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的一天,江西省莲花县里一个叫桥头村的村庄里,突然间热闹了起来。村里的乡亲们纷纷朝着村头赶去,说是要迎接一位“大官”。
乡亲们口中所说的“大官”就是甘祖昌将军,他的老家就在桥头村。甘祖昌两年前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而且长期在新疆军区负责后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亲们听说了他的事迹后,不断称赞他是家乡的英雄。
到了村口一看,眼前的一幕却令人大失所望。甘祖昌及其家人一副农民打扮,他们拿着3箱行李和8只装满家禽的笼子返回了家乡。
大家心中疑惑不已,打听后才知道甘祖昌将军这次回来不是探亲,而是定居。看着一副农民打扮的甘祖昌,大家纷纷议论道:“亏还是个将军呢,怎么就穿这一身回家呀!看县里面的干部,哪个不比这强啊。”
甘祖昌将军跟大家寒暄过后,郑重地说道:“第一,我现在不当官了,回来跟你们一起当农民;第二、我当官的时候你们都没有沾上光,我今天回来的目的就是带领你们一起致富。”
从此,甘祖昌将军把自己的汗水撒在了农村,这一干就是29年。很多人都不理解,甘祖昌将军为什么会放弃优越的生活选择回到农村奋斗呢,接下来,笔者就来讲述一下甘祖昌将军无私奉献的一生......
1905年5月,甘祖昌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甘家一直以务农为生,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不过甘祖昌却很懂事,五六岁的时候就来到地主家中打起了杂工,帮助父母减轻家庭的负担。
父母都是穷苦农民,看着儿子聪慧机智,有远超同龄人的勇敢和头脑,却因为家境贫困,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心里非常愧疚。
舅舅得知此事后,觉得外甥是个可塑之才,就主动拿钱过来,让甘祖昌读私塾。甘祖昌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在学习上也变得更加刻苦。好景不长,在他入学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家中就因为承担不起学费,被迫让甘祖昌辍学回家。
辍学以后,甘祖昌跟随大人们在山里做了挑脚的营生,也就是翻山越岭的挑夫。这样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一来一回要将近两百多公里,尽管如此,他们挣得工钱却少得可怜。
转眼间几年时间过去了,甘祖昌长成了大小伙子,身体强壮,干活利索。在他15岁的时候,甘祖昌遇到一些革命同志回乡进行宣传,还在当地兴建了一所小学来教导革命思想,甘祖昌被深深地吸引,表现的非常积极。不久,他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并担任了乡土改委员会主任。
1927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甘祖昌被派到了井冈山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见了甘祖昌,并问道关于莲花县的革命形势。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要狠狠打击来犯的敌人,为革命根据地出力。”
经过毛主席的一番教诲,甘祖昌深刻地领悟到,只有通过斗争的方式,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他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当中。
革命初期,由于甘祖昌在后勤工作中表现出色,被组织提拔为湘赣军区兵工厂的副科长 ,专门负责后勤供给,监督弹药武器生产线,掌控采购,进出货物等渠道。
每次战斗前夕,甘祖昌都会竭尽全力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充分的保障,从没出现过任何的纰漏,这也让前线的战士们更加放心。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面对日寇的大举进攻,甘祖昌想要上阵杀敌,为牺牲在前线的战友们报仇。不久,他所在的队伍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甘祖昌则担任了359旅的军需科科长。就在他们准备要上阵杀敌之时,后方却传来了国民党反动派搞摩擦的动静。
国民党为了遏制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想方设法地切断解放区的后勤给养,战士们没有鞋帽、棉被等物资,根据地的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将359旅从前线调回陕北,一面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一面进行大生产。
甘祖昌临危受命,负责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厂房,并在陕西大片荒地上进行大生产,保障红军补给。可当时条件艰难,无工人、无原料、无多余厂地等难题进一步困扰着甘祖昌。
为了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任务,甘祖昌不畏辛劳地组织大家排除多重困难,没有原料就派人去收购,没厂房就立马带人添砖加瓦,日夜不停的建立临时工厂。
在他的领导下,同志们井然有序,干活积极,很快就建立纺织厂,快速地投入生产,将一批衣鞋裤袜等及时配送给前线的战士们,为八路军的发展提供了物资上的保障。
1941年,甘祖昌跟随大部队进驻南泥湾。从此,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拉开了序幕。
刚到南泥湾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住的地方,只能用树枝搭帐篷。没有吃的,只能挖野菜、找榆树皮,下河摸鱼。
面对重重困难,甘祖昌带领战士们展开了一场场激战,战士们拆了日本人的铁路,把钢铁带回来,打造成农具。他和旅长王震以身作则,埋头苦干,投身于生产活动当中。
甘祖昌所在的359旅,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把南泥湾从荒芜之地,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1947年,甘祖昌同志进入了二纵队后勤部门,一起解放大西北地区,随后他又被任职为第一兵团的后勤部长,随100000大军进入新疆。
新疆解放之初,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需要提前解决战士们的粮食问题,如果从中原大地运过来,我军又缺乏足够的交通工具,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面对当前的情况,甘祖昌组织了4个工作组深入北疆地区调查粮食源,并清理原国民党仓库的存粮。经过二十余天的走村串镇,终于摸清了粮食、农畜产品的分布情况。甘祖昌回来后,开心地对着战士们说道:“我找到方法了,新疆这三年都是丰收,百姓都把粮食埋在自家家里了,不给国军收走。”
紧接着,甘祖昌又说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咱们都不能学国军那样,不能随便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不久,甘祖昌就提出了就地借粮、换粮的方法:一是向地主借粮;二是以货易货,用茶叶、布匹等与老百姓换粮,甘祖昌还专门从苏联购买了500辆载重汽车,承担起了从南疆产粮区往北疆调运粮食的运输重任。
通过众人的努力,初步稳定了全疆的粮食市场,保障了驻疆部队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使一些敌特分子想要“通过控制粮食,就能置共产党于死地”的幻想归于破灭。
与此同时,甘祖昌还发起了一场打击破坏非法金融活动的“银圆大战”,彻底将奸商击垮。他还建议由省政府发布通告,禁止金条、银圆在市场上流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维护了新疆地区的稳定,推动了当地的生产发展。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甘祖昌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充满无限的骄傲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的人生本可以更加光辉璀璨。可不曾想后面发生的一件事,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发展。
1952年的一天,甘祖昌准备去郊外的生产工厂进行视察。当他路过一座桥梁的时候,突然发生了爆炸,甘祖昌连人带车被炸到了河里。
周围的同志看到这一幕后,马上将他救起,送往了医院治疗。经过检查后发现,甘祖昌的头部遭受了严重的撞击,嘴唇撞裂成三块,下巴也被磕断了三块。医生马上对他进行了手术,他的生命虽然没有了危险,但是却患上了脑震荡症状,需要长期服药。
脑震荡所带来的影响比较大,每当发作的时候就会晕倒,整个人都会失去意识。在病痛的折磨下,甘祖昌变得精神萎靡,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只要一闭上眼,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已故战友的模样,想起他们一起战斗的岁月。
1954年,中央军委进行了军阶鉴定,甘祖昌被选为正师级。后来报到上面后,又被批准为正军级。
1955年,党中央为了表彰那些革命战争年代有功的同志,决定对这些英雄授予军衔。鉴于甘祖昌在革命年代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中央军委授予了他少将军衔。
授衔仪式结束后,甘祖昌对着妻子龚全珍说道:“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的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太高了。”
与此同时,他收到了老家弟弟的来信,信中阐述了家乡土改的情况。读完信后,甘祖昌的心中萌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他向妻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我在家乡闹革命,不就是为了解救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百姓嘛。现在穷人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可生活上却没有得到多大程度的改善,现在我们的老家还很穷,我们何不回到江西老家跟乡亲们一起去干呢。”
为此,他向新疆军区党委递交了请示报告,希望可以批准自己回到家乡进行农业生产建设。他在报告中说道:“自从上次受伤后,我的身体情况变得越来越差,现在已经不允许我继续担任领导职务,希望组织上能够批准我回到江西老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乡亲们再做一点贡献。”
组织上得知后,决定暂不批准甘祖昌将军的请求,而是把他派到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疗养。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甘祖昌将军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
甘祖昌觉得自己没有为国家做多少贡献,反而还要浪费国家的资源,他心中更加愧疚了。为此,他又连续向组织上递交了多份申请书,可结果都是一样的,组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直到1957年,这件事情才发生了转机。
1957年的一天,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来到了新疆军区视察工作。希望萧华可以和新疆军区党委说一下,批准自己的请求。
萧华听后,对着甘祖昌说道:“这件事情我知道了,军区党委已经和我说过这件事情了,他们之所以没有同意,就是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苏联专家给你看病的时候说过,你现在只能静养,活到30岁还要努力争取,大家都是为了你的身体着想。”
甘祖昌心里着急,他一直软磨硬泡,直至萧华低下了头。1957年8月,甘祖昌将军一家人踏上了返乡之路。临行前,他对着家人说道:“新疆到莲花,路途遥远,要尽量减少行李,为国家节省一点差旅费。”
为此,全家大小14人,只把行李简装成了三个箱子。此外就是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15只来航鸡。
甘祖昌一家一路上颠簸了半个月,才回到了老家莲花。甘祖昌踏上熟悉的土地,内心激动万分。从此,甘祖昌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甘祖昌刚刚回家,就把家人们召集在了一起。他语重心长的说道:“我回来和你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个普通农民,都要劳动。”甘祖昌安顿好家里人后,就开始了开荒耕地的工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甘祖昌组织家人准备开垦后面的荒山。为此,有人提出异议,后面的荒山开垦没多大意义,土壤里都是黄泥,收成不好。甘祖昌下定决心带头垦荒,一整个冬天竟然用坏了六七八锄头。在众人的努力之下,荒地终于开垦完成。
第二年春天,甘祖昌在土地上播种,竟然还收获了半斤多的白萝卜。看着这里,甘祖昌笑着说道:“当年我在南泥湾,土地的质量科比这差好多,庄稼却长得一样好了。”
附近的村民听说甘祖昌将军开垦荒地的事迹后,也都闻声赶来,加入了这场劳动之中。为了能够取得大丰收,人们都干劲十足。
第二年冬天,甘祖昌又买来树苗栽种在了荒地上,他们悉心培育,树苗的成活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等到丰收的时候,甘祖昌无偿的将这片果林上交给了集体。
经过众人的努力,莲花县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用水短缺的问题却暴露了出来。甘祖昌又将兴建水库的事情提上了日程,他带领乡亲们自己想办法,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终于把水库建好了,彻底解决了灌溉问题,使得全乡的粮食产量在当年就翻了一番。
随着时间的流转,当地的父老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可是引领他们走向富裕生活的引路人甘祖昌将军身体却每况愈下。
1986年,八十多岁高龄的甘祖昌将军住进了医院。重病期间,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可能不信了,于是将自己的妻儿叫到了跟前,他轻声的说道:‘人固有一死,我怕活不久了,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是这铁盒子里的东西是我一生中最为珍贵的,’
说完,家人打开了盒子,只见里面用红布包着三枚勋章。他叮嘱道::“这些就给你们留作纪念,你们要珍惜我的荣誉,千万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的麻烦。”
紧接着,他又叮嘱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妻子说道:“全珍,下个月领了工资,你帮我拿这些钱去买些化肥,送给那些贫苦户。你告诉他们,这可能是我甘祖昌最后一次为他们做事了。”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将军离开了人世。在遗体火化的那天,许多沿途的老百姓都自发赶来为他送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甘祖昌将军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他在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人民群众,正是因为有他这样无私奉献的前辈,我们的国家才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而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新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