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筱阳:根雕“剡溪访戴”演绎千古佳话
剡溪汤汤,闪耀诗韵。沿着一条唐诗之路,众多盛唐诗人纷至沓来,除了游览剡地风光,更为追随魏晋文人的脚印,感受隐士风流。吴筱阳的大型根雕作品《剡溪访戴》即取材于此。
一个月色清朗的雪夜,一叶木舟自山阴(今绍兴市)溯流而上至剡县(今嵊州)……这只看起来与别的木舟毫无两样的普通小船,却因为里面乘坐的客人及此行的目的,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瑰丽的一笔,在我们谈及魏晋风度的时候,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页华章。这段“雪夜访戴”的千古佳话,也在吴筱阳的雕刀下被重新演绎。
《剡溪访戴》的材料为一块海南古沉木,材质珍贵,自十数年前觅得后,一直放在吴筱阳的工作室里。“很多次都想雕刻,但一直没有好的题材,怕辜负了这块材料。”这次,确定主题后,吴筱阳一下子就想到了它。
按照成竹在胸的构思,古沉木被很快锯成两半,几乎不加雕饰,成为嵊山、嶀山两座大山,莽莽苍苍,尽显古风。中间一只木舟行走于九曲溪流之上。吴筱阳介绍,传说剡溪是大禹治水的最后一站,那时嶀山和嵊山相连,剡中盆地有一个大湖,大禹来到会稽后为了疏通水患,带领役工凿开嶀嵊两山,使剡中成为一片沃野,为此,古人还曾在峭壁上镌刻“成功峤”三字。
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嵊州根雕主要创始人之一,几十年的根雕创作,上千件的优秀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展览中获金、银大奖,这些都成为吴筱阳根雕创作的底气。但为了使这件《剡溪访戴》更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还翻阅了一些历史记载和诗词,希望作品更符合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意境。
大的构思确定,细节的雕刻尤为关键。雪夜访戴,那叶承载着主人公和整个故事灵魂的木舟,成为整件作品中的重心。作为一件大型人物山水类的艺术作品,一刀一凿,都不敢懈怠,每一个细节都源于吴筱阳的初心。他特意选取紫红色的胚面凿出大概的轮廓,再对木舟、人物进行精雕细琢,最后赋予剡溪山水以灵动秀色。
在这件作品里,我们看到坐在船舱里的王子猷手握酒盏,前面年纪稍长的艄公撑着竹篙在风雪迷漫的剡溪中游走,船尾那正值壮年的船夫,撑着竹篙保持小舟的平衡,旁边的童子在陶罐里轻舀一盏醇酒捧在手中,或是童子被醇酒陶醉,面容透露着遮掩不住的喜悦……一幅雪夜寻访的画面自然而然浮现出来。这件作品,吴筱阳雕刀神速,是因为心中自有一叶扁舟,他运用根雕艺术手法,借鉴唐诗之中雪夜清冷的意境,把一个经典故事刻画得惟妙惟肖,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王大庆:笔墨丹青再现“雪夜访戴”
高4.3米、宽2.5米的巨幅山水国画《雪夜访戴》于近日悬挂于改扩建后的嵊州宾馆大厅。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后裔王大庆。
这幅画的创作,由于时间非常紧迫,“足足创作了20个日夜,每天从上午8时开始至凌晨1时,中间不得一刻休息。”王大庆说,这是他迄今为止创作尺幅最大的国画,也是画得最“累”的一幅画。按照他平时的创作进度,一幅四尺整纸的小画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而这样一幅大画,则可能需要两年时间。
1970年出生的王大庆,为王羲之五十四世孙,出生于华堂村。他自小喜欢绘画,先后师从姚晓刚、俞雨汀、王秉初、钟式震、魏敬先,张如元、陆琦诸先生。他有着正规而系统的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基本功,后专攻国画山水与没骨花鸟,潜心研究纯粹的国画语言,崇尚传统,不染时风,诗、书、画、印皆有涉猎,亦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水是中国画一个恒久不衰的命题,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沉醉于笔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体味那方寸山水之中的意境。而有着“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美誉的嵊州,则为王大庆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丹青笔墨,更多向这方熟悉的土地倾斜,他也以山水画《金庭雪霁》 《青绿云山》 《金庭飞雪》以及书法《行书宋贤诗》等数次获大奖。
“雪夜访戴”,是王大庆喜欢的一个创作命题。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既体现了王子猷潇洒率真的个性,也反映了东晋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所以尽管创作难度较大,他还是欣然接受。这幅画尺寸太大,没有画桌放得下,只能将画纸摊于地板上,“刚好整整一个客厅的地板。”他笑着说。还是因为尺寸太大,找不到习惯用的熟宣画纸,最后选择了生宣纸,因熟宣纸水墨不易渗透,作画容易掌握水墨,易设色,而生宣落笔即定,水墨渗化迅速,不易掌控,欲设色工细难度较大。初稿完成后,每上一层色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中间不能作任何停顿,哪怕一会儿时间,都容易造成色差破坏设色效果。而这样的上色,至少十几层,直到效果完全出来为止。
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每一件艺术创作的背后,都有着作者自身对生活和生命的诠释及历练。王大庆的山水画传承古典传统笔墨技法,并加入自己对诗文与自然的理解,作品水墨淋漓、繁简有度、气韵生动,富有书卷气。他认为,国画艺术,虽然其表现形态主要是笔情墨趣,但其主体精神则在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即画作所要表达的意境和精神。无论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蕴含着生命的生机和活力,传递亘古不变的生命精神,这也正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雪夜访戴”,至情至性的魏晋风度,这种豁达性情,也被点点滴滴的笔墨色彩,蕴含于画作之中。
张斌:用浅微雕讲述“雪夜访戴”的故事
嵊州市民间工艺家协会副主席张斌,用传统浅微雕工艺活化了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这幅宽约17cm、高22cm的浅微雕作品,鲜活了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绽放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风雅。
剡溪为浙东曹娥江流域上游嵊州境内的干流,夹岸青山,风光旖旎,素有“剡溪九曲”之美誉。《剡溪访戴图》系元代大家黄公望晚年81岁之珍品杰作,源于“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黄公望把魏晋文人随心所欲的“逸兴”,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斌的《剡溪访戴图》,画面上尽现曲折蜿蜒的剡溪,层峦叠嶂的山峰,岸边错落的山村农舍,萧瑟冷寂,寒气逼人。空寂的溪中有一叶篷舟,舱中一人拢袖御寒,船夫用力划桨,而船行的方向似在离去。把王子猷“兴尽而返”的情景重现在大家眼前。
张斌于2011年成立嵊州市锡庆堂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立志做好嵊州浅微雕艺术的发掘、研究和传承。他介绍,嵊州浅微雕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在很浅的平面通过各类雕刻手法,形成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灵活生动的画面感。因是微雕,一些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只是如今,这项技艺几近失传,会工艺的匠人也很少了。
张斌想方设法要恢复这项民间绝技。他四处寻访艺人、翻阅资料,又与工匠合作,设计、制作出了不少仿古浅微雕作品。如今,在他的“锡庆堂”展厅内陈列着近百件雕刻作品,有不少为大家称道,部分作品还获得大奖,如大型浅微雕作品《琴棋书画》被北京汇文堂收藏,浅微雕《溪山雅集图》获第四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斗酒图》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金奖。
张斌更注重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剡溪两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秀美的山水风光,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和题材空间,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嵊州历史和人文故事。张斌认为,这是对嵊州浅微雕这项古老传统工艺最好的诠释。