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常说,自己年轻时以“躬耕为业”,其代表作《出师表》中,亦有类似描述。正因如此,不少人常常笑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认为他就是个种地的农夫。“话糙理不糙”,诸葛亮的出身与他的渊博学识,一直是个谜。
一者,诸葛亮既然以躬耕为业,他又哪里有这么多时间和金钱进行学习和社交往来;
二者,诸葛亮一个外来户,出身不好,又为何能快速在荆州地区扬名?其成名经历,显然不符合常理,因为这是士族子弟才能享有的待遇。
那么,“诸葛村夫”到底是如何扭转自己命运的呢?
诸葛亮自诩为“躬耕为业”,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他常常自比的管仲、乐毅,也有过这段经历。决心效仿古之贤人的诸葛亮,自然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与他们相似的人。
可实际上,诸葛亮的家世也不简单。谈到诸葛亮一家子,人们常有“一龙一虎一猪”的说法。龙即为“卧龙”诸葛亮,虎是诸葛亮的亲大哥——诸葛瑾,他是孙权的心腹;至于“猪”,则是曹魏镇守诸葛诞,为诸葛亮兄弟的同族,后成为“淮南三叛”之一。
一个家族的人,同时在魏蜀吴三国都能身居高位,足以说明其背后的不简单。而他们之所以能顺利跻身于仕途的一个主要原因,也与他们的出身有关。在当时,祖上世世代代为农民与祖上出过大官,是两种不一样的概念。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司隶校尉,是汉代监察系统中的高级官员,有监察百官、守卫王畿之职权。刘备建立蜀国后,便以张飞为司隶校尉。可见这个官职非但是实权职位,而且对担任者的要求也非常高。诸葛亮的祖上担任过司隶校尉,便意味着他有根可查、有据可考,并非独户之家。
到诸葛亮的父辈时,其父亲、叔叔还能担任州郡上的长官,说明诸葛氏一族虽然并未发展成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的大家族,但也维系了家族地位,不至于泯然众人。所以,在徐州遭遇战火侵袭时,诸葛亮的叔叔会带着侄子前往好友刘表的地盘避难。
诸葛玄与刘表为故交,虽然他后来遇害,但这份“香火情”仍被保留了下来。有荆州之主的庇佑,诸葛亮的生活也还算不错。那么便不难得知:诸葛亮后来能与其他家族展开联姻,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正是刘表的保举。
荆州有个习氏,也是名门望族,其后裔中有个叫习凿齿的史学家,对荆州各士族了解颇深,便撰写了一本《襄阳耆旧记》。里面提到:诸葛亮非但自己迎娶了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还把自己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地望族蒯氏与庞氏。另外,诸葛亮的弟弟也迎娶了林氏之女。
通过联姻这种方式,诸葛亮成功打入了荆州的士族圈子中。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缺少钱财。因此,诸葛亮不用种地,便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而真正让他闻名荆州的,则是几位长辈。
在诸葛亮的成名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有三人。
一个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此人出身于荆州名门黄氏,与刘表还是连襟,地位非凡。另外,诸葛亮二姐的公公,则是荆州“名士中的名士”庞德公,他也是庞德的叔叔。
有了这层关系,诸葛亮顺利拜入了“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成为其弟子。在东汉时期,士族成名的方式有几个先决条件十分重要:一是家世,二看师承,三为学问。这三个条件,诸葛亮都占据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应该也是“公族子弟”,而非被后人调侃的“村夫”。凭借良好的出身与师承,诸葛亮才能顺利参与各种士族社交。而让他彻底火出圈的,则是庞德公的评价。
诸葛亮的“卧龙”,与庞统的“凤雏”,都是庞德公提出的。在当时,一个大名士的赏识与评价,是许多后辈子弟能快速成名的捷径。
曹操年轻时,为了得到许劭的评价,不惜威胁他。如今,诸葛亮得到当地“大佬”级人物的提点,自然便会闻名荆州,成为人人称颂的“卧龙”先生。
参考资料:《三国志》《襄阳耆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