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大规模屠杀佛教僧尼的事件,根据发生时间和肇始帝王的庙号或谥号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当事人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不过,三武一宗灭佛,灭的不是今天传统意义上的佛教,而主要是异端化的弥勒大乘教。
大乘佛教的净土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弥勒净土观念,一种是弥陀净土观念,弥勒净土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影响要远大于弥陀净土观念。从那一时代起,有关弥勒佛造像远盛于弥陀佛造像即可得出这个结论,日本学者佐藤永智在其《北朝造像铭考中》列举了云岗、龙门、巩县诸石窟和所知传世金、铜佛像,从而得出结论,北魏等朝代弥勒佛造像150具,弥陀造像仅33具。
佛教发源于印度,繁荣于华夏,扬名于四海,至今虔佛人数仅次于基督教系和伊斯兰教系。不过,佛教在古中国初始传播阶段历经劫难,常常伴随着血雨腥风,正应验了佛陀的那句偈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七年,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谋反,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周世宗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总计,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
造成这段佛教及佛教徒遭受炼狱的起因大致有三方面:首先,佛教发展过快,魏晋南北朝到五代这段时间里寺院经济极度膨胀,已经严重影响到封建统治者和世俗地主阶级的统治安全和经济利益。比如、沙门们不仅时常接受帝王富户各种馈赠施舍的土地钱财,还免受各种徭役、兵役及其赋税。为了逃避世俗阶层各种沉赋杂役,往往有大量的农民和佃户迫不得已依附于寺庙,反遭受到了更为严酷的剥削,使得寺庙经济慢慢的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当时,现实情况是因为连年战乱,国家整体经济入不敷出老百姓饥寒交迫,又由于大量青壮年遁入空门使得服兵役租稅的人数连年递减。有句用来形容南北朝沙门繁多的诗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
其次,当时佛教本身作为外来宗教不仅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理念势同水火,也与早已经和正统封建道统媾和的儒家处世哲学截然不同。道家和儒学思想相融皆同属中华文化范畴,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我命在我不在天、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儒学讲的是济世爱民、伦理纲常、自强不息,思想主体都认为世间美好而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
而佛教则认为万般皆空,皆为因果。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佛教主张的弃世出家,实际就是抛君弃亲,与儒家忠孝之道完全背离。所以儒佛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特别是对父母的关系上有极大的距离。儒家认为孝是“,百行之首”, 佛教却别有说法,认为禽兽虫蚁可能是自己的七世父母,今世的父母,可能来世是自己的子孙,这样的怪谬思想,儒家和受儒学影响的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由于弥勒信仰的世俗化,弥勒信仰的异端思想终于引导出一系列沙门举旗造反的事件。早在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北平(今河北满城一带),就发生了沙门造反事件:《晋书》曰见信武宁北平人吴祚聚千人,立沙门为天子。
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沙门法秀造反,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沙门刘光秀反。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公元 515 年爆发过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 5 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隋大业九年,陕西扶风人,沙门向海明自称'弥勒佛出世',谴谋逆乱,人有归心者,辄获吉梦,由是人皆惑之,三铺之士,翕然称之为大圣,应举兵反,重置数万官军击破之。
唐朝著名的一次以弥勒下生相号召的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当时贝州人王怀古对人说“释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灭,刘家欲兴,今冬当有黑血下贝州,合出银城。”这种说法带有宿命论观点,但实质上已经演化成一种政权更迭的政治内容。
时至北宋,同样在贝州发生了于唐代王怀古相类似的王则造反事件。宋代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当兵的王则率众占领了贝州。……
早期的弥勒大乘教,宣扬的是一种不仅自渡,更重要的是还能渡人的宗教观,这在《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中均有描述。这种观念流行于动乱的南北朝,迎合当时中土人士惧怕生老病死的心理和生命永驻,往生佛国净土的理想。随着弥勒教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关于弥勒教的'伪经'大量涌现,《弥勒成佛伏魔篇》就是依托《弥勒下生经》敷衍成篇,大行其道,乱世为人者正希望有这样的救世主。此后,沙门中许多人便妄称弥勒出世煽惑百姓,举旗造反。另外,由印度佛教逐渐演变而来,并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三佛应劫说对弥勒异端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佛应劫简单来说,就是有三个佛各自对应过去、现在和未来。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则是未来佛,所以后世许多沙门造反者便提出了'释迦牟尼末,便有新佛出','新佛出世,扫去旧魔'等口号用来蛊惑人心。
经过历朝历代持续血腥打压,宋室南渡以后大乘弥勒教就日渐衰落,成为中国诸多民间宗教和异端邪说的鼻祖。而弥陀净土宗在这段时间里,则有效糅合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的哲学理念,最终演化出中国本土一枝独秀的佛门教派,禅宗。
本文为古董磊头条号原创,抄袭必究。
参考文献《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
《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