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Hundt 是一名来自德国的击剑大师,他撰写了名为「剑杆上的新插图击剑手册」的论文。没听过?但论文里的最后一式你一定知道:在剑术对决时,短枪要比匕首好用。因为「大人,时代变了」。
▲ 图片来自: WIKTENAUER
最近让我感受到「时代变了」的,是把手中的 iPhone SE 换成折叠屏手机。
第一次心动折叠屏,是在微博上看到了网友用华为折叠屏玩王者荣耀的视频,小屏与大屏之间的流畅切换,让我感觉未来就在今天。
不过从未来穿越回今天并不需要时间机器,二手市场炒到几万元的售价就够了——折叠屏对我的工资来说还太早了。但作为新的手机形态探索方向,从三星、华为到 OPPO、vivo,任何一个厂商的折叠屏新品,都会成为那段时间的焦点。
没有用过折叠屏,我还没看过评测吗?
▲ 欢迎关注爱范儿
但当我们抛开折叠屏的铰链用了什么技术、内屏的折痕是否平整、产品的外观好不好看,这些不直接与体验相关的内容,以及通信、影像、芯片、快充、系统优化等直板手机也有的功能之后,各路评测似乎只剩下了悬停、分屏和后置自拍了。
哦对,还有出去玩时,朋友抢着想体验的 5 分钟。
当我拿到折叠屏后,这三个与直板手机不同的地方,就成了体验的重点。
我最常用的是悬停,尤其是悬停拍照。悬停让我在仰拍时,不用和手机一起扭动自己,在手机上就能体验相机翻转屏的便捷。
延时和自拍时,可以直接把手机放在桌面、地面,完全不用担心手抖。只不过这样就要把外屏与桌面直接接触,多少有些心疼。
▲ 延时拍摄的广州塔(动图有加速)
做为一个老二次元,悬停播放功能我也很喜欢,用来当支架的那一半屏幕还能起到播放控制的作用,午休时用来追番看视频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既然是老二次元,B 站的新番自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可悬停功能又需要厂商适配,在浏览器中看视频的体验就没有那么出色了。华为那种带有支架的手机壳,希望每个折叠屏都有。
在 vivo X Fold 的产品详情页中,还提出了一种悬停输入的场景。这个看似美好的形式,只要你用一次就会发现有多么不合理。折叠屏是大,但也没大到能让我用它的悬停功能来录入文字的程度。
不过,展开内屏、打开原子笔记、拆分键盘,双指大屏输入的体验还是不错的。
分屏和平行窗口功能,是折叠屏手机和直板手机最大的体验区别,虽然以前也没觉着在两款 app 之间切换有多烦琐,但实际体验后,发现还是同时打开效率更高。
除了分屏小窗等功能,在做展示时,折叠屏更大的屏幕,也让我省去了多拿一台平板电脑的麻烦。
影像方面,折叠屏大多会带有后置高清自拍和外屏预览的功能,后置高清自拍需要看着摄像头,眼神总会有些飘忽,但外屏预览功能就是直男神器了,让你多了一丝女友说「哎呀你会不会拍照啊」时,和她对质的底气。
举个例子,有了外屏预览,当女友嫌你不会拍照时,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她:「别生气了,我们再拍一张嘛。」
不过,购买折叠屏是为了用而不是评测。日常使用不仅限于上面这些功能,折叠屏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只是折痕和价格。
喜欢追剧、游戏,想要长续航,我会推荐大屏手机,只是想要一个通信工具,兼顾新闻浏览和便携,我会推荐小屏手机。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我会推荐折叠屏手机呢?
我没想明白,所以决定用 14 天的体验告诉你。
相信了解数码产品的小伙伴已经发现了,我使用的折叠屏是 vivo X Fold,但这并不是一篇 vivo X Fold 的评测,只是借着这台手机,聊一聊折叠屏的体验。
最近发布的折叠屏新机中,其实我更想试试华为 Mate Xs 2,因为它只有一块屏幕,更符合我对折叠屏的定义。
提到折叠屏,大家会关注厚度、重量和折痕。可能是斯德哥尔摩效应,我反倒不觉着这些是问题,就像我选择智能手机时,不可避免的就失去了实体按键的手感和一两周的续航。
智能机用震动来模拟实体按键,用大电池和优化来提高续航,但总达不到功能机时代的体验。
折叠屏也是如此,在保证机器强度的前提下,厚度、重量都没办法降得太低,折痕虽有很大改进,但距离完全消失还差一些。与其纠结,不如去享受随身携带大屏的便捷——我真的是这样想的,直到我把手机夹上了三脚架。
我可以接受手机厚,但三脚架说「我不接受」。仔细想想,不只是三脚架,自拍杆、散热背夹、手机支架、车载支架……所有和「夹手机」相关的手机配件,在厚重的折叠屏面前,都要开始思索:我夹得住么?
做为一个双机党,日常携带两台手机的我,并不太担心折叠屏的重量,但上手后发现,一台手机在手里、一台手机放兜里,和把两台手机叠起来拿手上,还是有差别的(当然折叠屏相比两个手机叠一起还是薄一些)。
厚度和重量也影响玩游戏,在玩王者荣耀,切换装备、拖动小地图时,依然会感受到厚度带来的些许不适。作为一个小手猛男,重量我倒是能忍,但厚度无法忽视。
为了保证视野,我会用外屏玩王者荣耀,而原神这样对视野要求没那么大,但画面又比较精致(个人感觉)的游戏,我会选择用内屏游玩。一来大屏更好看,二来……温度高了可以换个方向手持。
在使用折叠屏之前,我向往小屏玩游戏切换到大屏后的惊艳,但实际体验后,更多情况下,我会在使用前决定用哪块屏幕,而不是在两个屏幕间不断切换。
简单总结一下,微信、微博、知乎、小红书等滑动浏览为主的 app,我喜欢用外屏体验;B 站、微信读书、原子笔记、阿里云盘等长时间在同一个页面的 app,我则会选择内屏——这和我选择使用手机还是平板的逻辑一致,「折叠」这一特性,想想只有悬停播放和偶尔的折叠拍摄会用到了。
手机 app 的设计基本符合 16:9 甚至更长的比例,如今大屏适配,也大多停留在一屏显示两款 app,或者同一款 app 的两个层级,虽说分屏很好用,但相比「分屏跨 app 功能联动」,开发者在「app 间跳转」方面的适配其实更全面一些。
▲ 从系统到 app,都为「跳转」做好了准备
不过,我有一个使用分屏的硬需求,那就是通勤。每天早上,我会在等待进站时订正 APPSO 的早报,必然会出现在健康码和微信公众号预览之间左右横跳的情况。而折叠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侧健康码一侧文章,高效且省心。
话说回来,订正文章多少算些生产力,可与手机逻辑一致的截图、标记、分享,在大屏幕上显得就有些大材小用了。在使用内屏提修改建议时,用原子笔记进行文章大纲写作时,小窗挂着语音会议、前台开着石墨文档做记录时,我心里都会冒出一个想法:我要是有只触控笔该多好啊。
▲ 听说你在叫我?
以往,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 3 个小时之内,不是不喜欢玩数码产品,只是把时间分给了 iPad、Kindle 和 Switch,而在使用了折叠屏后,我几乎闲置了它们。一个用 iPhone SE 都不会感到焦虑的人,突然就理解了大家对快充和续航的追求:每天看着红色的电池,怎么会让人放心?
虽然厚重的手感在日常使用中无法忽视,但大屏追剧、看书,小屏浏览信息、日常通信,作为编辑,我甚至可以在折叠屏上进行一些生产力工作。如果外接显示器可以拓展出桌面模式,折叠屏可能就是数码产品「all in one」的一种可行的表现形式了。
其实对折叠屏手机的体验也就这么多,但我还对一点很感兴趣,那就是专属折叠屏的「尊贵服务」。
大致翻看一下,厂商对于折叠屏的尊享服务大致集中在专人、上门、维修优惠等方面,也有不少云盘空间、平台会员等软件优惠,恰好我手中的 vivo X Fold 的内屏贴膜有些损坏,所以我决定去给它换个内膜。
事先声明:这是我个人换 vivo X Fold 内膜的体验,不能代表其他城市、其他品牌、其他人,但我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所有折叠屏用户都会遇到的。
如果你是 vivo 用户,在《vivo 官网》app 中,可以看到你的会员特权,其中包括免费贴膜、更换手机保护套、手机保养等。我承认自己没有做好功课,听同事分享就直接去了附近的 vivo 门店,然后被告知因为折叠屏比较特殊,需要去售后更换。
工作人员很耐心也很专业,不仅建议先打电话到售后确认是否可以更换贴膜,还告知我 vivo X Fold 只可以免费更换一次内膜,现在损坏比较小,没有必要更换。我对她的建议表示了感谢,然后拨打了 vivo 的售后电话,打了三五个,都没通。
▲ 转到人工后,就自动挂掉了电话
后来我登录 vivo 官网,预约到了附近支持更换 vivo X Fold 内屏贴膜的售后网点,相比门店确实更远一些。第二天早上,vivo 打来电话,向我确认售后需求,再次强调只能免费更换一次内屏贴膜。
到了售后点,工作人员看到我手中的 vivo X Fold,就询问是不是来换内屏贴膜的,让我在一瞬间感受到了一丝尊贵。这种尊贵感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她下一句话就是会贴折叠屏内膜的师傅去吃饭了,得等一会。
大概 5 分钟后,师傅吃饭归来,麻利的帮我清洁了手机,过程中还很详细的问了我使用体验,并解答了我一些譬如折痕、重量的问题,非常专业。然后在开始贴膜前说了一句:「这是我第一次实际上手给客户贴折叠屏的膜,但是不用担心,一定会让您满意的。」
我突然恍然大悟:怪不得一进门工作人员就知道我是来贴内屏膜的,因为这可能是本站点第一次为折叠屏贴内屏膜,甚至是第一次服务折叠屏用户。
▲ 当然,师傅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在贴膜的前后,工作人员一再强调只有一次免费贴膜机会,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我在网上没有查到的注意项:因为折叠屏比较特殊,所以在贴膜后要静置 4 个小时不能折叠。
我是期待可以凭借折叠屏吸引到周围的目光,但不是靠我小心翼翼的捧着它,不敢触摸屏幕这种形式。
根据市调机构 Omdia 发布的追踪报告,2021 年末全球折叠屏累计出货量达到 1150 万台,而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超过了 13 亿,即使折叠屏的服务再尊享,厂商也很难为 0.8% 的市场份额做太多事。至少今天,作为 vivo X Fold 用户,我连去门店换个贴膜都做不到。
▲ 我就这么拿着手机回了家
最后再补充两个体验时的小点:我用 vivo X Fold 吸引到别人了吗?在使用 vivo X Fold 时遇到过 bug 吗?
第一个问题,嗯……不算捧着回家那次,我也确实吸引到关注了。周末去喝酒,同座的小姐姐看到这个手机很好奇,只不过这个好奇维持了不到 5 分钟,剩下的 1 小时 55 分钟,她们讨论的重点是邻座的帅哥。
第二个问题,界面显示不全、卡顿、无法切换横竖屏、app 白屏等等,我遇到了一堆 bug,甚至把各种适配问题都截了屏,准备好好批判一番。后来我发现,这些问题几乎都出现在微信上。嗯……行吧。
折痕、悬停、铰链,这是每一篇评测和折叠屏厂商都会着重关注的地方,但当我实际用上了折叠屏手机,发现这些重点,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除了一些特殊角度,日常使用时,已经很难注意到折痕了,手指划过确实可以摸出来,但左右分屏也好「平行视界」也罢,并不会有太多操作需要划过折痕处;悬停确实为折叠屏带来了不少玩法,但「玩法」在「用法」面前,还是太低频了一点——多花几千元为了获得一个手机支架,怎么想也不划算。
至于铰链……用户真的会关注厂商用什么技术么?
▲ 消费者在乎的是技术带来的效果
对厂商来说,形态趋同的智能手机,在卷完了屏占比和屏幕素质后,需要用一个全新赛道来继续卷下去,想做好高端?折叠屏是厂商必经之路。
但回到消费者这边——至少对我而言——折叠屏并不是升级的必选项。它更像是功能机时代,百花齐放的产品形态中的一员,它是改进,而不是革新。折叠屏上所有惊艳我的设计和使用方式,实际上手后几乎都变成了不咸不淡的「就这?」
如果你觉着某个厂商的折叠屏手机不好用,可能不怪厂商,只是你没有接受折叠屏这一产品形态。
倒不至于放下折叠屏换回非全面屏的 iPhone SE,但我决定先用全面屏的手机,再看一遍《让子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