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沿黄九省(区)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洛阳拉开帷幕。
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受邀参加,作为本次发展座谈会唯一与会专家,发表了题为《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黄河》的演讲。
现将李忠先生演讲内容整理,连续五天发布,以飨读者。
以下是演讲内容整理(第二篇):
黄河四川段——讲好黄河蛇曲故事
到了黄河四川段,重点的河段就是若尔盖湿地。黄河从青海境内,一路斗折蛇行,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经甘肃流入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然而,远道而来的黄河,到四川仅仅只是“串门”,唐克镇后,便又折向西北,再流回甘肃、青海。因此,黄河四川段被称为黄河第一弯。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弯道,这个弯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万里黄河第一弯,并且是弯度最高的一道弯。由于溯源侵蚀,一般的弯道多数是90度,而这个弯达到了180度。因为若尔盖盆地地势相对低凹,成为了黄河上游水系的一个汇流之处。但若尔盖盆地东南西北四面环山,黄河至此不能往高处流,在地壳运动下,黄河打道西回,循阿尼玛卿山与西倾山之间的西北走向河谷,进入青海的共和盆地,几乎又走了由源头到唐克的距离,一直到龙羊峡附近,才重新找到东流的机会。在这几乎180度的折返中,黄河形成了荡气回肠的九曲黄河第一弯。
备注: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主要原因。
第二,更重要的是,“大弯”之上,是无数“小弯”,形成了写在大地上的风景——蛇曲。这是一种专门的地貌类型,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河流流经平坦地区,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表层河水便向其冲去,并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而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
图片来源:全景网
当这种蛇曲地貌连接起来的时候,中间就会形成一种湖泊,这种湖叫做月亮湖,又叫牛轭湖,这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黄河在四川里“弯”了一下,弯出了整条黄河流域含金量最高的一段弯来。
备注: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这类湖泊多呈弯月形,水深较小。
如果大家浏览过四川旅游的网站就会发现,有很多四川的网友留言说:“咱们四川,除了有长江,还有黄河,我们要到这一段去看看自己的黄河”。
大家要知道,就是这个小弯,使得咱们中国沿黄九省,只有两个省份是既有长江也有黄河的。青海就不用说了,因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还有一个既有长江与黄河的省份,就是四川。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所以相当多的人到这里来旅游、拍照,为这里带来了很高的旅游收入。
图片来源:全景网
可以说,黄河四川段在整个黄河体系中,是最适合拍照的地方。如今,第一弯已经成为了黄河四川段旅游最靓丽的名片,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的到来。而且,很多专业的摄影组织和平台,也选取这里作为摄影大赛的拍摄点。
当然,就摄影而言,因为黄河四川段地处高原,有着瞬息万变的“神光” ,所以这里有最有利于摄影的自然条件。
我们都知道,专业摄影师拍的照片之所以好,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起早贪黑,不畏严寒酷暑,抓住了好的机遇,才拍出了好的作品。这个机遇,就是光,准确的说,叫“曙暮光”——在黎明和薄暮之际,由于光线低射,色温特殊,大地与天空融成一体,霞飞雾漫,情调倍增。
备注:曙暮光,又称“晨昏蒙影”。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也称之为“白夜”。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若尔盖草原由于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气候瞬息万变,本来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会儿突然又可能乌云翻滚。简单来说,隔一段时间,同一个拍摄点,可能呈现出色彩迥异的不同景象。你站在这里拍照一小时,可能相当于你在别的地方等了好几天。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地方湿度很大,可以形成一种很神奇的光,叫做“丁达尔光”,说这里是摄影者的天堂,一点都不夸张。
备注: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
丁达尔光,在摄影中也称作耶稣光,其实就是要在照片中体现光线的线条感。最好的拍摄时机应该是在清晨或者傍晚,因为根据丁达尔效应的原理,光线穿过胶体容易观察到光线的通路,而云、雾、烟都属于胶体类,当光线穿过这类物质时,就容易拍摄出丁达尔光。还有就是雨过天晴的时候,或者山峰云雾缭绕的时候,雾气比较大,在日出日落时,有朝霞晚霞的时候,也是拍摄的好时机。
不仅光好,这里还有非常适合摄影的题材。我们都知道,民族与民俗特色,是摄影爱好者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黄河四川段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流经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涉及藏、羌、回、汉、彝等多民族的特色和人文风景。可以说,这一段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都是一等一的。
图片来源:全景网
因此,摄影作为黄河四川段的特点与抓手,未来值得进一步放大。在这个逻辑之下,我们来看看,摄影对于旅游有多重要。
1987年,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拍了一张照片,名字叫做《天上人间》。由于这张照片,捧红了一个现在非常有名的乡村旅游地,它的名字叫婺源。可以说,有时候一张照片就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
备注: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而这一称号的由来,起因于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1987年春在婺源拍摄了一幅《天上人间》摄影作品,在同年国际摄影大奖赛中荣获金奖,并赞誉婺源为“中国最美乡村”。从此婺源名声鹊起。
可以说,摄影是提高区域知名度的最佳帮手。黄河四川段可以利用人文与自然双名片,以摄影基地模式,驱动文旅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浙江丽水——中国第一个明确以摄影作为区域发展动力和特色的范本。
丽水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摄影发展规划”,并且通过全域摄影体系建设,摄影事业覆盖全域全民,使得这里真正成为“中国摄影之乡”。这个案例很值得我们学习。
备注:2011年11月,在中国第十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丽水公布了《丽水市摄影发展规划(2011-2020)》,促进丽水摄影多元化发展,延展摄影产业链。
丽水的成名,和婺源非常相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简庆福在丽水拍摄了《瓯江帆影》,这个作品一举夺得国际比赛金奖,丽水“瓯江帆影”的景观一炮打响,成为了各路摄影家到丽水采风创作的经典。
丽水当地的旅游部门和相关单位非常敏锐,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妙的商机。因为大部分的摄影爱好者,不可能像专业创作者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的眼光进行摄影创作,他们更希望像美院的学生学画一样,临摹到摄影大师的作品。于是,当地的旅游工作者就在江上制造了片片帆影,在村庄里或居民家中燃放“草烟”营造袅袅“炊烟”,请来农家小妹在船上织补渔网,生生做出了一个适合摆拍的“场景”。
经过多年发展,丽水的摄影事业已经拓展到全域全民。在这里,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很方便地联系到当地村民提供摄影的相关服务,比如渔船、撒网、渔家女、牧童、老农、耕牛……
我想说的是,摄影之乡,也是富民之乡。老百姓都跟钱是没有仇的,摄影的人有需要,他们就会马上行动,打造各种景点来吸引人,并且都能从中受益。现在丽水人有很强的摄影群众基础,街头老太太都能熟练地告诉你在哪里、什么时间拍摄最好。而且群众演员“演技”也挺高,动作熟练、表情自然,绝对能把模特的工作干好。
以若尔盖湿地为主的黄河四川段要发展摄影旅游,人文、风光都没有问题,但最好能增加一些专门的设施,因为湿地太过平坦,我建议可以借鉴云南元阳梯田的观景台体系。这个观景台就像梯田一样层层相连,这样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摄影角度。在观景台旁边,他们还设置了方便摄影者的系列配套设施,例如样片图板、固定三脚架等,使初学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我推荐打造时设置一些重要的摄影点,可以把大师们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标上拍摄时的光圈、快门,放在这里,这样的景区样片图板能让外行通过临摹也能拍出高质量照片。
另外,在观景台上还有一座汽车旅馆。汽车旅馆非常受拍友欢迎,他们在这里住下后,免去了以前半夜就要从新街镇起床赶路看日出的奔波。
备注:云南元阳梯田多依树观景台,于2011年由云南世博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室内外观景面积接近4000平方米,停车场3600平方米,已经成为了游客最为欢迎的观景点之一。观景台门票每人60元,2012年头两个月,区域内4个梯田景区的门票收入已突破300万元,全年门票收入可突破千万元。
除了观景台来增加拍摄和观赏的角度,还可以引入现代航拍设施,让黄河蛇曲之美能更好地被欣赏。
今天我们之所以被蛇曲这种景观吸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看到了大量航拍的图片和卫星拍摄的遥感图片,也就是我们获得了一种高空俯瞰的视角。这种视角,能够让河流一连串的蛇曲景象更好地被欣赏。
而且,航拍也能更好地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可以通过开发旅游小飞机、无人机等拍摄形式,让黄河上游更好的被保护,让生态环境得以休憩。现在,若尔盖县已经有很多游客采用无人机拍摄下第一弯的俯视航拍图,画面非常震撼!这种方式在摄影界大受欢迎,未来,可以把这种方式大力普及,打造独特的黄河拍摄体验。
黄河甘肃段——讲好黄河岸边的生活故事
接下来,我们说说黄河甘肃段。在这一段,最重点的就是“兰州段”。
黄河兰州段,建议重点做黄河岸边的生活。整条黄河走下来,只有在一个地方,黄河变成了一条城市内河,那就是兰州。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怒吼到了兰州,由林立的黄土梁峁之中穿行而过,让兰州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可以说,黄河兰州段是最具城市味道的——这里是唯一把黄河作为城市景观河和城市内河的城市,而黄河,也塑造了兰州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形态。
在黄河兰州市区段,河宽约在200-300米左右,城市最著名的中山桥桥长234米,正是非常理想的城市景观河长度,正好可以隔河对望。可以说,黄河的脉搏,完全融入到了兰州的市民生活中。
我们不妨把这一段和黄浦江做个对比。黄浦江流经市区的江道宽度在300-770米(平均宽360米),将上海分成了浦东和浦西,也分隔了上海的两种城市气质,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想。相比黄浦江,黄河兰州段的尺度更为合适。就像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写道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隔河对望的景观。黄河在这里穿城而过,就像是披在兰州身上的绶带。
兰州不仅仅是河谷城市,更是典型的线性城市。兰州“两山夹一河”的格局,让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则沿着黄河河谷向外围扩展,已经发展成一个东西长45千米的沿黄展开段,南北宽2-8千米的线性城市。
如果把河西走廊和黄河放在一起研究,你会发现,河西走廊与黄河的交叉点就是金城——兰州,而兰州则是甘肃旅游的门户和枢纽。在古代,兰州是跟西域沟通和交流的纽带,是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现在,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兰州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也是我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备注:古之金城,今之兰州。河西走廊以北是匈奴所据的蒙古高原,以南是青藏高原,兰州则在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的咽喉部分。凉州人或西域人欲来中原,必先经过狭长的河西走廊,然后过黄河出兰州,才算真正进入 (广义上的)中原地区。汉朝要通过河西走廊控制西域,金城是机关命门。
那么,黄河甘肃段,尤其是兰州,怎样讲好黄河岸边的生活故事呢?
我们可以在这里打造一场河西走廊的美食之旅,叫做:“来黄河都市,品丝路味道!”
为什么是品丝路味道呢?
大家说起丝绸之路,都知道这是一条沟通中原、西域乃至欧洲、非洲国家的经济与贸易路线。其实,这还是美食路线。对在这条线上往来的商队、途经城镇的居民来说,往来的贸易以另一种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方式,就是美食。在来往商队的驼铃声中,有一些饮食传统就这样被保留下来。千百年后,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出现的,或许就是那丝绸之路的另一个印迹。
李根蟠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胡化的餐桌》。他认为,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咱们吃的东西,味道要平淡的多的多。中国人的餐桌上,许多的果蔬都有别名,如胡椒、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胡葱(大葱)、胡蒜(大蒜)、胡荽(香菜)、胡萝卜等,还有带“番”的,番茄、番薯(红薯)、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带“洋”的,洋葱、洋姜、洋白菜(卷心菜)等,这些大多都是引入到中原来的。中国食用方式的变迁,其实是有一条时间轴的,比如小麦起源于西亚,距今4000年前传入中国,最初人们像吃稻米一样食用小麦,叫做“麦饭”。汉朝石磨推广后,麦由粒食变为“面食”,诸葛亮由此发明了馒头;两汉至隋唐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胡豆、胡瓜(黄瓜)、胡萝卜、胡麻(芝麻)、胡芹、菠菜、莴苣等,调味品有胡椒,烹饪方法有胡饼(馕)、胡麻饭等;再比如宋元明外来食物多以“番” 命名,清代外来食物多以“洋” 命名等等。
备注:李根蟠(1940年-2019年8月16日),男,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家、农史学家。《胡化的餐桌》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10期。
河西走廊与黄河美食汇聚,铸就了兰州乃至甘肃城市生活的底色。其中,面食更是甘肃多元美食文化下的代表产物。可以这么说,在咱们沿黄九省,“面条沿着黄河走”,而甘肃的面才是最接近面条原始状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四五千年前,当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中国后,面食以其美味逐渐超越黄河流域的本命食——小米,成为黄河流域的主食。沿着黄河从黄土高原一路东下,走到华北平原。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是黄河的文明,那么黄河流域的面条无疑是中国最丰富、最筋道、最美味的。兰州的面食,看似简单,实则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保留了本地小麦的高质量,吃起来筋道爽滑,有丝绸之路一样的气质。
甘肃当地有一句玩笑话叫“肃面朝天”,意思就是说甘肃的面能吃到你肚皮朝天。而兰州牛肉面更是享誉全球的美食IP,在面食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兰州牛肉面的知名度有多高呢?据统计,兰州牛肉面馆仅在国内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连锁店在全球的总和。
备注:纪录片《清真的味道》讲述了兰州牛肉面的发展,据节目统计,兰州牛肉面馆仅在国内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连锁店在全球的总和。
据兰州市商务部门统计,近五年,以拉面为技能在国外开餐馆明显增多,走出国门的兰州牛肉面馆已达110 余家,分布在全球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整合行业内资源优势,兰州牛肉面企业还抱团出海,2018年1月25日,在甘肃省商务厅等政府部门支持下,兰州牛肉拉面国际联盟暨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在兰宣告成立,成为兰州历史、文化、经济的传播大使,向全球展示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
多说一句,虽然店名写着“兰州拉面”,但其实兰州牛肉面馆大部分都不是兰州人开的,青海化隆人才是开店的主力。2020年9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化隆人在全国271座城市开设拉面店1.7万家,拉面从业者11万人。2019年,化隆“拉面经济”年产值达100多亿元,利润40亿元。
可以说,放眼国内外,兰州牛肉面已经成为甘肃无可匹敌的文化美食名片。
备注:真正的兰州牛肉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今河南博爱县)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来的。据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的创始人是清朝国子监太学生、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今河南博爱县)人陈维精。清嘉庆年间,甘肃兰州人马六七从河南怀庆府河内县苏寨村(今河南博爱县),陈维精处学得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入了兰州。后经创新和改变,从此兰州牛肉面名扬天下。
面食和多样化的小吃美食一起,共同筑起了甘肃的美食长廊。所以,黄河甘肃段可以依托自身美食优势,借鉴墨尔本美食节庆,激活甘肃黄河边的舌尖魅力,打造黄河岸边的“美食美酒节”。
墨尔本在2014年被美食和旅游网站Thrillist评选为 “全球18个美食城市”之一,同时这里所在的维多利亚州是澳洲大陆气候最冷的葡萄酒产区,出产国际高品质的黑皮诺和霞多丽葡萄酒。跨国竞争力的红酒、国际多元的美食文化,使得墨尔本具备了激活国际舌尖魅力的潜力。墨尔本通过举办美食美酒节,每年能吸引25万“吃货”来到这里。
我们再看一个事儿,无论是兰州、银川,还是乌海,这些城市都在打造葡萄酒产业,但这些城市有个共同的问题,不太重视美食美酒同时做。换句话说,如果几千块的好酒,不搭配上与之相配的美食,可能喝出来只有几十块钱酒的感觉。而在墨尔本,他们举办的就是为美食配美酒的活动——墨尔本美食美酒节(Melbourne Food and Wine Festival)。
图片来源:全景网
这个活动一般在每年3月举办,为期半个月左右,会举办300多场活动,全球各地的厨师、酿酒商、侍酒师、技术工匠们都会在现场展示才艺。另外,还有各种派对、音乐节和好玩的美食活动。墨尔本美食美酒节的成功,主要是对城市美食氛围的打造,包括打造超级活动和全城狂欢。
先说超级活动。在墨尔本美食美酒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活动叫“世界最长午餐”。活动在有意大利街之称的利根街(Lygon Street)摆设长达600米的餐桌,1600位食客共同享用米其林大厨特别设计的大餐。其次,开设“大师级美食课堂” ,让大家可以近距离向大厨学习烹饪技巧。
再说全城狂欢。这里利用城市内河流,在沿河两岸打造“河畔美食汇”。每年的美食节都会在墨尔本的标志景点之一的雅拉河沿岸推出名为River Graze的专题美食嘉年华,既有各具主题的餐饮选择,又有专程开放的市集、天台花园酒吧、美式快餐车、令人沉溺的甜食、儿童喜爱的小零食等等,完美地结合了河畔的热闹氛围与味蕾满足感。
这些经验,都是兰州可以学习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