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口袋妖怪重制 炎帝怎么样(口袋妖怪复刻闪光炎帝),

口袋妖怪重制 炎帝怎么样(口袋妖怪复刻闪光炎帝),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23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秦州重现伏羲城(上)

作者:冯沙驼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古称“成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远古文明的肇始之地和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出生地,以“羲皇故里”闻名于华夏大地。这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以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天水“五大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被载入史册。在天水,留下许多中国远古时期的美好传说,尤其对伏羲、女娲在此生息的传说,使天水这座古城更显神奇之色。天水市境内的卦台山、伏羲庙,以及由伏羲庙而成的伏羲城,既是历史上人们对伏羲一画开天、开天明道、肇启文明的敬仰和永久纪念,又成为天水千年沧桑变化的见证。

太昊伏羲是中国原始部落社会的一位杰出首领,史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传说中是他们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也称为“华夏儿女”。伏羲的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他为华夏儿女的繁衍、生存、探索、发明,开始人类新的生产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开创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逐渐摆脱洪荒时代的愚昧状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

伏羲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其始画八卦,以佃以渔;造书契,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立九部,设六佐,设官而治;钻木取火,教民熟食;治立法,定节气,消息祸福,以制凶吉;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夭疾; 制琴瑟,做乐章;立占筮之法。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明,为把中华民族引向文明创立了不朽功绩。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故事不少,相传他是一位有创世伟绩的神奇人物,俗称“人宗爷”,尊崇他为华夏民族的先祖。关于伏羲的传说,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不少记载。秦汉以后,诸多史学家、哲学家、道学家纷纷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塑造出许多中国民间传说中流传下来的上古时代的传奇人物和神奇故事,从而把神话传说中的伏羲逐步纳入我国古代史的系列之中。在《汉书·律历志》《潜夫论》等著作中,已将伏羲列为三皇之首。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据此为《史记》补写了《三皇本纪》,从而确立了伏羲在中国上古史中的首席地位。在东汉末,武梁祠(今山东省嘉祥境内)历史人物的画像石中,在11位“古帝王”的画像中,伏羲和女娲画像列为首位和第二位。就是在今天的北京故宫,从明代就建成的“帝王庙”画像中,伏羲画像一直列为“三皇”之首,供人们世代瞻仰。多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伏羲、女娲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伏羲,女娲在我国上古传说时代中的历史地位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把古代传说中的“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的巢氏时代,“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时代,“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的伏羲氏时代,“斫木为耝,挅木为耒”,“日中为市”的神农时代,划分为中国原始人类社会进化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我国著名的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其传世之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把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太皞、少皞等人分别列为中国古代苗蛮、华夏、东夷三大部落集团的首领人物。许多学者普遍认为伏羲是中国原始人类神权统治时代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或称他为“龙图腾部落的创始人,华夏族人的先祖”。多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全球的华人都以“龙的传人”而自豪,以“炎黄子孙”而骄傲。可见伏羲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之大,贡献之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伏羲的纪念,就是为了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由此可见,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伏羲“一画开天”的功绩不可磨灭。而天水作为羲皇的出生地,对伏羲的祭祀和怀念,更怀有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深厚感情,作为伏羲故里的每一个天水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由衷的自豪和敬仰。

在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先祖以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把伏羲开创中华文明的历史发扬光大,使华夏早期文明重要一脉的伏羲文化精髄不断继承和发扬,永不消失,使之代代相传。这也同时成为天水人的一种历史担当。而卦台山,伏羲庙、伏羲城的历史演变充分佐证了这一点。

据史记记载,最早伏羲庙建于卦台山。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史籍认定的伏羲诞生地成纪县由今秦安阳兀川迁 移至秦州附郭。随后,在州北之三阳川下蜗牛堡(即今卦台山)创建伏羲庙。元初,伏羲庙成为废墟。秦州民众集资于金朝伏羲庙旧址上重建。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尽数废除各地三皇庙,对三皇祭祀只允许在其陵寢所在地进行,当时卦台山伏羲庙也在废止之列,所幸卦台山已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因此官祭虽废,但庙末被人为破坏。明中后期,对三皇祭祀的规格和禁令较明初有所废驰。巡按甘肃御史马溥然、冯时雍先后上奏朝廷,提请恢复秦州卦台山伏羲庙。正德11年(1516年),冯的建议被批准,据《明史·礼志》记载,“正德十一年,立伏羲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从巡按御史冯时雄奏也。” 卦台山取得修建伏羲庙的资格,但并非当年建庙或庙已建成。

坐落在天水城西的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坐北朝南,原占地12000平方米。始建于明宪宗成化19年(1483年)。秦州知州傅鼎认为秦州作为伏羲的出生地理应设祠祭祀,由他主持在秦州城西一里处初建伏羲庙,称太昊行宫。当时只建有一座寺庙,并非一组建筑,成为如今伏羲庙的前身。傅升迁离任,工程促就。当时伏羲圣像还未落成,庙宇还需进一步修缮。明弘治三年(1490年),秦州士绅刘克己等集资,在州署的支持下,继续重修未完工程,于同年4月至7月新修门坊,榜题“太昊宫”,伏羲庙一殿一坊初具规模。据《秦州志》记载:“明正德十一年,从巡按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山上。十六年巡按许凤翔以祭祀不便,便负请于庙于此。”30年以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许凤翔的建议获得朝廷同意,将获准朝廷投资拟建在卦台山的伏羲庙,改建于秦州城,秦州正式取得建庙权。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成化朝的基础上开始大建伏羲庙。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全面整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完整的伏羲祭祀古建筑群。

伏羲庙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平方米。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庙为宫殿式建筑模式,建筑恢宏,庄重肃穆。整个伏羲庙,由南向北,戏楼、“开天明道”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中轴线一字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主体建筑先天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伏羲大殿。庙内院落重重相套,三进四院,高深幽远,而朝房、碑廊、钟鼓楼东西横向对称分布、排列有序、规整划一、气度不凡。庙前东西两侧有牌坊两座,东面榜书“继天立极”,西面榜书“开物成务”。庙门口在长17.6米、宽6.5米、高3米的石柱台基上凌空矗立的三间牌坊庄严雄伟,正中竖匾“太昊宫”,横悬明代邑人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匾额。紧挨着牌坊的是长17米、面阔5间的悬山式大门,步入大门是长52.6米、宽32.8米的前院,两侧厢房整齐划一。仪门正门中上悬挂楚图兰先生所书“文祖”匾額。进仪门后是中院,主体建筑,先天殿就坐落在此。殿前有石砌露台,中为汉白玉御路,两侧为垂带踏跺。先天殿在长26.4米、宽13米、高1.8米的石筑月台上巍然屹立。月台上几株千年古柏,历经沧桑,仍傲然挺立。古柏掩映下,殿宇飞檐斗栱,雕梁画栋,饰有螭首、鸱尾、龙头、卷云,并有缠枝牡丹与之映衬; 先天殿前檐安有六竹格扇,两径间设有透花木雕园窗,为龙团戏珠图案;上檐殿身七架,下沿回廊周旋,比例尺寸协调,间架结构自然;天花板正中绘有河图八卦,四周是按先天卦序排列的八八六十四重卦图,殿中竖两排8根金柱,正中神龛内安置泥塑彩绘伏羲圣像一尊。伏羲身着树叶,手托八卦太极,赤臂跣足,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前方。殿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等;后有太极殿,俗称“寝宫”,是以“前殿后寢” 格制布局。殿六柱五间,长19.98米,进深四间12.27米,有泥塑彩绘伏羲像一尊。庙内原有古柏64株,皆为元、明时期所植,是按八八六十四卦列植而成,现仅存37株。龙枝虬干,苍劲青翠,据传昔有白鹤来此栖息,故在伏羲殿之东北池畔建有“来鹤亭”。《秦州志》中对此详尽描述:“太昊庙在西郭,另有城。中为正殿,(七楹),榜曰‘先天’; 后为退殿(五楹),榜曰‘太极’。东西皆为序,翼如也(卄楹)。前为仪门,匾曰‘文祖’;又前为门(三楹),匾曰‘与天地准’。门之外有绰 楔,榜曰‘太昊宫’。是庙也,台殿崔嵬,栋宇闳丽,又植柏九十株,周以崇垣,北负天靖山,南带耤水而揖南山,东约鲁谷水,西引赤峪,实为陇西胜概,天水圣城有云。”可见当年伏羲庙之气势与规模之状。

(2000年西交会暨伏羲文化节主展馆)

伏羲庙的建成使官方每年对伏羲的祭祀活动有了重要的祭祀场所。据刘雁翔先生所著《伏羲庙誌》中所考证,汉代,祭祀在立春之日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确定每年春秋季二时祭祀三皇。宋、金代明确在仲夏、仲秋,即每年的二月、八月祭祀。元代改定祭日为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明初沿袭元制,将历代帝王的祭祀改为仲春、仲秋。卦台山伏羲庙和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日期被确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代祭祀程序礼仪较明代简略。民国则更加简略。虽显简略,但祭祀活动仍然神圣严肃。祭祀活动中的祭祀程序、祭品、乐舞、祭祀乐章、祭文、告文、榜文等均有一定的规范和严格的要求。尤其明嘉靖二年(1523年),伏羲庙新建完工后,为体现对先皇的崇敬之情,明廷礼部向秦州特别颁发《太昊庙祭文》,作为官祭时的标准祝词,代表朝廷致祭。清代废弃官祭,但民间祭祀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官方的祭祀活动从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复对伏羲的公祭活动开始,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定为祭祀之日。1989年开始,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举办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节,2000年将伏羲文化节改为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祭祀的仪式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祭祀的规格也随之不断提升。随着节会在国内和港澳台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祭祀活动由国务院港澳台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在天水,民间对伏羲的祭祀活动从未断绝。相传成立于明代,由伏羲城的绅民组成的“上元会”,从清代、民国沿袭不断,成为主持民间祭祀的总代理。解放初即自行解散。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些民风、民俗重大活动逐步得以恢复。1988年6月26日,“上元会”在恢复伏羲祭祀时重组,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组织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举行祭奠“人宗爷”的民间祭祀活动。

(2012年民间祭祀伏羲)

伏羲庙建成以后,历朝历代官宦学士、名人文人、游人墨客,尤其普通百姓,甚至海外游子,千里迢迢前来寻根问祖,或留下诗章墨宝,或挥毫匾额榜文,更多的是把对伏羲的崇敬深深记在心中。1941年英国李约瑟教授为了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曾专程来天水考察伏羲文化。1931年吴佩孚到天水期间,曾几次前往伏羲庙虔诚参谒。1944年夏,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来天水,虽只停留一天,仍前往伏羲庙,在伏羲像前脱帽,行三鞠躬礼,已示虔诚敬意,同时拨出5000元用于庙宇修复。1985年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专程来天水游览了伏羲庙,高兴的说:“今天我拜了我们的老祖先”。伏羲庙与台湾伏羲庙的联系更为紧密。台湾伏羲庙主持薛清泉,先后多次组团专程来天水朝拜,交流两岸伏羲文化,互赠伏羲坐像。1992年日本东京都易段总本部,由高岛成龙先生带领34人专程来天水朝拜,感叹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叹对他们研究周易的学者来讲,这里是朝思暮想之圣地。1992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挥毫题写了“羲皇故里”的题词,大大提升了天水伏羲文化的知名度。伴随天水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从80年代开始,到天水伏羲庙参观和参加祭祀活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连不断。全国各地的游人,研究伏羲文化的专家、学者,海内外的华人,以及国际友人络绎不绝。伏羲庙成为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祭奠先祖、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圣地。

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伏羲庙始建到清德宗光绪十一年至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5~1887年)最后一次重修,相距404年中,明、清两个朝代对伏羲庙有九次不同程度的修缮。光绪五年(1879年)的秦州大地震,伏羲庙损坏极其惨重。“梁栋挠折,瓴壁剥地,前阚摇然至尽”。十一年夏至十三年冬,重修工程告峻。共修葺先天殿7间,太极殿5间,并在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各建朝房共10间,在殿西侧建碑廊5间,在太极殿东西两侧各建朝房一列共10间。使整个建筑“重门耸矗,绰楔对峙,金壁丹雘,照耀通衢。”现存伏羲庙内古建筑就是这次重修后的部分遗存。

(1990年在伏羲庙留影,身后为当时伏羲庙旧貌)

据《伏羲庙誌》记载,伏羲城原称小西关城,在西关城以西,形制较小,又因雄伟壮观的伏羲庙位居其中,小西关城就有了伏羲城别称。清代,城东门楼上镶嵌有“義皇故里”石刻匾。据考证,记载伏羲城最早的是康熙《秦州志·灾祥》。其说:“(崇祯8年)9月,又流贼攻入伏羲城,杀掠人民”,从中可见伏羲城始建于明崇祯初年。据赵昌荣先生所著《天水古代建筑》一书中关于“清代小西关城的修建和建制”一节中所述,清嘉庆十年(1805年),知州王赐均捐俸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知州张澄发动小西关邑绅募资补筑。光绪九年(1883年)分巡巩秦阶道姚协赞主持补葺。伏羲城规模建成“凸”字型,东面宽240米,西面宽184米,边长约640米,周长1784米,面积约20.19万平方米。西有门曰“西梢门”。巷道有任家台、胡家书房、榆树巷、赵家小巷、赵家大巷、枣园巷、马号巷、南巷子(士言巷)等,南城墙内为菜园。

对伏羲城的形成及历史变革,本世纪初,天水市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建君同志,曾会同天水民居保护专家李振翼先生,结合对天水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城的衍变,进行过认真详细的走访、调查、考证,对其中伏羲城做了详尽介绍。他们写道:通过西关西部启汉城门(俗称西关城门),自从明代中叶开始筑起西小城,故名“小西关”。又因伏羲庙就在小城之中,故又称“伏羲城”。民谚云“西虎嘴,吊悬悬,人祖爷要坐小西关,官寺门前真热闹,玉泉观里出神仙”。新修的伏羲城在西关城外排洪壕沟西筑起它的东城垣及一层古建飞檐式两层城楼,并在排洪沟上架起桥梁直通两城的洞之间,桥上刻有“压州桥”。南北两端上各自筑上垣墙,各开城门及排水洞,城门常年紧锁,水均有闸栏排出,故名“南北档档”城门。

西关与伏羲城两城之间道路旁,面东竖起路碑,巨石上刻有“羲皇故里”四个大字。跨过桥梁进入城门洞城上楼内设有郭子仪与佛教菩萨的神像,以供信徒们膜拜。在全城中心偏北处,是伏羲庙。

由西关出城,跨过“压州桥”,通过伏羲城东门,进入城区。东西街道明代称小西关,清代称小街,民国称伏羲路,文革时称为朝阳路。全长960米,宽8米,街上没有大的铺面,多杂货店、车马店,是原隶居于临近城郊之遗风。大巷甚少,多附与西关门外与伏羲城附近。历史上将朝伏羲庙不称逛庙会而称为“朝山”。明末清初,城西所依之同乐寺与火神馆为安全计,另筑西稍门瓮城于其城内。

自伏羲城街东开始的第一条巷子叫任家台子(长160米,宽5米)。巷口为清代陇南一带文宗任士言之父亲居住。巷北临城东北水塘“聚宝盆”(今聚宝盆实为西关城西虎嘴)。巷尾直至伏義庙东各巷尾,空地名为“后坡里”。西为胡家书房(又称文化巷,长107米,宽三米),曾设私塾。西临街有董姓家族一进三院的两套院落,古建精美异常,一直保存到本世纪初。再西就是大型车马店石泰店。再西是榆树巷(长108米,宽4米)。在西呈“h”字形东西两巷相通的巷道。东为小巷道,西为小巷道(长12米,宽2.1米),大巷道(长174米,宽两米),在巷口设有巷道总门,门额榜上“羲邻巷”,是原来真正名字。直通北城墙与伏羲庙为邻,多工匠世家。小巷道曾住魏贤家族后代而遗有明代古建。伏羲庙东有一进三院的院落名“乐善院”,是清代年间伏羲庙举办庙会音乐演奏场地。伏羲庙西有“忠义祠”,与“乐善院”相对称,是为地方贤士纪念堂所。其东以伏羲庙街间有一座细长型的庙院,居住着正一教十三代传人田氏家族,专管伏羲庙祭器物品。庙西的忠义祠原叫家巷(长70米,宽2.7米),为清代著名董姓书画世家院落。再西有两道并列李、唐两姓的小巷,巷口均有总门,后合成一巷始称李唐巷(长51米,宽4米),巷内居住唐氏家族和李姓儒商家族。街西最大巷道是枣园巷(长162米,宽2.9米),巷内古木护古道,多为大户人家,有明中叶居住马御史家族和宋、孟、师等旺族。巷西有张氏书香世家院落。再西是马家巷。最西为北城巷(长60米,宽两米),紧靠西城马道,仅东侧院落。

伏羲城西稍门城内之南,由西至东小巷道铺面第一家为元代兵部郎官朱姓家族的宅院。向东为园户菜地。在羲邻巷南有两家车马店,东为刘氏家族皮货店及其宅院。东是杨家巷(又称官井巷,长62米,宽1米),巷内官井水旺质佳。东有窝窝店,大有城区近郊之风。再东是旗杆巷,清初该院70岁老者参加过乾隆百寿宴,竖旗杆故而得名。东临西关城门的是南巷子(今士言巷),陇南书院首任山长任士言故居。任其昌,字士言,《清史稿》有载。还有小山长任承允及马永慎,马永惕故居。另有关、李、安姓家族院落,是伏羲城之冠。之所以详细引用以上内容,是因为现有历史资料记载中此文是对《伏羲城》最为详尽的记载,便于我们去了解这段已被遗忘的历史。

民国二年(1913年),秦州直隶州改为天水县。民国期间,天水城郭基本保持了清代州城原貌,大城、东关、中城、西关、伏羲五城相连,东西长3.38公里,南北宽240-880米,总面积1.99平方公里,周长12.84公里,外城门12个,东面广武门,北面拱极门、华清门、中和门、大庆门、小北门,西面西稍门,南面小南门、阜康门、南祥门、环障门、阜财门。城与城间以城墙相隔,城门相通,城外东西南略有延伸,城北延伸最深。……西稍门外,城门额傍书:“羲皇故里”,内城门额榜书:“羲皇都”。城楼有庙,东为诸葛庙,西为关公庙,城楼有匾榜书:“五城上游”。出西稍门有火神庙和同仁寺(原秦州食品厂所在地)。据《天水县志》记载: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水城内居民6731户,人口20521人。次年七月,抗战爆发,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中小工商业者及难民进入天水,总人口增至36648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城内人口为49395人,其中东关、大城18060,中城9519人,西关(伏羲城)21816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城内人口增至5.28万人。可见当时伏羲城人口居全城之首。

民国期间,先是军阀混战,后又国内战乱不断,这期间的伏羲城和伏羲庙饱受战乱风雨侵袭,人为破坏甚为严重。民国《天水县志·建置》记载:伏羲庙“迭经变乱,残毁不堪,迩来常驻兵。” 当时的伏羲庙作为公产, 凡驻防者都以之驻兵,沦为兵营。只有破坏,没有建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国民政府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迁来天水县城,进驻伏羲庙。在前院依东西墙垣修建办公用房。民国三十年(1941年),教养院组织生产合作社占用先天殿、太极殿,当做库房和工房,并拆除了先天殿伏羲像左右的河图、洛书石盘和龙马雕像,又在太极殿后空地新建公房。伏羲庙的建筑格局受到严重破坏。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天水解放前夕,教养院撤出伏羲庙迁往四川合川,留下一个残破不堪,面目全非的伏羲庙。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随即天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属的西关管理局接管了伏羲庙,利用教养院遗留的纺织机组织生产。1955年8月,经甘肃省委批准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伏羲庙作为校舍,庙内全部建筑被占用。1957年天水师范学生增至700多人,原有建筑不够使用,又陆续在太极殿后及西侧新建教室、宿舍等,伏羲庙整体布局又遭到严重破坏。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伏羲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天水师范学校仍在此占用。1965年,甘肃省文化局拨专款1万元,指示天水师范学校负责对庙内维修,如今见到的先天殿露台支撑倾斜古柏的水泥柱,即当年所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伏羲庙成了当时天水师范学校“红旗”造反派的据点,庙宇局部又遭严重损坏。1969年4月,天水师范学校合并于天水地区“五·七”红专学校搬出伏羲庙。随后天水地区又在庙内举办各种学习班。1970年初,伏羲庙划归当地驻军部队使用。1978年3月7日,天水地区清退领导小组确定伏羲庙应归天水师范学校所有。1979年,当地驻军部队清退出伏羲庙部分建筑后,天水市文化馆进庙占用。1980年1月24日,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电示,天水师范又迁回伏羲庙。同年9月,部队将先天殿和太极殿归还天水师范学校使用。天水师范学校将先天殿作为音乐室,并堆放杂物,太极殿用作学生宿舍。1981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为天水师范另选校址。1987年4月,天水师范迁入新校址,退出伏羲庙。伏羲庙才结束了建国后长达三十八年的混乱不堪现状。

1986年4月,天水市博物馆正式迁入伏羲庙。伏羲庙的维修工作从此起步,开始逐步有所起色。在天水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由市博物馆负责,先后整修了庙内下水道,复壮了古柏,请国内名人题写匾额、楹联。1988年12月,在先天殿前东西侧重建朝房各5间,于仪门内侧东西重建碑廓两列。2000年在原址恢复重建“来鹤亭”。同时,对主要建筑渐次更换梁柱,镂雕门窗,改换旧瓦。1990年后,虽然对伏羲庙均有几次规模大小不等的维修,使伏羲庙旧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但要恢复其历史原貌,尤其要收回庙宇周边多年被大量侵占的庙产,对庙内大小建筑急待进行抢救性的修复,都面临极其复杂的情况和巨大的困难。

伏羲城的命运和伏羲庙一样坎坷、艰难、曲折。伏羲城虽然以伏羲庙为中心而逐步建立,以后随着不断有市民涌入城内居住,商铺不断出现,居住人口急剧增加。民国时期,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统治天水期间,为打通道路,拆除大城砖垛,东西月城与东关、东门月城以及五城各街坊,改筑马路,秦州“五城相连”的旧城风格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西北王”胡宗南在天水驻军期间,再到解放前国民党专员胡受谦任职期间,虽对城区个别城墙做了一些修缮,拓宽了城区道路,但秦州城无明显大变化,尤其伏羲城一片残破现象。到解放初,伏羲城的居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人口密集,道路狭窄,众多小巷杂乱无章,周边环境恶劣。伏羲庙夹在城中,早已失去它往日的辉煌。昔日“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相连”的秦州城,已是面目全非。1949年天水解放以后,天水市政府组织修补了塌陷的西关城门洞。1951年,拆除了西关城墙,以方便交通,扩大市面。1955年,市内城墙多处颓废,塌陷危险地段达13处,采取雇工形式予以拆除。1958年,又拆除了大城东西两座古城楼及城墙墙体,以利于架设市内无轨电车线路。1964年,拆除了大同路、尊师巷城墙。1971年,拆除了城壕城墙。七十年代初,秦州古城郭基本全部被拆除。从1988年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后,大部份旧城墙、旧巷道、旧遗址先后被拆遭毁。到1989年,仅存西湖嘴、光明巷、南坑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夯土旧城墙,但随后很快被拆除。目前,只留下西湖嘴的一小段天水古城墙的遗址,成为天水“五城相连”古城墙的最后纪念品存世。几百年历史的伏羲城历经世事沧桑巨变,不仅城墙荡然无存,既使幸存的一些街道院落、古巷老宅,也因失修缺管,破损残败,已今非昔比。许多人称伏羲城为西关,但实际名称也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伏羲城从许多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渐渐在消失。

1988年6月26日,正值农历戊辰龙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在伏羲庙组织举办盛大的伏羲祭祀活动,由此拉开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官方公祭伏羲的序幕。公祭活动与历史接轨,开创了宣传伏羲文化,面向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扩大和提高天水知名度的先河。自明成化十九年以来的500多年间,伏羲庙一直是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戊辰年祭祀活动在伏羲城中心的伏羲庙这个历史上唯一一处以官方确定的伏羲诞生地皇家庙堂进行,应该说意义非凡。伏羲城内伏羲庙其宏大的古建筑、古巷道、古民居受到各个朝代官方与民间的保护维修,但年久失修,残破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对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严重不足,伏羲城和伏羲庙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伏羲城的总体格局依然存在,伏羲庙的主体建筑群也基本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得到了重视和发扬。尤其随着各地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深化,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深入研究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增高。1994年天水市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2001年6月,伏羲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伏羲庙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和象征的功能凸显,深入挖掘和研究伏羲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作用更为突出。伏羲城的重建和伏羲庙的维修,成为当时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课题,被市委、市政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但当时面对的现实情况是,到上世纪末,整个原伏羲城早已名存实亡。伏羲庙前一条六米左右宽的道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车辆通行经常受阻。道路两侧全是拥挤不堪,多年占道建成的违章建筑。庙前东西两座“继天立极”“开物成务” 明代大牌坊已于1972年4月被拆除。五金厂、围巾厂、煤建公司等工商企业占地生产经营,伏羲路小学已办学多年,秦州区人民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开业己久,天水永红厂、雕漆厂、区医院等十几栋住宅楼林立。飞将巷、士言巷等所有古巷道中,大量古民居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有的频临坍塌,亟待维修,居民住宅院落里到处是见缝插针搭建的各种简易建筑。狭窄的巷道里,黄土路面,无自来水管网,用水需去巷道自来水站挑回。无排污管道,巷道中污水横流。空中各种线路缠绕裸露,用电和消防安全堪忧。无路灯照明,晚上一片漆黑。巷道中四处杂乱无章,居民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从上世纪末开始,天水市委、市政府就着眼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长远战略,从弘扬“伏羲文化”为龙头的天水“五大文化”,促进“旅游富市”战略,推动建设“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加大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前提下,逐步开始了对伏羲庙的维修,启动了伏羲城重建的前期工作。时任市委书记王洪宾,市长张津梁亲自过问,进行决策,现场进行督查,常务副市长徐怀恩直接负责,全力推动了项目工作的开展。

(2002年现场调研伏羲城建设方案)

伏羲城重建工作以科学规划、民主决策为开端正式展开。在编制天水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了纲要性说明。2000年6月,经过省、市政府多方努力,伏羲庙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省保单位升格为国保单位。同年,市政府换届后,天水市成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为顾问,市长为主任,常务副市长为副主任,两区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制定了《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旧城改造几个政策性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指导性文件,加快推进伏羲城重建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是片区规划和委托设计工作。启动对伏羲庙的全面维修以及多年被占庙区的腾退工作。从当年开始,市政府五年时间中共投入4250万元,对市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其中主要项目是多年被侵占的伏羲庙规划保护用地的置换,伏羲庙前东、西两侧牌坊的重新恢复,年久失修的戏楼的维修,伏羲城步行一条街的修建,庙内古树的复壮保护等抢救性的保护项目。在此期间,市上先后多次组织多批考察组,赴哈尔滨、沈阳、成都、西安、韩城、平遥、开封、洛阳等国内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名城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尤其哈尔滨对中央大道的保护,平遥古城的全面恢复和保护,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村落的改造和开发,开封“清明上河园”的修建,“龙亭”大殿修复,“天波杨府”恢复建设,洛阳“龙源”的恢复和改造等,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在伏羲城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修缮一新的伏羲庙前东西两侧牌坊)

2001年开始,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导,天水籍人士,全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董鉴泓先生主持为我市编制《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董先生亲自带领同济大学城规院强有力工作团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往返于天水、上海之间,对相关现场进行详细勘察,潜心研究天水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现状及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在董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圆满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纲》中明确,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强调规划的统一性,坚持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集中力量对目前古城风貌较完整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制止进一步的破坏。加强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保持古城特有的自然风貌和古文化遗产。协调好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继承优秀历史传统,突出城市特色。尤其要突出秦州区伏羲城及伏羲庙的保护。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的近期目标是以保护为主,制止建设性破坏;适当降低人口密度,搬迁占用保护区内的机关和单位。远期目标是保护古城格局,整治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与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使天水古城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同时得以延续和发扬。突出保护重点的原则,重点保护历史悠久、级别较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价值的文物古迹。重点在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方面。城区文物古迹保护重点列为第一位的是伏羲庙的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主要为秦州区西关片历史街区及伏羲城内大小古巷道。 这一规划的制定,对我市名城保护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中涉及对秦州区西关片的《天水古城西关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伏羲城重建、伏羲庙维修保护的规划要求,对项目前期工作和初步设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2年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审会后合影)

2002年4月23日至24日,以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罗哲文领衔的国内资深文保专家应邀到天水。由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王景慧等国内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认真审查通过。众多专家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全面了解的同时,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就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伏羲城建设、伏羲庙维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听取我市名城保护规划、伏羲城建设、伏羲庙维修的初步设想方案汇报后,各位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与国家文保专家郑孝燮先生合影)

郑孝燮(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提出,伏羲文化十分重要,学术上要下点功夫,影响全国。天水现有的民居宅院有一定的规模,体现了西北民居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一定要把这些民居宅院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建筑开发,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把历史街区文化和天水其它文化结合,开展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陪同罗哲文、郑孝燮先生考察天水西关古民居)

罗哲文(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专家组组长)提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体现出抢救意识。天水“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相连”很有特色。整治中要体现“保护为主,抢救、整治相结合”。五城要以标志相连,有些已经规划要拆的,但具有历史价值的和保持民间古老建筑风格的街区,一定要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不仅是指要有几处文物古迹,更要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街区、民巷,如果这些都消失了,就隔断了历史的脉络,历史文化名城也就失去了意义。希望天水能够处理好旧城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及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基础上,认真落实到位,使天水不负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

朱自煊(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指出,天水历史街区就像北京的四合院,是活着的历史,后人可以从这里看到若干年前人们是怎么样的院落生活,就是城市的记忆。它能整体反映城市发展的过程,如果推倒再仿古重建,就失去了历史文化的真正内涵,变得毫无意义。

谢凝高(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提出,在具体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一定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伏羲庙前的戏台,它和伏羲庙是个整体,最好不要拆迁。否则就会破坏伏羲庙的完整,减少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时刻记住历史文化是不能克隆的。

王景慧(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指出,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要让它“延年益寿”,不要让它“返老还童”。尤其千万不可造假古董。伏羲庙前的戏楼不能挪,伏羲城周边不宜搞商业运作,仿古街建设不能影响民居保护,伏羲祭祀广场不必要搞一个大广场。可考虑天水城的历史街区挂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牌子,创造出更有利的保护环境。

阮仪三(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指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科学的规划是一个重要前提。但规划的实施与落实,首先领导一定要重视。保护名城不是盖几座庙,修几座塔,造一些甲骨文就能完成。更重要的是保存原有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伏羲庙前的道路,路不易太宽,戏楼不要动,广场要好好研究,不宜太大。

赵中枢(国家名城研究会秘书长,教授)指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保护上讲天水还有许多不足。我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上还有差距。伏羲庙等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天水在这些历史文化基础上再加以延伸。建筑只是形式,文化才是灵魂。

董鉴泓(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尖锐指出,天水古城在国内很有特色,尤其伏羲庙、麦积山更是闻名国内外,但前几年在旧城改造中间拆了不该拆的,建了不该建的。伏羲城的恢复重建,一定要慎之又慎,认真做好规划。

以上这些专家高屋建瓴,一针见血,给天水名城保护把了脉,定了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这次会议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会议结束时,我送各位专家离开天水前,阮仪三教授专门把我拉住,郑重其事的讲:“冯市长,伏羲庙前的戏楼绝对不能挪动,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它和庙宇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下次我来发现你们把它挪动或者拆掉,我就建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摘掉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这点你要记住,要坚持。” 我当即郑重表态记住了。 从这以后,我一直把阮仪三教授的叮嘱记在心中,广为宣传。并传达给以后分管的政府领导,千万不要糊涂犯错。

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纲》的指导下,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名城保护的实际情况,2001年,市政府提出了天水市名城保护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是实施“1124568” 计划。即在五年时间内,完成以“一城一路两园四寺五庙六巷八院”为主要内容的名城保护建设和维修项目。一城是伏羲城恢复和建设,一路是解放路改造,二园是南郭寺、玉泉观两园修复建设,四寺是台子、后街、西关三座清真寺及瑞莲寺建设和改造,五庙是伏羲庙、文庙、关帝庙、城瑝庙、万寿宫维修建设,六巷是澄源巷、育生巷、飞将巷、三星巷、士言巷、枣园巷的古巷道改造,八院是对胡氏民居、贾家公馆、冯国瑞故居、哈锐故居、张庆麟故居、自由路张和汪家大院、自治巷明代张武魁大院、育生巷张家大院为主的明清古民居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全部项目中,伏羲城修建和伏羲庙维修是重中之重。围绕以上项目的实施,加快进行了项目的前期工作。从2002年开始,加紧进行并相继完成了《天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伏羲城建设详细性规划》《伏羲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西关片自由路街区近期建设性规划》编制。与伏羲城建设相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立项批复和相关的专业性、区域性规划等工作也同步加紧进行。

从2002年开始,按照《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在城市改造中秦州区旧城区范围内的大拆大建被叫停。全市上下对天水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五大文化”及代表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保护和修缮意识明显提升。几年中,市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2000年的三处增至13处。省级文保单位由19处增至32处。确立了西关片保护片区5个历史保护街区,30余处民居保护院落。多渠道投资4亿多元,开展了大规模的名城资源的抢救、保护、维修,进行了一批以恢复历史风貌工程为主的文保环境整治工程。在此大环境下,2002年底,以伏羲庙维修和伏羲城重建为标志的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为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创造了先决条件。

2003年2月,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伏羲城建设项目正式列入当年天水市十大城建项目首位。要求当年在完成伏羲路步行一条街修建、牌楼恢复、牌坊修缮的基础上,加快工作步伐,加大对伏羲路小学、秦州区医院门诊部、工行办事处等拆迁力度。抓紧总体建设进度,为下一步大规模开始建设创造条件。争取伏羲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暖、电、绿化等子项目年内全部完成。

(陪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考察伏羲城)

2003年3月,伏羲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了全省首批国债支持的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2003.7万,当年资金陆续到位。2003年6月,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来天水检查旅游和名城保护工作。三天时间中,我陪顾局长先后视察了包括伏羲庙维修,正在进行的伏羲城步行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临行前,顾局长讲,你陪我几天,一直没有提出什么困难和问题,现在可以讲吧。我向顾局长提出要求将伏羲城的建设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文物保护扶持项目,顾局长当场表示同意。回京后他很快与国家计委沟通协调,在他的协调下,天水伏羲城建设项目正式列入国家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安排进入当年国债项目中,共安排国债资金1200万元,主要用于伏羲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道路建设、古巷道改造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

2003年12月1日,天水市规划委员会暨名城保护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会议要求伏羲城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设计工作完成后,争取及早全面开工建设。会议认真讨论了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天水市伏羲文化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认为规划中提出的原则、理念和方法是可行的,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和充实。要求伏羲城建设以伏羲庙维修为重点,对伏羲城的恢复重点是保持具有天水浓郁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古巷道做到修旧如旧、协调和谐。步行街两侧民居院落简洁明快,不能太繁。可探讨院落式整体经营的可行性。要注意充分考虑公共设施与城市总体功能的配套问题。会议决定对伏羲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由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尽快审查论证,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后立即实施。

会议确定,古民居修缮和保护是天水市“十一五”城市建设计划中伏羲城保护项目的主要内容。伏羲城保护建设项目占地21.01公顷。主要包括伏羲庙内、外建筑重建、维修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伏羲祭祀广场建设,伏羲路步行街建设,古民居维修保护,小巷道整治,道路、水、电、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民居房屋拆迁,搬迁户安置等等。估算总投资1.9亿元。伏羲城重大建设项目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提升”的原则和精细雅致的整体要求,用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队伍,在科学可行、扎实可靠的前期工作基础上,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做出精品工程。以伏羲城保护建设项目为龙头,坚持保护与修缮并举,全力组织实施对重点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积极努力争取,2003年省计委甘计社〔2003〕475号文立项批复,伏羲城项目内容包括,伏羲庙占地23.98公顷,含道路、排水、电力、电信、照明、景区绿化工程、卫生设施、旅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及周边古民居群修缮与开发。2003年4月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伏羲城修建性详细规划》《伏羲城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2944.54万元,其中申请国补1900万元,自筹1044. 54万元。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均通过省计委、省环保局及相关部门的审查后上报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当年下达资金1200万元。天水市申请国家开发银行对天水伏羲城景区建设项目2004年到2005年度中贷款4400万,由天水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完成可研报告后上报,经审查后获得通过。至此,伏羲城主要修复项目完全具备开工条件,开始正式启动。

项目启动实施以后,在国内及市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及大力支持下,伏羲城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时任市委书记张津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春带队多次现场督查检查后,市政府发出《关于伏羲城保护项目督查会议纪要》,要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聚精会神,加快建设进度。纪要提出伏羲城保护项目一要坚持科学规划。要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高层次、高品位的角度大胆的不断充实完善。二要坚持统一设计、精心设计。建设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同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交流,对已有方案继续充实完善。尤其对方案中伏羲城步行街东西两面、南北两侧,要统一设计,形成整体。三要坚持做精做细。对庙区修缮、祭祀广场建设、民居保护、环境治理等子项目的每个细节、细部,设计部门、施工单位要认真研究,宁可慢点也要细点,宁可少点也要精点,完成的作品经得起社会评价和历史考验。四要坚持四项联动。伏羲城保护项目涉及的庙区维修、广场两期方案论证、启动步行街两侧民居保护、双桥路东西两侧开发四大项目,要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统筹安排,齐头并进。五要坚持先外后内。从外围道路建设等突破,逐步内扩民居、院落等项目,尽快形成完整的形体。六要坚持多方筹资。加强国债资金管理,利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资金,讲求资金效益,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纪要确定市城投集团公司为天水伏羲城保护项目法人。这些原则要求使项目在实施之初,目标更为突出,要求更为细化,施工更为具体,有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展。

在伏羲城所有项目中,开工最早、施工环节最复杂、质量要求最严格、施工时间最长的是伏羲庙部分建筑的恢复和重建,庙内主要建筑的维修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填平补齐。从2001年开始,伏羲庙的维修就作为伏羲城建设全部工程中的重点陆续展开。重建及维修工程主要包括庙门前戏楼维修,庙前牌楼维修,庙门前东西两侧牌楼恢复重建,仪门整修,先天殿,太昊殿维修,消失多年的第四院恢复重建,以及庙内水、电、消防、卫生间、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伏羲庙进行保护与维修一直延续到2008年基本告一段落。工程开始以后,市政府明确伏羲庙庙区内部保护修缮全部项目由市文化局负责,市博物馆负责具体实施。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伏羲庙建筑维修设计方案》严密组织,精心施工,挑选有认定资质的国内古建筑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从2000年开始,先后对庙前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残破不堪的戏楼进行了翻新,将历史上一直基本保留完好的面阔三间悬山顶两层楼小戏楼恢复到原汁原味,使其焕然一新。对在纵贯南北中轴线南端临街牌楼重新进行了修建,修复后的临街牌楼,完全恢复到初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牌楼风格。牌楼歇山顶面阔三间,通长14.80米,通高约11米,为明朝定之规制。楼顶覆碧瓦龙吻,以四通柱四对戗柱橕层层斗栱屋架。枋中悬清杨应琚提写“开天明道”匾额。牌楼坐落在高1米,宽5.1米,通长17.25米的石筑台基上,台基南、东、西建有汉白玉勾栏和垂带踏垛。在文革期间被拆除的庙前东西两侧旧牌楼,在原址按原尺寸、原体量进行恢复重建,各建成一座三架檐楼式牌楼。枋中分别榜书“开天立极”、“开物务成”。恢复重建后的庙前牌楼和南北牌楼形成一个气势宏大的“品”字型格局,除原材料由木质改为钢筋混凝土材料之外,其余无任何改观,恢复了历史上存在已久的伏羲庙门恢弘气势。仪门的修缮中,首先对仪门东西两侧长期分割进行商业经营的场地进行彻底清退,恢复到原仪门悬山顶五开间,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原貌。游人进入以后,顿觉庄重肃穆,开阔大气,直奔中院。先天殿的维修是所有建筑中的重点,修复后的先天殿,殿前有石筑露台,台阶高0.8米,通长26.4米,宽13米,中施汉白玉御路,偏东、西处施埀带踏跺。重檐歇山顶式,顶覆绿色玻璃瓦,正脊身施缠枝牡丹,脊端施龙吻吞脊,中脊置楼阁宝刹,埀脊兽、戗脊兽一应俱全,戗脊上设有通常的仙人走兽,还施一尊金刚力士。在百年苍劲古柏掩映中,显得格外庄重、巍峨。殿内东西两侧重新绘制了两幅反映伏羲功德的壁画,重置了龙马和石盘,殿内顶部八八六十四卦重新进行了彩绘,破损的木雕全部进行了修复,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对太极殿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单檐歇山顶,顶覆玻璃筒板瓦,正脊两端施龙吻吞脊,精致细雕的龙、凤圆形木雕镶嵌两侧,整个建筑显得十分肃穆雅致,庄严宏阔。在先天殿东、西两侧,对民国29年(1940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失火被毁的钟楼进行了恢复重建,对鼓楼进行了维修。西侧复建卷棚硬山连搭的砖木结构的“来鹤轩”三间。太极殿后,有一后院,又称第四院,原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10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优美的园林,类似北京故宫御花园,以后逐渐荒废。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之后,在院内修建工房时被毁。解放后,天水师范学校迁入后又在空地修建教室,使第四院受到彻底破坏。这一次,复建项目主要恢复建成清乾隆二年(1737年)后荡然无存的见易厅、水池、桥亭、后花园,完全恢复到百年前历史原貌。北侧新建伏羲庙后门,建筑风格同伏羲庙建筑完全一致。解决了多年来形成的伏羲庙出口不便的问题。同时西侧新建了仿古砖木办公区域,东侧新建公共卫生间。庙内所有上下水、电气线路、暖气管网、消防设施等全部进行了改造。对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唐代所植两株古槐中仍存活的东边一株,进行了重点保护。对庙内仅存的37株百年以上古柏全部进行了复壮保护。在院内大面积增加了绿地、花圃等。此次维修历时六年,是伏羲庙历史上修缮投资最大、时间最长,维修最彻底,恢复和保持历史原貌的一次维修。全部维修结束后,伏羲庙庙区面积由历史上最大的1.3万平方米,维修前仅存6600平方米,扩大到这次维修后的近2万平方米。

在伏羲庙维修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是对庙东、西两侧侵占庙区的居民院落进行拆除,对搬迁居民进行补偿。与文革期间进入伏羲庙的当地驻军协商腾退,彻底拆除庙内不协调建筑等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文革期间,在伏羲庙周边,违章建筑大量出现。特别是在庙东、西两侧不断有人侵占,蚕食庙区原有面积,建成民房居住,严重破坏了伏羲庙原貌,使庙周边环境日趋恶化。市政府责成秦州区政府,严格按照规划范围进行清退,坚持依法办事,合理安排,限期清退。通过大量艰苦细致工作,投入380万元,合理安排了一些居民的住宅问题。侵占庙东、西两侧的民房被全部拆除,为伏羲庙维修工作顺利进行排除了最大障碍。文革期间,当地驻军部队奉命进驻庙区,经与部队协商,市政府斥资980万元,进行土地置换,部队顺利完成了腾退工作。对庙内历年所建各类违章建筑,与伏羲庙总体建筑不相协调的大量旧建筑,进行了全部拆除。对常年占用庙内建筑办公,进行经商活动的全部予以清退,使庙内整体环境焕然一新。伏羲庙内外的违章建筑,违章占用的清理,是自建国以来,针对伏羲庙周边环境治理中问题最复杂,工作量最大,解决问题最彻底的一次,它为伏羲庙重现历史风貌,在盛世之年再现辉煌奠定了基础。对占用庙区建筑和办公单位全部清退后,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为伏羲庙第四院东西两侧和伏羲庙贯通一体,在西侧建设天水市博物馆,东侧建设伏羲文化研究会及办公区提供了条件,使伏羲庙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办公条件得到改善,管理更为规范。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