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中国香港增5宗键入病案 须应用“舒心交通出行”场地范畴扩张,

中国香港增5宗键入病案 须应用“舒心交通出行”场地范畴扩张,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12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青年中医赶赴方舱,老师勉励:我进非典病房时,正是你这年纪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李季 实习生 刘梦惠

8月16日,中医师吴欢正在一处方舱工地上忙碌,这里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准备开舱收治新冠感染者。这是吴欢第一次带队到外地抗疫,以前在上海工作时的经验,早已在他的心中内化为一套套预案:老人怎么诊治;游客怎么安抚;新冠、登革热、猴痘如何甄别……

吴欢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以下简称“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导,过去两年,他曾“四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公卫中心”)抗疫,今春,也曾在上海疫情期间两度带队进驻定点医院。

2020年,他初进上海公卫中心前曾向老师余小萍请教,余小萍交代他:“你一定要进病房!”余小萍是上海市名中医、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从医已有40年。在她看来,医生就是战士,只有进病房才算上战场。

2003年“非典”期间,余小萍曾临危受命,成为第一批进入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上海公卫中心前身)的两位中医之一,那时,她带着中医大家颜德馨、黄吉赓等“老先生”的嘱托上了战场。如今,到了吴欢一代勇挑重担的时刻。

有一种传承,叫做担当。

从上海一线转战国境之南

“中医不能隔着病房在外面看片子、看化验报告,一定要面对病人,望闻问切。”这是余小萍对吴欢的叮嘱。吴欢数次进入上海公卫中心救治新冠患者的经历,也让他深感“蹲病房”的重要性。

“中医强调看到人,要看舌象、脉象,要仔细地观察,这样哪怕是我们上午开的方子,下午病人有什么新情况,还可以临时加药或换药。”在吴欢的经验里,这种跟踪观察不可或缺,“这也符合了新冠的特点,就是轻型向普通型、重型的转化相当快,必须天天关心病人,随时观察体温、饮食、大小便。”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吴欢正在指导患者填写表格。 “上海中医药大学”微信公号 图

在上海公卫中心工作时,有同事调侃他“唠叨”——吴欢天天都和患者们聊个不停,不厌其烦地回答患者们问了一遍又一遍的相同的问题。

慢慢地,虽然医生们查房时都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分辨不出谁是谁,但患者能认出吴欢的声音:“你就是吴医生吧?”吴欢高兴地回应:“是啊,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问我。”

在吴欢看来,“聊天”也是诊疗的关键。“交流的多少,就决定了你对患者信息采集的多少。我们不可能天天做CT,比方说我们跟一个患者交流,他说胸口有点闷,有点气喘,那是坐着喘、还是走路的时候喘?这就代表了病情的变化。如果不多问,就达不到这个效果。”

余小萍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徒吴欢:“他的心思细腻,往返市公卫中心的路上,总是思考问题并与我探讨。”

初进上海公卫中心时,吴欢也遇到过疑难病例:为什么用了药,病人还是大便不通、发热不退?吴欢总是及时发微信向余小萍请教,余小萍指导的分析思路、用药鉴别方法,总能让他找到破题的方向。

从2020年初至今,吴欢已四度进入上海公卫中心抗疫,还曾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两度带队进驻定点医院,历经了国内本土疫情、国外输入病例、德尔塔变异株流行、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等不同阶段,曾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从中医“三因制宜”的思想出发,把“汗吐下”三法都运用到了新冠患者的救治中。

2022年8月15日,作为曙光医院第二批援琼医疗队队长,他又带领20人的中医、院感、护理队伍赶赴海南三亚抗疫一线。

8月15日,曙光医院第二批援琼医疗队从上海出发时在机场合影,吴欢为左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微信公号 图

8月15日,曙光医院第二批援琼医疗队从机场出发时,吴欢正在给队员们发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微信公号 图

“这次我们进驻的方舱跟上海的差不多,主要是进行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收治,发现加重转危的患者就及时转诊。”吴欢说。

他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快速对病人进行筛查、分类,及时识别风险因素。“刚开舱,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检查内容、医疗器械,就要靠医生的经验、细心,不停地观察,随时发现问题。”吴欢说。

“唠叨”又将在国境之南拉起防线。

传承在电话线的两头

余小萍从医已有40年,她是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届“上海市名中医”。吴欢在2003年硕士入学后,就开始跟着余小萍学习。

那年,也是“非典”疫情突袭之年。年过六旬的余小萍至今记得当时的紧张气氛。

上一线的安排来得突然。当时余小萍正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松江分院)担任内科主任。有一天刚下班回家,她就接到院领导的电话,要派她去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第二天就走。余小萍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临危受命后,余小萍成了第一批进入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的两位中医之一,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03年,余小萍出发前往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成为上海中医进入抗击SARS一线的第一批成员。 受访者供图

“SARS疫情刚开始的防治工作主要还是以西医为主,但由于病因不明,无对应药物,疫情迅速在广东、香港和北京扩散。中医界在国医大师邓铁涛和颜德馨的亲自指导下及时介入了抗疫,提出了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大家也达成了共识。”余小萍回忆道。

那时,白天的救治只是余小萍工作的一部分。每晚,脱下防护服后,余小萍就要向院外的“老先生”汇报他们采集到的病人信息,讨论治疗思路和方法。

“那时候颜老(颜德馨)都80多岁了,每天都会等我的电话,及时给我指导意见。”余小萍说,在“老先生”们的指导下,中医救治工作有效展开。“那时上海中医的经验是‘一人一方’。在上海病人中,凡是经过中医参与治疗的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传承,就在电话线的两头。

不变的奋斗年纪,共通的育人情怀

“2003年到现在,快20年了。我进非典病房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吴欢这个年纪。”忆起往事,余小萍不禁感慨,这两次疫情的开头如此相似,“都对这个病毒不十分了解,也没有什么特效药。”

不过回头看来,抗疫过程却有相似之处。“通过这两次事件,你会发现中医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有着几千年来实战经验,有其成熟的理论及方法。”余小萍说。

“对于新发传染病,中医治疗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不论病毒怎么变异,中医都是根据病人的发病特点,迅速抓住病机,马上就可以制定一个处方。这些方法在大量中医古籍中已有记载和总结,这些经验与智慧,一直代代传承,在前人经验方药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施治,并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余小萍总结道。

吴欢记得,他在读研究生时,就听过余小萍的SARS病例分析课。如今,他在救治新冠患者的过程中,也会及时系统梳理病例,与学生进行线上课程教学。

2005年,吴欢硕士毕业时与老师余小萍合影。 受访者供图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我们如何去看影像和实验室数据,如何用中医药进行救治,这些都会讲。”吴欢解释道,“对于一个学生来讲,直截了当告诉他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救治是最重要的。临床病案比书本理论生动的多。”

吴欢很享受教学工作,“学生成绩好,我就会很有成就感,这就是搞教学的人内心的一种快乐。”同样,教学也是余小萍最难以割舍的事业。她长期担任曙光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直至退休,“教书育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余小萍说。

2004年,成立名老中医黄吉赓工作室时,余小萍与老师黄吉赓教授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从医过程中,余小萍先后师承了黄吉赓、颜德馨、邵长荣、蔡淦教授,“这些老前辈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他们医德医风、眼界、思维和临床经验都使我终身受益。”回望来路,余小萍感触颇深。

“一直敬佩老师凌晨还在工作不知疲倦、从几万字的书稿里能挑出仅有的几个错字。”吴欢曾如此发朋友圈感叹。

在他看来,这些年跟余老师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心做好自己的事”。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张同泽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