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媒体甚至称钱学森是美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NASA JPL是特斯拉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名下火箭公司SpaceX的前身,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
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加入了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小组致力于研究喷气推进问题。
可是小组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甚至连试验、研究的场地也没有。
没有设备,几位年轻人到旧货摊上、到废品仓库里去拣零件自己安装。
没有试验场地,就到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
因为这类试验稍有不慎便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马林纳戏称自己组织的是“自杀俱乐部”。
1937年5月 29日,钱学森向小组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解决了火箭设计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烧产物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效率的影响、燃烧喷嘴设计、发动机推力的计算等。
这也是当时米国在火箭方面早期极有价值的一份研究报告。
1938年5月,他们研制出的火箭引擎点火运行,巨大轰鸣声中,冲天尾焰激起滔天气浪,吸引无数人目光,包括美联社报道,赢得美国军方青睐和资助。
就这样,火箭研究小组改名为“喷气推进实验室”,他们也在人迹罕至的一处河谷建造了研究基地。那处河谷今天便是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所在地。
1943年,钱学森和同学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几种火箭研究的设想,为美国发展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
同年米军情报部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钱学森任喷气研究组组长(共弹道、材料、喷气、结构四组),有相当消息称是实际上的负责人。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对于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40年代末提出“钱学森弹道”。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或升力体式航天器的再入弹道的基本设计思想,均来源于“钱学森弹道”。(目前载人航天的必备)
“钱学森弹道”至今仍在影响世界,美国、俄罗斯等强国研制的高超音速导弹采用的复杂弹道均是来自这一理论的效仿和研究。
40年代后期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10年后的洲际导弹将此变为实现)
钱学森带研究生的课程中已经有火箭洲际飞行的课程了。
1947年,钱学森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当时他才35岁。
1949年应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中心(JPC)主任,同时领导米国太空火箭的研究,上面的直接负责人是米国海军次长。
1949年,钱学森发表了一篇核火箭技术的出色论文,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个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性名著。其中提出了星际旅行的相关惊人理论,从而再次誉满全球(米毛后来都研制过核火箭发动机,可惜都失败了)。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航空航天局成立后,这个“喷气推进实验室”并入美国航空航天局,专门负责深空探测器的研制。
而钱学森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NASA JPL创始人之一。至今美国宇航局(NASA)的早期文件中还有不少钱学森英文名的缩写H.S.Tsien(Tsien Hsue-shen)。
同一科研小组剩余的人都成了NASA的创始巨头,他却放弃这一切回家建设新中国。
现在中国航天处在世界一个领先的位置, 钱学森的功劳很大。
钱学森第一是火箭设计师, 但最主要的是理论教育家, 他回国后就带动了其它一些科目特别是理论计算的发展。
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有人觉得中国搞火箭导弹是开玩笑,钱学森却表达: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啊,难道我们比他们矮一截?
最早的航天相关大学毕业生就去搞理论计算和研究大量的算法,比如归递函数之类。
所以航天的基础就打的好, 以后的步子就可以迈的比较大, 成功率也高。
以前日本,印度还想和中国在航天上较量一下, 不过现在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因为我们已经甩开了他们一大截, 在不少方面美国和俄罗斯也要对中国航天刮目相看。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当时92岁高龄的钱学森亲笔题写贺词:
“热烈祝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
杨利伟从太空中回到北京后,专程到钱学森家中报到。
于是,从神舟五号开始,我国每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一直延续到老人去世。
如今已是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太空中,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11周年,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奋进,便是对钱老最好的告慰,抬头仰望星空,那里有中国空间站,相信钱老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