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中国香港中国智库邀樊锦诗囗述守卫敦煌文化财产个人事迹,

中国香港中国智库邀樊锦诗囗述守卫敦煌文化财产个人事迹,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12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樊锦诗: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

6月25日,混沌前沿课首播课堂请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老师讲述《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一课。以下为课程精华实录:

要讲莫高窟,首先要讲敦煌。

在今天看起来很难想象,在一千五百年之前敦煌曾经是欧亚大陆上最繁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地位类似于今天的上海和香港。

授课老师|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编辑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前沿课

华戎交汇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

到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的海运都很不发达,夹在蒙古高原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是当时中国通往西域的唯一理想通道。

如果我们打开一张哑铃状的甘肃地图,可以看到哑铃的北边是蒙古高原,南边的祁连山脉连着全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东南是中原地带最繁华的都市西安,西北则直通当时的西域(今天的新疆)。连接这个哑铃的两头则是两个重要的城市,一个是兰州,另一个则是敦煌。这条起于兰州,终于甘肃的交通要道也被后世称之为“河西走廊”。

敦煌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故事,就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说起。

据考古发现,河西走廊大约在4000多年前就有不少民族在此生活的痕迹,但它真正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则要追溯到公元206年的西汉时期。

彼时西汉初期汉朝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为了安抚西部少数民族的进攻,汉朝不得不把公主送去和亲,也因此出现了“昭君出塞“这样的历史事件。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决定主动出击,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画就详细描写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其中有一块文字上面记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汉武帝把匈奴打败之后,俘获了很多战利品,里面有很多小金人(事实上是铜人),大家朝这些小金人朝拜了很久,却不知道是什么名字,于是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去询问这些佛祖的名号。

史记有曰,说张骞回到中原之后和汉武帝汇报,在极西之地有一座城市叫做“敦煌”。

为什么叫“敦煌”?很多中国文人解释说,“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其实不是。“敦煌”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发音,具体意思现在已经无从考究。

当时西汉的边界在兰州。当汉武帝知道兰州以西还有一个河西走廊和敦煌之后,他感觉到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可能十分重要,因此接着派遣霍去病把匈奴从河西走廊赶走,并在河西设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把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帝国的版图。

设郡之后,汉武帝还是觉得不够放心。为了抵御匈奴的再次来犯,他在四郡的北边修建长城。这就是历史上的汉长城。相对于秦长城而言,汉长城是非常简陋的,用砂砾、罗布麻这样一层一层加起来,垒成了具有天然纹理的样子。

在汉长城的终点,汉武帝设置了两关。西北设置了一个关口叫玉门关。西南设了一个关口叫阳关。

这两个关卡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进出口岸,所有人、货、物必须经过这两个关口才能进出中原。

设完关口还不行。西北人烟稀少,所以汉武帝又征召了大量的士兵,在这个地方一边守卫一边屯田种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守护边疆的问题,又解决了驻守所需要的的粮食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还向河西走廊大量移民,把耕地灌溉的技术带到敦煌。随着汉人的不断西迁,儒家文化也渐渐渗透到了敦煌。后来敦煌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儒士,渐渐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光芒。

从新疆往外走:西边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中亚国家;中亚往南是印度,佛教的诞生地;中亚往西是古波斯,也是文明大国;波斯再往西走就是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历史上两河流域文明也是非常繁荣的;两河再往西走就是地中海了,地中海的沿岸就是古希腊文明;再往南走就是古埃及文明。

这条路串联上了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据点,敦煌处在这条路的咽喉之地,它注定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地。

当时东方的丝绸、瓷器通过这里销往西方,欧亚的香料、番茄从这里传入中国。

在大量的贸易交流之中,敦煌也成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汇之地,佛教文化慢慢在敦煌生根,历经世代信徒雕琢,诞生了今天的莫高窟。

信仰之力

谁在开凿莫高窟?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佛教在中原的兴盛。

公元前565年,古印度周边的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诞生了一位王子,被取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这位王子和普通的小孩不一样,他每天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受苦?经过多年的苦修,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修炼成佛。而乔达摩·悉达多也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

为什么叫“释迦牟尼”,因为他们家族属于释迦族,释迦族里面出了一位大圣人,所以就叫“释迦牟尼”。

佛教刚刚诞生之际,讲究的是个人修行,要通过多年的修炼实现个人解脱,这个叫做小乘佛教。后来佛教发展越来越好,有信徒认为,我不能只顾个人修行,我还要让大家一起修行一起成佛,于是就开始大量的建造神像,并到处宣传修行成佛、普度众生的信念。

这一理念受到很多贫苦老百姓的推崇,并借由丝绸之路渐渐东传到中国。

佛教刚到中原的时候,是被儒家思想反对的。因佛教号召劳动力出家修行,不生养孩子不孝顺父母,既不忠也不孝,难以为国家治理所服务。

伴随着中原陷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战乱时期,连年的流离失所让不少走投无路的民众开始相信宗教。佛曰,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何你这辈子要受苦,因为你上辈子做了坏事。如果你这辈子荣华富贵,那一定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佛教通过宣扬来世抚慰人心,让不少绝望的民众找到了精神寄托。

在山上凿山洞,在里面画壁画造佛像,也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习俗。

公元366年,从敦煌的东边来了一个叫做乐僔的和尚,他走到鸣沙山的东麓,看到三危山上仿佛金光万道,万佛闪动。乐僔想,这一定是佛祖给我的启示,这里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

于是他就在山壁上凿了第一个洞,然后坐在里面修行。

不久之后,又来了一个和尚叫做法良。他在乐僔的边上又凿了一个洞,也开始了打坐修行。此后鸣沙山壁上叮叮当当凿了一千年,莫高窟的辉煌时代就这样在两个和尚的凿洞修行中开始了。

历经这一千多年的开凿、雕刻、作画,莫高窟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我们做了一个统计。

在1700米长的山壁上,一共开凿了735个洞窟。

如果我们将其分成南北两区:

南区一共有492个洞窟,内部以佛祖的彩塑和壁画为主,也是开放给游客参观的最主要的区域。北区主要是僧人们生活以及死后圆寂的地方。在南区492个洞窟里面,我们统计出来的壁画有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

应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遗址有如此巨量的艺术作品,因此也有人将莫高窟称之为东方卢浮宫。

(请点击小程序免费听课)

千年莫高窟

我们能看到什么?

莫高窟,如名所示,其实是一个一个的洞窟,不同的洞窟里面布局不一样,基本上每个洞呈现出的都是一个小小的佛国世界。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一层一层剖开莫高窟里面的大千世界。

1、石窟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石窟分为四类。

第一种禅窟。

禅窟是一个一个小小的壁洞。这个壁洞非常小,我这个身高,进去之后正好头顶着洞顶。这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呢?他要你坐下来,在里面打坐修行。

第二种叫殿堂窟。

殿堂窟的中间一个顶,周围四个梯形下来,合成了一个穹顶的样式。这是供僧人做礼拜用的洞窟。

第三种叫佛坛窟。

佛坛窟是在洞窟的中间建造了一个佛坛,供修行的人围绕祭拜。

最后一个叫大像窟。

当我们走入莫高窟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九层楼。但这九层楼只是个外景,里面其实保护的是一座35米5高的大佛,是莫高窟里面最大的一尊佛。

2、彩塑

洞窟里面的彩塑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四种,佛祖、菩萨、弟子和飞天。

佛祖的头上一定是有密密麻麻的肉疙瘩,没有头上这个东西的,都是普通的修行弟子。

再就是菩萨。菩萨一般呈女相,头上有一个高耸的发髻,穿着长裙,身姿曼妙。菩萨是普度众生的,她负责指点迷途的人,把苦海中的人送到彼岸。

除了佛祖和菩萨之外,彩塑中还有不少的弟子和力士。力士或者叫金刚力士(里面等级最高的被称作天王)主要的职责是护法,保护佛祖和菩萨。弟子则是仍然在修行尚未解脱的人。

3、壁画

在莫高窟中壁画的种类繁多,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类。

①佛像画,主要是指佛、菩萨、飞天

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飞天”。

飞天是一种只有在敦煌壁画中才能看到的佛像角色。

如果我们去西方的教堂参观过,可以看到西方教堂的壁画里面有很多带着翅膀的天使在天上玩耍。

佛教里是很少有翅膀这一说的,都是依靠手臂上长长的披巾去驾驭风向,大家可以看到飞天身上的披巾,非常非常长,在空中飞舞翻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子。

飞天实际上是一种护法神。

但他和力士不一样,力士是武将。飞天是“文工团”,他们主要依靠歌舞、音乐和香气来供养佛祖。所以飞天里面有两个职位,一个叫香音神,一个叫天歌神。

由于敦煌的飞天壁画数量极多,造型优美,所以后来飞天也渐渐变成了敦煌壁画的最重要的符号。

②故事画

故事画主要指的是,根据佛学故事内容描绘出来的画。

比如《尸毗王割肉贸鸽》。

天上的两位神仙为了考验尸毗王(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本生)修佛的真心,于是一个变成了老鹰,一个变成了鸽子,飞到尸毗王的面前,假装老鹰要把鸽子吃掉。

尸毗王救下了鸽子抱在怀里。鸽子向尸毗王求救,说老鹰要吃了我怎么办?尸毗王说我一定会救你。老鹰说,如果你救了鸽子,那我就会被饿死,怎么办。我也是一条命。

尸毗王觉得老鹰说的有道理。于是拿出一把刀对它说,要不割下我腿上的肉喂给你吧。

老鹰说不行,我要吃和鸽子一样重的肉。尸毗王说这个好办,用衡器量一下就知道了。结果很奇怪,无论尸毗王割多少肉,鸽子那端总是更重,割肉的这端总是更轻。

最后尸毗王说,我已经发誓为了成佛绝不杀生。为了救下鸽子我不惜我所有的肉。于是他自己往秤盘上一跳,这个秤终于平了。

尸毗王死了吗?并没有。后来他恢复了原样,身上的肉都长回来了。

佛教壁画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告诫修行之人,要在当世忍辱牺牲,布善救人,才有可能得道成佛。

③经变画

所谓经变画,就是把一部经书里的内容变成一幅画。

④ 风景画

除了传说故事之外,洞窟里还有一些写实的画作。比如五台山的圣地画。

圣地画非常大,大约有13米长,3米高,整个面积达到40多平方米。

这幅画从太原起笔,一直画到了河北正定。里面有山有水、有寺庙、有商铺、有建筑、有人物,画了很多风土人情。

⑤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当地比较有钱的信徒,出钱让画师把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画在洞壁上,以乞求福祉,保佑家族平安。

⑥历史画

《张议潮出行图》是敦煌壁画中非常有名的一幅历史画。

张议潮何许人也?和敦煌有莫大的关系。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开始衰落了。吐蕃国乘虚而入,一直打到了长安,占领了敦煌半个多世纪。后来吐蕃国内乱,张议潮趁机起义收复了河西走廊,并把这块领土归还唐朝。皇帝很高兴,于是给张议潮封了三品大员。

《张议潮出行图》就是张议潮当上三品大员之后的出行图。

⑦图案画

敦煌洞窟中的天花板上都有很多类似这种的结构非常严谨、颜色搭配非常好看的图案。

现在我们就把这个造景给重新画平,然后印在丝巾上,已经变成了敦煌文创的一个设计来源。

博大精深

莫高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不管是艺术成就,还是史学价值,莫高窟给我们留下的价值都是极高的。

比如一座十六国时期的交脚坐佛像。

我们从他上身没有穿衣服,能判断出来这尊佛像是个印度佛。

其次,坐在地上的方式也不是盘腿坐,而是已经有了一个高高的西式座位(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出现椅子),它可以坐在座位上交脚而坐。

直到宋代以后,中国才出现了真正的椅子。

那么敦煌里面这个佛祖的高凳是从哪里来的呢?很有可能是从罗马女神的高凳雕塑中受到的启发,先传播到了印度,再从印度传播到了敦煌。

由此可见当时的敦煌文化之复杂,一尊佛像融合了欧洲和亚洲的风格。

比如一尊禅定佛。从衣物来看,他穿了一件贴在身上的衣服,是印度比较传统的湿衣造型。因为他在打坐禅修,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禅定佛”。

他在做什么?微笑。他笑的非常有意思,不仅仅是嘴角在笑,他的眉毛、眼睛、肌肉甚至鼻子都在笑。

所谓的禅悦,就是感到有所得,但是又不能表现的太高兴,最后表现出一种神秘含蓄,出自内心的一种满足的微笑。

我们知道中国的艺术讲究神韵,这一尊像把人物的神韵塑造的好极了。有人说这不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吗?在时间上,蒙娜丽莎的出现要比这座雕像晚一千年。

不仅十六国,唐代塑像的艺术成就也非常了不起,它吸收了西方雕塑里身材比例准确,造型健美的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

比如莫高窟里有迦叶和阿难的两个弟子像。老弟子迦叶脸上满布皱纹,小弟子阿难脸上的肌肉充满弹性。

再比如,莫高窟里有一尊石胎泥塑的大佛。这座大佛高26米,如果我们去现场看他的手,会发现它的手里面是石胎,外面是泥巴,看起来软软的,好像感觉到血脉在流动。再看他的头,是用夸张的手法做出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底下看上去,会感觉比例很合适,刚刚好。

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照人的比例去做他的头,在下面就会几乎看不见他的脑袋,所以雕塑家故意把他放大。

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手工匠人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不同个性的人物把握,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敦煌壁画的情况也是如此。

袒露上身,腰肢扭动,是受西域风格影响较多的早期菩萨像。

全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画像则是参照了当时南朝士大夫的派头。士大夫喜欢喝酒,喝完酒之后热的不得了,所以衣服必须很宽松,宽袍大袖方便散热。

同样的菩萨,我们也看到不同时代下,不同地域,画师对菩萨形象的不同创作。

敦煌保留着大量的生活画也很有价值。

曲辕犁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国,所以我们的犁也在不断改进。

莫高窟第455窟里的农耕图展示了一个比较先进的曲辕犁。在没有这幅图之前,考古学家只在书里看到过关于曲辕犁的记载。

当看这幅壁画,并找到专业的人来复原之后,我们才能重现了曲辕犁。

我们还能从壁画中发现打铁、酿酒、陶器制作等生活情景,再现了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样貌。

胡旋舞

白居易有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这个舞蹈是中亚的康国传过来的。舞者需得站在一个小小的地毯上,且跳舞时不能踏出地毯半分。当舞者高速旋转的时候,我们就只能看到她的头发在飘、披巾也在飘。

刷牙

古代人没有牙刷,就拿树枝咬碎,然后刮刮舌头和牙齿,然后吐掉,都是一次性的。

恋爱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怎么佛教教义里面还提倡谈恋爱吗?

这里面其实有个故事。一位男士因为眼睛被别人戳瞎了,一个果园收留了他。他每天就在树下弹琴,一方面可以消遣,另一方面还能预防鸟儿来吃果子。结果这个国家的公主被琴声吸引,一下子爱上了这位盲人琴师,表示一定要嫁给他。

这个爱情的力量很伟大,两个人在一起之后他的眼睛就能看见了。所以这也是侧面在说佛法的厉害。

百科全书式的藏经洞

散布在全球的文物瑰宝

读过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可能都知道,莫高窟的藏经阁是被一个道士打开的。

藏经洞并不大,大概20多立方空间,里面放了5万多件东西。在被偶然打开之后,迅速吸引了全世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

第一个来的是英国的斯坦因,来了两次。第二个来的是法国,伯希和。英国、法国之后,就是日本。

后来清政府知道了,不过那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难,无力顾及。

藏经洞长时间处于被人肆意窃取的状态,里面到底有多少件文物,大家已经无从考证,有人说是5万件,也有人说是6万件、7万件。

目前全球十几个国家的30多个博物馆,都有敦煌的文物,其中多数收藏在英国和法国。

目前藏经洞里只剩下一个高僧像,这位高僧是有名字的。刚刚我们说的张议潮收复河西走廊,需要派人给皇帝报信,当时就拍了这样一位和尚叫吾尊(音),冲破围剿者的层层封锁,把消息送去了长安,见到了皇帝。皇帝听说领地收复之后非常高兴,就连带着这个和尚一起嘉奖。

回来之后,大家就给这位高僧塑了一个像,显示曾经受到的荣耀。

那么藏经洞里之前到底有哪些宝贝呢?根据我们的统计,大概有这么几类:

1、经书

包括佛经《六祖坛经》、《道德经》、景教(基督教)经文、摩尼教经文、袄教(拜火教)经文等等。

除了我们本土的佛经、道德经经文之外,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外文经书。

比如景教经书。景教就是基督教,当时的中国人给它起名叫做景教。基督教有很多教派,其中一支叫做聂斯托利派,他们从叙利亚开始流浪,一路经过波斯、伊朗到了中国,唐太宗收留了他们并给他们在长安修建了很多景教的寺院。我们看到下面这个经文,上面写的是《三威蒙度赞》。三威指的就是圣父、圣子、圣灵。在进行礼拜的时候,大家都要给三圣唱赞美诗,包括旁边我们还看到了当时的十字架造型。

2、藏经洞里的传统典籍

藏经洞里还保有不少传统典籍。比如中国古代的《孝经》。为什么藏经洞里面会有《孝经》呢,因为当时唐朝对“孝”非常重视,《孝经》是唐朝考取状元时的必考科目。

3、史书

藏经洞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比如《史记》、《汉书》、《三国志》以及地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贞元十道录》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勘校价值。

比如《三国志》,从字体来看是用隶书书写的,我们知道书法的变体是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到隋唐时期楷书已经非常普及了。所以这篇《三国志》很有可能是在隋唐之前,甚至更早的三国时期被书写下来的。

4、子书

主要指《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编的。

5、集书

比如《诗经》,比如南朝时梁国的太子昭明把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汇聚在一起,出了一本集叫《昭明文选》。

6、通俗读物

更可贵的是还有很多通俗读物。

这里举一个例子《大目犍连变文》。目犍连是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他的妈妈不信佛,老在骂这些和尚,去世之后被贬到地狱去了。

但是因为目犍连非常孝顺,就虔诚祈祷,求佛祖把自己的母亲从地狱里救出来。救出来以后他的母亲就变成了一条狗,后来由于目犍连虔诚念经求佛,最后她转生为人。

所以每年中国的阴历七月十五,就要给这些鬼送饭,这个习俗的来源就是盂兰盆经。后来根据盂兰盆经,就编出了一个大目犍连变文,口口相传。包括我们小时候在上海看经常听到目连戏,其实也是起源于这里。

7、外文书籍

除了经史子集之外,藏经洞里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撰写的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

8、古代科技书籍

除了外文书籍,藏经洞还有很多古代科技书籍,比如乘法表、天文、医学、印刷术等等。

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已经非常发达。但当时的医学著作大多在宋代以后就流失了。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隋唐医药典籍,这些书籍在中国医药史上几乎拥有无可替代的补缺价值。

比如《灸法图》,就是现在中医的穴位图。

比如《食疗本草》,里边写着胡桃,性平温,不能多吃,多吃生痰。那它可以拿来做什么呢?第一可以拿来祛风湿,其次多吃头发可以变黑。

9、绢画、刺绣

藏经洞里还有很多绢画,由于藏经洞这些绢画不见天日,所以拿出来一看颜色还是非常鲜艳漂亮。一些刺绣作品至今保存的依然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红丝线、蓝丝线、白丝线,依然在闪闪发亮。

10、少数民族画

比如西藏的国王赞普带着随从去听讲佛经佛法的画像,回鹘王妃的供养人画像,西夏武官的画像等。

我给大家介绍的都是比较简单,有可能是挂一漏万。

但这些内容,我相信足以让大家看到莫高窟是一座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宝库。

过去一百多年,在我国以及世界上兴起了对莫高窟跟藏经洞文物资料的整理研究,成了一门世界级的学问,叫“敦煌学”。

“敦煌学”在20世纪国际人文学科领域大放异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今,莫高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参观,变成了大家喜欢的地方,也影响了很多文化艺术创新,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我们今天更要努力地保护、研究、弘扬、传承敦煌莫高窟跟藏经洞文物,让这一座宝藏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