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莲桂南路一小区门口,一位大爷拉着二胡。半颗椰子壳、一个易拉罐就是琴筒,木棍和电笔则变成了琴轴。
拉二胡的大爷姓柯,闲不住的他,总是收拾来一些小玩意。没有太多缘由,坐着坐着无聊了,他就动手捣鼓起“乐器”。现在,他自制了至少2把二胡。不懂乐谱的他,也慢慢学会了一些曲子。
9月11日上午10时许,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莲桂南路,见到了柯大爷,70岁的他与老伴就住在小区门卫室内。柯大爷说,约在上世纪80年代,自己刚到成都时,卖过菜、卖过水果、做过环卫工人,现在,到这儿当门卫也约有10余年了。
椰子壳易拉罐旧钢丝 做二胡啥都能用上
因为工作原因,柯大爷平时的活动范围不能太大。除了老伴有空时能够帮他守在岗位上,能够出去走走,大部分时间他都只能在门口周围转转。“有时候坐着坐着,久了就瞌睡,想动动,找点事做。”
半个椰子壳,一个易拉罐,用松香和胶水粘在一起,成为琴筒;一块铝皮切一切,就成了琴皮;借着以往做木工的基础,找块合适的木头磨一磨,便制成了琴杆;没有琴轴怎么办?在琴杆上钻两个孔,先用小木头打磨成一个琴轴的形状,再找来一支电笔安上去。接着,将缠绕在琴轴上的钢丝绷紧,再配上竹子、木头和马尾做成的琴弓,柯大爷的二胡就完成了。
“本来还在椰子壳外面包了红纱布,但又觉得不好看,撕掉了。”柯大爷说,这些制作二胡的材料都是自己慢慢积累起来的,平时搜罗来的小玩意放在那里,感觉合适能够用上的,就在制作中都用上。
几块钱买回废旧电子琴 接个线又“活”过来了
说话间,柯大爷又拿出一把他曾经制作的二胡。与前一个样式差别不大,琴头上包了红布做装饰,琴筒则是半个酒瓶。
柯大爷说,平时自己就很爱收集些小玩意,样样都买来修。光是电子琴,他现在就修了4架。他还搬出一架电子琴介绍道,这是他曾经花几块钱在收荒匠那里买来的。“好像是2块钱还是5块钱。”
买来的时候,琴已经坏了,没有声音。柯大爷把它拆开,发现里面有线断了,简单倒腾了一通,把线接上,电子琴又“活”了过来。因为没有学过音乐,他从以前收来的手风琴上扯下一张“哆”的标签,贴在修好的电子琴上,便于识别。
柯大爷说,自己就是闲不住,做些“乐器”自己玩,“我只是拉得叫,也拉不出啥调子来,人家那种音滑起走的我也不会,我就只有一个一个按。”
闲不住的大爷 啥都想试一试
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很多谱子都不记得。曾经也找到过几本书,但是时间久了也找不到了。不过,现在,他已经会拉一些曲子了,虽然很多都拉不全,柯大爷偶尔会把记得的调子连在一起拉一拉。常拉的有《学习雷锋好》《东方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
柯大爷说,也不是每天都要拉琴,心情好的时候,才拿出二胡或者电子琴。而且,他一般只在白天拉,“怕吵到人家,说不要我拉。”说话间,进出门口的人看到大爷的自制二胡,并没有很多人围观,一位社区大姐笑着说,“我觉得大爷给自己找点耍的很好啊。”
“看到啥都想试一试,做一做。”柯大爷说,在老家时,他会用竹编斗篷,筲箕,背篼等。现在,闲不住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在小区院子里栽种了葡萄、辣椒和一些花草树木。连小区停车位旁的一小块土地,他也打理了,一边说着话,他一边笑嘻嘻的从地里挖出一小截红薯。
封面新闻 见习记者 戴竺芯 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