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古知识点异常少的我来说,有些外行难免。但在热情和知识广博(肤浅的褒义词吧,也捡些科学常识用用)的加持下,凭着我偶然找回的古老的横向思维(一种神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习惯性思维的定势车辙,找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纵目观照),自信应该可以对论证中华文明史,做点小努力吧。
三星堆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字,已有大神网友能识读。我非常佩服和认可。理由是这个非常类似儿童图文识字卡片的功能(恰恰和我的横比研究法契合上了)!这个是教人认识五官身体(宗教气氛下,先得识认七窍?这个会不会也表示灵魂的出入口?)用的。只提出一点,V字形也许不代表鼻"子”,而是鼻"孔"?请考虑这种可能。其它耳、口、…都对的!而这V字形,正是头顶的"天光″垂直下照时,大立人鼻子在鼻唇沟的投影!难道大立人当时的布置就是这样子的?!怎么会跟西方教堂的布置高度撞衫呢???嘿嘿,后面分解。
这些字的笔画依我这个古文字的外行来看,多少与甲骨文有些类似,只是更简洁干练,或正是其前身?根据横向比对,现今人类的较高认知水平,如果以院士为基准,并相当于成人的话,那么博士相当于五~十年前吧,对应青年?……对对,那么汉代相当于小学?还是唐代?那么三星堆那时能不能相当于幼儿园?
难道大立人就是人类早期的幼师?
那他自己是什么文凭?
大家都认可这种类比关系不?认可的话然后,然后,发现什么规律?是不是人类知识的积累能力现在越来越快?那么不就是远古的原始知识积累是不是一个很漫长很漫长的过程? 那么从第一个记号文发展到仓颉造字要多少年?对,没几万年都挡不住。那么中国某地的"尔来四万八千岁”的"开国何茫然"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简笔的写意刻画,记号型的文字,非常符合文字的起源的科学逻辑。由于自已在树上或岩石上无意留下记号过,下次看到就又想起来了“很多相关的事”(记忆锚,最开始,一个记号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件历历在目的往事,什么样子都可以)。然后关键性的一步来了,有人主动地刻意为之了。这是文字的肇始。就应该就是这横平竖直加斜线弧线这些,因为好掌握。想想吧,是不是现在的幼儿也一样,先要认识线条再识字?这符合早期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同理,先人先认知的事物也遵循同样顺序,记号型文字先行。请问,那第一个字,一个先人最早刻意留下的记号,考古学家能找到不?找不到,史记典册里里也找不到。
还有一个源起来源于实物记忆锚。由于某个事件无意留下的小物件,一看到就想起来。智慧人类意识到,开会这样的大事一定要给与会者发纪念品,遗风直到现在还这样,以便让你记住会议精神。对吧!
这叫实物记忆锚。
这个与绳结记忆法和符号记忆法、绘图记忆法的造字均有关。实物大了不好带,就打个结代表下实物放经常看见的地方不断加深记忆才行(最终也诞出了的佛家念珠)。拿个稀罕材料做一个缩小的样品系绳上挂脖子上(项链与鸡心),当然更好。(西方的项链起源于枷锁说被证伪!)这个很珍贵,不能丢。于是有了你女友过生日,你买了条项链送给她的传统了。让人记住挺不容易的是不,特别是面对当代小女娲时?
结绳纪事(不是记哟,纪严肃得多)一流行,当然会与当时的祖神崇拜结合起来。为什么这么崇拜祖神?这跟第一个睁开"现代人″的眼晴看世界的那尊"原神"有关,由于基因组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bug,他的智商直接一下飚到二百五。噢,错了,二百四十九刚好。做了很多"前无古人″、"惊为天人″的事,我们都因此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美好了,当然值得崇拜!叫什么名?没留下名?就是盘古?开天辟地就理解为"睁开新人类的眼晴看世界"第一人,不就是开天辟地吗?离开了混沌的"动物世界″节目了,"成人″了唛。这个主动纪事法是比火更重要的发明,所以文明二字才是文字在"先″的哟!
呃,不是己经理解为带人走出大山,和主动干预大自然的那个人叫盘古了吗?
对呀,那该叫啥名?
就"东方亚当″吧!
好,年老的亚当和夏娃(不对,伏羲女娲?)在一起晒着太阳。于是"昆"字就有了。这时候已经开枝散叶,子孙满堂了。于是又有了古"仑″字。我不会写,就像小孩画的小房子一样对不?结绳一缕一缕的了,于是族谱就有了。原来昆仑的本意就是"老家"呀!这下好找了吧。
还不会找就上我的微头条看看呗!
现在族谱总表上的线条(关系)与疙瘩(姓名)就是这么来的,还是很像的吧。这个可要多复制几份,出门挂脖子上,表示归属为"谁家的",越复杂越没人敢欺负,表示人多优势大。这个就启发了"族徽"的发明。
我估计很多特别对称的文字跟结绳的造型有关,不知道对不对?
长线短线两相结合帮助记忆,这个就是八卦图的由来。后来与点(圆→弧)状记忆标志融合,而发明了点线文,这个我考虑是不是跟原始星象学的"星语"有关?点代表星星,线就是流星划过的样子。
对,三星伴月啥意思?
猎户三星加月亮,吉祥语?表示渡过劫波就会转机?只有星象圈子里的人能懂的暗语?
还是就一幅藏宝图?
点线文现在唯一传下来的就是河图洛书,或者阴阳太极图也算?
反正各种文吧,包括图画文(甲骨文),结绳文,结绳印纹等记忆标识同时存在了多少年,文字才能成形。不跟语言的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一样么?此前起码有原始文字5~8个版本,为了统一为一个版本推行,才需要"仓颉造字"(也就是上古版书同文!),这样造字元素也就更够用了。某些行业比如码头槽运业(数字非常类似阿拉伯数字)、中医药业、砖木工营造行业(也很像它吔)的内部较机密记号可是至到解放之后才逐渐消失的。
对呀,小偷团伙是不是又在发明新的标识?甲骨文里有很多字不认识,是因为这是古人的山川简图,即地名。关键地标还存不存在?视角和认知思维与古人不一样的话,就没法识读了。如果你以此识读了甲骨文,别忘了分我点奖金啊!苏美尔楔形文字可能是受记号文的启发开始的。当时青藏高原低几百米,加上喜马拉雅诸山还没坍塌加滑坡加泥石流什么的,还有好走的沟谷通行。中国的早期游商队伍跟着迁徙的大象到过很远很远的地方。孟买?两河?加来?波斯?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必要时还可以经土著商帮接力的呀。
这个是比茶马古道(绕道缅甸去印度)还要早的古南方丝绸之路。后来又有经瓦罕走廊的西天取经路,没有商帮开过路谁会走?还有北丝绸之路是官方通道。但是此前要是没有民间基础的话,说的话谁听懂呢那么远?张骞出使前可是要组织一大帮人马的,当然得找商帮的人。
对呀,想一想,那景象,着装华美,骑着大象的一群人,土著刚刚见到时,不就是其它文明的"天神降临″吗?
为什么?因为他向当地人介绍自已的来历时,手指之指向就是当时一块地理学上的高地(误为指天),那里才是人类文明的亘古的灯塔!!!
最早的商品是?是产于中国境内某高地的燧石与艾绒,当时的高科技生火器械材呀。...哦,更早些时人们不是与动物为伍吗,"相杂处"时有人率先与头象搞好了关系(更早还有蚕,蛇什么的),比如说利用当时人类自已特别好的攀岩能力(这样的人现在还有),找些大象头领爱吃又够不着的树叶给它吃。这个是行贿之事历朝历代屡禁不绝的历史根源对不?然后就利用象群的信任,和它们每年一次的季节性长途迁徙习性,让象群驼着中国高科技产品由高地向四面八方走向泛大陆...
掌声一片,经久未息!!!
由于这帮造型新奇(哇,居然骑着象,这什么人哪这是?还有,天神都有坐骑想起来了没?这里有后话哟。)和手指向天空的人教会他们用燧石生火和主动辅助记忆,人类文明才由此开启。以此为依据并参照其它科学原理比如地球史等来推断,中华文明至少在大冰河期刚结束,就开启了辉煌灿烂的传播之旅!!!
旁注: 人类早期文明与后来的中华中原古文明的关系是父子传承代际直系关系。就像中原河南已被当代政经中心边缘化了一样,人类早期文明"文"与“明”的华诞之地,早就被历史进程"边缘化"了!
人类史的恢宏大剧里,不断上演的,是边缘对中心的逆袭。
西方对中国的暂时性优势也同理!
刚才说到大神网友已释读出的这些三星堆古文字比较简洁(注意还没有点状笔画!)或是与结绳记事之前(或同时?)存在的文字状态。推测当时,起码基本的名词概念已成自成体系了。点或正是仓颉造字时加的新元素。考虑到后来的隶楷文字也追求简捷风格,把横竖撇捺当核心结构,这个是否可以说明此时当地才是文字的正源?是不是与后来的简笔汉字有着同样的追求,便于普及呢?或是一种返祖现象?当时的识文断字难道是一种非垄断体系?而其后的甲骨文金文是为了适应贵族阶层知识垄断的需要才追求繁复化的?还有,即然字的主体结构都是在那里创造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文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否也必在此地呢?!那么,主体族源来自哪里,这是不是又一个好的旁证?
注意,这时候以一个抽象标识表述一个事件信息的记忆促进法,已经发展到单字表示具体事物(名词)了。多少年过去了呢?最早只能书写在自然环境中而无法移动的标志是不能移动的,而早期人类由于觅食的需要又经常迁徙,这没法移动怎么办呢?用一个绳结(或小物件如贝壳。注:三星堆特殊海币不是钱币而是代表一个人丁的"算筹")来代表一个人或一件事,挂脖子上(小孩也喜欢拿东西挂脖子是不?)经常拿出来复习回味也行。结绳记事就这样来了,线型不够,网状来凑。久而久之,绳网越来越大了。更巧的是,在一次泅渡中居然网上了一条鱼,哟。又一次,把网挂树上休息时,居然网上了鸟。这太意外了。好好开发新应用吧。这就是所谓"渔猎民族",开始大家都一样,全国人民都是渔猎民族。伏羲,伏牺,庖牺何解?牺指野生动物,伏击狩猎之。庖就把肉分解开并炖上了,所以成了国人记忆里的远古王者。成为"荣主″王者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先进生产技术,自古如此。这个比围猎投掷法先进得多。猎物多得吃不完,把小的先养着吧,这样温顺的动物就成为了家禽家畜。后来成为农(游)耕民族的财富象征。一发展,又派生一支以游牧为主?的农业游耕民族(与后世的"游牧民族"概念有区别的哟)。
而大型狩猎活动的人力资源的组织与调配非大酋长莫属。需要调动山地地区百八十里的所有有战力的人员。原始国度的能力边界仅限于此。这个本质上与组织战争无异。三面放火,一面架网,围三缺一效率高,是不是很熟悉的套路?(围猎遗风直到晚清)。然后因为过火的草地植物茂盛而单一,碰巧又是可食用草籽的话,就又发财了。这时又有高智神人得到启发,开始"主动播种″了!…这就是人文技术之花竟相绽放,和现代社会的点亮科技树比,谁更强大?不比先。
战争,更早些时候,人们是力避肢体冲突的,像动物世界一样,因为受伤意味着死亡。除非武力争王时,方见单个个体头领的决斗,群架或并不多见,而且依当时的生存空间也不需要生死冲突。那么,组织狩猎战的大酋长是男是女?如果女性,一定是生产人口能力竞争中的胜出者,只有一个大家族才能把权力(最初来源于影响力)辐射周边。男性,一定是武力值最高的那一人。两者一结合,就是集体记忆中的伏羲女娲政权?同样的故事全国各地都一样,因为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趋同性,且留下了一个大型猎物"见者有分"的传统(现在已失传?)。但只有以文字载体最先扩展了影响力的那一对由母系巫权向父系神权转轨(人面兽身,兽面人身有何不同,待我分解)的代表实质政权性质的这对名人,被集体记忆锚定的伏羲女娲,具体的人在哪里呢?难题吧?
还先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吧。围猎嘛网是最高效的工具。当时什么植物纤维能胜任呢?难找,质(韧性)和量,还有可加工性都够不够?
呃,对!唯有蚕丝,才堪此任!大量驯养的蚕,既是优质动物蛋白的来源,又是纤维绳的材料。偶然发现蚕茧是长丝与发明这些应用的迭代,时间漫长。也就是说,蚕从氏的属地范围(注意先只是影响力政权而不是管控力政权,即荣主)与真身版伏羲女娲政权起码在地理上相距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