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用 “东邪西毒“ ,
代指齐名的黄药师和欧阳锋。
而中国医学界,
也曾有 “北协和,南湘雅“ 的说法,
代指并驾齐驱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但,这已是旧时荣光。
如今,
凭借一人(或许更多人)之力,
“湘雅系“ 被彻底更换了江湖名号,
变成了 “前莆田,今湘雅”。
这个帮助“湘雅系”再次“出名”的人,
就是湘雅二医院刘翔峰,
他是 “执剑的勇士”:
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
身居高位,救死扶伤,小有名气。
他是 “杀人的恶龙”:
“没有癌细胞就直接切除胰脏”、“威胁恐吓患者和家属”、“哄骗患者买保健品当药品使用”、涉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涉嫌贪污、受贿……
呃,他就不是个人,
所以,咱们不花太多时间说他。
我们看到的是,针对此事件,
8月26日,湖南省纪检监察部,立案审查。
8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刊发评论文章。
或许,
这意味着更大规模医疗行业的整顿,
已经在路上了??!!
当你在阳光下看见1只蟑螂时,
代表,暗处已经有1000只了。
2021年时,
有37名医院院长被抓,19家药企被 “顶格处罚”。
2022年年初开始,
各地累计也已有超46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
并且,多数都不是‘就案论案’,
而是全链条式的,抓一个,带一串。
纵观各位落马的原因,几乎都是涉及收受回扣,利用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如药品进院、销售等环节),涉案金额居高不下。
医药行业,
怎么就变成“高危”行业了呢?
2019年,
我国医院药品市场总销售额,达8473亿元。
对于各大药企而言,
能进入医院,就意味着有了销售场景。
能搞定医生,就意味着销售额。
在这场医药购销的“游戏中”,
关键人物是谁,
谁就会成为被“围猎”的重灾区。
关键人物主要在三个环节。
使用环节,
医生,
对用药品种和数量有一定话语权,
可以决定多用或少用某一药商配送的药品。
采购环节,
医院药剂科,负责药品采购,
在药品采购、调剂、审核供应商名单等有重要话语权。
决策环节,
医院院长,
对涉及购药的相关事宜拥有最终决定权。
虽说拥有权力,不代表就一定会腐败。
但利益面前,要想抵抗,
那得有钢铁般的意志吧!
但凡钢铁含量低点儿,
恐怕就得倒下了!
除了这些环节外,
实际操作中的利益链条,远不止如此。
医药购销各个环节都需要被监督,
医院财务人员、库房管理员、护士等,
都可能成为腐败链条的一环。
甚至包括一些本该负责医疗监管的官员,
也可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谋私利。
这些关键人物,又是怎么被“围猎”的呢?
最早期,
还是以人为本的‘客情推动’,
比如替医生处理个人事务、赠送早午饭、小礼物……
之后,开始简单粗暴,
就比谁给的红包更大、回扣更多。
再之后,交易的东西,已不止于钱。
收现金的都是小医生。
大医生的需求都是诸如解决孩子国外上学,
或北上广买房……
除此,还有学术会、赞助、比特币赠送……
这些贿赂、回扣的成本,谁来出?
2014年的葛兰素史克行贿案,
揭晓了谜底,
葛兰素史为了打开旗下贺普丁的销售渠道,
向政府、医协、医院、医生多方行贿,
导致这款在韩国、加拿大、英国分别售价为18元、26元、30元的抗病毒药物,
在中国卖出142元的高价。
哦,原来买单者,
是你我普通大众,和医保基金。
那么,
药品出厂价与入院价间,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额,
是怎么被提现,变回扣的呢?
要把这事儿说明白,
还得从医药行业销售流程说起。
所有的药品,在到达消费者之前,
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旅程,即“医药流通”。
医药流通行业的上游,
是医药生产企业,比如药品、医疗器材生产厂商。
咱简称为“药企”。
下游,
医院、诊所、药店、医药电商等。
中游,
是连接上下游的中间环节,
他们从药企买货,然后卖给医院、药店等,或批发给下一层分销商。
工作包括产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等,
比如国药和华润,就是这个角色,
咱简称为‘经销商’。
2017年之前,
和现在一样,药品必须通过经销商进医院,
但经销商的层级,并未限制。
所以,整个销售流程,可以是这样:
药企->经销商-->医院
也可以是这样:
药企->分销A->分销B->…->经销商->医院
中间环节如果太多,意味着什么呢?
除了会层层加价,
还会隐藏各种猫腻。
某些中间环节存在的意义,
就是帮某些药企洗钱、偷逃税、提现。
我们简称这些公司为“过票公司”。
什么是过票?
简单说,就是让药价低开高走。
比如,
药企的一瓶药,底价10元,
药企以底价10元卖给过票公司。
过票公司开具92元的发票和供货清单,给大经销商。
大经销商按比例加价后,100元卖给医院,赚差价。
过票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避税”,比如:
非法虚开发票增加成本抵利润,
以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降税率,
注册空壳公司到西藏税收优惠地避税……
一通操作猛如虎后,
扣除税费、过票手续费,
将经手的钱提现,返给药企(医药代表)。
这种洗钱方式的成本最低,
但需要大量小型企业过票,
所以,这是为什么,
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多达10000+,
还个个都能生存的原因了。
但,过票公司业务本身就不合规,
而药企虽说是把经营风险、财税风险都转嫁出去了。
可,一旦拔出萝卜,就会带出泥。
咱前面说的葛兰素史克行贿案,
是怎么被发现的?
因为兰素史克和700多家旅行社及咨询公司有合作,
而其中一家小旅行社,
营业额忽然从几百万飙升到数亿元,
成功捕获了警方的注意,
至此,牵出了了背后这个巨额行贿案。
这些靠过票生存的公司,
2017年之后,日子不再好过了。
因为,全国开始实行两票制,
所谓两票制,
就是整个流通环节只能开两次票,
即药品从药厂开票给一级分销商,
分销商开票给医院。
这意味着什么?
费用层层叠加,隐藏无数猫腻的中间环节,
被赶尽杀绝了!
销售流程只能是:药厂->一级经销商->医院
中间商是再也赚不了差价了,
但回扣还得‘洗’出来呀,怎么办呢?
两票制后,
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普遍高得离奇。
根据健康界查询,
目前A股300家医疗健康类企业中,
有264家在2019年的销售费用高于2018年。
上市公司整体呈现利润增速放缓,
甚至在2018年整体净利润出现罕见负增长。
相比销售费用近3000亿元的总体支出,
2019年报中,
上市药企披露的研发费用仅有459.4亿元。
两票制明明减少了中间环节,
为什么销售费用不降反增?巨额营销费都去哪了呢?
这也是监管部门感兴趣的问题。
2019年,
财政部联手医保局对77家医药企业,
进行‘穿透式’查账,
以企业为起点,所有相关上下游、包括医疗机构都要查。
史无前例。
也因此,
揭开了医药行业财务造假的惯用手法。
如何造假呢?
1. 虚假销售费用
伪造大量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咨询费等,以及相关证据链。
虚构调研咨询项目。
2. 蓄意抬高成本
在未真实采购原料的情况下,
接受全国多地企业虚开中药材增值税专用发票,
还有药企会自己注册空壳公司,制造虚假交易记录,为自己虚开增值税发票。
少缴纳的税款再通过众多账户的腾挪,最后回流到企业,用以支付利益输送。
3. “高开模式” 洗钱
两票制前,
可以通过层层流通环节,实现药品低开高走。
并且一切风险都甩给中间公司去运营,
无论法律合规风险,还是税务规避都很容易。
而两票制后,
没了过票公司,
只能靠药企亲自上阵,
把低开高走的开票模式,转为高开高走,
并要求经销商提供合法真实的销售费用发票,
例如:劳务费、会务、技术服务费、咨询费等。
似乎这样操作就一切真实,安全无误。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终端回扣问题没解决,业务内容和票怎么做都是假的!
徐箐老师在她的课上,
总是强调一个概念 – 数据运动,
即数据是随着行为而动,只要有行为,就会有痕迹。
也就是说,不合规的证据链永久留存,
什么时候查,什么时候死!
2020年,中纪委表态称,
医疗反腐,已从抓受贿者转向“受贿行贿一起抓”,
2021年,
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鼓励大众对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问题在线监督、举报,
最高奖励100万!
2022年,
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等九部门,
联合发布《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
明确以“产销用”各环节共同发力,
打击医药购销领域非法利益链条上违法行为。
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预测接下来的医疗反腐力度,
只会越来越大。
一把把利剑出鞘,
都旨在切断利益输送链条。
其中,税收、票据环节,是挨刀最多的。
在2020年公布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中,
上百家药企,因涉嫌税务问题被省税务局通报,
其中大批药企,涉嫌虚开发票被处罚。
药企行业合规势在必行。
关于财税方面,特别请徐箐老师给大家两个小建议,
1. 清理病灶
有‘病史’的企业,先清理‘病灶’,
尤其是销售费用真实性及票据虚开问题。
伪造的证据链永远是假的,
存在,即是隐患。
2. 控制风险
应推行购销分离模式,
将风险进行隔断和减弱。
各项销售费用内容,
必须与税务机关大数据预警原理进行匹配,
而不能简单的分摊到费用明细中。
严监管,催生新机制,
新机制会塑造新的市场格局,
有危机也有机会,
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拥有未来。
但前提是,咱得“体检”健康啊!
您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