉴却高兴的对王家族长说:“此子真是好女婿啊!”
在王家人一脸懵逼中,这段东床快婿的佳话算是排定了。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而郗道茂是王献之舅舅的女儿,也是他的表姐。
由着这层关系,王献之和郗道茂从小便熟识,玩耍、嬉闹,十分快乐。郗道茂是一位性格温和恬静,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对王献之来说,她既是红颜知己,也是可以约定相伴终生的人。而王郗两家乐见其成,王的才华、身世都是极为般配的。
所以,当郗道茂出落得亭亭玉立,年当婚嫁时。王献之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思慕之情,他的父母见着儿子这般模样,那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母亲负责探探娘家口风,父亲负责寒暄。
待一切就备之后,王献之的父母俩就一起写下了这封青史留名的求婚书:
《晋王右军集·与郗家论婚书》: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故具书祖宗职讳,可否之言,进退惟命羲之再拜。
整封书信先是介绍王家五代显赫的历史,表示门当户对,然后介绍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优秀,是足以当女婿的角色。
郗王两家,表面上的功夫你来我往,郗道茂和王献之的婚姻就这样开始了。
升平四年,皇帝的亲家四大家族之一的桓家发生了一场叛乱,叛乱者正是皇帝的女婿。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桓温是有名的野心家,他是利益至上者。原本,他有6个儿子,长子桓熙本是名正言顺的下任族长,但恒温却在病重时更改了人事职务,选择了自己的弟弟恒冲管理家族,理由是他觉得自己的儿子能力不够。
长子恒熙加上此子桓济,趁着父亲弥留之际,发动内乱,企图推翻自己的叔叔。只是终究应了父亲的评价,他俩能力真的不够,很快被叔叔收拾,贬去了长沙,远离政治,再难翻身。
皇帝知道这件事后,新安公主自然是不能吃苦的,婚姻就此取消。
新安公主不比民间女子,虽经此变故,还是要为她寻求幸福的。
皇帝的选择是在王谢两家之间,而新安公主自身又是极为中意王献之的。
皇帝思量过后,终究是一纸诏书送到王家,此时,王羲之已经过世,王家在朝中的地位不如从前那般备受宠爱了。
王献之终究是要做一道选择题,新安公主自然是不想娶的,可若直接抗旨,那便是违抗王命,处理不好,就是灭族之祸。万般无奈之下,便想出了一个艾草熏伤脚的主意来,可这招公主并不吃。
直接逼婚,皇室也不愿背负骂名。他们给了王献之一个光明正大的休妻理由:郗道茂未曾传宗接代,虽有一女,也夭折了。
按照古律,女子不育,男子是有资格休妻的。
百般计谋用尽,最终一对幸福夫妻被迫分离,郗道茂回到了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
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绝气耳。
王献之终究没有见到这个他所深爱,也最终无奈辜负的“姊”郗道茂。这份离婚后写下的信,可以说是诉尽离殇了:
以前我和你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那时候因为彼此的陪伴,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现在我常常感伤这样的日子不能延续下去。曾经我本打算与你手牵着手,沿着这条名为幸福的道路,慢慢走下去,等到青丝变成白发,沧海化作桑田,哪里想到竟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分开。我的心里,为此惆怅难过,什么时候我才能再见到姐姐啊?每时每刻,想到这件事,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也许只有死去的那一刻我才能解脱。
四十三岁那年,王献之终于不再念叨着自己的脚疼,也不必再背负着家族的负担,可以听凭心意去寻找那位让自己思慕多时的梦中人了。
公元379年,36岁的郗道茂逝世,郁郁而死。
公元386年,43岁的王献之,卒。
若有来世,愿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也祝愿每一位,心有牵挂之人,可以勇敢的去追求心中所爱,不至于遗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