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我们踏着古道来了
莽莽苍苍的大山,宽厚、广博,仁爱、敦厚,是我们的栖身之所,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身在大山的子民们,从来都渴望着要走出大山。
可是,路在哪里?
越山涧,攀山崖,翻山岭,谁是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又是谁开辟出了通衢大道?
这个河谷转弯,视野相对开阔处的黑色花岗岩石碑,记录了240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筑路工程。
全县30多家商号、店铺,200多个有名有姓的各界人士,慷慨出资逾10万文钱(约合千两白银),开始了对这条山间道路的大规模修整。
没有重型机械开挖,看不到钢筋混凝土,不过就地取材,因山就势。我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部分道路痕迹,想象全靠肩挑背磨,人力搬运的施工现场,是怎样的艰辛。200多名捐资名单背后,是无数在山间筑路施工现场流血流汗的无名的胥役、民夫们的身形!
没有先进的影像记录工具,方便的网络传输工具,山间凿路的场景,只能靠我们脑补。
仰望四方碑,一块高160cm,宽42cm的长方体石柱,四面均刻写有题额分别为“功德不昧”、“名标千古”、“同结善缘”、“为善最乐”的文字。当地人称此碑“四方碑”,就是因为石碑四面均刻写有文字吧。
拓印下“功德不昧”这面的碑文,详细阅读,筑路的前前后后,一目了然。
起因:大巴关为深山交通要冲,向西,连接着四川、蜀地,向南,通连着汉中郡,向北,是上下往来的交通要塞。之前,虽经过多次修理,可通行一段时间后,到那时,已经到“山崩地裂”,担负物资前行的人跌倒摔伤,车马时常横行于悬崖边缘的危险境地。
最要紧的是,物质运送不畅,贸易往来受到最大影响。私渡河那边,以至于可能设置于大河龙池的一家纸厂等众多商家着急了。
行动: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几百文钱,乃至于一斗粟,一升米,聚沙成塔,积土为山,轰轰烈烈的筑路工程开始了。
并未记载何时开始,历时多长,但是碑文落款三位正堂大人赫然期间,“特授西鄉縣正堂加五級紀錄五次文”、“特授西鄉縣正堂加五級紀錄五次王”、“特授西鄉縣正堂加五級紀錄五次刘”。修路过程是否持续了文县令、王县令、刘县令三任?“会首”20人,几乎将西乡各界民间会社一网打尽,足见这次筑路得到了官方、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
看看这些商号名:文盛华号、丰宁永号、天顺昌号、茂顺忠号、培源生号、复兴东店……可以想见当时西乡商业之繁荣。
另两面碑刻实拍,上为刚刚蒙盖上宣纸的石碑。
该碑刻的书法是“玄门郑碧云”,连道士都加入进来了,真可谓是全民参与了。
走到今天,山间小道更加平坦如砥了。更有一桥架设两河交界,深山入口处。摇摇摆摆的铁索吊桥即将成为历史。
从来,修桥筑路,都事关一方兴衰!(未完待续)
拓印小常识
简陋、拙朴的拓印工具,化腐朽为神奇,把石刻上的“历史”呈现给世人。
纸张不够需要接续,得小心翼翼,确保接续完整。
先用清水洗净石碑,将与石碑大小等同的宣纸抹平,蒙盖石碑上,用软的棕刷刷平展。为避免宣纸脱落,可加入适量胶水。
待稍晾干水分,将墨汁滴在带把的木板上,用布包蘸墨,轻拍宣纸,不能拍破宣纸,墨汁不可漏入宣纸与石碑之间。
少干燥,即可轻轻将宣纸剥离石碑,石碑上的刻字,宛如“乾坤大挪移”,赫然纸上矣。
户外拓印石碑,雨天绝对不可行;晴日高温天气,应视宣纸水分蒸发情况,适时着墨、揭离宣纸。
拓印:秦育春、马炜、张霄。
文字整理:马炜、樊义强。
相关链接
【会首】是旧时民间各种会社组织的发起人,也叫“会头”。
【玄门】玄妙之门,是道教(道家)以及玄学的另一种称呼。老子 《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门产生其实要早于道教。从伏羲推衍八卦,文王写易经玄门就存在了。但真正确立玄门是在魏晋时期。玄门可以认为是道的一种具体化应用。例如奇门遁甲术,易术,相术,风水学等。(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