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原神3.8传心同视活动第四关雪中耸动的轮廓通关攻略,原神3.8动物视野的第五天攻略视频

原神3.8传心同视活动第四关雪中耸动的轮廓通关攻略,原神3.8动物视野的第五天攻略视频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20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了凡四训》注(三)

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1>,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预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2>飨(享受)之,子孙保(守护)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杨少师<3>荣<4>,建宁人。世以济渡(先祖累世操渡船生涯)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biǎn,下葬)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yín,宁波)人杨自惩<5>,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散失所依从也)久矣,如得其情,哀(伤痛)(怜悯)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喜则易涉轻忽,怒则更多冤抑)?”宰为之霁颜。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6>,次曰守址<7>,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元置肃政廉访司,以巡察各路。明改为提刑按察使司故称按察使,为廉访,亦曰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8>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管理全省财政民政)谢都事<9>,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10>,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pú)田林氏<11>,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达官显贵的冠饰,喻高官显宦)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12>之谣。

冯琢庵<13>太史(国史馆事,多以翰林任之,故翰林号曰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宋名臣韩魏公)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应尚书<14>,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每)捐谷以赈(救济)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非理之侵犯),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凤竹栻<15>,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zī,勤勉)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官厅之称,亦为旧官制都察院堂上官长之称)。”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16>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审问)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枉屈)(压迫)十馀人。一时辇下(京都)咸颂尚书之明。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轻重酌中曰平,尽翻旧案曰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嘉兴包凭<17>,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18>,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佛、道)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qiè,竹箱)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纻,麻织物也。精者曰絺,粗者曰绤。褶,袷衣也),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19>,皆登第,作显官。

嘉善支立<20>之父<21>,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掌文牍类)。立生高<22>,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23>,登第。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24>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考)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从良心出发)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恭顺)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勇于进取,不拘小节)。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伤害)。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无人能见之念头方动处),默默洗涤(严自纠察,善自防止)。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侮弄)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相配)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能逆来顺受,如此涵养一生,所作善业,乌有限量,其子孙之发迹,有必然者)。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25>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26>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退也)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27>,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28>《书》曰:“商罪贯盈<29>。”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30>,是谓一心清净<31>,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32>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bì及,等到)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33>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34>。必如江西舒翁<35>,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36>,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37>,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38>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39>(为人掩恶,去其反抗之心,留彼自新之路),见有让者,则揄扬(赞誉,称许赞扬,以作激励)而取法之。期年(满一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

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转移人心),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放肆)。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普遍也)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抵拒敌对而抛掷之)则瓦砾(碎瓦石子),追琢则圭璋(圭,瑞玉,上圜下方。古之王者作为国家名器以封诸侯,故取重土。如夏禹治水,功成而锡玄圭。璋,《说文》:“半圭为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善导)(提扶)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智过千人者谓之俊,智过百人者谓之豪,智过十人者谓之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容易惹人非议)。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正之也)直而辅翼(覆护也)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有所求而不止也),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周遍广大)。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40>,当反(自反自责)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遭大不幸基业倾覆)(遇祸乱时流离失所),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癏(疮溃曰痌,回旋痛苦曰癏)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冤屈压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不幸之遭遇连续而至)。崔子<41>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竭诚尽力,坦白无私做去,实功随显,疑谤自消),勿辞劳怨(任劳任怨,是成事不二诀)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触,即肤际所接触之软硬、涩滑、冷暖等种种触尘。法,即意识上发生,一切爱憎、取舍、豫计、追忆,以迄一切游思、妄念等种种法尘。性海不波,意地乾净,便是肉身菩萨),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与其蓄积多金以祸子孙,何如乘我一息尚存时,畅所欲为,散失所有,于利群事业上广积阴德之为愈乎?),内以破吾之悭(悭吝乃贫乏之因,敛财实丛怨之府),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心安理得),最可以荡涤私情(洗涤心中积垢),祛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42>?何以裁成万物(陶铸群伦)?何以脱尘离缚(转迷成觉)?何以经世(举足为法,吐辞为经,澄清宇宙,泽被苍生。此经世圣贤事也)出世(智德兼备,人天推毂,说法度生,令出轮回。此出世圣贤事也)?故凡见圣贤庙貌(法像)、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整理)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佛法以教理行果四者为体,善度生死苦,善灭邪倒见;化火狱为莲池,破幽途以慧炬;消多生之积障,接万类于慈航。如昔阿难,承佛慈愍,反复宣说,常住真性,妙明元觉,含裹十方,一时大彻大悟,说偈赞扬:“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宏扬正法,普利有情,广行佛事,即报佛恩。先觉后觉,皆当奋起以图之),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柔顺)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政首长),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骄横放纵)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正月),牺牲(牛羊豕曰牲,色纯白曰牺)毋用牝<43>(畜母也)”,《孟子》谓“君子远庖厨”<44>,所以全吾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绸衣一领,不知杀害几千万飞蛾,故智者愿布衣终身),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贱视物品,狼藉作践,不知爱惜也)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善行无穷,不能殚(悉数也)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注释】

<1> 叔梁纥,孔子生父,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先秦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约至汉代姓与氏才合而为一。

<2>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先人之所。庙者,貌也。因此想象先人之容貌也。

<3> 少师,古帝师。旧制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其尊介于公卿之间。

<4> 杨荣(1372-1440),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人。明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 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时称 “东杨”。建文二年(1400),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成祖即位,累迁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助仁宗朱高炽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后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进升少傅。英宗正统三年(1438),升少师。正统五年(1440)病逝,追赠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遣礼部尚书胡濙赐祭葬,遣中官使护丧还葬故乡,官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授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康熙六十一年(1722),从祀历代帝王庙。著作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并参与重修《明太祖实录》,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官。

<5> 杨自惩(1395-1451),字复之,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十六岁为童子师。景泰元年授福建泉州府仓副使。殁后以子贵,先后赠翰林院粜编修、侍讲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张楷《梅边读《易)记》:“吾友自惩杨君,笃学君子也。读《周易》得先天后天之妙。尝于梅下玩(易》,以探羲、文、周、孔之奥。”因杨自惩尝于梅下研究《易》,故名其集日《梅读稿》。是集为其子碧川编辑,一卷至八卷为诗,九卷至十卷为文,附录五卷。

<6> 杨守陈(1425-1489),字维新,号镜川,一作晋庵,浙江鄞县栎社杨家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八年(1472年)时历侍讲、侍讲学士,编《文华大训》,改变不录涉及宦官诸事之成例,备列善恶得失。弘治元年(1488年),擢吏部右侍郎,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后乞解部务,以本官兼詹事府,专事史馆。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谥文懿,追赠礼部尚书。

<7> 杨守址(1436-1512),字维立,号碧川,杨自惩次子。曾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人称杨太史。成化十四年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两京(南京、北京)翰林院。后诏加吏部尚书致仕,卒谥文肃,赠太子少保。由于长兄杨守陈、从弟杨守随、杨守隅,侄杨茂元均为进士出身,故称“一门五进士”。

<8> 张楷(1398-1460),字式之,浙江慈溪人。永乐二十二年进士。宣德间,任监察御史,能辩疑狱。正统五年,以荐升陕西按察从来佥事,再升右佥都御史,监刘聚军,镇压福建邓茂七,又破山寨多处。奉命督徐恭镇压处州叶宗留,进军迟缓,日以置酒赋诗为乐。及闻已平定,进兵争功。还京后被劾罢。

<9> 谢都事:谢莹(1407-1473年),字怀玉,号直庵,浙江余姚泗门人。历官浙江布政使司从事,光禄寺珍馐署丞,福建布政司都事。任福建布政使司都事时,会朝廷征剿邓茂七,谢莹设计攻陷邓部所占据的官台山后,只擒戮为恶首领数人,而对数万因贫穷而被迫入寇的胁从进行宽宥。闽省百姓因此感恩戴德,交口传诵“谢都事”。因平贼有功,赐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按:原文谢都事即谢莹,其子谢恩,字公觐,号简庵。迁乃其孙,丕曾孙。原文盖误。

<10> 谢迁(1450 -1531),字于乔,号木斋,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历任翰林修撰、左庶子,弘治初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入内阁参与机务,进詹事。弘治十一年(1498),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人秉节直谅,见事明敏,善持论。与刘健、李东阳同辅政,政绩卓著,时称“天下三贤相”。武宗嗣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时宦官刘瑾专权,排斥忠良,谢迁上奏请诛刘瑾,不纳,遂与刘健同致仕归。 后遭刘瑾报复,夺诰命。刘瑾死后,复职,致仕。嘉靖六年(1527),复入阁,居位数月,力求去。嘉靖十年(1531)去世,赠太傅,谥文正。 著作有《归田稿》八卷,《湖山唱和诗》二卷传世。

<11> 莆田林氏:闽中望族莆田九牧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晋安林禄入闽,传十世到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传五世至林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林韬孙攒,唐德宗时立双阙以旌其孝,称“阙下林家”。林披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皆官刺史(州牧),世称“九牧林家”。宋王琳《梯云斋记》:“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藻、蕴九兄弟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代子孙播迁海内外。后世称莆田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莆田林氏祖祠堂联曰 :“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又,阙下八世林伋北宋授晋江县尉居霞洲,生林杞,林杞字卿材,登宋天圣五年进士,历知康州、雅州、泰州、淄州,以光禄卿致仕,卒年九十。妣胡氏,生九子:林景渊知惠州,林景佑知泗州,林景默知寿州,林景辉知瓜州,林景泰知徐州,林景瑞知常州,林景元知邳州,林景贞知宿州,林景亨知华州,是为宋九牧,联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12> 莆田科举史上,林氏累代共有进士320多人,蔚为奇观。故时人有“无林不开榜”之佳话。

<13> 冯琢庵: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琢庵,益都(今属山东青州)人,冯裕的曾孙。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任编修、侍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卒于官。

<14> 应尚书: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庵。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稽勋、验封、考功、文选员外郎,广东右参政,江西右参政,云南右布政,副都御史,以刑部尚书致仕。任内持法平恕,平反诏狱。好友进言,以为将得罪朝廷,他正色曰:“吾为命官,只知守三尺法耳,不知其他!”严嵩专权,户部郎中孙绘被谗下狱,曾力为申救。为此亦遭嵩子世蕃诬陷,于嘉靖四十年被迫告老。回乡后,为造就桑梓人才而讲学不倦。闲时潜心易学,老而益勤。有《周易传义存疑》1卷、《容庵集》10卷。应大猷性情温顺,与人为善。嘉靖三十八年(1559),家中造宅,与邻里发生纠纷,时应家有理有据又人多势众。应大猷得知,写了一首诗:“邻里相争三尺弄,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回心转意,对邻人处处让步,对方也因此感动,化干戈为玉帛。

<15> 徐凤竹栻:徐栻,字世寅,号凤竹,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知县、御史、都事、参政等,后拜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父徐天民,子尚德,字致远。孙徐复祚,明代著名戏曲家。

<16> 屠康僖公:屠勋(1446—1516),字元勋,号东湖。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后调刑部,先后任员外郎、郎中。弘治间,历任南京大理寺寺丞、少卿,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左侍郎,尚书,太子太保。卒后赠太保,谥康僖。弘治十年(1497),外戚寿宁侯张鹤龄与河间百姓争夺田地引起诉讼,屠勋奉旨核勘,进言:“食禄之乡不言利,况母后诞毓之乡,而与小民争寸地,臣以为不可。”(明天启《平湖县志·人物》)孝宗终以田归民。屠勋有六子:应埙、应坤、应圻、应坊、应埏、应埈,其中应埙、应坤、应埈俱登进士,应埙官至湖广按察司屯田副使,应坤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应埈官至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读。屠勋与侄屠奎、屠垚,孙仲律、叔方皆曾任职御史,称“一门五御史”,有明一代实属罕见。

<17> 包凭,清·许瑶光等修,吴仰贤等纂《嘉兴府志·嘉兴隐逸》(光绪五年刊本,卷五十一,1376页):“包冯,隐居不仕。父鼎,为池州知府,欲弃官归,意未决。冯奉书,无他言,惟左太冲《招隐诗》而已。鼎遂归。”

<18> 太守,先秦称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隋唐改刺史,明清专称知府。

<19> 包柽芳,《嘉兴府志·嘉兴列传》:“字子柳,与父汴同举于乡,旋成进士,知魏县,迁刑部主事,徙仪制员外郎转郎中。时高拱为礼,部属所厚某越次充岁贡,柽芳不可。拱怒,送不下阶。柽芳正色曰:‘尚书送属官,自有故事,毋令他日言坏例自柽芳始。’拱衔之。左迁南直隶通州分司判官。州旧有范堤,岁久倾圯,人多溺死。柽芳筑外堤以卫之,名包公堤,以比范堤云。移邵武同知。致仕归。”

<20> 支立(1431-1501),字可舆,又字中夫,号蘧庵,自署十竹轩主人,世居郡城,事母孝。出赘嘉善潘氏,遂为嘉善人。明官员、学者。支茂子,支高父,支禄祖父,支大纶曾祖父。正统九年(1444年)春秋魁乡。明天顺中期(公元1461年前后)由举人官翰林院孔目。曾任常州学官。邃于经学,时号‘支五经’。孝友清介,与姚绶、罗一峰相友善。室名曰‘十竹轩’。著有《五经解》、《十处士传》一卷。

<21> 支立之父:清光绪《嘉善县志》:“支茂,字宗衍,幼孤。弟荣甫三岁,茂遵遗命,不析居异财,历四十余年。贡吏部,授乐安丞,奉府督租。有王某者,贫欲鬻女以偿。茂为代输,女绘像以祀。年五十,无子。有良民被诬入狱,几死,茂矜而直之。及出狱,携艾妻以谢茂,却之。夜梦神谓之曰:汝有阴德,天锡尔后,明年生立。”

<22> 支高,清光绪《嘉善县志》:“字景瞻,以贡任南丰训导,值宁藩乱,乘城助守,曰:‘吾不敢以武城家法为儒官鼠窜地。’事平,有司疏荐,力辞之。迁兴济教谕,乞休。”

<23> 支大纶,清光绪《嘉善县志》:“字心易,号华苹,立曾孙,万历二年进士,试政西曹。时江陵秉政,进白燕红莲以为瑞。纶言于朝曰:‘大臣不宜称祥瑞,启侈心。’迁泉州司理。侍郎洪朝选失,江陵意欲中以法。乃为书,具陈天道人事,不宜枉杀大臣以媚人。江陵益嗛之,遂罢官。又七年,推补江西藩幕,迁奉新令,复与上官不协,掉首而还,隐居著书,诗文不减王李。年七十一卒,门人私谥曰文介先生。有《嘉隆编年史》《华苹集》行世。子如玉、如璔,俱有传。”

<24> 中峰和尚,即明本禅师(1263-1323),元朝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25> 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

<26>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

<27> 吕文懿公:吕原(1418-1462),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原自幼从父居景州,父亡,奉母回嘉兴。家贫,喜读书,博涉经史,擅文章。为人宽厚勤敏,祥慎驯雅,不立崖岸,无疾言遽色。为文章丰瞻,诗亦和平,教人恳切,从学者甚众。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等职,并入内阁,曾编修《历代君鉴录》、《寰宇通志》。天顺六年(1462年),母亡,请求守孝终制,英宗不许。遂往景州迁父兄遗骸归葬。因过度哀伤,于同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英宗闻讯后震悼,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懿。著有《通鉴纲目续篇考正》及《介庵集》12卷。有万历本《吕文懿公全集》。

<28> “善不积”句:引自《周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孔颖达疏:“明恶人为恶之极以致凶也。此结成前章不能安身之事,故引《噬嗑》上九之义以证之。上九处断狱之终,是罪之深极者。故有何校灭耳(处罚之极,恶积不改,故罪及其首,何檐枷械,灭没于耳)之凶。”

<29> 商罪贯盈:出《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孔安国传:“纣之为恶,一以贯之,恶贯已满,天毕其命。”孔颖达疏:“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一以贯之,其恶贯已满矣。物极则反,天下欲毕其命,故上天命我诛之。今我不诛纣,则是逆天之命,无恤民之心,是我与纣同罪矣。”

<30> 三轮体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金刚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31> 一心清静:五代释延寿《宗镜录》:“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32> 卫仲达事,引自宋·洪迈《夷坚志·卫达可再生》(甲志卷十六):“卫仲达,字达可,秀州华亭(上海松江区)人。为馆职时,因病入㝠府……卫后至吏部尚书。”

<33> 克己:《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熹《论语章句》:“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明刘宗周《论语学案》(卷六):“此万世儒道之极规也。分‘己’、‘礼’而对,立其要归于‘克’、‘复’而为仁,是虞廷之训也。提一‘礼’,以溯性命之体,而合之于睹闻,显见发必中节,是中庸之教也。首拈‘克’、‘复’为纲领,终分视听言动为四目,壹是修身为本,是大学之道也。学者明‘克复’之旨,而六经无余藴矣。”

<34> 先难:《论语·雍也》: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何晏《集解》:注:“孔安国曰:‘先劳苦乃后得功,此所以为仁也。’”朱熹《章句》:“程子(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吕氏曰:‘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孔子曰:“心无私欲,仁也。存心既公,则私欲不眩。盖为人之道,本有自然之理,如身心之所属,性分之所关者,不辞其难,至于后效,俟其自至,绝无觊觎之念,则功利不足以撼其中矣。可不谓之仁乎?”

<35> 舒翁:清·史洁程《德育古鉴》:“江西舒翁,假馆于湖广二年,偕诸乡里同舟归。登岸散步,闻一妇人哭甚哀,问之,曰:‘夫负官银十三两,将鬻吾以偿。吾去,幼儿失哺必死,是以不胜悲耳。’翁曰:‘舟中同载者,皆江西塾师也。每人一两,足完汝事矣。’返而告诸同行,皆不应。翁遂捐两年束修尽与之。未至家三舍,赀粮已竭,众争非之。亦有怜而招之食者,翁不敢饱。抵家,语妇云:‘吾忍饥二日矣!速炊饭。’妇云:‘安得米乎?’翁云:‘邻家借之。’妇云:‘借已频,专俟汝归偿耳。’翁告以捐金之故,妇云:‘如此,则吾有寻常家饭,可觅同饱也。’遂携篮往山中,采苦菜和根煮烂,同食一饱。既就枕,闻窗外人呼云:‘今宵食苦菜,明岁产状元。’亟同起,披衣向天拜谢。明年生子芬,果中状元。”

<36> 张翁:《德育古鉴》:“邯郸张翁,家甚贫,未有子。尝以一坛积钱,十年坛方满。有邻人犯徒,拟卖其妻。妻生三子俱幼,翁虑其妻去,而子不能全活也。乃谋诸夫人,举所积钱,代完赎银。不足,夫人复拔一钗凑之。是夕,梦神人抱一佳儿送之。遂生弘轩先生,子孙相继登科。”

<37> 靳翁:《德育古鉴》:“镇江靳翁,年五十无子,训蒙于金坛。其夫人鬻钗钏,买邻女为妾。翁归,夫人置酒于房,以邻女侍。告翁曰:‘吾老,不能生育。此女颇良,买为妾,或可延靳门之嗣。’翁颊赤俯首。夫人谓己在而翁赧也,出而反扃其户。翁踰窗而出,告夫人曰:‘汝用意良厚,不独我感汝,我祖考亦感汝矣!但此女幼时,吾常提抱之,恒愿其嫁而得所。我老,又多病,不可以辱。’遂谒邻而还其女。踰年,夫人自产子,名贵,十七岁发解,联捷,为贤相。”

<38> 舜,《礼记》郑玄《注》:“舜之言充也。”孔颖达《疏》:“案《谥法》云:‘受禅成功曰舜。’又云:‘仁义盛明曰舜。’皆是道德充满之意,故言舜为‘充’也。”

<39>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是说:舜好问于人,乐于了解浅近的言论。其不善者,隐而不宣;其善者,举而从之。持守人心、道心之两端,以中道用之于民。这大概是他被称做舜的缘由!宋•朱熹《中庸章句》:“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则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

<40> 失言失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中论·贵言篇》曰:“故君子之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智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茍过其任而强牵制,则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为欺我也。不则曰‘无闻知矣’,非故也,明偏而示之以幽,弗能照也;听寡而告之以微,弗能察也。故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夫君子之于言也,所致贵也,虽有夏后之璜、商汤之驷,弗与易也。今以施诸俗士,以为志诬而弗贵听也,不亦辱己而伤道乎?是以君子将与人语大本之源,而谈性义之极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然后唱焉以观其和,导焉以观其随。随和之微,发乎音声,形乎视听,着乎颜色,动乎身体,然后可以发幽而步远,功察而治微。于是乎闿张以致之,因来以进之,审谕以明之,杂称以广之,立准以正之,疏烦以理之,疾而勿追,徐而勿失,杂而勿结,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败而言无弃也。荀卿曰:‘礼恭然后可与言道之方。有争气者,勿与辨也。’孔子曰:‘惟君子然后能贵其言,贵其色,小人能乎哉?’”

<41> 崔子,即崔铣。引文来自《士翼·述言上》(卷一):“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论不在奇,当物之真可也。政不在赫,去民之疾可也。令不在数,达己之信可也。”源出宋黄晞《聱隅子》:“惠不在大,以赴人之急为至。”

附:《明史·崔铣传》(卷二百八十二):

崔铣,字子钟,又字仲凫,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人。父升,官参政。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与同官见太监刘瑾,独长揖不拜,由是忤瑾。书成,出为南京吏部主事。瑾败,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引疾归,作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世宗即位,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集议大礼,久不决。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俱以执议去位,其他摈斥杖戍者相望,而张璁、桂萼等骤贵显用事。铣上疏求去,且劾璁、萼等曰:“臣究观议者,其文则欧阳修之唾余,其情则承望意向,求胜无已。悍者危法以激怒,柔者甘言以动听。非有元功硕德,而遽以官赏之,得毋使侥幸之徒踵接至与?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今忠者日疏,而邪者日富。一邪乱邦,况可使富哉!”帝览之不悦,令铣致仕。阅十五年,用荐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擢南京礼部右侍郎。未几疾作,复致仕。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少轻俊,好饮酒,尽数斗不乱。中岁自厉于学,言动皆有则。尝曰:“学在治心,功在慎动。”又曰:“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心之用也。爱亲敬长,性之本也。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又尝作《政议》十篇,其《序》曰:“三代而上,井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凡篇中所论说,悉仿此意。世多有其书,故不载。

<42> 参赞天地: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三)海陵胡氏(瑗)曰:“天地以化育为功,圣人以生成为德,可以辅相天地之宜,赞助天地之化育,其功与天地参美矣。”高要谭氏(惟寅)曰:“人者,天地所生。物亦天地所生。天地生之,圣人成之,天地化育之道,待圣人而后备。此则赞之义也。人之为号,本与天地并称,唯其在己者有所未尽,不能推之于人物,无补造化,故于天地不相似。圣人尽己之性,而进乎赞化育之功,则是上下与天地同流,此则参之义也。”参赞,参同“叁”,并立为三也。赞,佐也。意思是说,人能至诚,则能裁成天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尽人、物之性而补助天地之所不及。“天以化育行乎上,地以化育行乎下,至诚于其中赞之。是覆之者天,载之者地,位乎中而成覆载之功者至诚”,即参之义。

<43> “牺牲毋用牝”句,出自《礼记·月令》,不见于《周礼》。清康熙《日讲礼记解义·月令》(卷十七):“孟春,岁方更始,乃修明祭典,命祀山林川泽之能生物者,而牺牲勿用牝畜,恐伤其生育也。”

<44>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