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文」象征什么?
我们经常谈论「文化、文字、文章、文采、天文、人文、文物、文雅」等词组,他们都有什么具体含义?如何理解这些「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要说「文」,先要了解「文」这个字代表什么样的象征?也就是说,当看到「文」字时,脑海中想到了什么景象,什么图像?当然可能有很多,比如:天上星座、野兽身上的花纹、陶罐上的绳纹、人身上的花纹、衣服上的补丁、岩画、甲骨文、竹简等等。
远古的先人们,在解决温饱的生存之余,在晚上篝火旁,围拢在火堆四周,听老人们讲述趋吉避凶的经验之谈,或是更早的祖先的光辉事迹,或是仰望夜空,看到繁星在不停的运动。有智慧的古圣先贤,逐渐将几个星辰用线条连成图案,这些图案和身边的物品联系起来,有的象勺子,有的象簸箕,有的象车船,有的象道路,好像天空的纹路,称为「天文」。
在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代,如何将先人的宝贵经验记录下来呢?通过在石头上刻画图案,能否长久地留存于后世。于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留存有岩画,有的刻录在露天的石块上,有的是在山洞的洞壁上。这种岩画可以视作文字起源。
上图是半山文化风格的带有花「纹」的陶罐,陶罐是远古人们常用的器物。所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打水,更主要的是储存水、粮食、酒、酱等各类饮食之物。当古人刚掌握制作陶器之时,为了节约时间,增加效率,不会花多余的时间在陶器上刻画图案、花纹,这种「朴素」的陶器至今仍然很常用。
先人们在观天察地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经常变幻莫测,而其中似乎蕴含有某种规律,这种规律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如何藉已知而求未知?如何用驭繁于简呢?根据「文字化育」左史公的说法,他们需要做大量的统计分析,需要更多的、更方便的载体。这时,先人们看到了篝火边,人们吃剩下的骨头,选择其中较大的兽骨和乌龟壳,用点著火的细木棍烧灼骨头,根据骨头遇热而破裂的纹路形状,寻找与事物发展相似的规律。这种占卜用的「甲骨文」,即是当时的大数据。顺便说下,只有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学科,还没有找到规律的学科,才是「大数据」技术的用武之地。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了「文」字的诞生。
由以上的「图像」,可以归纳出「文」之「象」。
象曰:线条交错的纹路。
彖曰:由纹路构成的可供人识别的花纹、图案。具有:静态、线状、纤细、附丽于物体表面、可辨识、可刻画等性质。
「註:原文是正體字,由軟件轉換為簡體字,或有疏漏,請諒解。」
参考:
「1」出自《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